選載資源:弟子規.tw - 弟子規資訊平臺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註
夏蓮居居士會集
釋淨空法師科判
黃念祖居士集註
目錄
序(淨空法師)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會
甲、講述因緣
乙、前言
◎ 概要
(一)教起因緣
(二)本經體性
(三)一經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機
(六)藏教所攝
(七)部類差別
(八)譯會校釋
(九)總釋名題
(十)正釋經文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 法會聖眾第一
◎ 德遵普賢第二
◎ 大教緣起第三
貳、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 法藏因地第四
◎ 至心精進第五
◎ 發大誓願第六
◎ 必成正覺第七
◎ 積功累德第八
◎ 圓滿成就第九
◎ 皆願作佛第十
◎ 國界嚴淨第十一
◎ 光明遍照第十二
◎ 壽眾無量第十三
◎ 寶樹遍國第十四
◎ 菩提道場第十五
◎ 堂舍樓觀第十六
◎ 泉池功德第十七
◎ 超世希有第十八
◎ 受用具足第十九
◎ 德風華雨第二十
◎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 歌歎佛德第二十七
◎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 菩薩修持第三十
◎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 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 邊地疑城第四十
◎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參、流通分(第四十三至第四十八品)
◎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後記
再記
附錄
一、本經原序
初印原序(黃超子居士序)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梅光羲居士序)
二、本經原跋
敬跋重印大經會集本後(蕭方駿居士跋)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黃念祖居士跋)
三、大經合贊
四、蓮翁恩師八秩壽讚
五、註經偶頌
六、本解常引經論目錄
來源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diziguidushuhuizixunpingtai/ru-shi-dao-jing-dian-xue-xi/fu-shuo-da-cheng-wu-liang-shou-zhuang-yan-qing-jing-ping-deng-jue-jing-ke-zhu/da-jiao-yuan-qi-di-san
貳、正宗分
第二卷(從經中第四品至第十品)。
本卷詳陳彌陀因地,見佛聞法,初發大心,五劫精勤,結得大願。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積功累德,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是內容,淨土三經,唯此獨備,故稱本經為淨土第一經也。
甲二、正宗分 (四品至四十二品)分二
貳、正宗分
經之正宗分,如人之身軀,心肺各臟皆備於是。本經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為正宗分。彌陀因行,法藏大願,極樂依正莊嚴,三輩往生正因,極樂菩薩修持,邊地疑城生因,娑婆穢土惡苦,極樂顯現證信等,皆攝於此。故不但為全經之主體,實亦為一部淨宗妙法之綱宗也。
本經於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殊勝誓願等等無邊妙法行,陳述詳盡,廣於餘經。本卷內容,即彌陀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之經過。經中首雲,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之劫。此表過去之時極為久遠。此時彌陀為世饒王,遇佛出家學道,法名法藏,發起宏深誓願,故知彌陀因地發心修行,為時實難稱計。但更應知彌陀發願之時,已非凡夫,古德多稱此時已是地上菩薩,如是則彌陀最初發心之時,更遠於此也。是故淨宗學人於此應生淨信,彌感佛恩。蓋此極樂依正及持名妙法,乃彌陀無量無數不可思議劫,精勤修習之妙果。今則以此果覺,作我因心,此恩此德,匪言可喻。再者彌陀因地久證法身,故此一乘願王、六字洪名、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甚至一毛一塵,無非彌陀無為法身、真實智慧之所流現。一一皆超情離見,一一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一一皆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故此法門,不可思議。
下第四品,首明法藏比丘因地學道發心之因緣。
法藏因地第四
乙一、正說因地 (四品至八品)分二
◎ 法藏因地第四
丙一、在家聞法 分三 丁一、生值佛世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無央數劫」。梵語阿僧祇,翻為無央數。央者,盡也。無盡數之劫,稱為無央數劫,或阿僧祇劫。劫之義,見上品「布施累劫」。劫為極長之時間單位,非算數所及之劫,名無央數劫,亦名阿僧祇劫。而此阿僧祇劫又復是無有限量,非思議所能及,故云「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指過去之時,久遠無極。
「世間自在王」(自《唐譯》)。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盡數之大劫時,有佛出現於世,名為「世間自在王」。是乃古佛別有之名號,稱為別號。世間自在者,常在世間而不為世間所拘礙。如「佛照世間相,常住自寂滅」,是世間自在義。又《甄解》曰:「以『世間』配般若,『自在』即解脫義,『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是從涅槃三德釋佛名號。古代一切從屬於王,故以王喻法身德。一切皆從法身所流現,又一一還歸於法身,故曰王是法身。通達世間,屬般若德。於世自在,是解脫德。故「世自在王」圓攝三德,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如「∴」字三點,不縱不橫,表涅槃真身常樂我淨之無上妙德。
「如來,應供……佛世尊」是諸佛通號。一切佛同具此十號,實則諸佛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今隨眾生機,節略而稱十號。
又此十號在諸經中之開合,頗有不同,例如《淨影疏》依《成實論》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開佛世尊為兩號。今依《涅槃經》、《瓔珞經》、《大論》,無上士與調御丈夫分為兩號。至於佛世尊,《涅槃經》則合之為第十號。今依《涅槃》之說。
以下分釋十號。
一、「如來」。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又如諸佛安穩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又《合贊》曰:「《涅槃梵行品》曰:『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然,故名如來。』」又《會疏》曰:「如來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應身如來也。」又《天臺壽量品疏》云:「如者,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指之為法身如來也。」蓋佛有法、報、化三身,故如來之釋亦有法、報、應(即化)之異。具如《會疏》所釋:㈠無來去者為法身。㈡正覺於第一義諦、真如實相如是而來,是為報身。㈢乘真如實相之道而成正覺,如是而來,是為應身。諸釋皆可依《會疏》之說,而知其意。
二、「應供」。《大論》曰:「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應供。」又《淨影疏》曰:「證滅相應,故名為應。又證滅故,合應供養,故云應供。」又《會疏》曰:「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三、「等正覺」。梵語三藐三菩提。具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為正,「藐」為等,「菩提」為覺,即無上正等正覺。菩薩因行圓滿而成等正覺。舊譯為無上正遍知,《維摩經肇註》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又《淨影疏》曰:「正者,理也。於理窮照(即徹照於理體),故云遍知。」
四、「明行足」。「明」有多解。㈠《大論》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會疏》與《淨影疏》同之,均謂「明」即三明也。㈡但《淨影》又謂:「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是說較深。蓋《華嚴》一經唯是信解行證。若於行法顯了明證,如是方為明也。㈢《涅槃經十八》曰:「明者,名得無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說最深,蓋以得無上正等正覺為明也。今釋本經,以《涅槃》之說為妥。又「行足」者,《涅槃經十八》曰:「行名腳足。……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也。」《淨影疏》同之。疏曰:「龍樹說,戒定慧等,名之為行。此二(明與行)圓具,故名為足。」又《會疏》稍異。疏曰:「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潔。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五、「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故又名好去。《大論》曰:「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即正定)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又《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逝者,大般涅槃。如來不捨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是均以入涅槃為善逝。又《會疏》曰:「善逝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是以趣佛果為善逝。與上說亦無實異。至於佛無來去,云何名好去?《淨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雲去。」
六、「世間解」。又譯知世間。《甄解》曰:「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淨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綜上三釋,故世間解者,乃化他之聖智,謂如來如實知世間與出世間種種因果諸法也。
七、「無上士」。士者,人也。人中最勝,名無上士。《涅槃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為最上,非餘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又曰:「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會疏》同上二說。疏曰:「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又《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云無上。」
八、「調御丈夫」。《淨影疏》曰:「能善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合贊》曰:「自既丈夫,復調丈夫。故號佛為調御丈夫。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㈠近善知識。㈡能聽法。㈢思惟義。㈣如說修行。」又《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或問:女人等亦應化度,何以獨標丈夫。《智度論》答曰:「若說丈夫,二根(同具男女二者之根)無根(天閹)及女盡攝,故說丈夫。」蓋謂名為丈夫,則可概攝婦女、無根及二根等人。
九、「天人師」。《淨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會疏》曰:「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又《合贊》曰:「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是故號佛為天人師。」
十、「佛世尊」。《成實論》等開為兩號,以佛為第九號,世尊為第十號。今依《涅槃經》,合佛世尊為第十號。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與覺滿,三覺圓滿,故稱為佛。
又《合贊》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又佛名知者。如《智度論》曰:「佛陀,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又「佛一切智慧成就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知,故名為佛陀。」「世尊」梵名薄伽梵。圓備眾德,為世欽重,故號世尊。《成實論十號品》曰:「如是九種(指前諸號)功德具足,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又《智度論》以佛為第十號,以世尊為具十號尊德之總號,與此開合稍異,義無不同。
丁二、住世度眾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見《漢譯》)。彼佛住世宏法共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間之人民,演說經文,講論道法與道要。「道」者,覺悟之路也。《俱舍論》曰:「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華嚴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道法者,至涅槃正道之法也。道要者,佛道之樞要也。如《讚阿彌陀佛偈》曰:「究暢道要無障礙。」
丁三、聞法發心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世饒王」見《漢譯》。經曰:「世饒王,聞經修道,歡喜開解。便棄王位,行作比丘。」義寂云:「準彼經文,世饒王者,亦為法藏在俗時名。」蓋《漢譯》之文甚為明確,作國王時,名世饒王,出家後,即法藏比丘。
當時有一大國王,名為世饒王,聞世間自在王佛說法,頓然心開,了解實義,故曰「開解」。由於開解,自然「歡喜」。如各經末鹹云:「聞佛所說,皆大歡喜。」於是「尋發無上真正道意」。「尋」者,隨即之義。「發」者,發心也。「無上真正道」,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所得之道。更無能過之者,故名「無上」。「真」者,真實。「正」者,聖智,如法相而知故。「道」者,無礙道也。「意」者,能求之心。即此求菩提道之心,名「意」。故知「發無上真正道意」,即是發無上大菩提心也。
丙二、出家修行 分十 丁一、修道無踰 分三 戊一、出家修道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
世饒王聞法開解,隨即發無上大菩提心,捨棄國土與王位離世出家,成為沙門。「沙門」原為出家人之通稱,包括外道。後始作為佛教僧侶之專稱。義為勤息。《會疏》曰:「此人勤修善法,息諸惡故。」至於《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此則「沙門」之深義也。
「號曰法藏」。法藏即世饒王為比丘時之法名。《漢譯》為「法寶藏」;《吳譯》為「曇摩迦」;《唐譯》為「法處」;《宋譯》為「作法」;《大論》為「法積」。唯《魏譯》為《法藏》,今經沿之。諸本不同,祗是譯者用辭之異而已。又「藏」者《探玄記》雲有四義:「㈠含攝,㈡蘊積,㈢出生,㈣無盡。」一切法為所藏故,名法藏。如《嘉祥疏》曰:「在能蘊蓄佛法,故曰法藏。」又以能開佛法藏故,名為法藏。
「修菩薩道」,自《吳譯》,表法藏菩薩直趨一乘,不落權小。《宋譯》曰「大乘第一」,故知菩薩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圓滿大法。
戊二、才德超異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
本段盛讚法藏比丘出家後修行之德。「高才勇哲」。才,能也,智也。哲,明知也。《嘉祥疏》曰:「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勝勝他,故稱為勇。壞邪見之明,所以言哲。」又《淨影疏》曰:「才謂才巧,才德過人,故曰高才。志強名勇。心明稱哲。」蓋謂法藏菩薩才能過人,勇猛精進,心明智朗。
「與世超異」。《淨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異。」又《會疏》曰:「不(非)常人所及,故云與世超異。」又《合贊》曰:「或約地上發心,則所謂世者,地前世間之義耳。」蓋《合贊》對於法藏菩薩,當時居於何位而發菩提心,未敢遽斷,故以疑惑之語出之,而曰:「或約(如果是)地上發心。」地上發心,則「與世超異」中之「世」字,當指初地以前之一切,蓋地前統名世間,登地以上才名出世間也。竊窺《合贊》之意,亦偏於法藏當時是地上發心,唯未率言之耳。法藏菩薩何位發心,注經家頗有異解。淨影云:「今尋發無上心,是地前世間行,下我發無上正覺之心,是地上出世間行。」義寂、望西等同之,蓋謂此段之發心,位在地前。第五品中之發心,乃是地上菩薩發心。至於曇鸞、嘉祥、善導諸師與《甄解》均異之。《甄解》破淨影曰:「說有前(此段)後(第五品),發心無有二,唯是一發心也。」蓋謂此段是釋尊說法藏菩薩之發心,後段是法藏比丘自述所發心。又後說亦只是重述此發心。是以經中所說雖有先後之次,詳略之別,而法藏所發唯是一心,並無有二也。《甄解》之見甚是。《甄解》復云:「其龍樹大士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發心之位),或為八地。……亦是從果向因,大與諸師別也。」蓋據《大論》,龍樹大士判法藏菩薩發心,或位居初地,或居八地,皆是地上發心,故大不同於餘師也。《甄解》之說實有所據。《法華壽量品》曰:「我(釋尊)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經中復雲釋尊與彌陀,於無量阿僧祇劫前,同為大通智勝如來前之王子。故知阿彌陀如來成佛亦極久遠,法藏比丘正是從果向因。
「信解明記,悉皆第一」。信者,信受。《大乘義章二》云:「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晉譯華嚴經六》云:「信為道元功德母,……示現開發無上道。」解者,了解,開解,解了。《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為綱要。蓋因真實信解,方能生起真實行證。又「明記」者,記憶分明也。於所聞法,記憶不忘,了了分明,故云明記。「悉皆第一」有二解:一者,至高無上,人莫能超。二者,所信所解所契,悉契第一義諦,故云「悉皆第一」。
戊三、行願精進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殊勝」者,佛教術語。殊者,特也。勝者,超也。事之超凡絕俗,世間希有者曰殊勝。「行願」者,乃身行與心願相資。《菩提心論》曰:「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發者,信願也,修者,行也。信願行三資糧,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彌陀號大願王,淨土法門全依彌陀一乘願海,以信願持名為宗。可見願字實為自覺覺他之關鍵。大願能生大力,故與念慧力,同作增上因緣。《淨影疏》曰:「起行之願,名為願力。」《會疏》曰:「願力者,四宏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今法藏菩薩所具殊勝之願力,無能及者,是故號為大願王。又「念慧力」指念力及慧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稱為五力。《智度論》曰:「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故名為力。」又「天魔外道不能沮壞,故名為力。」又「念力」者,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慧力者,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又靈峰大師曰:「念根增長,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也)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見思惑為通惑,三乘所同斷。塵沙惑、無明惑為別惑,別屬菩薩所斷。慧光止惑,顯發無漏真智,名為慧力。如是諸力,悉皆殊勝。「增上」者,有強力勢,能使它法增長上進曰增上。今經中增上,至極殊勝。因所增上者,非是餘法,而是「其心」。「其心」者,當人之自心也。《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二經中所標之「其心」,正是一心。譬如磨鏡,垢盡明現。無明惑盡,自心朗現,故云「增上其心」也。
「堅固不動」。其心如金剛,能破一切,而不為一切所破,故云堅固。其心如如,《金剛經》曰:「如如不動。」故云不動。此之不動,不是沈空滯寂,而是心心契於真如法一,念念流入如來覺海也。
「修行精進,無能踰者」。「修行」者,為通用之辭,自晉後轉為佛教術語。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精進」者,勤也。《慈恩上生經疏》曰:「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又「踰」者,越也,過也,勝也。此二句總結上文。修行總括以上種種妙行,如是諸行悉皆精勤升進,故云「修行精進」。法藏比丘之德行,無人能及,故云「無能踰者」。
丁二、讚佛發願 分四 戊一、具儀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詣」者,往也,到也。「所」者,處所也。「頂禮」,梵音那謨,此譯歸命、稽首、頂禮,或直曰禮。常云:頂禮佛足。我所貴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之所尊,恭敬彼之所卑,表禮敬之極。「伽他」,舊作「偈」,此翻為「頌」。頌者,讚也,歌也。採用偈頌之意有二:㈠偈文少字之中,能攝多義,易解易持。㈡偈音美妙,用之讚詠。法藏比丘到佛前禮佛讚佛,並發以下廣大誓願,現在當來一切眾生,皆依此一乘願海而得度脫。
戊二、讚佛 分二 己一、光相無等
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此頌在《漢譯》每句為五字,《魏譯》為四字,唐宋兩譯均為七字。《吳譯》缺此偈。唐宋兩譯義理文字均較勝,故今會本亦為七言。
本頌首段是讚歎佛德。「微」者,細小也,精妙也。「妙」者,好也,善也,精也。乃讚美之辭,具不可思議、無比之義。佛之報土報身,色相不可思議,稱為妙色。「微妙」者,精妙之極也。「色端嚴」者,色相端正莊嚴也。《法華經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匿」者,藏也,隱也,亡也。「曜」者,明也,照也。首四句義為:如來微妙難思之色相,端正莊嚴;一切世間所有諸物,無有能與等比者。亦即讚佛偈中「十方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之義。佛放無量之光明,普照十方國土,其中日、月、火、珠四者之光焰,悉皆隱蔽不現。「火」者,燈火、火燭,兼指一切火光。「珠」者,摩尼也,又作末尼,具足為震跢末尼,譯作珠、寶、離垢、如意,合之可意譯為如意寶珠。有大光明,超諸世品。《會疏》曰:「天下至明,無大於日月。萬品光耀,無過於摩尼。若映佛光,皆悉隱蔽。」
己二、音身普度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後繼四句,均是《唐譯》原文。讚歎世間自在王佛圓明具德,事事無礙,不可思議之妙用。其義為,世尊演說妙法,能於一音聲之中,普使九法界、六趣、四生種種異類眾生,各各隨其品類根性,而能聞能解佛之所說。世人言語,常因方言問題、知識水平問題而不能解。世尊則妙用無窮,普使一切眾生隨類得解。更為不可思議者,乃於任一音聲,圓具如是無邊不可思議妙用。正顯超情離見之《華嚴》事事無礙境界。《華嚴普賢行願品》曰:「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此偈正與本經「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之文同旨。一聲中有無量聲,無量聲中之一一聲,皆有無邊妙用,能隨眾生之意樂,一一流出無邊之慧辯,使眾生得聞,得解,得度。此即是十玄門中之「主伴圓明具德門」。一法圓滿一切法之功德,故曰圓明具德。今一音之中出無量音,圓說一切法,普度無邊眾,是即「圓明具德」。可見本經實與《華嚴》一味。
上明如來之語密。下曰:「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此二句顯世尊之身密,能現一微妙之色身,普使種種眾生,各各隨其品類而得見佛。按佛身可別為五:㈠法身,㈡報身,㈢應身,㈣化身,㈤等流身。㈠法身,即自性身,名為毘盧遮那,譯為遍一切處。乃中道理體,離一切相及諸戲論,具無邊真淨功德,乃唯佛與佛之境界。㈡報身,如來名盧舍那,譯為光明遍照,能使初地以上之菩薩感見之。㈢應身,如釋迦文,指八相成道之佛。地前菩薩、二乘、凡夫得感見之。㈣化身,一時化現之佛為化身。㈤等流身,密教所立四身之一。佛身示現為與人天鬼畜等類同形之身,異類可得見之。今經則佛於一身,現無量種種之身,可使種種眾生各各得見。同表圓明具德,不可思議境界。
上為讚佛,下為發願。法藏比丘於歎佛功德後,隨即發起廣大誓願,願自作佛,願攝佛土,普利眾生,速成正覺。蓋發廣大願實為至要。如《普賢行願品》曰:「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蓋淨宗以信願行為三資糧。靈峰大師曰:「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清省庵法師曰:「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又曰:「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下段為願求自覺覺他之德。為覺他故,首須覺己;求自覺者,端為覺他。
戊三、發願 分六 己一、願聲同佛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首二句乃法藏比丘,願具如佛利他之行德。願得如來清淨之聲。「清淨」者,無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曰清淨。願我如佛能宣無過離垢之法音,普及無邊各各之界。「界」者,《大乘義章》曰:「界別(分別、差別)為界,諸法性別,故名為界。」蓋謂界者,以差別為義。事物彼此能持自相,差別而無混,是曰界。俗語中,「各界人士」,此界字亦具上義。由是可知,「普及無邊界」即是遍於一切。第三句「宣揚戒定精進門」,此句是《宋譯》,在《唐譯》為「演說施戒諸法門,忍辱精勤及定慧。」《唐譯》文詳,表宣說六度:㈠布施,㈡持戒,㈢忍辱,㈣精進,㈤禪定,㈥般若。《漢譯》亦如之。今《宋譯》較略,蓋以戒定精進三度,賅攝其餘。此下「通達甚深微妙法」,此法即十方佛讚,持名念佛,無上甚深之法。法藏比丘願法音如佛,廣宣六度等妙行,欲令眾生通達此甚深微妙之法,心作心是,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皆當成佛度生也。
首四句,求覺他之德。
己二、慧超彼岸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此下六句,求自覺之德。前求法音宣流,此六句求智慧如海,直至究竟彼岸。
「智慧」即般若。《智度論》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又《往生論註》曰:「般若者,達如之慧名。」其義為,通達於真如之智慧,名為般若。又《大乘義章》曰:「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其義為,真心本體明現,自性朗然,明顯無暗,稱之為慧。今經於自覺願中,首言智慧者,以智慧最上故。又佛法大海,智為能度故。如《漢譯》曰:「檀施調伏意,戒忍及精進。如是三昧定,智慧為上最。」《嘉祥疏》曰:「明五度為行,不能出離生死。要須智慧達解本原,方皆過出,故云最上也。」又從上引《大乘義章》可見智慧,即真心體明,自性無闇。故知正當智慧深廣如海時,其內心亦必清淨,無惡無過,離垢離染,絕諸塵勞。故云:「內心清淨絕塵勞」也。如《心經》雲「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絕」者,斷也,滅也,徹無也。「塵勞」者,煩惱也。因貪瞋等煩惱,如塵垢蔽覆真性,勞亂身心,故曰塵勞。如上智慧深廣,清淨絕塵,故超越無邊無數畜鬼地獄之門,不墮三惡道,故云「超過無邊惡趣門」,並迅速達到菩提之究竟彼岸。菩提,覺也。菩提究竟岸,即究竟覺也。《三藏法數》曰:「究竟即決定終極之義也。謂能覺了染心之源,究竟終窮,同於本覺,故名究竟覺。」是為菩薩大行圓滿,究竟至極之覺,即成佛之位也。法藏比丘為度生死,首求智慧。以慧照故,內心清淨永絕塵勞,於是杜塞惡趣,速證究竟果覺,故云「速到菩提究竟岸」。「岸」者,彼岸也。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究竟岸」者,究竟涅槃之位也。「無明」,痴之異名。《大乘義章》曰:「痴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無明貪瞋,即三毒。由於智慧到彼岸,並因三昧之力,故三毒永無,三惑(見思、塵沙與無明)俱盡,過失皆亡。「三昧」者,正定,正受,等持。《探玄記三》曰:「三昧,此雲等持,離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至於諸三昧中,唯有念佛三昧,最尊如王,至貴若寶,故《大集經》中稱之為寶王三昧,此處所指,應即此三昧也。末後「力」字,表以上種種盛德,乃由此三昧力也。故云:「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此六句願文,以智慧為首,以寶王三昧及定慧等持為結,實有深意。
己三、如佛救苦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上之一段願文,求佛之覺他德。首四句表法藏比丘願如過去無量一切諸佛,為一切有情之大導師,導引眾生,離苦得樂,從迷得悟,出生死海,入佛知見;並以種種方便,令一切眾生得無畏力。故曰:「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諸世間」者,淺言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世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皆在生死海中,故願救度。進言之,則地前諸位亦是世間,無明未盡,亦應度脫。
己四、悉令成佛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常行布施」以下四句,顯法藏菩薩無盡大悲之本願,願常行六度,普度眾生。《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又《大日經》曰:「大悲為根。」今法藏菩薩亦復如是。以大悲故,廣行六度,普度群生。
六波羅蜜,即六度,是證涅槃之正因。願行六度,即「法門無邊誓願學」與「佛道無上誓願證」也。又布施治慳貪,持戒治破戒,忍辱治瞋恚,精進治懈怠,禪定治散亂,智慧治愚痴。常行六度,是即「煩惱無邊誓願斷」也。自覺覺他,以己之覺,普覺眾生;以己之行,導引眾生;以己之德,迴向眾生,是即「眾生無邊誓願度」。故下雲「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拯濟負荷,悉登彼岸。此之四句,實攝四宏誓願。
己五、堅求正覺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恆沙」者,指印度恆河之沙。因恆河沙多,又因大眾眼見,故佛常引為喻。文意為,假令供養如恆河沙數無量諸佛,「不如求正覺,堅勇而不怯」(上為《漢譯》原文)。今此經文,正與《華嚴普賢行願品》一味。《行願品》曰:「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以「堅勇求正覺」是法供養,是真供養,供養中最,故勝於以餘物供養恆沙諸聖也。上文中「俱胝」,此雲千萬。「那由他」,此雲萬萬,以下則為更多之數。最後「優婆尼沙陀分」,將大地碎為極微之微塵,其數眾多。法供養之功德,如地球所有微塵之總數,至於財物供養之功德尚不及一微塵,更何能比於地球微塵之總和?此乃盛讚法供養功德不可思議。此較量彌顯法藏菩薩「堅勇求正覺」,其功德遠超供養恆沙諸聖。
己六、願求淨土 分二 庚一、感得淨剎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
右之兩小科是求成佛攝淨佛土願,此二偈實以上諸願之總歸,亦是下四十八願之核心。《普賢行願品》曰:「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屬於眾生。」為成就度生事業之究竟方便,故發大願攝淨國土。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上句中「三摩地」即三昧,正定。願安住於正定之中,常放光明,遍照一切。又上句,寂也,體也;下句,照也,用也。此二句正表定慧等持、寂照同時、體用不二之妙德。放光表修德,其體為性德。寂而常照,照而恆寂。土即常寂光,身即無量壽、無量光如來。故安住寂定,恆放光明,遍於一切。
至於所感得者,乃「廣大清淨」之佛國也。句中「居」字,即指國土。「廣大」者,即經中「寬廣平正,不可限極」。「清淨」者,即「清淨莊嚴,超踰十方」,故云「廣大清淨居」也。如《往生論》所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無為法身,體也,從是流現極樂依正莊嚴。故云:「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無等倫」者,無能等,無能比。又《魏譯》曰「道場超絕」。超絕即殊勝,故與此同。《嘉祥疏》曰:「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絕。」嘉祥大師一語破的。
庚二、盡度眾生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淨宗之殊勝超絕,首在疾速成佛,凡夫往生,逕登不退,不退才能疾速成佛也。因有此殊勝方便,故普願「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此之安樂,才是真實安樂。頓脫生死,速成正覺,故云安樂。又《稱讚淨土經》曰:「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又「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故云「受安樂」也。經雲「惠以真實之利」正指此。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慈者,與樂。悲者,拔苦。此兩句表法藏大慈大悲之弘誓。願常為一切眾生拔苦與樂,盡未來際拯濟負荷,度盡眾生,方成正覺也。「常」,指時間。過去、未來、現在為三際。常即豎窮三際,即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間。「無邊」兼指空間,遍及十方虛空,即橫遍十虛,包括一切空間。故無邊者,乃十方三世無量無邊也。法藏菩薩於一切時中,於一切處,大慈大悲度脫眾生,務期度盡方休。但時間無有窮盡,空間無有窮盡,眾生亦無有窮盡,故此大慈大悲大願大行亦終無窮盡也。
戊四、請證
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本頌分為三大段,首為讚佛,次為發願,在末後四句偈,則為請佛證明,法藏比丘發願已,即請世自在王如來為作證明。「我」者,法藏自稱。我之願行,所具決定堅固之力,唯佛世尊三覺圓滿,五眼明朗,智慧無礙,始能為我真實證明,故云「唯佛聖智能證知」也。又法藏發願時已是地上菩薩,境界甚深,故非餘人所能知,唯佛聖智始能作證,此亦深表法藏大士妙德難測。
最末二句,結誓立心。《唐譯》曰:「縱沈無間諸地獄,如是願心終不退。」無間地獄,苦毒無限,《唐譯》舉地獄極重之苦以攝諸餘。今經法藏誓言,「縱使身止諸苦中」,諸苦自當賅括地獄。我之如上願行,縱墮地獄亦不退轉,正顯前文「我行決定堅固力」也。又《會疏》曰:「但有其願,願即虛。但有其行,行即虛。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尅。(「尅」今作「克」,成也)
(待續)
請點擊最上面目錄藍色字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