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對極樂世界一無所知、對於極樂世界的意境完全沒有概念,那求生的願力肯定是薄弱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對於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產生好樂和願力。阿彌陀佛在因地參照對比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花了五劫的時間思惟,最後發了四十八大願、無量劫的積功累德才創造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如果只是為了安樂的話,諸天的安樂就足夠了,彌陀需要在因地思惟五劫的時間嗎?
顯然彌陀要成就這樣的國土的原因不僅僅只是為了安樂而已,更重要的是讓往生到祂國土的眾生成就解脫的功德。所以極樂世界是圓滿具足安樂道和解脫道的功德、它的依正二報每一個相狀的背後都有其聖道的功德。如果我們對極樂世界完全陌生,會突然產生堅定的信心和願力很想要去嗎?不太可能!那只是我們常說的「迷信」──人云亦云。
當然,我們從別人口中聽到「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衣食自然……」也會生起一定的信心、想要求生淨土。或者我們在娑婆經歷了很多的痛苦也會對娑婆產生一定的厭離,但這都只能是某種程度上的「仰信」,還不能稱為真實的信願,很有可能只是好樂極樂世界的安樂而求生──為福報求生淨土。
這樣臨終就會有兩種可能:一,為福報求生淨土召感的就是來生受用天福的果報。辛苦念佛幾十年,臨命終時福報終 於現前──天界的境界出現了,就會心隨境轉直接生到天界、天福受用完後繼續輪迴痛苦;第二,只是好樂安樂沒有真實地發出離心,就會貪戀娑婆──平常念佛的同時心中繼續打娑婆世界的妄想,這樣的結果就是佛號只聽在念、心中五欲的煩惱繼續增長。五欲是熟境界、極樂是生疏的境界,臨命終時五欲的力量強過淨土的力量,我們的正念就會被破壞,只好繼續在娑婆輪迴。
所以,真實的信願首先來自於對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的了解和熟悉。 為什麼我們一次৾一次回來娑婆世界投胎?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對於娑婆世界太熟悉了,每一生不斷地重複造作同樣的事情!為什麼我們在三界之中生死的業力會這麼強?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改變過我們的思想,我們心中一直重複地造作過去生習慣的三界的念想,再由這樣的念想牽動身口去造業,所以才生生世世的輪迴於生死。
淨土宗的修學就是要我們先改變自己的思想,由熟處轉向生──把原來對娑婆世界的熟悉轉成生疏、由生處轉熟──把淨土的功德莊嚴由原來的生疏轉成熟悉,這樣我們的修學才能趨向成功!想要成就往生淨土,思想必須先改變──把我們「想娑婆」的心調整到「想極樂」的方向。不然的話,我們的佛號永遠還是在三界打轉──「佛只聽念,愛只聽長。」
如何改變我們的思想?本經的修學方法就是不斷地憶念極樂世界依正的相狀,把我們住在娑婆的相狀的心調整到憶念極樂的相狀上來。如此佛號才能真實的成就往生的資糧、才不至於變成臨終的時候「摩尼寶珠換糖果」。
真實的願力是來自於如實觀察、對比娑婆的苦和極樂的樂,產生真實的出離心──厭離娑婆。蕅益大師說:「信願具足是慧行」──真實的信願來自於內心智慧的觀照!善根的栽培只有一個途徑──就是透過經典的學習、用佛陀教導的方法不斷地燻習自己的內心。極樂世界是彌陀的四十八願已經成就的功德、它已經圓滿地存在於法界中,要如何感應佛陀的功德加被──佛力,靠的就是我們的心力──我們的心先要準備好。故所有的淨土的經論佛陀都在教導我們如何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前提條件無一例外的都是必須要對淨土的功德熟悉、都需要「思想的改變」──把我們貪戀娑婆的心轉到欣求極樂上。
對於思想的改變,《阿彌陀經》強調的「名號功德力」──透過持名來憶佛念佛。本經則是強調「相狀的燻習」──透過觀想、觀相,這是不共於《阿彌陀經》、也不共於《無量壽經》的地方!當我們不斷地透過修觀燻習極樂世界依正的相狀,自然會產生堅定的願力,有願力的引導我們才會相續不斷地造作憶佛念佛的功德。同時,當我們心中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相狀,念念之間就在與彌陀感應道交,現生就能業障消除、臨終自然生諸佛前。
因此, 學習、研究本經的目的就是透過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相狀的引導──觀想、觀相來憶念佛陀的功德、不斷地以淨土的依正莊嚴來燻習我們的內心,把我們貪戀娑婆的心轉到憶念淨土的功德莊嚴上,使令我們現生淨除業障、臨終生諸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