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是至善,沒有比這更善的!」

2021-02-18 求生淨土

(節錄整理自)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零八集)2010/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208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七十一集)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71



辛三、(十五)壽命無量願

 

辛四、(十六)聲聞無數願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此章含第十五、壽命無量願,及第十六、聲聞無數願。至於『壽命無量願』中,既指『佛之壽命無量,兼明國中無數聲聞天人壽命亦皆無量。』今此一願在《魏譯》分為兩願,可見今此會本之四十八願所攝彌陀願德,廣於任一古譯。】

 

五種原譯本裡面精要全部蒐集在『會集本』,確實會集得好!讀這一個本子,五種原譯本就全讀了。西方極樂世界很特殊,跟十方國土不一樣,只有老師學生,像學校一樣。我們世界人的相貌,好的容易起傲慢心,不好的就有自卑感、有嫉妒心,很容易生起妄念情緒,原因就是不平等。阿彌陀佛參觀那麼多諸佛剎土,這些事情了解得很透徹,所以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平等的世界,相貌體質相同、生活環境相同,所以分別執著的心生不起來,生活在平等的世界裡面,把這些問題全都解決了。

 

【第十五「壽命無量願」中,首為彼土教主壽命無量。如《法華》說:山海慧如來,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

 

我們從『山海慧如來』名字就曉得:如來壽命長,有大智慧、有慈悲心,山是壽命高、海是智慧海,用山比喻(『壽命無有量』,無量壽;)用海比喻(『智慧無有量』,無量光;無量光壽是佛名號,圓滿統攝一切無量;阿彌陀佛是佛通號,諸佛皆以彌陀為自。)為什麼要這麼長的壽命、這麼大的智慧?『以愍眾生故』,是為了普度眾生(如來者,今佛如古佛再來,唯說彌陀本願海、唯願一切皆成佛,悲憫一切眾生故。)

 

【蓋教主住世時短,則化事短促,眾生難遇;教主長住,則化緣無窮,利生無盡。】

 

像『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八十年』,從事於教學事業,教化眾生真是非常勤奮,四十九年天天教學,一天都沒有休息,這是做給我們看的。雖然四十九年沒中斷,『教化眾生的時間還是很短促,眾生難遇;佛世久,則教化久,化緣無窮,許許多多眾生都有機緣親近佛陀、接受佛陀教誨,利生無盡。』這一句用在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事實,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樣子:

 

『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壽命無量,壽命無量大願是憐愍一切眾生。』

 

都是無量壽,真是大慈愍!像我們這個世間,因為眾生壽命短促,親近聞法的時機非常難得,沒有這些佛菩薩來照顧,我們退轉的機會就太多了;而且佛法的修學是要相當長的時間,是論大劫為單位,算你長壽,活兩百歲也沒辦法完成。西方極樂世界比較十方諸佛剎土,修學時間要短的太多了,常常親近諸佛菩薩可以不退轉,稍微有一點偏差就給你糾正,往生的這些人都受到阿彌陀佛、諸大菩薩的親切照顧,在很短時間裡就成就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環境的殊勝,是一切諸佛剎土都不能相比的

 

「如果釋迦牟尼佛無量壽,我們今天也能夠親近,佛為什麼不現無量壽?」

 

不是不能現,是因為我們地球居民的根性太劣;如果佛要真是現長壽,我們會把佛看成神仙,凡夫怎麼能夠學得到?我們不敢跟世尊學,所以示現跟我們一樣的壽命。佛應化在十法界沒有壽命,住世長短完全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沒有意思要住世長短,完全是眾生機感不相同,感是有心、應是無心,佛沒有起心動念、更沒有分別執著,是純自然的反應;感是因、應是果,感消失了,應就沒有了,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我們要求佛長久住世,對佛的感就不能中斷,因為這是因!我們要用什麼感?要真正愛好佛法,特別想聽聞學習,這樣才能感佛住世為我們講經教學;我們也非常認真的學習,不辜負老師的期望,這叫感應道交。我們有這樣的願望,還要加上修行證果,信解行證圓滿具足,佛就真的長住世間了。如果我們懈怠懶散,貪愛世間五欲六塵,佛就走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口頭上求沒用,得要用行動真幹,才能感動佛長住世間。

 

【故澄憲讚曰:佛壽無量,化道至德也,誰不渴仰此願哉!】

 

『佛壽無量是化道至德』,化是教化攝受眾生,接引眾生(往生成佛,同佛一樣光壽無量。)道是理論方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至德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無量壽。佛菩薩的大德是教化眾生,化道就是教學,道理方法達到極處。『誰不仰慕無量壽這一願?』迷惑顛倒的人不仰慕,還捨不得娑婆世界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真正仰慕的人,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了,心裡除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外,什麼牽掛都沒有。

 

【又彌陀是報佛、極樂是報土,教主壽命無量是真實無量,非有量之無量。以現在語言表之,壽命無量指絕對之無量,非相對之無量也。此願下明:國中人民壽命亦皆無量。澄憲云:人民壽命無量,淨土第一德也。】

 

『極樂世界人民壽命無量,這一願是淨土第一德也。』古德說得好!到西方極樂世界得無量壽,壽命長,無論修學什麼,在一生當中決定圓滿成就。這是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所希求的,但是求不到,壽命是業力主宰,所謂是隨業受報;在世間修學,壽命太短了,時間不夠用,一生短短數十年寒暑,一部大乘經都學不了;這一生修得再勤再好,無論怎麼用功,還沒有到開悟,壽命到了就沒法子,這就是他方世界的眾生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人家壽命長。

 

【繼釋云:修行佛道者,死魔為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也。】

 

『我們在世間修行』還沒成功,壽命到了,『死魔為恐』,這裡死了、那裡生了,『生死間隔』,一投胎轉世有「隔陰之迷」,前世的事情忘光了,哪有不退轉的道理?前生所修的全部退掉了,這就是想不退也退轉了。修行人當然不會墮惡道,來生不失人身,能夠聞到佛法,至少也要中斷二十年,這二十年的斷層,統統生疏退轉了,一切要重頭學起,再修起來總有困難;縱然善根福德深厚,有聰明智慧,再繼續修行,還沒有成功,壽命到了,這邊死了立刻就去投胎……這是修行人的『退緣根本』,最大障礙,人天如是,二乘也不例外,每一次再來投胎,(羅漢有入胎之懼)、菩薩有隔陰之迷,決定是要退轉的,才曉得不退多難!


 

「看到《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十世修行,能體會到死魔為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

 

悟達是個了不起的出家修行人,修行是有功夫、願力非常堅固,死了以後連續十世又出家修行,這很難得!第十世的時候就是唐朝悟達國師,十世出家修行才做到了國師地位,出家有大福報,煩惱習氣沒斷,得到帝王恭敬供養一個沉香寶座,十世高僧就受不了了,起了貢高我慢的念頭:覺得天下出家人沒有一個能跟自己相比。這個念頭一生,護法神都跑了,冤家債主找到身上幾乎送了命!所以說:不生煩惱,若無其事。這話講得容易,做是真難!!五欲六塵境界現前能不動心嗎?十世修行有相當定功,帝王供養一個沉香寶座就生了歡喜心,心就控制不住了;定力不夠,心一動就完了,才曉得在世間修行不退有多難!!!實在說:悟達國師十世都是參禪,如果是念佛,早就往生沒事了;這是在行門裡搞錯了,沒有選擇念佛法門。

 

【見佛聞法,值遇眾聖,供養諸佛,親近善友,自然快樂,無有眾苦,其德非一。】

 

這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隨時隨地都有能力去『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能夠親見諸佛、親聽諸佛說法』,與圍繞諸佛的這些諸大菩薩共同聚會,我們能夠跟諸大菩薩做同參道友,這多快樂『親近這些善友,自然離一切苦、得一切樂』,正是《觀經》所講的「眼不見惡色、耳不聞惡聲」,所見到的沒有惡人、所聽到的沒有惡聲,『其德非一』,這是無量功德之所成就。這些事都是修行人非常羨慕嚮往的,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辦得到

 

「無量功德怎麼修?給諸位說:信願持名就統統都修到。」

 

不用這個方法,積功累德就難了!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念佛人就方便了,因為這一句名號叫萬德洪名,只要一心老實稱念,念念具足萬德。我們修什麼樣的功德都非常難,而修究竟圓滿的功德居然這麼容易,怎麼會不念佛?不可能的事情。說實在話:念佛的人很多,知道名號功德的人並不多,以為修其他的方法能勝過信願持名,這都是錯誤觀念;我們就是用三千個小時,在這裡辛辛苦苦講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抵不得念一聲阿彌陀佛。這是我跟大家講的老實話,用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念這句阿彌陀佛,超過三千小時講解《華嚴經》,什麼樣的功德都比不上信願持名。凡是不肯念佛的人,對於名號功德是一無所知,把這一句名號等閒視之,所以錯過了大好的機緣!!果然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哪有不信願持名的道理!!!

 

【若壽命短促者,遺恨幾計(難計),如玉杯無底故,此願最至要者也。(蓋玉杯實為良材,若無底則不成器也。)

 

『壽命短促』,什麼事情都不能圓滿成就,這是六道裡面很大的遺憾,所謂是遺恨終身!這個地方是『遺恨幾計』,遺恨難量,因為必須要有壽命,才能夠見佛聞法,遇聖賢善知識。『玉杯』是非常珍貴的寶物,『無底』,下面破了,沒有作用,裝什麼都存不住。所以『無量壽這一願非常重要』,壽命長,什麼事情都能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又望西亦曰:諸樂根本,只在此願。】

 

這是真的,離苦得樂,要有壽命去享受,沒有壽命,誰去享受?一切都完了,所以壽命比什麼都重要。譬如我們有無量的智慧、德能、財寶……要是沒有無量壽,一切無量都落空。所以『諸樂的根本,只在無量壽這一願。』一定要有無量壽命,才能離一切苦受、得一切樂受,一切無量才能得到受用。所以古大德常講:彌陀悲願裡頭,長壽是第一德。排列在第一位,第一要緊的,這話很有道理。

 

【又如《群疑論》謂:彼國人民,命極長遠,縱令凡夫,還入變易(了分段生死而入變易生死),究竟成佛。】

 

說實在話:縱令凡夫,還入變易,這是假設的話,不是真有生死。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裡,法身大士們沒有變易生死了。『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往生的凡夫,得佛本願加持就得無量壽,真的一生究竟成佛。』因此我們常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成佛的佛法,決定是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圓滿)成就

 

(經是佛說的,是我們唯一的依靠。論是菩薩作的,如果與佛講的不一樣,等覺菩薩講的也不接受。我們依據本經四十八願所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真法界,往生大眾統統與佛完全平等。得自心彌陀本願威神功德加持:所有眾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圓滿證得三種不退,怎麼會有變易生死?老法師也說:四土三輩九品是佛的方便說,是讓我們覺得自己也能往生。)

 

【蓋生極樂見佛聞法,一切時處皆是增上,無有退緣,壽命復又無量;故不論根器如何,凡往生者必定成佛,稱之為淨土第一德,良有以也。】

 

『生極樂見佛聞法,一切時處都是增上緣』,幫助你增福增慧,福慧圓滿才成佛。我們這個世界處處都有障礙,很容易退心;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是『沒有退緣,又有無量壽。』十方世界裡面十法界的眾生包括二乘、權教菩薩,都有生滅,變易生死裡面有始有終。唯獨西方極樂世界,二乘跟人天壽命都跟阿彌陀佛相同。無量壽這一願非常重要,沒有這麼長的壽命,我們學習就不能夠圓滿。壽命長,有的是時間,『所以不論根器如何,凡往生者必定成佛』,能夠一生圓成佛道,無量壽是第一個條件,『稱之為淨土第一德,良有以也。』如果看破這一層,六道沒什麼好留戀的,十法界也不值得羨慕

 

「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是至善,沒有比這更善的!」

 

你說:我有悲願,看到這些眾生很苦,我要發願普度眾生。好!大菩提心!!現在不行,沒有能力,無濟於事;好像看到有人掉到水裡要淹死了,自己不會遊泳,發大悲心去救,賠一條命而已。所以,沒有能力就要普度眾生,那就錯了!!!看到人掉水裡,趕緊去學遊泳,這才是聰明人;真正弘法利生,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智慧能力,才能在十法界普度一切眾生。不要認為眾生現在受苦受難,決定來得及,他們墮在任何一道裡面,你到極樂世界都能看到,天眼洞視、天耳徹聽,真有能力幫助,這才是聰明人。


相關焦點

  • 「往生淨土的秘訣」講讚
    就會知道往生淨土是「本願力呀!」、「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呀!」、「阿彌陀佛會救我呀!」信心也好念佛也好,什麼都忘了,只有這個(本願力、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阿彌陀佛要救助我)是自己的體會。這個就是所謂的「信心」。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沒有這種體會的人,既沒有信心,也沒有什麼。文字的講解、書本的說明不是信心。淨土真宗是這麼地難喲。
  • 新修訂版:《淨土易行道 萬修萬人去》 ──定弘祖母往生的啟示
    這些話對奶奶刺激很大,所以她一咬牙,搬到西方街(臨終關懷樓)求往生。人一放下,阿彌陀佛就會準備來接引,奶奶就開始自然減少進食,大家為她助念了兩周,最後正念分明,往生淨土了。所以安養院的曾院長笑著說父親為奶奶往生立了一大功,等於把奶奶「逼上西天」。l蕅益大師曰:「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讚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藥毒箭。」修
  • 【自了法師:生死心切有聲書 八】「日暮途遠」
    一想到這些,身上汗毛都會豎起來,怎麼還不著急!在臨死的時候,親父親母救不得你,兒女代替不得你,你眼睛看看周圍,有誰可以做依靠?能靠得上誰?只有阿彌陀佛能救度你、能攝受你、能保護你、能成就你。這不是很明白嗎?生死大事誰都依靠不上,只有靠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這一點抉擇清楚了,就要一心一意的念佛求生淨土。對我們來說,再沒有第二條路了,再沒有第二個可依靠處了。
  • 【每日功課】-《念佛示要》
    今天我們要講的題目就是「念佛示要」,念佛法門指示要義,修法的要義。古德這麼開示:「一念淨心是菩提。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究盡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這是什麼意思呢?說「一念淨心是菩提」,我們能夠時時保持一念的清淨心,當下就是菩提;所以菩提不在心外找的,一念的淨心就是菩提了。菩提翻譯叫做「覺」,也稱作「道」。它能夠覺悟諸法的本性,諸法的本性就是真如本性。
  •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013集(國語+閩南語+文字版)
    我們把底下這段文先念一念,「念佛乃修行之徑路」,徑路就是近路,就是抄小路,最近的距離叫徑路。「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不提倡這一句,「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宗就是修學的總綱領,修行的總原則。「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故稱淨宗第一經,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
  • 《淨土大經科註》會集複講(第二回)第76集 德遵普賢第二
    淨宗是以如何能夠入一實真如海,一生成佛為真實際,這個我們現在大致上都能夠明了,唯有念佛求生淨土,除此一法之外,我們在一生當中,說老實話,見思煩惱都沒有能力斷掉,怎麼能成佛?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這個法門,我們想在這一生脫離六道輪回都不可能。所以這個法門稱之為他力法門,完全依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彌陀願海就是《甄解》這裡講的「一實真如海」,是一實法界,真如之海。
  • 《淨土大經科註》會集複講(第二回)第75集 德遵普賢第二
    所以說辦念佛堂的功德不可思議,念佛堂是成就什麼?成就那些善根成熟的人,他們都要去作佛去。而且印光大師主張,末法時期,教導我們建小念佛堂,人數不要超過二十人。為什麼?才能一心辦道。人太多了,得張羅生活怎麼辦,得要去攀緣,雖然這個心是好心,成就那一批人,可是自己只是種了善根,這一生不能成就。這個道理要知道,帳要算清楚。所以勸人信,自己更要信,這就是我們要做的,自行化他。
  • 「口念耳聽、百八不亂」|悟道法師主講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文,「吾人且捫心自問,誰念到一心不亂?」吾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問問自己,有沒有念到一心不亂?我們這個心還會不會受外界所擾亂?如果還會被外界的境界所擾亂,就是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這還要繼續用功,要加強。「至於念佛念到『心念心聽』,是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境界,吾人更談不上。」
  • 淨土真宗的信仰
    因此,淨土真宗是宇宙的宗教,其「信仰」亦是宇宙的信仰。 24. 這就是為何淨土真宗不是個人向阿彌陀佛祈禱的。 25  阿彌陀佛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難聞,難信。 26  純粹的信心難獲,因其乃阿彌陀佛的力量。淨土易生,因我們依憑阿彌陀佛的本願力被往生。
  • 佛陀教育:至善圓滿的宗教教育
    上品的十善業就能夠生天;如果再加上禪定、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他就生到更高層的天上,很高的像色界天、無色界天。十善可以歸納為三大類:身、口、意。身業有三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對在家同修們說的,如果是出家就要改成不淫慾,把它斷得乾淨)。講到不邪淫,眾生流轉在三界當中(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果淫心沒有降伏,他的善修得再高,也只能生在欲界天。
  • 學習大勢至菩薩 一心持名成就道業|淨空老和尚開示
    大勢至是從梵文「摩訶那缽」翻譯過來的,《楞嚴經》說菩薩有三大德,即「能念大勢佛(上求),能攝六根妄(中修),能接念佛人(下化)。具此三德,威勢之至,故名大勢至」。「能念大勢佛」,大勢佛就是阿彌陀佛,他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能攝六根妄」,這一句是講他修行。他用什麼方法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用念佛的方法來攝六根。
  • 「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自覺、覺他』,自己沒有做好,怎麼能教別人?教別人也不聽。「調御」是教學的標準,要讓受教的人心服口服,真正佩服你。想想我們自己當年親近善知識那一種心態,再看看現在我們教別人,人家有沒有這樣心態?找不到,太少了。那怎麼辦?
  • 「任何法門所得的功德利益,都不能跟極樂世界人相比.」
    信願持名,方便直捷;得生淨土,究竟圓滿;遍周諸法,不離念佛,廣狹自在無礙門。)解【二、多少不同。二乘一心一作,不能眾多;諸佛菩薩一時能化現十方世界一切色像,一時能現五趣之身。】念佛一法,帶無盡法,主伴圓明具德門。)解【八、根用不同。如《涅槃》說:「諸佛菩薩,六根互用。」二乘不能。】
  • 一心嚮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在你身邊
    十幾天病好了,身體恢復了,繼續再拜,這兩個人分手。第二次生病的時候又碰到這個叫化,有緣。他感恩,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告訴虛雲老和尚,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問他住在哪裡,他說我就住在五臺山,五臺山的人都知道我。虛老拜到五臺山就到處打聽,沒有人知道。到寺廟裡,把這樁事情告訴大家,寺廟的人說,那是文殊菩薩化身,他才恍然大悟。這感應。
  • 【佛光新聞】依空法師法音宣流 淨土思想概要
    2020佛光山普賢寺人間佛教系列講座,11月8日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法音宣流,主講「淨土思想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