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功課】-《念佛示要》

2021-02-11 戒香莊嚴

            《念佛示要》 

    果清律師主講 講於臺灣正覺精舍

           民國108年07月06日

 

「念佛示要」

諸位善知識大家午安!

阿彌陀佛。

請放掌。

今天是我們善果林法師們,還有菩薩蓮友們來供佛及僧,大家功德無量。

今天我們要講的題目就是「念佛示要」,念佛法門指示要義,修法的要義。古德這麼開示:「一念淨心是菩提。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究盡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這是什麼意思呢?

說「一念淨心是菩提」,我們能夠時時保持一念的清淨心,當下就是菩提;所以菩提不在心外找的,一念的淨心就是菩提了。菩提翻譯叫做「覺」,也稱作「道」。它能夠覺悟諸法的本性,諸法的本性就是真如本性。有情有佛性,無情有法性,佛性、法性是一不是二。菩提的佛道,我們當下一念清淨心就是菩提佛道,也就是佛。所以佛不在外找的,踏破鐵鞋無覓處;找也找不到,在外頭找都找不到。而迴光返照我們一念清淨之心,當下就是佛。所以在《觀經》也說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的心它能夠作佛,心外要作佛是作不了佛的。而我們眾生的心當下也就是佛,心當下就是佛,就是性德;而我們心作佛,就是修德。我們發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我們就在作佛了,它就是修德;修到最後契合性德,性修合一,我們就成就究竟覺,究竟的佛果。那我們念佛就是保持一念清淨心,我們念佛的當下沒有妄想雜念,就是一念清淨心,它當下就是菩提,多麼殊勝!它就是無為不生不滅之法。

 所以「勝造恆沙七寶塔」,勝過創造恆河沙數的七寶塔。一座的七寶塔,就是不是我們普通人家、富貴人家可成辦的,一座的七寶塔要許多富貴人家共同成就。因為寶物是很貴的,而整個七寶作的塔那不得了,恆河沙數的七寶塔那太不得了了,就不是普通好多富貴人家可成辦的。但是它都是有為生滅之法,恆河沙數七寶塔都是有為生滅之法。

所以「寶塔究盡碎為塵」,寶塔到最後粉碎變成微塵了,有為法都會滅的,會敗壞的。它是有為生滅之法,所以久了都會敗壞。

「一念淨心成正覺」,而我們能夠時時刻刻保持一念清淨之心,我們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念佛法門也是成佛非常迅速的法門。所以要常常保持我們這一念清淨心,好好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光就代表智慧,壽命代表福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德,就含攝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當中。而名以召德,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就將我們本性的萬德萬能就召喚出來了,藉著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開顯我們本性的萬德萬能。

 那我們念佛要怎麼念?「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麼叫做一念相應一念佛呢?我們念佛功夫用到極點,沒有能念所念之分了,能所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一如了,叫做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都是佛,念念相應念念都是清淨心;而一念清淨就是菩提,菩提就是佛。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當下,要單提一念,斬斷萬緣。單提阿彌陀佛清淨的正念,斬斷萬緣。講到緣有外緣跟內緣的區別,外緣就是外頭種種的事務,我們念佛的當下,外頭的事務都要先放下。也要放下我們的內緣,內緣是什麼?妄想雜念,也要放下。所以單提一念,斬斷萬緣。所以外緣也要放下,內緣—妄想雜念,也要放下。

所以《大集經•賢護品》它這麼說:「求無上菩提者。應修念佛禪三昧」。「若人稱念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

《大集經》的〈賢護品〉說到,求無上菩提,求證無上佛果菩提,「應修念佛禪三昧」,我們應當要修念佛禪的三昧。假若修行的人,能夠稱念阿彌陀佛,就稱號叫做無上深妙禪,所以念佛法門,也是無上甚深微妙禪。所以不要小看念佛法門,它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它的道理唯佛與佛乃能夠究竟了知,等覺菩薩以下都還不能徹底了知,所以它是無上甚深微妙禪。

「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至心想像見佛時是什麼呢?就是前面提到的「一念淨心是菩提」。我們念佛沒有妄想雜念,至誠恭敬,深信切願具足,當下就是一念淨心;這個就是至心想像見佛時,當下就是不生不滅法,它就是菩提,它就是覺道。

那我們念佛的時候,要痛念無常,用心要真實懇切,要痛念無常。無常到來不分男女老少,不會說:你太小了,你還不要無常啊;你是男眾,你是女眾,男眾無常,女眾不要無常;或者女眾無常,男眾不要無常;年老了才無常,少年的不要無常。沒有這麼分別,它到來很無情的,它要你三更走,不肯留你到五更天,要你走就要走。所以我們學佛了,無論出家在家,學佛了要緊就是要了脫生死;假若不為了了脫生死,我們就做普通人就好了,何必學佛。而無常生死事大,了脫生死的事是最重大,世間任何事沒有比生死大事更重大的。所以我們要痛念無常,用心要眞切,要眞實、要懇切,不要悠悠泛泛的。有念也好,沒念也好,空空度日子,所以用心要眞實懇切。

所以「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早上也念阿彌陀佛,晚上也念阿彌陀佛。「假饒忙似箭」,假設你很忙,忙得好像在射箭一樣;但是我們心也都不離開阿彌陀佛。所以古德也說:「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竹林很密、很稠密,那也不妨礙流水經過嘛;山很高,難道妨礙白雲飛過去嗎?不妨礙。這個就比喻我們雖然有時候很忙;但是我們也不荒廢阿彌陀佛,心裡頭常念阿彌陀佛,不荒廢。

講到念佛的真功夫,根據雪公恩師,他就提到有四層的功夫。第一層的功夫好比我們打佛七,在打佛七。七天當中我們必須時時心存恭敬,應當了知如來的法身是周遍一切處,不但法堂上佛像,有看到佛像才當作佛;其實我們所見的一色一香,沒有不是佛的妙色妙心。如此的話,我們對所處的環境,一一都做佛的觀想法,這樣子,我們的言行自然就恭敬,不再懈怠了。所以恭敬是趣向無上菩提、成就無上菩提的秘訣,這是第一層的功夫。

接著第二層的功夫,好比有時候我們靜坐,坐下來坐定之後,就應當要放下萬緣,將我們平日的雜事、妄念都掃除;然後收心一處,繫念在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當中。就好像流得很急的河流,河水流得很急,上頭有船,我們就將船舫就拴在木樁之上,自然就免除流失的這種災難,這是第二層功夫。

第三層的功夫,我們正持名的時候,必須將此六字洪名或者四字阿彌陀佛,六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從心想起,由口念出,依耳聽入。這就好比三輪來回地轉動,務必我們心想得清清楚楚,心想念佛號想得清清楚楚,口念佛號念得清清楚楚,耳根也聽得清清楚楚;如此自念自聽,字字要靠緊,這當中不要使令打失一句,這是第三層的功夫。

接著第四層的功夫,我們念佛的時候,無論口誦意持,應當使令完全沒有雜音,唯存佛號的音聲。而因為阿彌陀佛的法身,是周遍一切處,佛的光明也是周遍一切處,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由我出心聲,我們有能念佛的心,所念佛號的聲音、心聲。心聲入於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阿彌陀佛的光明也入於我的心聲當中,如此心聲、佛光交融一片,那麼當下我即彌陀,彌陀即我,這是第四層的功夫。

能夠這麼樣子精進修下去,一層一層地把它拶入,使令「熟處轉生,生處轉熟」。熟的地處是什麼?我們平常很熟的,就是我們心貪染五欲六塵的境界,這是最熟的,而佛號是很生疏的。現在使令五欲六塵,貪染五欲六塵,很熟的地處,轉變成很生疏了。而阿彌陀佛很生疏的地處,轉變成很純熟了。等到我們功夫用到第四層,就是一心不亂功夫成就的時候了,這是念佛的正功夫。

除了正功夫之外,還要有助功夫。

助功夫第一點就是懺悔、隨喜、迴向。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身口意三業,假若造作惡業,毀犯了戒法,我們就趕快要發露懺悔,最好使令不隔宿,當天所犯的,我們就對人發露懺悔了,那麼天天都能夠得到清淨,這是懺悔的功夫。

接著隨喜,我們都要生起隨喜的功德。人家在作功德善法,我們有錢就出錢,有力就出力,幫忙對方,使令對方作功德善法,越作越殊勝,越清淨圓滿;或者說,我沒有錢,但是我身體有力,人家在作功德善法,我就用身體力量幫助他,這也是隨喜功德;或者說人家在作功德善法,我也沒有錢,身體也沒有力,身體有病也沒有力,看到人家作功德善法,你就讚歎幾句,你也沾到隨喜功德,別人越作越起勁;或者說我身體也沒有力,也沒有錢,嘴巴是啞吧,人家在作功德善法,你看到滿心歡喜,人家看到你的表現,越作越起勁,你就沾到隨喜功德。所以我們絕對不嫉妒障礙,我們眾生毛病往往嫉妒障礙,看到人家作功德善法做好事,生起嫉妒心,那你就造罪了。你隨喜功德,你就有功德;你嫉妒人家、障礙人家你就得罪報,所以要善用其心啊。

接著迴向,迴向什麼意思?我們天天所做大大小小的善法,一切都迴嚮往生極樂世界,所謂萬善迴向西方。這是助功夫的第一點:懺悔、隨喜、迴向。

第二點、欣厭之法。什麼叫做欣厭之法呢?對於娑婆世界種種都看成是汙穢而厭離它。娑婆世界有種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八苦開出就無量諸苦,苦不堪言,所以我們要厭離。對極樂世界種種,我們都看成是清淨而生起非常歡喜羨慕的心,想要求生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有什麼殊勝快樂的地處呢?我們一旦往生極樂世界,都成為不退轉的菩薩。在所有不退轉的菩薩,其中大多數都成為一生補處的地位,一生補處就等覺菩薩的地位,再上去就成佛了。而少部分的還沒達到等覺菩薩,但是他已經有能力到其他世界去度化眾生。所以少部分的是如此,隨願去度化眾生,其他大多數在極樂世界成為等覺菩薩的地位;而等覺菩薩的數目太多太多,不是用普通的算數可以算出來的,只能用無量無邊阿僧祇來宣說。

而且極樂世界有七寶行樹、七寶羅網,黃金為地,或者琉璃為地,黃金界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們想要穿怎麼樣的法衣,它自然加在身上,不假藉裁縫,不必修改過(臺語)。而且我們想要吃什麼東西,七寶缽器自然現前,食已自然化去,不勞洗拭(臺語)。在家菩薩們一天要洗三遍,有時候吃宵夜還要洗四遍。我們出家師父一天一遍,或者二遍的;但是,不光是洗碗筷就算了,要吃飯也要準備,要煮飯、煮菜,都很麻煩的,所以花費不少時間。極樂世界沒有這些問題,你想要吃的時候七寶缽器自然現前,食已自然化去,不勞洗拭;而且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不是真的吃下去,所以極樂世界的聖賢們沒有大小便利的問題,我們為了處理大小便利很忙,所以極樂世界多麼殊勝。

     因此我們要欣求,很歡喜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叫做欣厭之法。我們厭離娑婆自然沒有貪戀娑婆之心;我們欣願極樂的話,我們自然增上求生極樂世界的願。等待我們欣厭的心到了極點,我們身體雖然還住在娑婆世界,但已經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雖然未能登上極樂,已經早列——早日列於蓮邦的嘉賓了,你早已列入蓮邦的嘉賓,參與蓮池海會。

接著助功夫的第三點,就是方便伏惑的方法。古德說:「不怕念起,唯恐覺遲。」不怕我們妄念生起,唯獨恐怕的就我們覺悟太遲了;覺悟太遲了隨著妄念轉下去,功夫白花了。從早上起妄想就一直打到晚上,一天就耗消了。所以覺悟要快,不要遲,所以不怕念起,唯恐覺遲。這裡就講到方便伏惑的方法,雪公老恩師他有一首偈頌,不妨跟著念:「一念毒心生,急壓一聲佛。惡言不出口,損人事莫做。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帶業。是名伏惑法,真實秘密訣。」好,我們就解釋。

「一念毒心生,急壓一聲佛」,說我們一念貪瞋痴三毒的心生起,我們要急切地壓住,用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壓住它,叫做急壓一聲佛。我們越起貪瞋痴,越用阿彌陀佛的聖號壓伏住它。這二句能做到,我們意業就清淨,身口意,意業清淨。「惡言不出口」,惡劣的言語不從我們嘴巴講出來。惡口、妄語、兩舌、綺語這四種惡語,不從我們口業出來。惡口就是隨便罵人,罵得很不好聽。女眾也會,女眾也(臺語),男眾也(臺語),不好講,也會罵三字經。男眾——俗人,不是講你們,我們是講俗人,俗人的男眾,會罵人家三字經。女眾會(臺語),這個都叫做惡口,我們就不從嘴巴講出來。還有妄語、打妄語,無論大妄語、小妄語。大妄語什麼意思?沒有證果,為了名聞利養說我證果了。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菩薩什麼地位;而為了得到名聞利養,隨便這麼講,這是大妄語,罪過很深重的。小妄語普通看到說沒看到,沒看到說有看到;知道說不知,不知說知,就是小妄語,小妄語我們也不打小妄語。所以大妄語、小妄語都不打,所說的就誠實語;我們不惡口所說的善良語,善良的話才說,惡口不講,都講善良語;妄語不說,都講誠實語。還有兩舌,就挑撥離間,我們要講和合語,不講兩舌的語。也不講綺語,沒有意義、沒有利益的話就是綺語。我們要講雅正的言語,典雅端正的言語。所以惡言不出口,這一句能做到,口業清淨了,你看多好。

「損人事莫做」,人,我們推廣就是眾生,損害眾生的事,我們就不造作,你看多好,身業就清淨。所以這四句能做到,使令我們身口意三業都清淨了。

「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帶業」,我們久久成為自然,一念毒心生,我們就急壓一聲佛,趕快用一句阿彌陀佛壓住它,壓住貪瞋痴三毒的心。惡劣的言語不從嘴巴講出來,損害人、損害眾生的事,都不由我們身體身業造作出來;這個就是久久習慣成自然,這樣子,我們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帶著我們的通常是舊業,帶著舊業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我們要「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我們要廣結善緣,我們不要跟眾生結惡緣。

「是名伏惑法,真實秘密訣」,這個叫做伏住煩惱、迷惑的方法,是真秘密的訣竅。所以,這就是念佛的助功夫,有三點,前面正功夫分為四個層次,助功夫分三點。三點,第一點就是懺悔、隨喜、迴向;第二點,欣厭之法;第三點,方便伏惑之法。

最後用一首偈作結束。「淨土難信卻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這也是雪公老恩師的偈頌。雪公老恩師是誰,知道嗎?對,對,以前是果清親近過他老人家,前後十年,十年的光陰。所以有時候講淨土法門,有時候會引證到老恩師所說過的。

這首偈什麼意思?「淨土難信卻易行」,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以相信的法門。淨土法門很難以相信,卻是容易修行,依照它修行;因為只要好好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就是小孩子也會念佛,你教他念,他也會念。所以是很簡易的了,很簡單而且非常安隱的,非常簡便,容易學、容易修的法門。

「全由二力正助功」,完全由於二力,淨土法門是二力的法門。自己信願念佛的力之外,還有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的接引攝受,所以是二力的法門,不是單靠自力的法門。二力的法門,古德就比喻:譬如一根竹子,在最低、最底下的節目裡頭有一隻蟲,牠想要出來,笨的蟲就往上一節一節穿透才出去;聰明的蟲就從旁邊挖一個洞,就出去了。笨的蟲就比喻修通途的法門,叫做豎出的法門,豎出三界的法門。而修淨土念佛法門,就是橫超三界的法門。所以古德有這麼比喻。這個叫做二力,正助功,有正功夫,有助功夫。正功夫,就前面我們講四個層次,念佛的四個層次。助功夫就剛才說的三種,第一種懺悔、隨喜、迴向;第二、欣厭之法;第三、方便伏惑之法,叫做全由二力正助功。

「必得一心方有效」,我們必得念佛能夠一心不亂,才真正有這個成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我們能權巧方便,能伏住煩惱,譬如到臨命終能夠伏住煩惱,我們能正念分明,你雖然惑業還沒斷,但是你能夠伏住煩惱,在命終的當下不起煩惱心,也不打妄想雜念,能夠安住正念,我們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即感通。

所以有時候我們到臨命終,自己做不了主,所以有人就幫我們助念,提起正念。所以在臨命終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第八識還沒離開,還沒有過世,第八識還沒離開,這時候助念最好。所以助念就幫助他安住正念,你能伏住惑就行了;心裡也隨著助念的人,能夠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果清的剃度恩師,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果清就親自在旁邊,都看到過程。老人家平素也都是念佛,持戒念佛,到臨命終那時候,在於臥室,他要我們弟子們把他扶到廳堂坐著,坐在籘椅上,然後大家就助念。然後照公老和尚在他臨終之前差不多半點鐘左右,也為他開示、提醒;那我們都在旁邊,都跟著念佛,到最後就坐著念佛走的,所以走得也很好。這是剃度恩師自己親自的經歷,幫忙助念往生的經歷,其他都是聽的啦,這個是親臨在場的,所以老人家是這麼走的。所以這裡說: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不一定我們都煩惱斷盡才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是可以帶業往生的法門,而且是二力,不光是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有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的攝受。所以,我們繼續好好地修,將來自己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那就太殊勝了!

 那現在我們就回答幾個問題。

 這裡有問到,說:居士劃撥護持,護持我們沒有的款項,如寫助念,又沒留下聯絡、聯繫方式,請示如何處理?

 假如他劃撥的話,應當有地址,他雖然沒寫電話,或者有地址,地址寫信聯絡之後再問他,你到底做什麼用途?我們就依照他所說的就作用途。

第二:寄送法寶的運費,能不能用法寶款支出?

可以的,這是可以的。

第三:居士發心建立彌陀村,已購買一塊地,已命名為「六合園」,請示是否可行?能否啟請和尚題字?

這個,考慮考慮。

另外有這位說到,將來護持定弘法師,有沒有特別要注意的事項?

就是要合乎戒法的規定,主要是這樣。那其他的就私下我們座談就可以了。就麥居士問題。

好,我們今天就到這。

恭祝諸位身心康泰,福慧增長,信願念佛,將來各各往生極樂!

阿彌陀佛。

迴向。

 

正覺精舍網址:www.lionccm.org

相關焦點

  • 【佛光新聞】渥太華彌陀法會念佛一永日及百萬遍念佛總回向
    12月27日,渥太華佛光山舉辦線上彌陀法會念佛一永日及百萬遍念佛修持活動的總回向,參與人數近300人。9月21日至12月26日,其中18人如期完成百萬遍,念佛總次數達到4000萬遍以上,抄經、誦經、拜佛和持咒總次數近10萬部。 「念一佛名哭一聲,聲聲哭向大慈尊,此回若不歸家去,六道何時得脫身。」
  • 如不念佛,每日造作獲罪無量!
    如不念佛,每日造作獲罪無量!菩薩謂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兒孫,時常抱持,恐有不淨。」這麼一個情況,菩薩就對這個查定宏的母親說:「你為什麼不老實念佛啊?」這一問,意下就是:你最近根本就沒念佛,念頭不在佛號上面。查定宏的母親回答:「是由於添了孫子,我要帶孫子,常常抱小嬰兒,恐怕有不乾淨,所以不敢念佛。」這都是知見不正確的。
  • 念佛的感應
    故在念佛過程中,若見到諸佛菩薩示現各種瑞相或淨土的依正莊嚴時,乃屬正常。在《地藏經》所說的地藏菩薩在因地為光目女時,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並設像供養,即夢見佛,放光開示,又親聞佛示現相告。念佛人也有著魔的,那是怎麼一回事情?我曾經遇到過。我第一句話就問他:你是不是很喜歡神通感應?他很喜歡,這就是著魔的原因!喜歡神通感應,心不清淨,心不真誠。不是佛在經上講的不如法,是你做錯了,惹上這個麻煩,要想恢復正常,相當不容易,所以必須懂得防範。
  • 修道四門之功課
    有的誠恆不變,任勞任怨, 則不難道成天上,名留人間;有的遇事生心,功課不專,致使冒箇修道的虛名,若再經過一番天考人驗,便生退悔之心,結果落成千古之恨。故修道若沒有實在之成績,怎得領到聖賢之文憑?若想證成績之優,必在平時功課認真,力求進步,務必使其各門平均發展,樣樣及格才可,否則是難如所願的。但修道的功課共有幾門呢?
  • 【每日功課】-《梵網經菩薩戒》46-2
    那麼這裡講,不可以入佛塔、僧堂,像法堂、禪堂、念佛堂,這些大眾集會的地方都不能去,不能進入的;也不可以入於大眾僧的浴室來沐浴;不可以上大眾僧所用的洗手間,這個「都圊」就是廁所、洗手間,不可以用的。「俟斷食」,等到不再吃了,不再吃五辛了;「更七日後」,從你不吃開始算,過七天之後,身上那個五辛的味道,才能夠代謝完。等所有臭氣的味道都沒有了,接著還要「沐浴浣衣」。
  • 孩子寫功課不發愁──「爸爸媽媽是我的秘書!」
    我們建議家長從孩子的功課中解脫出來,用更多的心力去經營親子關係,當孩子受到愛與肯定,回過頭來就有能量面對功課這座大山了。希望您嘗試下面幾種方法,看看孩子是否能產生正向的轉變吧!讓孩子學著決定自己何時想完成功課,大人充當deadline(完成時間)提鬧鐘,或者做個能幹但絕不越權的秘書。
  • 【每日功課】-《佛說阿彌陀經要解》27-3
    佛不捨慈悲心,就宣布說,我哪一天要前往到這一個小國家去託缽乞食。這託缽呢就是佛接觸眾生的一個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的一個善巧方便,給眾生修福、種善根,再來善根成熟了,佛一說法當下就可以成就了。這個時候外道聽到這一樁事情就害怕了,就去跟國王講啊:王啊!你要下令全國的老百姓,不準供養,這佛來啊託缽的時候不準供養,供養了要罰金五百兩。
  • 念佛人生病怎麼辦?是念佛還是看醫生?
    (《印光法師文鈔》淨土決疑論)作為念佛人,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標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行為淨土法門宗要,念佛人心之所思,行之所為符合這個宗旨才是真念佛人。念佛人在一切境緣面前,都要保持求生淨土的信願。 大師在《學醫發隱》中開示:「佛為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為前導。果能依法修持,則身病即可隨之而愈。身病有三,一宿業,二內傷,三外感。
  • 你會念佛嗎?聽聽廣欽老和尚念佛語錄
    問:「修行過程中有許多難關,要如何打破?」答:「我們現在雖然出家,但是仍帶有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劫數。怨親債主,這些都會來討,我們要念佛,靠念佛的力量,一關一關地打破。」「念佛要具信、願、行三力,要能引聲念佛,大地一音,即各種聲音入耳,即轉成念佛音,而無分別,不被轉去,方名一心不亂。」「我們妄念種子深重,念佛時不是頭昏,就是被妄念種子牽去,所以念佛時必須小心。」
  • 【現代念佛感應】韓仲英車禍雙腎砸爛 觀音菩薩:趕緊念南無阿彌陀佛 不要再吃肉了,病好了,要宣揚念佛,勸人信佛念佛……
    以後不要再吃肉了,病好了,要宣揚念佛,勸人信佛念佛……」09一碗玉米粒,從此成為了韓仲英的計數器,念一粒拿出一粒,念空了碗,然後再把玉米粒收進去。白天念、黑夜念、疼痛念、睡著了也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10奇蹟發生了,一兩天後,他竟然可以排出尿來了!
  • 在家念佛有這些禁忌,一定要小心!
    而現在也很多人會在家中念佛,以祈求平安幸福。其實不管在哪裡念佛,都是有一些禁忌的。在家念佛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間,不敢進入寺院禮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誦經、打坐、念佛,其實這是低級鬼神的禁忌。因為鬼神怕見血汙,所以,容易見血發嗔。鬼神嗜血食,見血起貪,可是生理的經血,不是鮮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應;所以,生理期的女性,進入神鬼的宗祠、廟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後果。
  • 劉素雲老師修行念佛語錄-念佛偈
    《劉素雲老師念佛語錄念佛偈》做人要正,做官要清,學佛要像(佛)。記住「中」字,就是讓我們閉住嘴巴,少說話。我心裡只裝阿彌陀佛改過比念佛重要,改過、改習氣,一定要把這個放在第一位,念佛你都可以放在第二位。
  • 「持名念佛」的6種念佛方法和2種儀軌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念佛的方法有4種─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觀像念佛是先觀阿彌陀佛的聖像或畫像,觀想佛的三十二相;觀想念佛是依《觀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十六觀,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與西方三聖的相好莊嚴;實相念佛是即離生滅、有無、能所的對待,契入自性清淨心,亦即念自性天真佛(真如佛性、實相妙理);持名念佛則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 《無相念佛》 |修念佛圓通之權巧方便---無相憶念拜佛
    若無形像和聖號,就不知如何念佛了。末學在前面已經引述過道信禪師的話:『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所以者何、識無形、佛無形、佛無相貌。』凡有形像、聲音、語言、文字、符號,乃至『佛』之一字,都不是佛。      若語言是佛,則我們嘴裡出聲念『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應該從嘴裡出現。
  • 佛教知識:專修念佛,是不是一定要24小時不停地念佛?
    問:專修念佛念念不舍是不是要24小時不停地念佛?答: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並不是要你24小時不停地念佛,而是要有「念念不舍」之心。什麼叫念念不舍?比如人在外面打工,老家有小孩和父母,雖然不能常回家,但心裡對父母孩子有牽掛之心,這就是念念不舍。
  • 無相念佛修學行門 (一)
    善相的意思是說,如果說一個人,他受了菩薩戒以後,有一天他犯了十重戒當中的一戒,他就是「波羅夷」,也就是斷頭的意思,這時候他就要每日在佛前懺,至心懺悔然後懺到有一天 佛來他的夢中跟他摩頂,這樣的境界就是獲得善相。因為求願,他求要滅罪,所以他有這個願想要滅罪,所以他就至誠心懺悔,他就獲得了善相。
  • 念佛方法與具體行持
    印光大師臨往生前對弟子們的最後開示:"至誠,無不蒙佛接引;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帶業往生。"阿彌陀佛大願接引眾生,是他的至誠。吾人念佛求生淨土,是我的至誠。二誠相感,如磁吸針,豈有不任運往生之理?誠的外顯即是敬。對土木金彩等佛像視作真佛,讀誦佛經祖語,宜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對念佛行人作菩薩想,作未來諸佛想。
  • 彌陀贊——念佛法門
    藕益大師著作極多,著《阿彌陀經要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釋》、《淨土要典》、《淨土玄門》、《淨土十要》。《蕅益大師法語》、《蕅益大師淨土選集》。大師主張以十六字為念佛大綱:「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大師為專修淨土,儘量杜絕外緣,學者慕名來訪,則每日限定一支香的時間會客,其他時間唯是念佛專修淨業而已,曾作詞云:「生死事大,來日無多,道業未成,實深慚懼。尊客相看,午後炷香,非取輕疏,幸垂監恕」。
  • 【念佛日記】不在其位,不謀其事
    淨土門依此願而開,宗祖善導大師的取意文四十八字釋中,說: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所以,念佛往生是阿彌陀佛的弘願,是世尊的出世本懷,是宗祖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核心內容。念佛必定往生。念佛是我們凡夫幹的事情,往生是阿彌陀佛幹的事情。所以我們念佛,阿彌陀佛是一定接引我們往生他的西方極樂世界的。這裡要各守其分,分工明確,彼此不能代替。
  • 【每日功課】-《八關齋戒釋要》8-2
    「具酒色、香、味」,它具足有酒色、酒香、酒味,當中它不醉人的,不犯;要醉人,還是犯下品罪,就是正罪。依五戒來講就是中品罪,就是正罪,就是飲酒的罪,跟前面的「是酒」的罪一樣的,會醉人的。「不具酒色、香、味」,不具足酒色、酒香、酒味,但是會醉人的,一樣要犯下品罪,比前面的業比較輕一點。不醉人的,就不犯。所以在非酒當中,它就分成會醉人,仍然要結犯,不醉人就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