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示要》
果清律師主講 講於臺灣正覺精舍
民國108年07月06日
「念佛示要」
諸位善知識大家午安!
阿彌陀佛。
請放掌。
今天是我們善果林法師們,還有菩薩蓮友們來供佛及僧,大家功德無量。
今天我們要講的題目就是「念佛示要」,念佛法門指示要義,修法的要義。古德這麼開示:「一念淨心是菩提。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究盡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這是什麼意思呢?
說「一念淨心是菩提」,我們能夠時時保持一念的清淨心,當下就是菩提;所以菩提不在心外找的,一念的淨心就是菩提了。菩提翻譯叫做「覺」,也稱作「道」。它能夠覺悟諸法的本性,諸法的本性就是真如本性。有情有佛性,無情有法性,佛性、法性是一不是二。菩提的佛道,我們當下一念清淨心就是菩提佛道,也就是佛。所以佛不在外找的,踏破鐵鞋無覓處;找也找不到,在外頭找都找不到。而迴光返照我們一念清淨之心,當下就是佛。所以在《觀經》也說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的心它能夠作佛,心外要作佛是作不了佛的。而我們眾生的心當下也就是佛,心當下就是佛,就是性德;而我們心作佛,就是修德。我們發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我們就在作佛了,它就是修德;修到最後契合性德,性修合一,我們就成就究竟覺,究竟的佛果。那我們念佛就是保持一念清淨心,我們念佛的當下沒有妄想雜念,就是一念清淨心,它當下就是菩提,多麼殊勝!它就是無為不生不滅之法。
所以「勝造恆沙七寶塔」,勝過創造恆河沙數的七寶塔。一座的七寶塔,就是不是我們普通人家、富貴人家可成辦的,一座的七寶塔要許多富貴人家共同成就。因為寶物是很貴的,而整個七寶作的塔那不得了,恆河沙數的七寶塔那太不得了了,就不是普通好多富貴人家可成辦的。但是它都是有為生滅之法,恆河沙數七寶塔都是有為生滅之法。
所以「寶塔究盡碎為塵」,寶塔到最後粉碎變成微塵了,有為法都會滅的,會敗壞的。它是有為生滅之法,所以久了都會敗壞。
「一念淨心成正覺」,而我們能夠時時刻刻保持一念清淨之心,我們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念佛法門也是成佛非常迅速的法門。所以要常常保持我們這一念清淨心,好好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光就代表智慧,壽命代表福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德,就含攝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當中。而名以召德,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就將我們本性的萬德萬能就召喚出來了,藉著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開顯我們本性的萬德萬能。
那我們念佛要怎麼念?「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麼叫做一念相應一念佛呢?我們念佛功夫用到極點,沒有能念所念之分了,能所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一如了,叫做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都是佛,念念相應念念都是清淨心;而一念清淨就是菩提,菩提就是佛。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當下,要單提一念,斬斷萬緣。單提阿彌陀佛清淨的正念,斬斷萬緣。講到緣有外緣跟內緣的區別,外緣就是外頭種種的事務,我們念佛的當下,外頭的事務都要先放下。也要放下我們的內緣,內緣是什麼?妄想雜念,也要放下。所以單提一念,斬斷萬緣。所以外緣也要放下,內緣—妄想雜念,也要放下。
所以《大集經•賢護品》它這麼說:「求無上菩提者。應修念佛禪三昧」。「若人稱念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
《大集經》的〈賢護品〉說到,求無上菩提,求證無上佛果菩提,「應修念佛禪三昧」,我們應當要修念佛禪的三昧。假若修行的人,能夠稱念阿彌陀佛,就稱號叫做無上深妙禪,所以念佛法門,也是無上甚深微妙禪。所以不要小看念佛法門,它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它的道理唯佛與佛乃能夠究竟了知,等覺菩薩以下都還不能徹底了知,所以它是無上甚深微妙禪。
「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至心想像見佛時是什麼呢?就是前面提到的「一念淨心是菩提」。我們念佛沒有妄想雜念,至誠恭敬,深信切願具足,當下就是一念淨心;這個就是至心想像見佛時,當下就是不生不滅法,它就是菩提,它就是覺道。
那我們念佛的時候,要痛念無常,用心要真實懇切,要痛念無常。無常到來不分男女老少,不會說:你太小了,你還不要無常啊;你是男眾,你是女眾,男眾無常,女眾不要無常;或者女眾無常,男眾不要無常;年老了才無常,少年的不要無常。沒有這麼分別,它到來很無情的,它要你三更走,不肯留你到五更天,要你走就要走。所以我們學佛了,無論出家在家,學佛了要緊就是要了脫生死;假若不為了了脫生死,我們就做普通人就好了,何必學佛。而無常生死事大,了脫生死的事是最重大,世間任何事沒有比生死大事更重大的。所以我們要痛念無常,用心要眞切,要眞實、要懇切,不要悠悠泛泛的。有念也好,沒念也好,空空度日子,所以用心要眞實懇切。
所以「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早上也念阿彌陀佛,晚上也念阿彌陀佛。「假饒忙似箭」,假設你很忙,忙得好像在射箭一樣;但是我們心也都不離開阿彌陀佛。所以古德也說:「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竹林很密、很稠密,那也不妨礙流水經過嘛;山很高,難道妨礙白雲飛過去嗎?不妨礙。這個就比喻我們雖然有時候很忙;但是我們也不荒廢阿彌陀佛,心裡頭常念阿彌陀佛,不荒廢。
講到念佛的真功夫,根據雪公恩師,他就提到有四層的功夫。第一層的功夫好比我們打佛七,在打佛七。七天當中我們必須時時心存恭敬,應當了知如來的法身是周遍一切處,不但法堂上佛像,有看到佛像才當作佛;其實我們所見的一色一香,沒有不是佛的妙色妙心。如此的話,我們對所處的環境,一一都做佛的觀想法,這樣子,我們的言行自然就恭敬,不再懈怠了。所以恭敬是趣向無上菩提、成就無上菩提的秘訣,這是第一層的功夫。
接著第二層的功夫,好比有時候我們靜坐,坐下來坐定之後,就應當要放下萬緣,將我們平日的雜事、妄念都掃除;然後收心一處,繫念在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當中。就好像流得很急的河流,河水流得很急,上頭有船,我們就將船舫就拴在木樁之上,自然就免除流失的這種災難,這是第二層功夫。
第三層的功夫,我們正持名的時候,必須將此六字洪名或者四字阿彌陀佛,六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從心想起,由口念出,依耳聽入。這就好比三輪來回地轉動,務必我們心想得清清楚楚,心想念佛號想得清清楚楚,口念佛號念得清清楚楚,耳根也聽得清清楚楚;如此自念自聽,字字要靠緊,這當中不要使令打失一句,這是第三層的功夫。
接著第四層的功夫,我們念佛的時候,無論口誦意持,應當使令完全沒有雜音,唯存佛號的音聲。而因為阿彌陀佛的法身,是周遍一切處,佛的光明也是周遍一切處,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由我出心聲,我們有能念佛的心,所念佛號的聲音、心聲。心聲入於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阿彌陀佛的光明也入於我的心聲當中,如此心聲、佛光交融一片,那麼當下我即彌陀,彌陀即我,這是第四層的功夫。
能夠這麼樣子精進修下去,一層一層地把它拶入,使令「熟處轉生,生處轉熟」。熟的地處是什麼?我們平常很熟的,就是我們心貪染五欲六塵的境界,這是最熟的,而佛號是很生疏的。現在使令五欲六塵,貪染五欲六塵,很熟的地處,轉變成很生疏了。而阿彌陀佛很生疏的地處,轉變成很純熟了。等到我們功夫用到第四層,就是一心不亂功夫成就的時候了,這是念佛的正功夫。
除了正功夫之外,還要有助功夫。
助功夫第一點就是懺悔、隨喜、迴向。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身口意三業,假若造作惡業,毀犯了戒法,我們就趕快要發露懺悔,最好使令不隔宿,當天所犯的,我們就對人發露懺悔了,那麼天天都能夠得到清淨,這是懺悔的功夫。
接著隨喜,我們都要生起隨喜的功德。人家在作功德善法,我們有錢就出錢,有力就出力,幫忙對方,使令對方作功德善法,越作越殊勝,越清淨圓滿;或者說,我沒有錢,但是我身體有力,人家在作功德善法,我就用身體力量幫助他,這也是隨喜功德;或者說人家在作功德善法,我也沒有錢,身體也沒有力,身體有病也沒有力,看到人家作功德善法,你就讚歎幾句,你也沾到隨喜功德,別人越作越起勁;或者說我身體也沒有力,也沒有錢,嘴巴是啞吧,人家在作功德善法,你看到滿心歡喜,人家看到你的表現,越作越起勁,你就沾到隨喜功德。所以我們絕對不嫉妒障礙,我們眾生毛病往往嫉妒障礙,看到人家作功德善法做好事,生起嫉妒心,那你就造罪了。你隨喜功德,你就有功德;你嫉妒人家、障礙人家你就得罪報,所以要善用其心啊。
接著迴向,迴向什麼意思?我們天天所做大大小小的善法,一切都迴嚮往生極樂世界,所謂萬善迴向西方。這是助功夫的第一點:懺悔、隨喜、迴向。
第二點、欣厭之法。什麼叫做欣厭之法呢?對於娑婆世界種種都看成是汙穢而厭離它。娑婆世界有種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八苦開出就無量諸苦,苦不堪言,所以我們要厭離。對極樂世界種種,我們都看成是清淨而生起非常歡喜羨慕的心,想要求生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有什麼殊勝快樂的地處呢?我們一旦往生極樂世界,都成為不退轉的菩薩。在所有不退轉的菩薩,其中大多數都成為一生補處的地位,一生補處就等覺菩薩的地位,再上去就成佛了。而少部分的還沒達到等覺菩薩,但是他已經有能力到其他世界去度化眾生。所以少部分的是如此,隨願去度化眾生,其他大多數在極樂世界成為等覺菩薩的地位;而等覺菩薩的數目太多太多,不是用普通的算數可以算出來的,只能用無量無邊阿僧祇來宣說。
而且極樂世界有七寶行樹、七寶羅網,黃金為地,或者琉璃為地,黃金界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們想要穿怎麼樣的法衣,它自然加在身上,不假藉裁縫,不必修改過(臺語)。而且我們想要吃什麼東西,七寶缽器自然現前,食已自然化去,不勞洗拭(臺語)。在家菩薩們一天要洗三遍,有時候吃宵夜還要洗四遍。我們出家師父一天一遍,或者二遍的;但是,不光是洗碗筷就算了,要吃飯也要準備,要煮飯、煮菜,都很麻煩的,所以花費不少時間。極樂世界沒有這些問題,你想要吃的時候七寶缽器自然現前,食已自然化去,不勞洗拭;而且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不是真的吃下去,所以極樂世界的聖賢們沒有大小便利的問題,我們為了處理大小便利很忙,所以極樂世界多麼殊勝。
因此我們要欣求,很歡喜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叫做欣厭之法。我們厭離娑婆自然沒有貪戀娑婆之心;我們欣願極樂的話,我們自然增上求生極樂世界的願。等待我們欣厭的心到了極點,我們身體雖然還住在娑婆世界,但已經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雖然未能登上極樂,已經早列——早日列於蓮邦的嘉賓了,你早已列入蓮邦的嘉賓,參與蓮池海會。
接著助功夫的第三點,就是方便伏惑的方法。古德說:「不怕念起,唯恐覺遲。」不怕我們妄念生起,唯獨恐怕的就我們覺悟太遲了;覺悟太遲了隨著妄念轉下去,功夫白花了。從早上起妄想就一直打到晚上,一天就耗消了。所以覺悟要快,不要遲,所以不怕念起,唯恐覺遲。這裡就講到方便伏惑的方法,雪公老恩師他有一首偈頌,不妨跟著念:「一念毒心生,急壓一聲佛。惡言不出口,損人事莫做。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帶業。是名伏惑法,真實秘密訣。」好,我們就解釋。
「一念毒心生,急壓一聲佛」,說我們一念貪瞋痴三毒的心生起,我們要急切地壓住,用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壓住它,叫做急壓一聲佛。我們越起貪瞋痴,越用阿彌陀佛的聖號壓伏住它。這二句能做到,我們意業就清淨,身口意,意業清淨。「惡言不出口」,惡劣的言語不從我們嘴巴講出來。惡口、妄語、兩舌、綺語這四種惡語,不從我們口業出來。惡口就是隨便罵人,罵得很不好聽。女眾也會,女眾也(臺語),男眾也(臺語),不好講,也會罵三字經。男眾——俗人,不是講你們,我們是講俗人,俗人的男眾,會罵人家三字經。女眾會(臺語),這個都叫做惡口,我們就不從嘴巴講出來。還有妄語、打妄語,無論大妄語、小妄語。大妄語什麼意思?沒有證果,為了名聞利養說我證果了。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菩薩什麼地位;而為了得到名聞利養,隨便這麼講,這是大妄語,罪過很深重的。小妄語普通看到說沒看到,沒看到說有看到;知道說不知,不知說知,就是小妄語,小妄語我們也不打小妄語。所以大妄語、小妄語都不打,所說的就誠實語;我們不惡口所說的善良語,善良的話才說,惡口不講,都講善良語;妄語不說,都講誠實語。還有兩舌,就挑撥離間,我們要講和合語,不講兩舌的語。也不講綺語,沒有意義、沒有利益的話就是綺語。我們要講雅正的言語,典雅端正的言語。所以惡言不出口,這一句能做到,口業清淨了,你看多好。
「損人事莫做」,人,我們推廣就是眾生,損害眾生的事,我們就不造作,你看多好,身業就清淨。所以這四句能做到,使令我們身口意三業都清淨了。
「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帶業」,我們久久成為自然,一念毒心生,我們就急壓一聲佛,趕快用一句阿彌陀佛壓住它,壓住貪瞋痴三毒的心。惡劣的言語不從嘴巴講出來,損害人、損害眾生的事,都不由我們身體身業造作出來;這個就是久久習慣成自然,這樣子,我們將來往生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帶著我們的通常是舊業,帶著舊業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我們要「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我們要廣結善緣,我們不要跟眾生結惡緣。
「是名伏惑法,真實秘密訣」,這個叫做伏住煩惱、迷惑的方法,是真秘密的訣竅。所以,這就是念佛的助功夫,有三點,前面正功夫分為四個層次,助功夫分三點。三點,第一點就是懺悔、隨喜、迴向;第二點,欣厭之法;第三點,方便伏惑之法。
最後用一首偈作結束。「淨土難信卻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這也是雪公老恩師的偈頌。雪公老恩師是誰,知道嗎?對,對,以前是果清親近過他老人家,前後十年,十年的光陰。所以有時候講淨土法門,有時候會引證到老恩師所說過的。
這首偈什麼意思?「淨土難信卻易行」,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以相信的法門。淨土法門很難以相信,卻是容易修行,依照它修行;因為只要好好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就是小孩子也會念佛,你教他念,他也會念。所以是很簡易的了,很簡單而且非常安隱的,非常簡便,容易學、容易修的法門。
「全由二力正助功」,完全由於二力,淨土法門是二力的法門。自己信願念佛的力之外,還有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的接引攝受,所以是二力的法門,不是單靠自力的法門。二力的法門,古德就比喻:譬如一根竹子,在最低、最底下的節目裡頭有一隻蟲,牠想要出來,笨的蟲就往上一節一節穿透才出去;聰明的蟲就從旁邊挖一個洞,就出去了。笨的蟲就比喻修通途的法門,叫做豎出的法門,豎出三界的法門。而修淨土念佛法門,就是橫超三界的法門。所以古德有這麼比喻。這個叫做二力,正助功,有正功夫,有助功夫。正功夫,就前面我們講四個層次,念佛的四個層次。助功夫就剛才說的三種,第一種懺悔、隨喜、迴向;第二、欣厭之法;第三、方便伏惑之法,叫做全由二力正助功。
「必得一心方有效」,我們必得念佛能夠一心不亂,才真正有這個成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我們能權巧方便,能伏住煩惱,譬如到臨命終能夠伏住煩惱,我們能正念分明,你雖然惑業還沒斷,但是你能夠伏住煩惱,在命終的當下不起煩惱心,也不打妄想雜念,能夠安住正念,我們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即感通。
所以有時候我們到臨命終,自己做不了主,所以有人就幫我們助念,提起正念。所以在臨命終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第八識還沒離開,還沒有過世,第八識還沒離開,這時候助念最好。所以助念就幫助他安住正念,你能伏住惑就行了;心裡也隨著助念的人,能夠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果清的剃度恩師,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果清就親自在旁邊,都看到過程。老人家平素也都是念佛,持戒念佛,到臨命終那時候,在於臥室,他要我們弟子們把他扶到廳堂坐著,坐在籘椅上,然後大家就助念。然後照公老和尚在他臨終之前差不多半點鐘左右,也為他開示、提醒;那我們都在旁邊,都跟著念佛,到最後就坐著念佛走的,所以走得也很好。這是剃度恩師自己親自的經歷,幫忙助念往生的經歷,其他都是聽的啦,這個是親臨在場的,所以老人家是這麼走的。所以這裡說: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不一定我們都煩惱斷盡才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是可以帶業往生的法門,而且是二力,不光是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有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的攝受。所以,我們繼續好好地修,將來自己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那就太殊勝了!
那現在我們就回答幾個問題。
這裡有問到,說:居士劃撥護持,護持我們沒有的款項,如寫助念,又沒留下聯絡、聯繫方式,請示如何處理?
假如他劃撥的話,應當有地址,他雖然沒寫電話,或者有地址,地址寫信聯絡之後再問他,你到底做什麼用途?我們就依照他所說的就作用途。
第二:寄送法寶的運費,能不能用法寶款支出?
可以的,這是可以的。
第三:居士發心建立彌陀村,已購買一塊地,已命名為「六合園」,請示是否可行?能否啟請和尚題字?
這個,考慮考慮。
另外有這位說到,將來護持定弘法師,有沒有特別要注意的事項?
就是要合乎戒法的規定,主要是這樣。那其他的就私下我們座談就可以了。就麥居士問題。
好,我們今天就到這。
恭祝諸位身心康泰,福慧增長,信願念佛,將來各各往生極樂!
阿彌陀佛。
迴向。
正覺精舍網址:www.lioncc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