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會集複講(第二回)第75集 德遵普賢第二

2021-02-16 珠海彌陀講堂

「茲為簡單易記,故從後者,以一念頃即一剎那」。念老在此地行個方便,依《華嚴探玄記》的說法容易體會。我們現在體會的更精密,那就是我們看到科學家的報告,跟《菩薩處胎經》裡面世尊跟彌勒菩薩一段對話合起來看,這個概念就很清楚。他們這一問一答,都是替我們問的,讓我們知道。在經上,世尊問彌勒菩薩,說「心有所念」,世間人心裡起個念頭,佛問這個念頭是有「幾念幾相識耶」,這經的原文。我們把它講白了,就是世間人起這個念頭,這一個念頭裡頭有多少個細念、有多少個相分、有多少個受想行識?這講五蘊。五蘊,色是物質環境,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佛問這麼一句話。彌勒菩薩回答世尊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單位是百千,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等於三百二十兆。這就說明什麼,有多少個細念,這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細念,單位是兆。而且「念念成形」,每一個念頭都有形,形就是色;「形皆有識」,每一個形都有識,識就是受想行識。佛經上講的五蘊,形是色蘊,色裡面有受想行識;換句話說,五蘊它永遠是分不開的,它不可能是獨立存在的,它總是和合的成為一體,而且時間非常快速。彌勒菩薩講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一秒鐘,我們一般能夠彈五次彈指,那一秒鐘就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這其中每個念頭都有物質現象,都有精神現象。這個說法跟現代的量子力學講得很接近。

所以物質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現代的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說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存在。物質現象是什麼?是意念,就是此地講的一念頃,一秒鐘累積一千六百兆個念頭糾纏在一起,給人感覺是有物質現象存在,而實際上它是個非常快速的波動現象。物質現象裡面很複雜,科學家把它分為三大類,物質有固體、有液體。用水來做比喻,水是液體,它在零下,它會結成冰,就變成固體;它在高溫之下,它會變成水蒸氣,變成氣體。科學告訴我們,它振動的頻率慢就變成固體,快一點就變成液體,再快它就變成氣體,還有更快的,更快就變成電磁波。宇宙之間無量無邊的這些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全是波動頻率不同而顯現的這個樣子。這是科學裡面講的諸法實相,跟佛經上所講的非常接近。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不是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物質現象不是真的,精神現象也不是真的,統統是從心想所生的,現在科學講心態,從心態產生的現象,是這麼來的。所以,念是所有一切法的根源,都從念頭生的。單純的一念非常微細,我們無法覺察,就在面前。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乃至於一切萬物,統統是在這個一千六百兆之一秒頻率之下產生的幻相。我們要常常想這個問題,常作如是觀,為什麼?它幫助我們放下。我們放不下是什麼原因?都把它當真的,不知道它是假的。這是說明一念頃也就是一剎那是何其短暫。

「至於剎那一念之間,即能徧遊諸佛國土者,此正彌陀之第十一願:『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曆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一願。極樂世界菩薩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頭,徧遊諸佛國土,真是神通廣大,所以這個地方就打破了時間的概念。比如善財童子,參毗目仙人,仙人拉著善財的手。善財就經過了無量無邊的國土,經過了無量久遠的時間,等到毗目仙人把手一放,他一看,咦,他就在原地沒動,還是剛才那個時候。拉著他的手時,他已經過了無量的劫、無量的國土做了好多好多的事。這一切就好像人做夢似的,本來沒有多少時間,可能只是打個盹的功夫,但是他在夢境裡感覺經過很長的時間。所以愛因斯坦說時間是人類的錯覺,這個說法正確。佛教說是由於妄想,由一念妄動,他有無明,才有出入世界(世是時間,界是空間)這一切。色本來就是空,空本來就是色,這一切之所以對立起來了,都是由於一念妄動,妄念嘛。愛因斯坦說錯覺,我們佛法說妄想,當然他很難體會到我們這個境界。

其實放下妄想,這一切神通自然出現。此處所說的是法身菩薩的神通。他們光明遍照,能夠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除了不能融入常寂光之外,其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妙覺如來沒有兩樣。只是因為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盡,融入寂光這樁事情他做不到,但是一切時、一切處他都能現無量無邊身,供養諸佛。一切諸佛面前都有他在禮拜供養、在聞法,法身菩薩真有這個能力做到。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能做到,那是不是就是法身菩薩?不是,我們還是凡夫,帶業往生,一品煩惱沒斷。但是,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便宜可佔大了,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有什麼話說。阿惟越致是什麼意思?圓滿證得三種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是中國禪宗裡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境界。這樣的人他有能力在十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看眾生的緣,眾生希望佛出世度他們,這些菩薩就能現佛身。像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示現這種身,住世若幹年。時間長短沒一定,完全是緣,有緣,佛就住;緣盡了,佛就滅度。世尊當年住世八十年,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妙用,這叫自性本定。前面所講,普等三昧,等同一切如來之所證。

「上文已曰」。上文已經說過,「此諸大士」,與會的這些菩薩們,「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實在講,這些菩薩常住在華嚴三昧之中,與自性本定圓滿相應。「此三昧據果而言,亦名海印三昧」,華嚴三昧就是海印三昧,這是對前面做以補充。這個地方有說明,「名為印者,以世間印章為喻」,這海印三昧。「印上文字能同時頓現,而無前後之差;舉體齊彰,亦無或隱之處」,這叫印。這個我們懂,我們蓋個印章,印章上的文字一定是同時現出來,沒有先後。印就取這個意思,同時現前,沒有先後。「名為海者,猶如大海,同時影現種種差別之相。形象千差,水體無別。萬相繁興,而水湛然」。海是舉其大,像大海。這個大海,我們要把它想成清淨、平靜,清淨沒有染汙,平靜沒有風浪,這海面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什麼現象統統照在裡面。「時無先後」,沒有先後,同時照見。「宛然萬相,宛然無相」,宛然是沒有差別之相,也沒有前後之實。這個我們面對鏡子能夠體會到這個現象,我們照鏡子的時候,鏡子裡現相,同時自己也知道,鏡子裡幹幹淨淨,一無所有。「時無先後,故延促同時」,在這個照鏡子裡面,可以體會到時間不可得,是假的。沒有先後,同時出現,這打破時間。

「三世古今不離於當念,齊現水中,故廣狹自在,十方世界不離於當處」,這打破空間。所以這個結論,結得好,完全是《華嚴經》的十玄境界。這是與會的這些菩薩們他們證得的;也就是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證得了這樣的功夫。十方三世,十方不離於當處,三世不離於當念,就在這一念之間,這是事實真相。於此明了,我們心胸就廣大了。知道我心中一念之善,就三世都善,十方都善。一念之惡,三世都惡,十方都惡。所以我們需要的是這一念清淨,一念淨心成正覺呀,所以一念非常重要。我們把這一念歸到念佛上來,念念是阿彌陀佛,就一切都圓滿。因此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當下。這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自然而然的事。「《華嚴經》曰:『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說得好!我們如何能在實際生活當中完全體驗到,那我們就生活在華藏世界。在這一部經裡頭,如果能將彌陀四十八願體會到,我們就生活在極樂世界裡。極樂在哪裡?此地就是。彌陀在哪裡?自心就是。心能生能現,幻相所生所現,真妄都不可得,這才叫諸法實相。不能有絲毫執著,妄不能執著,真也不能執著,就得大自在,才真放下了,原來放下就是。

「又《甄解》曰:『一念之頃,周遍無量佛土者,所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結歸念佛三昧也。』」這句話意思很深。他能夠在極樂世界一念之頃周遍無量佛土,一個也不漏,這什麼緣故?他所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他往生到極樂世界了,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他,他才有這個能量。這是結歸到念佛三昧了。《甄解》上這段話,念老很讃歎,「此說甚妙,以念佛故,得生極樂,即可乘阿彌陀如來一乘願海中第十一願之加被力」,第十一願就是遍供諸佛願,「而出現如是不可思議之神通妙用,於一念頃徧遊佛土,非二乘所能測」。二乘,聲聞、緣覺,乃至別教三賢菩薩,他們對於這些與會菩薩們的智慧福德,到底有多大,他們都不知道,也無法去測量,無法想像,跟他們說他們也未必能相信,真正不可思議。經文說到這個地方,全是講的「自利德」,德遵普賢是成就自己智慧德行、神通道力,無量功德。現在自利圓滿了,要能夠能有利他行。實在講,自利為什麼?自利是為了利他,自己不成就,怎麼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一定要自己成就。下面,「利他德」,經文分四段,第一段「妙行顯實」。請看經文:

庚二、利他德    分四

辛一、妙行顯實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這個幾句話說得很簡單,裡面的境界無比的深廣,念老在這段經文裡頭為我們做了詳細的開示,請看註解。『得佛辯才』。「辯才者,善巧宣說法義之才能」。善巧,前面我們學過權智,就是般若智慧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教學上。他能很巧妙的把佛所說的法跟義,法是文字,能詮之法,義是文字所詮的義理,能夠很巧妙的把它講清楚、講明白,讓聽眾都能聽清楚、都能理解、都能接受,這個教學就成功了。所以辯才是善巧說法的才能。「此則《淨影疏》所謂『言能辯了,語能才巧』也」。這些言語,我們一般人講辯才無礙。世間一般人講,這個人聰明,反應能力很強,有人提出問題,他立刻就能解答。而且說的這個話很有才華,說的很巧,大家很願意聽,聽了之後很容易接受,有說服力,叫做辯才。具足這種能力之人不是太多,這是真實智慧德用。「又《嘉祥法華疏》曰:『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採曰才。』」速疾是快,別人提出疑難來問,立刻就能回答,不需要用思考,解答的非常快速、圓滿,這是辯。言含文採,言語文雅,讓人家聽到歡喜,不但是有層次、有條理,一絲毫不紊亂,而且言辭非常的美妙,這叫才。我們現在人講機智,與這個相接近,但是不及嘉祥大師說的圓滿。「此則以能迅速應機方名辯才也」。這辯才的一種說法。

「《會疏》曰:『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無不皆出於聖智。』三疏之中,此說為上」。前面這三種古大德對辯才的解釋,以《會疏》這個解釋得最好。比嘉祥法師所說的要嚴謹很多。因為前面所說的,我們凡夫也有,《會疏》裡面講的這種辯才,我們凡夫沒有,只有佛菩薩才有這個能力。言音,是以言語、音聲給人家說,就是說法、開示,說了怎麼樣?開惑,他迷惑,把他迷惑打開,這叫辯。也就是幫人家斷疑生信,這叫辯。所以這個辯的標準,我們就沒有了,我們沒有能力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真的;隨機巧妙,這是講手段,言說的手段非常巧妙,以這個巧妙的方法,能令眾生在言下就開悟這是才。而辯與才無不出於聖智。這句話很重要,這是什麼?真實智慧。能言善辯,絕不是常識豐富,不是從廣學多聞裡頭來的,要從真實智慧,這是佛經上稱的辯才。世間法裡頭所說的辯才,是從廣學多聞來的。這個不是,這是從清淨心智慧裡頭來的,不一樣。我們看到禪宗語錄裡頭,特別是大家熟知的《六祖法寶壇經》,在這個裡頭可以看到惠能大師的辯才,看到那一問一答都是智慧妙語。另外《楞嚴經》從頭到尾幾乎都是在辯論,弟子們向佛請問,佛的開示,佛出一些疑問、出一些問題,讓這些菩薩們回答,我們在這個裡面看到大乘教裡面的無礙辯才,那是真實智慧。

「又《淨影疏》謂如來得四無礙智。如來由無礙之智,興無礙之四辯」。這也是佛門的術語,四無礙智也叫四無礙辯,裡面內容是相同的。這是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他才能有這四種無障礙的辯才。「一、義無礙辯。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佛見性了,確確實實見到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任何一法他都完全通達明了,這是如來無礙智慧。這是無礙辯才的根源,無礙辯才從哪來的?從這來的。對於宇宙之間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性相,性能生,相所生,事能變,理不變,因裡頭含著有緣,無量因緣,無量不同的果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不是外頭來的。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兩樣,只是迷悟不同,我們不能不知道。完全沒有迷惑就是妙覺如來,還有一分迷惑那就是等覺菩薩,兩分迷惑就是法雲地的菩薩,十地菩薩。迷得愈深就愈往下降,迷得愈淺就愈往上提升,凡聖差別只在迷悟不同。我們要憑什麼覺悟?憑自己做不到。為什麼?自己迷得太深、迷得太重,要斷煩惱、要消業障才能提升。斷煩惱、消業障對我們來講太難了,這一生沒指望。今天我們所依靠的是阿彌陀佛,這是我們的大恩人,他將自己修學的功德加持給我們,我們乘著他的行願提升自己,這是靠外力,不是靠自力。沒有阿彌陀佛我們就無法成就,他在西方世界建立極樂國土,成就我們修學最好、最殊勝的環境。到那個地方去,無始劫來的煩惱自然化解掉了,無始劫的業障自己消了。所以我們只要真信切願,抓住這一句名號,《彌陀經》上講「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持就是保持不放鬆,我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全部把它掃幹淨,什麼都不要,我就成功了。無論什麼境緣,我就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這就能得義無礙。

「二、法無礙辯。謂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法是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的總代名詞,如來對於萬事萬物都能夠了解,它們的名字也完全都知道,它們的業用也知道,業是造作,造作所起的作用,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了解、不明白,這是法無礙。法是對事上講的,義是對理上講的。下面兩個就是教學上講的。「三、辭無礙辯。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故」。這是教學必須具備的大德大能。這個大能是因為諸佛菩薩通理明事,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所以能教化眾生,沒有任何障礙。辭是言語表達,現在我們講的辭令無比的高超,現在講辯才多半是講辭令,這是說法的人他的語言沒有障礙。對於一切萬法的名字、義理完全通達無礙,它叫什麼名字,譬如動物,能看到的都能叫得出名字;植物,花草樹木也都認識,都說得不錯。而且能隨順一切眾生不同地區、不同種類語言,不需要翻譯的,統統能講,為他們演說,都能令大家理解。所謂「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有這樣的能力。這個能力,我們世間人把它看作神通妙用,這是辭無礙辯。

「四、樂說無礙辯」。主要是樂說。這個字不念「樂」,念去聲,念「要」。樂是愛好的意思,喜歡說法,喜歡教學,真正是學不厭、教不倦,在中國稱為聖賢,在大乘裡面稱為佛菩薩。實在講,他們示現在十法界就是為了說法,就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其目的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眾生苦在哪裡?迷來的。如何幫助眾生破迷?迷破了,苦就離開;覺悟了,樂就得到,事實真相完全明白。明白怎麼樣?明白的人心是安的、心是定的,他沒有雜念,他沒有妄想,我現前這種生活非常滿足、非常自在、非常快樂。了解事實真相後,知道什麼是最好的?當前這個樣子就是最好,我們一般講,安於現實。如果人人安於現實,社會就不會有動亂,這社會多祥和、社會多美好,不一定要很富裕。所以,樂說無礙辯,就是喜歡說法。這條是德,要不愛說的話,那前面雖有辯才,眾生得不到利益,眾生得到利益就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喜歡說,主動的告訴我們。「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佛能觀機,看一切眾生根性,所說出來的一定跟這個眾生的根性相應,他能夠聽得懂,才能夠理解。他聽不懂的東西佛不說,他不需要知道的東西佛也不說。佛完全應機說法,選擇眾生所喜歡聽的法門,而為說之。

「上表諸大士契於聖智,得無礙之辯才,善應根機,廣宣妙辯,故曰:『得佛辯才』」。上面我們學過這四種無礙辯,這都是表世尊當年宣講這部經在座的大菩薩,他們都已契於聖智。聖智就是如來所證得的一切種智,得無礙辯才。能夠善應眾生根機,不但是六道眾生,還包括十法界,對於一切眾生的根機,他們是完全明了,所以能夠應機說法,廣宣妙辯。這就是「得佛辯才」的意思。這就把以上的種種解釋綜合起來,我們理解「得佛辯才」這個內容。「《甄解》復進一解曰」,這是日本的大德,還有進一步之說,「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讃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這個話說得很精彩,意思很深、很廣。若依根本教。什麼是根本教?不起心不動念是根本教,起心動念就不是根本教。不起心不動念,只說一個字,就能把自性的辯才顯示出來,哪一個字?一般講「佛」字,只說這個佛字就行了,全都代表了。我們想想是不是?佛的意思是覺,對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不覺的。何況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更不得了!

我們在介紹經題的時候講過,隋唐時代中外的祖師大德們,曾經在一起探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經能夠代表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大家都讃成《華嚴經》可以代表,沒人反對,所以稱《華嚴》為根本法輪。像樹一樣,《華嚴》是根、是本,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這個樹的樹幹、樹枝、樹葉,都沒有離開這個根本。可是《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就說明《華嚴》、《法華》最後的歸宿,回歸到哪裡?回歸到極樂世界,就是歸《無量壽經》。這就把《無量壽經》提升了,《無量壽經》變成根本的根本。《無量壽經》,我們現在這個會集本一共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這個諸位都沒有問題,古來祖師大德都肯定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這一品經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而已。四十八願第一,四十八願裡哪一願第一?再追溯,這也是祖師大德們共同承認的,包括日本、韓國,他們都承認第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說什麼?十念必生,這還得了!一生都沒有念過佛,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他念十句都能往生。這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名號推到第一,名號就是四十八願總結,四十八願展開來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展開就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教,歸到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這讓我們真正了解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阿彌陀佛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論,這是一個大總持門,都是從這流出來的,到最後統統回歸到這個原點,這個原點就是阿彌陀佛。我們這才知道念佛功德真大,修什麼樣功德不如念阿彌陀佛。真的,今天就是印一萬套《大藏經》去布施,不如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自己完全不知道,真可惜。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宣之教法,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了。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我們不念阿彌陀佛念什麼?念其他的是念枝葉,念這個念根本。所有枝葉花果不能離開根本,離開根本它的生機就斷掉,阿彌陀佛是根本!這樁事情不要說外面人不知道,一生念佛的人,真正明白的都不多。這個世界什麼都可以不要,就要阿彌陀佛,卻把整個世界全都得到了。阿彌陀佛丟掉了,就全丟掉了,連老命都丟掉了。最後到哪裡?最後到三途地獄,麻不麻煩!因此《甄解》這個結論結得太好了!於此明了,我們凡夫說法亦同諸佛辯才。凡夫說什麼?說信願持名,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些話就是根本教,說這些話跟法身菩薩得佛辯才沒有兩樣,功德是相等的。開化十方有緣眾生也是相等的,不可思議。

我什麼都不會,一部經也沒有學過,我到處去勸人念佛,功德大不大?大!說千經萬論之人未必有這個人功德大。從哪裡講?從度多少人作佛上來說,從成績上講,這是很公平的。能夠講千經萬論,度幾個人成佛?這個勸人念阿彌陀佛的,他幫助多少人往生?往生的人肯定比聽千經萬論而得度的多,那就是勸人念佛的成績超過講經。到最後打總分數,勸人念佛的在前面,講經說法的落在後頭。這些道理不難懂。一個往生的人就是一個成佛,兩個往生是兩個成佛。講經說法一生能度幾個人成佛?度他開悟,成阿羅漢、成闢支佛、成菩薩,不稀奇。唯獨這個法門,《彌陀經》上講,只要他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他就能往生。善根是什麼?能信,解與不解沒關系,真願意到極樂世界去,真肯念阿彌陀佛,放下萬緣就行了,不要搞別的。所以說辦念佛堂的功德不可思議,念佛堂是成就什麼?成就那些善根成熟的人,他們都要去作佛去。而且印光大師主張,末法時期,教導我們建小念佛堂,人數不要超過二十人。為什麼?才能一心辦道。人太多了,得張羅生活怎麼辦,得要去攀緣,雖然這個心是好心,成就那一批人,可是自己只是種了善根,這一生不能成就。這個道理要知道,帳要算清楚。所以勸人信,自己更要信,這就是我們要做的,自行化他。化他就是幫助一切大眾,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勸導大眾求生淨土,這就是佛辯才。所以佛的辯才,一切眾生也是各各具足,我們依照這部經,依照這句佛號,自行化他皆可圓滿。

下面一句,『住普賢行』。「上文已言諸大士『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前面已經說過,「今文雲」這個地方佛又說,「『住普賢行』,表諸大士鹹安住於普賢大士之大行」,大行是什麼?「各各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句話很重要。「《華嚴經》中,僅一普賢」,這是這兩部經做個比較,念老跟我們說的,《華嚴經》只看到普賢菩薩這一位,「如斯倡導」,他在那裡大聲疾呼,帶頭提倡引導大家歸心淨土。「今經則無量無邊,德如普賢之法身大士,鹹來集會,同宏淨宗」。我們這部經裡頭有多少像普賢菩薩一樣的法身大士?無量無邊,這太殊勝了,比華嚴會還要殊勝、還要莊嚴。德同普賢菩薩的這些法身大士,以十六正士為代表,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都到這個會場來,都參加這個大會,這個場面,現在稱為場景,多壯觀!

這個大會是釋迦牟尼佛特別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的無量壽會。我們要會看,要能夠看到其中的意義。這些菩薩鹹來集會,同宏淨宗,由此可以看到淨宗法門在一切法門當中無比殊勝莊嚴。我們這一生得人身,遇到佛法,能夠在一起修學淨宗,學習《大乘無量壽經》,這個福報多大!即使諸佛如來共同來讃歎都讃不完。一定要認識,這個緣分太不容易得到了,一定要抓到。這一生當中什麼都應該放下,決定求生淨土,決定依這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我們就成功了。佛講經沒白講,蓮公大士會集沒有白會集,念老在病中作這部註解沒有白費功夫,師父上人苦口婆心的講解也就沒有白勸。我們這一發心,佛歡喜,這些大德們沒有一個不歡喜的,沒有一個不加持我們的,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這一句經文「見《唐譯》」。是五種原譯本裡《唐譯》的。「《魏譯》文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魏譯》的文也是八個字,跟《唐譯》的「善能分別眾生語言」,翻譯文字有別,意思相同。入眾,眾就是眾生、大眾,對於眾生的言音他懂,不學都懂了,所以他能夠開化一切。「《淨影疏》曰:」《淨影疏》就是魏譯本的註解,乃隋朝慧遠法師,依魏譯本給我們注這個「入眾言音」,「入謂解也」,這個入字當作解,能夠聽得懂、能夠理解,這是入的意思。「謂解眾生種種言音,用之起說。」這個意思就是菩薩有智慧、有能力,自然能夠通達眾生的語言,用眾生同樣的語言來說法交流。如果不是精通眾生同類的語言,怎麼能夠教他?這種能力菩薩不能沒有,如果沒有,就不能夠普度眾生。眾生有多少?太多了,真正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

「《會疏》引《密跡經》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這個單位是垓。垓有幾種說法,我們參考《太平禦覽》裡的解釋,這是古時候數目字的名稱。多少為垓?「萬萬為垓」。今天我們稱萬萬為億,這個億,在中國古時候,十萬稱億,百萬也稱億,千萬也稱億,萬萬也稱億,到底是用哪個單位,一定要看上下文的意思。《太平禦覽》裡說十萬是億,十億是兆,十兆是經,十經是垓。總而言之,這都是很大的數字單位。《密跡經》裡頭說,此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所教化眾生有多少?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這是很龐大的一個數字。我們要用最大的數字來形容,釋迦牟尼佛的教區有多大?今天我們看宏觀宇宙,以銀河系為單位,這是個大星系,一千個銀河系叫一個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中千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一個大千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這樣子算起來,多少個銀河系?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裡頭有多少眾生?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這不是講眾生的數目,是眾生的類別,這一類裡不知道有多少數量。比如說人,人是一類,畜生是一類,十法界就是十類,每一類裡頭又分別類。

這些眾生,「言辭各異」,言語都不相同。「計是一切皆歸一義至真之惠」,這個計是計度分別,這一切上面所指的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雖然言語不相同,但是意思是一樣,統統歸一,這個一就是自性、真心,都是從一個真心裡頭變現出來的。所以明心見性之後,不必去學習,自然通達,一切眾生的言語、一切眾生的意思完全明了,沒有障礙。「菩薩應殊(指各種眾生)唱異言,說法開化。」這個殊就是各種不同的眾生之類,眾生有感,菩薩都能應,都能夠說法開化,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地方的菩薩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諸佛如來。所以要幫助眾生,沒有這個能力不行。「《密跡經》復云:『此菩薩能入種種言音,能說法開化。』」他沒有語言障礙,他沒有心智的障礙,用眾生同類的言語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不見性沒這個能力,見性,這個能力統統都具足了,善能分別眾生的語言。

「又《稱讃大乘功德經》云:『傍生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傍生是畜生道,這是三惡道裡頭的兩種,餓鬼、畜生,他們也聽到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佛以它所能懂的語言,對它說法。鬼也是如此,佛隨它本類的語音說法,這是如來之神力。眾生之類無邊,眾生語言也無邊,但是法身大士都能夠解了。這是第一步,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而且還能隨其本類的語言廣為說法,這功德大啊!所以修行成就越高,這個功德就越好做了。比如說火車,沒有上軌道就不好辦了,走一步都很難啊。等火車上了軌道那就疾行如風啊。經上講,到證得三果羅漢之後,他在耕地的時候,那些蚯蚓自然離開他的犁頭三尺遠,就沒有殺生的罪了。所以越修就越好修,到證得法身了,一分身到無量世界,說法可以遍及各類眾生,一切眾生都可以隨類得解,這個功德有多大啊。難就難在我們這種情況下,以凡夫身,造諸惡業,好不容易做點好事,往往功不抵過。所以我們現在急於往生啊!一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就有這種能力了!

「由上眾生無邊,眾生語言亦是多種」。從上面這個經、疏,我們知道眾生無量無邊,眾生語言種類也太多太多了。「但法身大士悉能解了」,法身大士是明心見性的菩薩,就是本經所說的阿惟越致菩薩,證得法身的這些大菩薩們,能夠「隨其本類言音,而為說法」,眾生用的是什麼語言,菩薩就跟他用同樣的。完全隨順眾生的言語、能夠隨順眾生的習慣,為他們示現、為他們講經說法。「應機隨緣,普作饒益」。普作,這個作就是教化眾生。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沒別的事情,他對十法界一無所求,他是純粹來幫助眾生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完全落實在教學,而善教學的人一定是以身作則,做出榜樣給眾生看,眾生自然就覺悟了。覺悟一定向菩薩請教、請法,菩薩再為他開導,用言教。用身教是接引他,引導他起信發願,然後用言教,教導他破迷開悟的方法,這叫普作饒益。「惡趣眾生,亦聞如來之隨類音,而得聞法得度」。這一類是前面舉的畜生、餓鬼,佛講經說法他們也聽到了,特別是淨土法門,他們明白了,真正發願,念佛求生淨土,佛也接引他們往生。所以我們對於幽冥界眾生、天道的眾生、畜生道的眾生,都要誠誠懇懇的為他說法,勸他念佛,他懂,也能聞法得度。「此明會中諸大士,皆有如是智慧辯才與功德威力」。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都有。

下面一句經文,『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化』者,即《法華經》之開佛知見。『顯示』者,即示佛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這是開示兩個字的意思。佛與大菩薩能給一切眾生做開示,開示之後,聞法的人要能悟入,不能悟入佛不說,為什麼?說了沒用處。這一群人當中,只要有一個人能悟入,佛都為他開示。大眾,大眾在旁邊旁聽,這一個人能悟入。像唐朝時候,五祖忍和尚講經說法,會中只有惠能大師他能悟入,其餘的人都不能。五祖講經的義味,意思、法味,惠能大師完全能領受,別人不能。聽眾當中沒有這些人,通常就不談。「際者,究竟邊際也」。究竟就是邊際,邊際就是究竟。「『真實之際』者,佛之知見也」。就是佛知佛見。《法華經》終極的目標,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佛知見是什麼?佛知見就是自性,終極的目標是回歸自性,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真實之際,就是《法華經》上講的佛之知見。我們自己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統統顯示出來,這在佛法叫成佛。

「一部淨土妙法,舉體是佛之知見,處處是華嚴境界。故此經中,悉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鹹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這幾句話說得好!這部《無量壽經》,乃是淨土妙法,字字句句都稱性,所以說舉體是佛之知見,一點都不錯。無上妙法,就是淨土念佛法門,就是這一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成佛的第一法門,成佛的第一經。用此經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認識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對極樂世界生起堅定的信心,有了信心之後他才願意去,這地方太好了,這麼好的學習環境,這麼好的老師,怎能不去?真信、願意去,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就具足了。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頭第一法門,真正無上法門。「處處是華嚴境界」,我們只要用《華嚴》十玄、普賢十願來對照,就能發現這部經字字句句是華嚴境界。所以彭際清居士說,這是前清了不起的一位大居士,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特別再配上念老的集注,這內容太豐富了。

我們學這部經,念這句阿彌陀佛,能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能。黃念祖居士給我們顯示的,他自己不說,但是我們能看得出來,明心見性了,不見性哪有那種成就?海賢菩薩更簡單,就受持一句名號,他不認識字,一生沒有讀過經,連五堂功課都沒學過,有沒有見性?決定見性了,我們從介紹他的光碟中可以體會到。見性就是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人的本質好,老實、聽話、真幹,修學的態度具足真誠、清淨、恭敬。他對於經典、經教的恭敬,對於佛號的恭敬,對於佛教的恭敬,用在生活上,對於一切眾生的恭敬,一片菜葉丟在地上,他都撿起來洗幹淨,放到廚房裡。一生節儉、勤快,處處以幫助別人、方便別人為第一,自己再辛苦也無所謂。所以他悟入了,就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開示佛知佛見,他就能從這個地方悟入佛知見。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看了之後真看清楚、看明白了,看出門道出來了,死心塌地走這個路,這個路簡單,一點不複雜。這個好樣子表演得太好了,確確實實上能度等覺菩薩,下能度五逆十惡地獄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平等成佛道,這還得了嗎?

相關焦點

  • 《淨土大經科註》會集複講(第二回)第76集 德遵普賢第二
    我們經文上講的真實就是經論上講的實相。「真實之際者,乃實相妙理究竟至極者也,亦正是佛之知見也」。我們在佛之知見上再加幾個字,究竟圓滿的佛之知見,就這個意思。這幾個名詞意思完全相同,佛之知見、真實之際、諸法實相,是同樣一樁事情。但是這三個名詞合起來講,我們印象就深了,清楚多了。「《會疏》曰:『開顯真實為顯示,謂會十界歸一乘尅成菩提故』」。
  • 《無量壽經》複講第二回-第23集||劉素雲老師
    我們講了三節課(二十~二十二集),總結概括以下幾個要點,供同修們參考。第一個要點:第三品經文是全經序分中的發起序,單表發起本經的因緣。序分像人的頭部,具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現這個人的智慧和善惡。本經的第一、二兩品是通序,也叫證信序。它是各經通有的,其中包括「信、聞、時、主、處、眾」六種,來證明經文確是佛說。這六種,教中叫做「六成就」。
  • 無量壽經從零開始 第二十四集
    第二品裡面「德遵普賢」,《華嚴經》裡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密宗哪有不歸淨土的道理?這個意思要懂。《細講無量壽經第二集1998》這句阿彌陀佛,即是無上的密咒,是密法的總綱。可惜知道的人不多,如果不是密法的總綱,密中之密,持名念佛往生,那有那麼大的成就。不往生不能即身成佛,往生才真正當生成就圓滿的佛果。深入經藏之後,你就能了解。
  • 《無量壽經》複講第二回-第24集||劉素雲老師
    這是講時間太長,「無央數」者,上面又加上「無量不可思議」,那更說不清那麼多的過去劫中,有個佛出世,名字叫做〖世間自在王如來〗。《甄解》用涅槃三德解釋佛名:「世間」,有智慧才能通達世間,這是般若德;「自在」,煩惱束縛就不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脫,這是解脫德;「王」,代表法身德,從法身流現一切。世間自在王圓攝三德。〖如來。應供…佛世尊。〗
  •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013集(國語+閩南語+文字版)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十三集)2014/3/24啟講於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01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六集) 2012/2/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86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六集)  2012/2/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8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 佛教經典講些什麼 | 大經專修
    ⊙大經專修 | 第372期佛教經典講些什麼?這些年來,我們把佛陀的教育分作世間跟出世間。世間,普世的教育。
  •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223集
    師兄啊,你肩上的擔子多重,那麼多父母師長、六親眷屬、苦難眾生都在苦海裡泡著,等你救度,你一定要直下承擔,做真佛子,為眾生表法,給恩師上人爭臉,給多劫父母師長爭臉,為淨土法門和《無量壽經》會集本作證轉。  接著弟子又勸說他身後的無形眾生:善菩薩們,咱們團結起來好好念佛,他成佛即是你們成佛,你們本來就是一體,因為分別執著才出現你們和鄭一民。
  •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016集(國語+閩南語+文字版)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十六集)2014/3/28啟講於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01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 華嚴經研究資料
    一卷(菩提樹下別本華嚴)唐實叉難陀譯 26、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一卷(別本華嚴)唐提雲般若譯 27、大方廣普賢所說經 一卷(別本華嚴)實叉難陀 28、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 一卷(別本華嚴)唐提雲般若等譯 藏文和蒙文譯本: 29、華嚴經,印度勝友、天王菩提和中國西藏智軍共從梵文譯成藏文,並由遍照護複校
  •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十八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58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十八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5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六集)
    世尊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告訴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範圍大了,上面從十法界的佛菩薩,下面到三途地獄眾生,全都包括了。不但包括這些有情眾生,像《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它包含了所有的眾生,這個眾生是廣義的眾生。廣義的眾生是佛經裡面的本意,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眾生。
  • 仁者無敵 | 大經專修
    ⊙大經專修 | 第203期菩薩,經論裡頭稱為仁者,仁慈的人
  • 有這三個心就能見到佛 | 大經專修
    ⊙大經專修 | 第390期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恭敬,有這三個心就能見到佛
  • 《安士全書》 (第002集)
    李聃在當時總吉他的思想著述,並對尹喜說了,「老夫授汝《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蘊神鬼應驗之秘;下篇為《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研習不止,苦修不懈,終有所成。」這段是老子對關尹的開示。我們知道它上篇為《道經》,為什麼?道為體。下篇為《德經》,德為用。就是體用不二啊,我們知道《華嚴經》裡面講體、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