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三個心就能見到佛 | 大經專修

2021-02-08 今現在說法

⊙大經專修 | 第390期


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恭敬,有這三個心就能見到佛。那見不到呢?見不到,這三種心分數不夠,如果只有三十分不能感應,如果有七、八十分肯定有感應。全操在自己,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完全是我們感,自自然然的應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法身佛,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都在他光中。就是我們的心真誠不夠、清淨不夠、恭敬不夠,所以沒有感,他就沒有應;如果有感,分數夠了,肯定就見佛。見佛的時候就面對面談話了,佛一定會告訴你,你還有多久壽命,一定會講,等你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等於來給你授記,你曉得什麼時候走。但是你如果要求我壽命不要了,馬上就帶你走。帶你走一定留幾天,為什麼?提升你的功德。就是你往生的時候,別人知道這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是功德。你讓很多人生起信心,你讓很多人發願求生淨土,這是功德;如果當時帶你走,這個功德你就沒辦法得到了。佛慈悲,通常會給你三、四天,讓你去宣揚。尤其你沒有生病,身體好好的,怎麼說走就走,哪有這種事情?到時候真讓你看到,這才佩服,這才知道不是假的。


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恭敬,有這三個心就能見到佛。那見不到呢?見不到,這三種心分數不夠,如果只有三十分不能感應,如果有七、八十分肯定有感應。全操在自己,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完全是我們感,自自然然的應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法身佛,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都在他光中。就是我們的心真誠不夠、清淨不夠、恭敬不夠,所以沒有感,他就沒有應;如果有感,分數夠了,肯定就見佛。見佛的時候就面對面談話了,佛一定會告訴你,你還有多久壽命,一定會講,等你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等於來給你授記,你曉得什麼時候走。但是你如果要求我壽命不要了,馬上就帶你走。帶你走一定留幾天,為什麼?提升你的功德。就是你往生的時候,別人知道這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是功德。你讓很多人生起信心,你讓很多人發願求生淨土,這是功德;如果當時帶你走,這個功德你就沒辦法得到了。佛慈悲,通常會給你三、四天,讓你去宣揚。尤其你沒有生病,身體好好的,怎麼說走就走,哪有這種事情?到時候真讓你看到,這才佩服,這才知道不是假的。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25集

2014/4/5

相關焦點

  • 好事美夢一場 壞事惡夢一場 | 大經專修
    ⊙大經專修 | 第348期所以凡聖同居土裡面只有兩道
  • 仁者無敵 | 大經專修
    ⊙大經專修 | 第203期菩薩,經論裡頭稱為仁者,仁慈的人
  • 功夫都在日用平常當中 | 大經專修
    ⊙大經專修 | 第368期下面說,「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
  • 佛教經典講些什麼 | 大經專修
    ⊙大經專修 | 第372期佛教經典講些什麼?這些年來,我們把佛陀的教育分作世間跟出世間。世間,普世的教育。
  •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九0卷)
    佛如是,試問問我們汗毛端裡頭有沒有這個境界?我們毛孔裡頭有沒有這個境界?有,肯定是有!佛有,我們也有。佛有,佛知道,佛明瞭,佛能夠見到;我們有,不知道,我們不但見不到,連感覺都感覺不到。這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佛在經上怎麼可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佛家講開悟、講迷惑,我們迷惑,迷惑什麼?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的毛端毛孔裡面都含藏無量無邊眾生國土。
  •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六八卷)
    一個小城有個七、八千人,其中能有一百個人受持三皈五戒、奉行十善,這個小城有福。這些說法都是以百分之一做比例,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人肯修,九十九個人都沾光,都享這一個修行人的福報,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雖不知道,可是大多數對於這個修行人還是有恭敬心,歡喜讚歎。今天社會不一樣,今天社會萬分之一都找不到,你說這怎麼得了!世界,外國人常講世界末日,我們雖然不迷信,但是客觀冷靜的觀察,這個話不無道理。
  • 背經對於修學佛法上是否有很大助益?◎妙境長老
    有的人感覺修奢摩他、毘缽舍那就是不對勁,修不來,奢摩他修不來、毘缽舍那也修不來,不願意修,那怎麼辦呢?那麼他歡喜背經,從「如是我聞」到「作禮而去」,把它背下來,背著本能夠讀,那也是好,這也是不可思議。那麼你看高僧傳,這些高僧有背經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背經的確是不錯的,的確是很好。其益為何?那個利益是什麼?背經的利益是什麼?
  • 傷害別人三分 傷害自己七分 | 大經專修
    ⊙大經專修 | 第231期
  • 聖慈氏以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妙境長老
    「巧分別」,是表示世尊有大智慧,能分別、說明一切佛法的道理。「有德」,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有名聲」,他的名聲遠聞,世出世間的大人沒有不知道的。這是《大智度論》上這麼解釋。  但是在佛的經論《佛地經》上說,這個「薄伽梵」,具足六義,具足六個意思:「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  「自在」:永不繫屬諸煩惱故。我們有煩惱的人就不自在,心為煩惱所繫縛,就不能自在。
  • 南懷瑾先生 | 如何得到藥師佛的感應?這是最重要的關鍵 (藥師佛誕辰)
    藥師佛的「正法寶藏」     藥師佛的「正法寶藏」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大家需要深入研究了。不要忘記,十二個基本大願就是正法寶藏,這十二個大願的精神所在是什麼?就是「捨己為人」四個字,忘記了我自己,而為一切眾生著想。換句話說,藥師如來的正法寶藏是一切利人,不是利己。
  •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六集) 2012/2/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86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一十一頁倒數第四行,「香光普攝」,這第二十一章也只有一願,就是四十二願,「徹照十方願」。請看經文: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在這一願裡面,我們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光明遍照,這裡面含的意思,極樂世界廣大沒有邊際。
  • 【一部大經】這個光碟,我勸大家看一千遍,一天看三遍,念一萬聲佛號,看一年,保證你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從早到晚,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一句佛號從來不間斷,口裡沒有念,心裡念,別人不知道。  我們在慧遠大師,這個上面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十三代,第一代祖師是慧遠大師,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遠公大師在世曾經四次見到極樂世界,最後一次是阿彌陀佛接他往生。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一般念佛人真正往生極樂世界至少三次見佛。
  • 常寂光就是實相 | 大經專修
    ⊙大經專修 | 第124期▲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
  • 無量壽經100
    就像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所說的,雖然我們行善,這個善裡面還夾雜著不善,這就不誠,真誠裡面不可以夾雜絲毫不善;換句話說,不能夾雜絲毫虛偽,我們的真誠心才能感動諸佛菩薩,能感動一切眾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修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我們的境界自然就能轉,這是講頭一個,生苦。  老,人不能不老。
  • 【佛將開演第一希有之法,故現是前所未見之瑞.】
    這是淨土不可思議,淨土是「難信之法」,你給一般教下的人講,他搖頭不相信,哪有這種道理?這是對(自心)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沒有信心,所以難信。「難信能信,我們現在相信,憑什麼?」 第一個:過去生中善根深厚。第二個:如果善根不夠深厚,在這一生當中長時薰修大乘經教,也能把善根提升到一定程度,這都要緣分。
  • 慈囊仁波切/《大解脫經》開示
    正法分享、法訊時時傳播、護持佛法僧三寶平臺慈囊仁波切/《大解脫經》開示大解脫經,佛說「懺罪之王」因為我們的心被業力、煩惱等障蔽,讓我們無法見到實相的本質,透過懺悔罪業、淨除罪障,我們自然就會了悟。噶舉派有一位叫札西偉瑟的成就者,這位尊者跟蔣貢康楚羅卓泰耶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也可以說是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的上師,這位大師在淨觀中,見到了佛陀,從佛陀那裡直接得到《大解脫經》的口傳。以遠傳承來說,是來自於佛陀;以近傳承來說,可以說是來自札西偉瑟大師。所以在這裡把這個口傳的傳承傳給大家,是非常好的。
  •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十八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58
    本經說三個真實,第一個就是真實之際,就是了本際的意思,真實智慧,真實利益。這是一般經上沒有說得這麼圓滿,三個真實都說出來了。或作已知,或作無知,已知跟無知意思相通。無知的意思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什麼?知無,知有他又知無。這個知無就叫無知,無,他也知道。有他知道,無他也知道。無是什麼?無是自性,法性。有?有是法相。法相是無常的,法相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才是事實真相。
  • 佛本起經
    依據這一點去考察,如一、『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的前九卷,與『眾許摩訶帝經』,是同本異譯。這是根本說一切有部Mūlasarvāstivādin的佛傳,敘述到化度釋種為止(接著就說破僧)。依『佛本行集經』說:薩婆多Sarvāstivādin──說一切有部的佛傳,是名為『大莊嚴』的。
  •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是一部被人忽略的佛經,很多人都不知道佛教有這一部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