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撒魯爾王朝與撒拉族

2021-02-07 撒拉爾隅


【摘要】本文根據對撒魯爾王朝的研究,提出了十三世紀中國撒拉族先民來自該王朝的撒魯爾人的假設。對烏古斯與撒魯爾的關係、塞爾柱帝國與撒魯爾的關係、撒魯爾人在安納託利亞和今土庫曼斯坦的情況,本文也作了簡單的論述。

【作者簡介】馬偉(1970—),男,撒拉族,青海循化人,青海民族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


 

關於撒拉族的來源問題,學界主流看法是撒拉族的先民約在元代從中亞一帶遷到中國的。但由於掌握史料的不同,學者們對撒拉族先民的遷徙時間、原因、出發點、身份等仍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撒拉族族源問題研究回顧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周圍漢、藏、回等民族稱其為「撒拉」。根據時間的前後順序,我們將關於撒拉族來源的主要記載與觀點列舉如下:

1.任美鍔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發表了一篇簡短的文章,認為撒拉人於1370年從新疆哈密來到青海的。

2.解放前,著名學者楊滌新通過在循化撒拉族地區的實地考察後認為撒拉人是五百七十年前(此文發表於1945年)從撒馬爾罕移居青海的突厥人。

3.顧頡剛先生於1937年遊歷西寧時想去循化考察撒拉人情況,但因天氣差等原因未能如願。第二年在甘肅臨夏地方他採訪了許多撒拉人及熟悉撒拉族地方的其他學者,並參閱了當時的一些文獻材料。十年後,他發表的文章中提到撒拉人自稱是1279年從撒馬爾罕東行至循化的。

4.宋蜀華和王良誌經過深入的探討後得出結論,認為撒拉族是元代從中亞一帶遷到中國循化的。

5.朱剛先生通過分析撒拉族民間傳說後,提出撒拉族是元代從撒馬爾罕來的。

6.長期從事撒拉族歷史研究的羋一之先生主張撒拉族先民170戶人於13世紀前半葉作為蒙古籤軍來到今循化的。



7.前蘇聯著名突厥語學家埃·捷尼舍夫於1957年到循化作實地考察,後發表了一系列的關於撒拉語方面的文章。在由陳鵬翻譯的其講義《突厥語研究導論》中,捷尼舍夫指出十四世紀末大批的撒洛爾人從撒馬爾罕來到西寧南邊(指現在的循化)。

8.在青海省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的《撒拉族簡史》中,編寫者認為撒拉族的先民是元代從中亞撒馬爾罕一帶遷來的。



9.日本學者佐口透於1986年提出撒拉族先民是在蒙古帝國時期由撒馬爾罕移居到循化的。

10.日本學者片岡一忠說撒拉族遷徙中國的年代應在明代之前的元代尋找,但由於未發現史料來佐證其觀點,他最後還是得出撒拉族是14世紀從撒馬爾罕遷到中國西北循化的結論。

11.撒拉族學者韓中義認為撒拉族先民是分批東遷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遷徙是在成吉思汗西徵中亞呼羅珊地區後發生的;第二次較大規模的遷徙是源自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的突厥蠻人十四、十五世紀左右從目前的阿富汗北部東遷至中國的。

12.2000年10月7-9日期間,中國撒拉族代表一行七人訪問了土庫曼斯坦, 參加在阿什哈巴德舉行的「土庫曼斯坦國際文化遺產會議」。期間代表團成員和土庫曼各界人士進行了廣泛接觸,並就撒拉族族源、語言、風俗等方面的問題與土國學者進行了探討。之後,撒拉族學者馬成俊發表文章提到,與會學者都說中國撒拉族是約在1340-1350年間(也有人說是大約在15-6世紀)從馬雷州的「sarahas」遷走的。目前在土庫曼斯坦屬於原撒魯爾部落的人口有8萬多人。但他本人認為撒拉族遷徙時間在元初即公元13世紀。

13.曾到土庫曼斯坦實地考察過的維吾爾族學者米娜瓦爾認為13世紀前半葉尕勒莽部的撒魯爾人作成吉思汗的「西域籤軍」來到循化,在14世紀後半葉第二批尕勒莽部的撒魯爾人因躲避戰亂而東來投奔自己的族人。

14.在1991-2006年期間多次在中國撒拉族地區做調查的美國學者杜安霓(ArienneDwyer)認為撒拉族的先民可能作為蒙古軍隊的分隊,於13或者14世紀從撒馬爾罕附近的中亞故鄉遷到今天的青海地區。

在以上觀點中,關於撒拉族先民的遷徙時間主要有兩種看法,一是在元代,二是在明代。

關於撒拉族先民從中亞的出發點,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用可靠資料支撐的觀點。取撒馬爾罕說的人以撒拉族民間傳說為依據,有的學者則認為撒拉族先民只是經過撒馬爾罕或從撒馬爾罕附近而來,有的則說是從馬雷州而來,還有新疆哈密說和阿富汗北部說等觀點。撒拉族先民從撒馬爾罕一帶的中亞而來是個令人接受的觀點,但就具體地點而言仍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觀點。

至於撒拉族先民東遷原因和身份,有的以傳說為依據,認為是族內不和引發撒拉族先民的出走;有的則認為撒拉族先民是蒙古西徵後組成的「西域籤軍」。

在以上撒拉族東遷史問題的研究中,除了遷徙時間有可靠的史料佐證外,其他問題的論述都依賴於間接的資料,並沒有直接的史料依據,而且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多年來忽視了中亞外文方面的史料,儘管有些史料早已有中文版。對撒魯爾王朝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可能有助於我們加深對撒拉族族源問題的認識。


二、烏古斯與撒魯爾


撒魯爾(Salur,也稱為Salgur,Salïr,Salar,Salirli,Salurlu,Salgurlu) 是歷史上著名的烏古斯二十四部之一,屬於兀出黑(üčox,意為三箭)。根據十四世紀波斯學者拉施特的《史集》記載,烏古斯有六子,分別為坤(太陽)、愛(月亮)、餘勒都思(星星)、闊闊(天)、塔黑(山)和鼎吉思(海)。這六個兒子又分別有四子,共二十四子,這就是烏古斯部族的二十四部落。前蘇聯學者巴託爾德將十一世紀的麻赫默德·喀什噶裡所記載的烏古斯部與拉施特的烏古斯作了對比,並說前者的名稱更古老:

 

麻赫默德·喀什噶裡      拉施特

Salghur                                     Salur

 


巴託爾德說拉施特的另三部沒有被麻赫默德列出來,但很顯然他遺漏了麻赫默德的查魯克盧格一部。可見,Salghur和Salur為指相同的人,只不過前者出現在十一世紀,而後者出現在十四世紀。

烏古斯(Oghuz)是突厥人的一支,該詞早在八世紀就出現在蒙古高原的用突厥如尼文寫的碑銘上,寫作九姓烏古斯(Toquz oghuz)或烏古斯(Oghuz)。在中亞伊斯蘭學者們的著作中被稱作古斯人(Tagazgaz,Gaz) ,在拜佔庭作者們的筆下被稱之為兀思(Uz),而在漢文史料中分別有「姑師」、「車師」(《漢書·西域傳》)、「護骨」(《魏書·高車傳》)、「紇骨」(《魏書·官氏志》)、「烏讙」(《隋書·鐵勒傳》)、「斛薛」(《隋書·鐵勒傳》)、「烏護」(《北史·鐵勒傳》)、「骨紇」(《通典》卷一九九,《鐵勒》)、「烏骨」(《西州圖經殘卷》)、烏鶻」(《新唐書·王方翼傳》) 等多種漢語音譯名稱。

巴託爾德認為,鄂爾渾突厥汗國是由突厥烏古斯人或九姓烏古斯人統治的,同時又和許多烏古斯(即他們本部落)以及和其他的突厥部落長期作戰,鄂爾渾碑文對此有詳細的說明。公元6世紀以前,烏古斯人居住於天山東部,《隋書·鐵勒傳》載:「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則有烏護。」在西突厥政權解體後,烏古斯人便大量西遷,試圖奪取西突厥留下的部分領土。在這一時期,烏古斯人與葛邏祿人在錫爾河流域展開了長期的鬥爭。10世紀末波斯文地理著作《世界境域志》記載:10世紀初期烏古斯人的遊牧領地東至古斯沙漠和河中諸城鎮,南鄰古斯沙漠的一部分和可薩海,西面與北面為也的裏海。由此可見,烏古斯人的遊牧區域在鹹海周圍和裏海北岸。烏古斯的東鄰是葛邏祿部落,北連基馬克地界,西面是可薩人和保加爾人,南面和東南面為阿巴斯王朝的邊遠地區,許多穆斯林在此居住。但烏古斯人最主要的根據地是錫爾河中下遊地區。這時的烏古斯人沒有自己的可汗,他們的首領被稱之為葉護,葉護政權的主要位置在錫爾河下遊,養吉幹是葉護冬天的駐地。

當烏古斯人居住在錫爾河流域時期,他們創作了英雄史詩《先祖科爾庫特》,並把這一史詩從錫爾河兩岸帶到了西方。現在烏古斯突厥人的後代土耳其人、亞塞拜然人、土庫曼人等都聲稱這部史詩是他們的文化遺產。學者們認為這部史詩是烏古斯信奉伊斯蘭教以前產生的。20世紀,史詩全文已先後在土耳其、亞塞拜然、英國、德國等國出版。

讓我們感興趣的是全書十二章中,有四章是專門來歌唱來自撒魯爾部的撒魯爾喀贊(Salur Kazan)及其家庭成員。撒魯爾喀贊出自內烏古斯,但他的權力達到了整個內外烏古斯部,在危機時刻,是他招集各部領導人應對困難。每隔一年,他都要在戰利品盛會上款待烏古斯各部頭人。在這一年一度的宴會的最後時刻,撒魯爾喀贊把自己的家庭成員安排到安全的地方,然後邀請各部頭領來「搶劫」他的帳房,這些頭人們隨意地「搶走」他們所需要的任何物品。但讓人費解的是,他有時只邀請內烏古斯部的人來分享這大量的年度禮品,從而得罪了外烏古斯部的人,為此常常導致他們的叛亂。在整個史詩中,撒魯爾喀贊成了一個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他的名字後來反覆出現在早期有關烏古斯歷史的文獻中。他是個典型的烏古斯男子和勇士,他是「突厥斯坦的支柱……窮人的希望,武士在困境中的力量源泉」。

既然現代土耳其人、亞塞拜然人、土庫曼人等聲稱這部史詩是他們的文化遺產,那麼,同樣作為烏古斯後代的撒拉族,而且是該史詩中最重要的英雄主人公撒魯爾部後代的撒拉族自然也就應該是這部英雄史詩的繼承者之一了。

關於烏古斯人皈依伊斯蘭教的時間,並無可靠的史料記載。伊本·阿勒·阿西爾記載,某些呼羅珊的歷史家提到,在哈裡發麥海迪(775-785)時期,古斯(烏古斯)人從遙遠的突厥地區來到河中,接受伊斯蘭教並參與了木坎納起義。最晚於十世紀左右,烏古斯人(包括撒魯爾人)應該是穆斯林了。如前文所說的公元十世紀左右的烏古斯葉護阿里汗和其兒子沙裡克已經是穆斯林名字了。當烏古斯人變成穆斯林後,烏古斯一名便逐漸被土庫曼所代替了。


三、塞爾柱帝國與撒魯爾


十世紀末,以塞爾柱為核心的烏古斯人(包括撒魯爾人)南下,先成為薩曼尼王朝的邊防軍,駐於布哈拉附近,後趁伽色尼王朝的混亂,他們奪取了馬魯、內沙布爾等地。1040年,塞爾柱人大敗伽色尼軍,佔領了呼羅珊全境。託格裡爾宣布內沙布爾為都城,建立相應的行政機構,奠定了塞爾柱帝國的基礎。1051年,在奪取了伊斯法罕後,將其都城又移到這兒。在徵服亞塞拜然後,1055年託格裡爾率兵進入巴格達。阿拔斯王朝哈裡發被迫賜予託格裡爾「素丹」稱號,封他為「東方與西方之王」。從此,託格裡爾獲得了對阿拔斯王朝實際上的控制,哈裡發只成為一個象徵性的宗教領袖。在十一世紀末期,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1091年,該帝國又將其首都遷至巴格達,在星期五的聚禮祈禱中,塞爾柱素丹的名字與哈裡發並列。至此,塞爾柱帝國的版圖東至中亞並與中國接壤,西達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南臨阿拉伯海,北接俄羅斯。

烏古斯撒魯爾部在塞爾柱帝國的形成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對伊朗的徵服,大量撒魯爾人來到了這兒。此時,撒魯爾人的首領是埃米爾(領導人) 馬烏杜德(Mavdud)。馬烏杜德被在法爾思的塞爾柱阿塔伯克(Atabeg)博祖巴(Bozoba)任命為納艾布(Naib),意為助手、副手等。阿塔在突厥語中意為父親或祖先,伯克意為首領、領導人,二者合在一起意為國務行政長官。這是僅次於塞爾柱素丹的地方長官。博祖巴是塞爾柱帝國第四代素丹馬斯烏德侄子穆罕默德·本·馬赫默德的阿塔伯克,於1146年起兵反抗塞爾柱素丹,後在伊斯法罕被殺。在博祖巴之後,馬立克沙(塞爾柱帝國鼎盛時期的皇帝) 統治著法爾思。


四、撒魯爾王朝與撒魯爾


在博祖巴被殺時,馬烏杜德和其子宋廊爾躲藏了起來。後來,宋廊爾率兵展開了和馬立克沙的戰鬥,並打敗了對方。宋廊爾奪取了設拉子城(位於現在的伊朗),於1148年宣布獨立,取號穆扎法拉丁(Muzaffar-ad-Din),並自封為法爾思的阿塔伯克,此政權也被稱為撒魯爾阿塔伯克,按漢語來說就是撒魯爾王朝。後來,宋廊爾徵服了所有法爾思地區。在位期間他大興土木,勢力日增。



宋廊爾之後,其兄弟曾格(Zengi)領導著撒魯爾王朝。曾格於1175年去世。曾格死後其長子塔克拉(Takla)繼承了王位,撒魯爾王朝逐漸強大。1197年,塔克拉去世。之後,他的堂兄弟託格裡爾(撒魯爾王朝開國君王之子)和親弟弟薩迪(Saad)都聲稱要繼承王位,展開了長達八年的鬥爭。1202年,薩迪俘虜了託格裡爾,並自稱為法爾思的阿塔伯克,薩迪之後成為在法爾思地區進行執政的最有名望的阿塔伯克之一。薩迪將撒魯爾王朝的版圖擴展到伊斯法罕、哈馬丹等。1217年,薩迪在雷伊附近與花拉子模沙展開決戰,被對方俘虜。雙方達成協議,薩迪割讓亦思塔黑兒和阿失黑嫩兩座城堡,上繳法爾思三分之二的稅收,將一女兒與花拉子模之子訂親,還將長子曾格作為人質留給對方。從此以後直到去世,薩迪再也沒有出徵作戰。在此期間,他把主要精力花在修建公共設施和社會福利等方面上,如修建巴札市集、清真寺、旅館澡堂、澆灌工程、城牆,以及培養文人學者等。作為一個統治者,薩迪還以世界聞名的波斯詩人薩迪將其筆名取自於他而斐聲在外。

1226年,薩迪過世,撒魯爾朝的王位由艾布·白克爾繼承。艾布·白克爾以智慧過人且有遠見而成為歷代撒魯爾王朝中最著名的阿塔伯克,在他任職期內,該朝達到頂峰時期,整個法爾思地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他致力於搞好同當時強勢政權蒙古帝國的關係,歸順了蒙古窩闊臺汗王,窩闊臺賜予他「幸福之汗」(kutlugh khan)稱號。1260年,艾布·白克爾去世時,他的兒子薩迪正在朝貢蒙古王朝的回程中。由於自己也疾病纏身,所以驚聞父親死亡的噩耗時,他也在十二天後離世了。消息傳到設拉子城時,他十二歲的兒子穆罕默德被提名擔當阿塔伯克。由於年幼,他的母親特爾肯·哈敦(Terken Hatun) 管理國事。但這個君王於1262年10月從房頂摔下而死,他的母親成了實際上的統治者。當時宮廷文武官員推選穆罕默德沙(艾布·白克爾的侄兒)為新的領導人。穆罕默德沙是撒魯爾沙之子、薩迪一世之孫,旭兀烈攻打巴格達時,曾領兵參戰。他於1263年被擒拿後押往旭兀烈處,之後由其弟塞爾柱沙繼位。他原被其哥哥穆罕默德沙囚禁,後被旭兀烈救出獄,並讓他主持撒魯爾朝的國事。1264年,塞爾柱沙被殺。

塞爾柱沙被殺後,特爾肯·哈敦的幼女、艾布·白克爾的孫女阿必失·哈敦(Abish Hatun)被旭兀烈任命為撒魯爾王朝的統治者,並於一年後與蒙古貼木兒正式結婚。自此之後,阿必失·哈敦僅擁虛位,法爾思地區實際上由蒙古伊利汗王朝統治。大約1286年,阿必失·哈敦亡故,撒魯爾王朝正式滅亡。

撒魯爾王朝的國家結構是塞爾柱帝國的一個翻版。撒魯爾王朝的阿塔伯克們重視文化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尤其是在設拉子城他們修建了許多清真寺、醫院、公園等,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現在還在使用當中。在撒魯爾王朝阿塔伯克們的保護下,因戰亂而顛沛流離的許多科學家、詩人、藝術家等都長期在設拉子城生活。



五、安納託利亞的撒魯爾人


一部分撒魯爾人在撒魯爾王朝時期或解體之後西遷到了安納託利亞。這些西遷的撒魯爾人是在蒙哥楚克(Men-gucuks)、愛爾特納(Eretnas) 和安納託利亞(Anatolian) 塞爾柱汗國中服務的。當愛爾特納汗國解體後,一個名為哈迪·布爾哈尼丁(Kadi Burhaneddin) 的撒魯爾人的首領於1386年以自己的名字為名建立了一個汗國,此汗國位於現在土耳其的西瓦斯(Sivas) 城和卡伊色裡(Kayseri) 城一帶。但更為著名的則是尕勒莽王朝。


尕勒莽王朝(Karamanid Dynasty)是13世紀末塞爾柱帝國解體以後在小亞細亞建立起來的最重要的一個土庫曼王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尕勒莽人是奧斯曼人最強勁的對手。這個王朝的名稱源於一個土庫曼首領尕勒莽(Kara-man),尕勒莽人來源於撒魯爾(Salur)土庫曼部落中的尕勒莽部(Karaman)。拉羅丹(Laranda)城和周圍的地方在後來被稱為尕勒莽(Karaman),甚至於整個安納託利亞(Anatolia)的南部沿海地區被稱為尕勒莽尼阿(Caramania),這些都歸因於這個王朝的名稱本身。在古老的奧斯曼編年史中尕勒莽人作為王朝統治者反覆出現,15世紀的歐洲學者也提到「高貴的尕勒莽」。這個王朝的領地位於現在的尕勒莽(Karaman)省一帶。從13世紀到1467年的融入奧斯曼帝國期間,尕勒莽王朝是安納託利亞最強大的王朝之一(見下圖)。尕勒莽王朝是在此地建立的最早的突厥語國家,也是奧斯曼帝國建立之前最強大的政權。後來,奧斯曼人興起後,才超越了他們。

直到現在,在土耳其仍可見到尕勒莽王朝時期的許多建築遺蹟。這些建築的藝術風格是塞爾柱帝國建築風格的延續,與學習拜佔廷建築技術的奧斯曼帝國的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感到驚奇的是該王朝的國旗上所使用的圖案(見下圖)。這面旗幟的右半部分六角形圖案與中國撒拉族地區發現的六角形圖案(關於此問題筆者另有專文論述)幾乎完全相同。兩個圖形都是由兩個一正一反的等邊三角形重疊而成。不同點是撒拉族的六角形中還有六個小圓點,而且三角形的各邊是內外兩條細線組成,而尕勒莽王朝國旗上的六角形中沒有小圓點,三角形各邊是條較粗的線條。從總體而言,這兩個六角形圖案非常相像。考慮到中國撒拉族和尕勒莽王朝的尕勒莽人有著共同的歷史來源,我們也可以推斷,在循化街子地區發現的六角形圖案和尕勒莽王朝國旗上的六角形圖案也應該有著共同的來源。


如今土耳其的撒魯爾人已和其他土庫曼突厥人融合為一體了,但在安納託利亞的不同地區仍有許多以撒魯爾命名的村落。這些名稱有不同的拼寫形式,如Salur、Salar、Salir、Salurlu、Salarli等。有些人還以Karaman或Salur作為他們的姓。


六、土庫曼等地的撒魯爾人


在撒魯爾王朝時期或王朝解體之後,另一部分撒魯爾人在烏古爾吉克(Oghurjïk)的率領下,去向了曼格什拉克(靠近裏海,位於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西南部)。在伊拉克,烏古爾吉克和巴雲杜爾(Bayundur)部發生了衝突,然後他繼續帶領1000帳撒魯爾人由沙馬和(Shamakhi)奔向克裡米亞(Crimea),再從那兒渡過伏爾加河(Volga)來到亞依柯(Yayik)。他們在那裡和康裡(Qanglï)人的闊克·同裡(GökTonlï) 汗發生爭吵,後者強奪了烏古爾吉克的700帳人民。烏古爾吉克和他的300帳人民去了曼格什拉克。在曼格什拉克駐留了三年後,他們又被迫向南進發直到巴爾幹(Balkhan)山脈。烏古爾吉克有六個兒子,其中較長的兩個是約穆特(Yomut) 部和愛爾撒裡(Ersari)部的祖先,其他的是內撒魯爾(IchkiSalor)人的祖先。在十六世紀,內撒魯爾居住在海邊,而外撒魯爾居住在遠離海邊的去往花拉子模方向的地方。

關於內外撒魯爾的區分,還存在於十六世紀土庫曼南部的撒魯爾人當中。外撒魯爾中有特克(Teke)人、撒拉克( Sarïq)人和約穆特(Yomut)人。阿布爾·哈齊記載了希瓦汗國索菲昂汗向土庫曼人徵稅的情況。根據阿布爾·哈齊的記載,外撒魯爾居住在離玉龍赤傑較近的地方,而內撒魯爾居住在較遠的西面地區。

在錫爾河時期,烏古斯人有內外烏古斯之分,其中撒魯爾是內烏古斯部的核心。到了伊朗建立了自己獨立的王國後,我們看不見撒魯爾人有內外之分。過了幾個世紀後,我們看到撒魯爾也有內外之別。外撒魯爾中有特克、撒拉克、約穆特等,而內撒魯爾部沒有特殊的部落名稱,可能仍稱之為撒魯爾。美國人類學家威廉·愛倫斯(William Irons)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土庫曼約穆特人中作了為期十六個月的田野調查,根據文獻材料和口頭傳述,威廉說所有土庫曼人都源於歷史傳說人物烏古斯汗。郭克連(Göklen)人和丘道爾(Choudor)人這兩大系是烏古斯汗的兩個孫子卡伊(Qayi)和丘武爾都爾(Javuldur) 的後代。其他現代土庫曼人都是烏古爾吉克(Oghurjiq)的後代,而烏古爾吉克又是烏古斯汗的另一個孫子撒魯爾(Salor)的後代。在現代土庫曼人當中,除郭克連人和丘道爾人以外,還有很著名的約穆特人、特克人、愛爾撒裡人、撒拉克人、撒魯爾人等。他們的譜系如下:

 


由此可見,在最晚在十六世紀,撒魯爾部已經分化演變成許多小部。換句話說,十六世紀前的某個時期,撒魯爾部包括了特克、約穆特、撒拉克、撒魯爾等現在的土庫曼部落。因此,在探討中國撒拉族的來源問題時,僅僅考慮土庫曼的撒魯爾部而忽視其他族群是很不科學的。大部分現在的土庫曼人都是撒魯爾的後代。撒魯爾和特克等其他族群的分化可能是十四或十五世紀已經發生的。我們也可以推測,中國撒拉族先民十三世紀離開中亞時,撒魯爾部可能還沒有分化為特克、約穆特、撒拉克、撒魯爾等。


七、對中國撒拉族來源的假設


關於中國撒拉族(Salar)的情況,國內外學者都屢屢提到1934年出版的《伊斯蘭大百科全書》(英文版)的記載作為探討撒拉族來源的主要依據:


撒魯爾(Salur)源於烏古斯汗的六子之一達罕汗……烏古斯部落從賽渾河旁的伊犁、熱海一帶遷到河中、花拉子模和呼羅珊地區。隨著對小亞細亞的徵服,一部分烏古斯部落定居在安納託利亞的東部地區,撒魯爾是其中一支軍隊。而且在小亞細亞塞爾柱的歷史中,撒魯爾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塞爾柱人在各方面實行分散烏古斯部落的政策,相當大的一部分撒魯爾人向西遷徙;那些留在馬魯和撒拉克的撒魯爾人在後來以土庫曼人的名義發揮著作用。根據幾位學者的意見,一部分撒魯爾人在1380年至1424年之間,經過撒馬爾罕、吐魯番、肅州, 來到現在甘肅的西寧並定居在那兒。目前在土庫曼境內撒拉克一帶和俄國、波斯邊境地區的撒魯爾人把自己當作最古老、最高貴的土庫曼人。


關於這個遷徙時間,中國學者早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中國撒拉族是元代從中亞來的。根據以上所述內容,我們覺得中國撒拉族可能與撒魯爾王朝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

1.從時間上看中國撒拉族先民可能來自撒魯爾王朝的撒魯爾人。撒拉族先民到達現在中國青海的時間已被學者們認為是在元代。這種論斷最重要的是有中國史料的證據。乾隆時期編修的《循化志》卷五記載:


(撒拉族)始姐韓寶,系前元達魯花赤。明洪武三年五月鄧大夫下歸附,六年收集撒剌爾,世襲百戶。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 在至元年間將原來在河州(當時包括現在的撒拉族聚居地循化)的「吐蕃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改為「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其屬下有「積石州」和「撒剌田地裡管民官」。由此可見,撒拉族先民移居今循化的時間至晚在十三世紀末。而撒魯爾王朝從立國到解體的時間(1148-1286年)也剛好經歷了十二到十三世紀。撒拉族先民在在撒魯爾王朝時期或王朝解體以後遷到中國,從時間上來說是可能的。

循化街子的嘎勒莽之墓


2.從當時蒙古帝國與撒魯爾王朝的關係來看,中國撒拉族的先民可能來自撒魯爾王朝的撒魯爾人。正如前面所述,為了免遭屠城之災,撒魯爾王朝艾布·白克爾歸順了蒙古窩闊臺汗王,後者也冊封艾布·白克爾為「幸福之汗」。艾布·白克爾還每年派其兒子或一侄子晉見蒙古汗王,並繳納賦稅,並對蒙古人提供各種便利的條件。後旭兀烈到達河中時,艾布·白克爾派要員遠道相迎。當旭兀烈出徵巴格達時,撒魯爾王朝穆罕默德沙也領兵參戰。撒魯爾王朝在後期時代,實際上完全依附於伊利汗國,王朝的最後一任統治者也和蒙古王室聯姻。這一切說明了撒魯爾王朝和蒙古帝國的特殊關係。因此,如果撒魯爾王朝的部分撒魯爾人作為蒙古軍隊的一部分來到中國而擔任積石州達魯花赤一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撒拉族傳統的籬笆樓民居


3.從可查史料來看,中國撒拉族的先民可能來自撒魯爾王朝的撒魯爾人。除了撒魯爾王朝外,在目前可見的史料中,我們看不到任何撒魯爾人與蒙古軍隊有過什麼聯繫,更不用說有什麼密切的關係。而中國撒拉族的先民初到今循化時與蒙古人的關係是非同一般的,因為,擔任達魯花赤一職的並非普通人員。根據撒拉族自己的文獻,撒拉族的聚居地今循化地區是由他們佔領的。最大的可能是撒魯爾人與蒙古軍隊共同攻克了今循化這個地方。再根據撒拉族在明清以及民國時期崇尚勇武且多次立軍功的表現來看,撒拉族的先民初來之時也應該是軍人。如果撒拉族的先民是軍人,那麼,他們出徵中國之前就應該與蒙古人有著很好的關係,而在有史可查的資料中,只有撒魯爾王朝的撒魯爾人與蒙古軍隊保持著這樣的關係。

4.從撒拉族所珍藏的《古蘭經》珍本來看,他們可能與撒魯爾王朝有關。根據撒拉族目前所擁有的傳世手抄珍本《古蘭經》來判斷,他們在東遷之前也應該是有著特殊的地位,因為,普通百姓獲得此種古蘭珍本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撒魯爾王朝的撒魯爾人擁有這樣的古蘭經則並不奇怪。2004年9月8日,由國家文物局和國家宗教局聯合組織的專家考察團一行六人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街子清真寺,考察鑑定了該寺所珍藏手抄本《古蘭經》的歷史淵源,之後專家組成員之一陳進惠先生撰文認為該《古蘭經》是在阿撥斯王朝時期,即公元十一世紀左右形成的。根據筆體推斷,此經很有可能由名家書寫。如前所述,撒魯爾人在塞爾柱帝國的歷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之後的一段時期內,撒魯爾王朝也與巴格達的塞爾柱人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因此,在那個時期,來自撒魯爾王朝的撒魯爾人獲得一部出自名家之手的手抄本《古蘭經》並把它帶到中國也是完全可能的。


撒拉族古蘭經手抄本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可以假設,中國撒拉族先民為十三世紀撒魯爾王朝(主要版圖在今伊朗國)的撒魯爾人,他們可能作為蒙古軍隊的一部分而來到了中國,但這個假設正確與否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文章來源:《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版權歸刊物和作者,引用請查找原文,轉載時有刪節。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註:轉自西北民族學平臺

相關焦點

  • 對於撒拉族你了解嗎?——何雨春
    傳播:人文 | 藝術 | 收藏 | 推廣《撒拉族》撒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烏古斯語組,也有人認為屬於撒魯爾方言撒拉族因自稱「撒拉爾」,簡稱「撒拉」而得名,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大河家。
  • 新疆有撒拉族4000多人,其中一半居住在此處,被稱新疆撒拉第一村
    撒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烏古斯語組,也有人認為屬於撒魯爾方言,無文字,通用漢文。因自稱「撒拉爾」,簡稱「撒拉」而得名。資料顯示,他們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大河家,佔其人口總數的90%以上。
  • 郵政「鐵軍」最靠譜——記光山馬畈郵政支局投遞員馬偉
    日前,光山縣郵政分公司收到了一封來自光山縣馬畈高中寄給馬畈郵政支局投遞員馬偉的讚揚信。疫情防控最關鍵階段,學校無法開學,孩子們只能靠學習網課、報刊資料自學。馬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不讓學生落下學業,馬偉將學校的信件、報刊、教輔資料逐一分類,主動與馬畈高中的校長聯繫,諮詢老師和孩子的住址,及時將郵件、報刊、教輔資料送到。
  • 致回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同胞的賀信
    全省回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同胞們:  在回族、撒拉族等十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開齋節來臨之際,謹向你們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舉國上下聞令而動,全省回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同胞識大體、顧大局,響應黨和政府號召,與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團結奉獻,共戰疫情,復工復產,為防控阻擊戰取得階段性勝利和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作出了積極貢獻,生動展現了各民族團結一心、和衷共濟、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良好形象。
  • 西部明月照法魂 ——記撒拉族大法官馬有功
    ,「撒拉爾」意為「到處揮動劍和錘矛者」,西亞撒馬爾罕人與周圍藏、回、漢、蒙古等族長期雜居融合,繁衍吸收,發展而成今天的撒拉族,信奉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青海循化一帶。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撒拉族大法官馬有功!
  • 馬偉在西寧市調研督導時強調:凝心聚力 狠抓落實 推進人大工作和...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崔永燾 報導) 4月22日,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馬偉赴西寧市湟中區調研督導人大工作和建設情況。馬偉指出,狠抓落實本領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全黨增強的八種本領之一,是新時代人大工作的「生命線」。西寧市及各區縣人大常委會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批轉的省人大常委會關於黨的建設、立法、監督、代表等工作的意見和重要會議精神,取得明顯成效。
  • ——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口幫扶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工作...
    2019年10月4日上午,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尕楞鄉牙尕村村民拉龍加家發生火災,由於過火面積較大,房屋以及生活物資全部被燒毀,拉龍加全家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接到保險報案後,中國大地保險(系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青海分公司立即開通理賠快速服務通道,迅速組織理賠人員核實案發情況,收集理賠相關材料,在資料齊全後的當天,將71000元防返貧保險賠款送到受災戶手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甘青交界處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脫貧...
    新華社甘肅積石山\青海循化9月13日電 題:甘青交界處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脫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  甘肅和青海交界處,有一系列山峰綿延50公裡,傳說是女媧堆積石頭而成,人們稱之為「積石山」,這也是青藏高原過渡到黃土高原的標誌性山脈。
  • 青海循化:黃河岸邊樹起「撒拉族綠色家園」品牌
    抓住旅遊市場升溫的有利時機,引導民間投資面向市場創特色……在近年的發展中,位於黃河岸邊的撒拉族之鄉青海循化,通過綠色發展樹起了「撒拉族綠色家園」品牌。  近年,循化縣鼓勵農閒在家的社會群體積極創辦旅遊業,旅遊創辦者瞄準市場商機,按照旅遊星級接待點標準,從庭院建築藝術、飲食種類、服務質量、接待能力、衛生狀況等方面入手,提升接待檔次,樹立品牌。
  • 抗擊疫情 統戰行動之民族篇|在慶青海撒拉族少數民族同胞為一線...
    抗擊疫情 統戰行動之民族篇|在慶青海撒拉族少數民族同胞為一線工作人員送愛心蘭州拉麵 2020-02-15 21: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撒拉族民間故事——第一輯
    流傳地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鄉一帶講述人:羅善布,女,40歲,撒拉族,農民記錄人:馬秀蘭,女①胡都幹散——即很好看。       從前,緊靠著大森林的莊子裡,有個獵人,他能射箭,射出的箭,十拿九穩,他會耍刀,力大刀沉。他還馴養了一隻小老虎做幫手。
  • 寶馨科技(002514.SZ):江蘇捷登成為公司控股股東 馬偉成為公司實控人
    由於上述股份轉讓事宜,江蘇捷登成為公司單一擁有表決權份額最大的股東,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馬偉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責任編輯: HN666)
  • 撒拉族大叔為汨羅醫護人員免費送早餐
    蘭州拉麵大叔一家為醫護人員送「愛心早餐」喇乙奴四老家在青海省循化縣,屬撒拉族,春節期間,他沒有回青海,一家六口在汨羅過年,受疫情影響,店子一直沒有開業。這些日子,喇乙奴四在朋友圈看到很多醫護人員工作只能啃乾麵包、吃泡麵充飢,就跟上門走訪的市委統戰部工作人員提出為抗疫醫護人員免費送早餐的想法。
  • 【西寧市】王曉等市領導走訪看望回族、撒拉族
    5月24日,市委書記王曉,市委副書記李永平,市領導周戈、管新民、趙海成、陳紅兵代表市委市政府走訪看望回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幹部群眾並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
  • 王曉等市領導走訪看望回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群眾並送去節日祝福
    本報訊(記者 肖芳)5月24日,市委書記王曉,市委副書記李永平,市領導周戈、管新民、趙海成、陳紅兵代表市委市政府走訪看望回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幹部群眾並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
  • 英國第一王朝「諾曼第王朝」的建立
    英國整個朝代的發展順序諾曼第王朝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瓦王朝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溫莎王朝溫莎王朝延續至今,女王就是現在已經92歲高壽的伊莉莎白二世。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英國在走進第一個王朝前所經歷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