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人文 | 藝術 | 收藏 | 推廣
《撒拉族》
撒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烏古斯語組,也有人認為屬於撒魯爾方言,無文字,通用漢文。
撒拉族因自稱「撒拉爾」,簡稱「撒拉」而得名,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大河家。
《撒拉族》136cmX68cm
撒拉族男子頭戴無簷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圓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夾夾」,腰系紅布帶或紅綢帶,短衣略為寬短,長衣較為狹窄。冬天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織稿子,腳著布鞋或用牛皮製成的「洛提」(撒拉語,是一種用牛皮製成的鞋,裡面裝草取暖)。婦女喜歡色澤豔麗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歡佩帶長串耳環、戒指、手揭、串珠等首飾。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婦女普遍戴「蓋頭」。
《撒拉族》136cmX68cm
撒拉族刺繡源遠流長,具有700多年的悠久歷史,以針法細膩、工藝精湛、立體感強、手法獨特而著稱。長期以來,撒拉族刺繡保留和完善了自己的原始風貌,集傳統文化、風俗、地域特徵於一身,所繡花卉、動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刺繡工藝精湛能與蘇繡、湘繡想媲美、秀麗多姿多彩。她們還喜歡在年青小夥子所系的圍肚上繡上花朵和鳥類,那些鳥類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婦女們還在自己貼身帶的荷包上繡上她們喜愛的花卉,所繡圖案,小巧玲瓏,細緻勻稱,色彩或淡雅或鮮明,方法獨具一格。
《撒拉族》136cmX68cm
撒拉族人一般不喝酒,不吸菸。
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吐痰或攜帶汙濁之物入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為。
到撒拉族人家作客,如要喝水、洗漱,須請主人代勞,切忌自己動手;吃油香、烙餅、饊子等,要先掰開再吃。
宰牛羊時,旁人忌說「殺」,應說「宰」;撒拉族人家若有人去世應說「定了」,忌說「死了」。
到清真寺參觀,一般不要進入禮拜堂,若想進去,應徵得教長、阿訇的同意,並要脫去鞋子;在寺內不要吸菸、唱歌或大聲喧譁,更不要翻閱經典等。
《撒拉族》136cmX68cm
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是撒拉族人的三大節日。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有:轉「拜拉特夜」節、「法蒂瑪」節、「蓋德爾」節。
轉「拜拉特夜」節在齋月前第15天夜舉行,各家各戶邀請阿訇到家誦經。
「法蒂瑪」節,在齋月的第12天紀念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一般只有成年婦女參加,每7人湊在一起主持一年一度的「法蒂瑪」節。
「蓋德爾」節在齋月的第27日舉行,也稱「小開齋節」,以一個「孔木散」為單位製作麥仁飯、油香、包子等,請阿訇、滿拉到家中念經,準備開齋[1]。
何雨春:清華大學書畫高研班副主任、創作課程導師(主講導師),清華紫光文創園高碑店文創中心副主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創作基地副主任、國畫藝委會秘書長,何雨春中國彩墨畫工作室導師、人物畫專項工作室導師,東方彩墨畫院院長,雲南大理大學客座教授,北京石齊畫院特聘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何雨春藝術主張:縱觀中國畫發展,是不斷的融入新元素,從西方到東方的元素結合,從傳統到當代的元素結合,逐步形成一種全新的繪畫元素,全新的繪畫模式,這種繪畫的變革,由於色彩直入中國傳統繪畫之中,打破了單一的傳統筆墨形式,打破了以色助墨的形式,形成了「色墨並舉,色墨共生」的萬紫千紅的彩墨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