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人文 | 藝術 | 收藏 | 推廣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民族語言為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
哈薩克族是哈薩克斯坦的主體民族主體。
《哈薩克族》136cmX68cm
哈薩克古老的民間舞有著悠久的歷史,這與他們長期遊牧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種抒情的肢體語言,當我們了解了他們的生活,就會體會到民間舞深層的內涵,同時會為他們感到自豪。
哈薩克是一個遊牧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他們的文化和生活密不可分,他們用歌舞抒發情懷及對生活的熱愛。
哈薩克民間舞的主要傳播方式是口傳身教,沒有固定的模式,根據舞者理解的不同,肢體語言各不相同,思想及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
《哈薩克族》136cmX68cm
古老的民間舞背後都有一段傳奇而生動的故事,這些故事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都帶有一種孤獨、奔放、或者悽涼之感,根據舞者的各種動作較準確的表現他的思想,如《黑走馬》講述了哈薩克馬矯健的體態,在很早以前,哈薩克人和蒙古人發生一場爭奪草場的戰爭,結果蒙古人戰勝了哈薩克人,並把他們的馬搶走,哈薩克牧民很悲憤,但哈薩克牧人與黑走馬在長期的生活中產生了一種默契之情,黑走馬能夠聽懂牧人的笛聲,於是牧民站在高山上吹起了哈薩克特有的一種樂器斯布孜(和笛子類同),當黑走馬聽到笛聲後立即豎起馬鬃,長嘶一聲,向馬群方向奔去,將被搶走的馬全部帶回哈薩克部落,避免了一場戰爭。於是哈薩克人創作了《黑走馬》曲,隨後又以舞蹈的形式流傳下來。
《哈薩克族》136cmX68cm
模擬式舞蹈流傳較為廣泛,大多數老人都能表演,如《黑走馬》、《走熊舞》、《鴨子舞》、《擠奶舞》等,它們都是通過模擬動物或勞動的某一個精彩動作,將他們連接在一起,形成舞蹈語言,哈薩克老人也經常手持工具進行舞蹈,如《大鷹舞》、《熊舞》、等,在表演《大鷹舞》時表演者反穿羊皮大衣,一手包在大衣內,一手從羊毛袖中伸出,表演大鷹的覓食、伸頸、等動作,都非常優美動人。
《哈薩克族》136cmX68cm
哈薩克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樂很有特色,樂器種類和樂曲形式也相當豐富。「冬不拉」為彈奏樂器,是哈薩克族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分為高、中、低等十幾種。冬不拉易學易帶,深受哈薩克族喜愛。拉奏樂器以「庫布孜」為代表,演奏起來聲音類似小提琴,但形狀比小提琴複雜,上端向裡彎,琴腹如勺,腹面張開,背面蒙有羊皮,琴弦用馬尾或牛筋製成。吹奏樂器主要有「思布孜可」,民間藝人最善使用此物,被譽為「心笛」。這種樂器形似豎簫,吹奏起來音色悠揚柔和。哈薩克族的打擊樂器也有很多,極有特色的是「阿迪託亞克」。這種擊奏樂器由兩個組成一對,演奏時互相擊打,外形類似馬蹄,加之所奏出的效果,哈薩克族稱之為「馬蹄音」。
哈薩克族民間樂曲大都雄渾古樸,富有強烈的民族氣質和草原風格。如《歡樂的草原》、《駿馬奔騰》、《阿克薩卡庫蘭朮赤汗》等。
哈薩克族舞蹈以「動肩」和跳「馬步」見長,動律感極強,表現風格粗獷剽悍。
《哈薩克族》90cmX90cm
哈薩克族牧民把白布或毛巾的結扣扎在前額,頭頂露在外面,顯得別致。冬季,他們則戴一種左、右、後三面下垂的「三葉」狐狸皮帽,帽頂略尖,並有四楞,帽裡為狐狸皮,帽外用紅、綠、紫、黃色的綢緞做面。戴上這種皮帽可以把脖子嚴嚴實實地圍住,相當暖和。阿勒泰地區冬季時間長達半年之久,為我國高寒地區,所以這種帽子對阿勒泰地區的牧民來說非常適用。
哈薩克族婦女的裝飾也是絢麗多彩,一般喜歡穿花色連衣裙和坎肩。婦女們的服飾在年齡和婚前婚後都有明顯的區別,姑娘婚前打扮得比較豔麗,喜穿紫紅色連衣裙,西服上身,黑色和紫紅色的坎肩,坎肩胸前還綴滿了彩色的扣子、銀飾、銀元等裝飾品。走起路來鏗鏘作響,饒有風趣。年輕的姑娘還戴一種圓形花帽,帽上綴滿了珠子和金銀片,帽頂插一撮貓頭鷹羽毛,作為吉祥的標誌,十分美麗。婚後婦女的裝飾就比姑娘樸素一些,但仍穿花色連衣裙和坎肩,不過胸前不戴任何裝飾品,到了中年以後,頭上要戴頭巾,哈薩克語稱「開米賽克」。頭巾多用白布做成,除了臉露在外面以外,脖頸、前胸和後背都被遮得嚴嚴的,年紀稍輕的婦女所戴的頭巾上還有花紋和圖案,年紀大的則不繡花紋。所以,從哈薩克族的婦女裝束上也可以分辨出婚否和年齡。
《哈薩克族》90cmX90cm
哈薩克族的工藝是構成其遊牧文化的重要方面,形式主要有雕刻、刺繡和手工藝品。其中雕刻藝術相當精湛,哈薩克族在木床、搖籃、木箱、柜子、桌子、木門和馬具,乃至樂器上無不施以雕刻,作為裝飾。這些雕刻有的線條豪放,造型優美,有的工藝細緻,剔透玲瓏。哈薩克族的衣、食、住、行中處處可見到刺繡工藝。氈房的頂部和邊緣裝飾,以及門帘都用貼花刺繡來裝飾。民間刺繡種類很多,繡花一般是在綢、布上繡花卉和各種圖案,貼花是將布料剪成各式紋樣貼上縫綴、鎖邊而成刺繡裝飾。貼繡在哈薩克族中是很普遍的。大塊的貼花顯得單調,再加繡花,即貼花和繡花結合,色彩鮮明。姑娘和少婦個個都是刺繡能手,很多婦女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民間刺繡藝術家。
何雨春:清華大學書畫高研班副主任、創作課程導師(主講導師),清華紫光文創園高碑店文創中心副主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創作基地副主任、國畫藝委會秘書長,何雨春中國彩墨畫工作室導師、人物畫專項工作室導師,東方彩墨畫院院長,雲南大理大學客座教授,北京石齊畫院特聘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何雨春藝術主張:縱觀中國畫發展,是不斷的融入新元素,從西方到東方的元素結合,從傳統到當代的元素結合,逐步形成一種全新的繪畫元素,全新的繪畫模式,這種繪畫的變革,由於色彩直入中國傳統繪畫之中,打破了單一的傳統筆墨形式,打破了以色助墨的形式,形成了「色墨並舉,色墨共生」的萬紫千紅的彩墨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