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少數民族的音樂受到世界各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尤其是蒙古族音樂作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一支勁旅,
從騰格爾《天堂》,到《吉祥三寶》,
再到有現代氣息的搖滾樂,
蒙古族音樂以多元的樣貌走得越來越遠。
比較而言,大眾對於哈薩克族的音樂顯得有些陌生。然如《在那遙遠的地方》、《可愛的一朵玫瑰花》以及《瑪依拉》,其實都是哈薩克族民歌,證明哈薩克族有絢爛的音樂文化,經漢族音樂家的採集改編為人所知,只是沒有貼上哈薩克族的標籤。
哈薩克族與蒙古族都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在遷徙過程中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例如中亞和新疆、俄羅斯、烏克蘭、塔塔爾等,形成哈薩克族獨特的文化。
他們有豐富的民間文學,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諺語等等超過兩百多部長詩。
音樂在哈薩克族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素有"駿馬和歌是哈薩克的翅膀"之說,生活離不開馬,也離不開音樂。哈薩克民間樂器有冬不拉、庫布孜、口弦、斯布孜額等。
這一次,哈薩克族人將不假他人之手,捲起袖子自己來。
國內哈薩克族的傳奇樂隊,叫作IZ。以來自新疆哈薩克族音樂人馬木爾為中心,2002年成立於北京,嘗試哈薩克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的融合,他們音樂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而打動不同文化背景的聽眾。
IZ樂隊其中一個團員,名叫米蘭別克,他是新疆阿勒泰清河縣的80後哈薩克族人,畢業於新疆藝術學院舞蹈系,一直在新疆歌舞團擔任舞蹈員。
從小深受父輩哈薩克藝人薰陶,當任舞蹈員之餘,他又2001年至藝術學院進修民族樂器課程,加強自己的冬不拉、庫布孜的技巧。這段期間他與馬木爾結識,因此加入了IZ樂隊。
2008年米蘭別克有感哈薩克的傳統音樂文化即將流失,他離開了IZ樂隊,回到新疆採風,花了幾年時間走訪民間藝人,也曾在斯布孜額演奏專家的家裡住了一個夏天,專研演奏技巧與製作方法。
他有現代音樂的素養,也有民間音樂的底蘊,採集的同時,他不停得思考著如果讓哈薩克族得音樂保存下來並且給更多人聽見。現代元素與民族元素的平衡是一個關鍵。
經過十年採風、構思、來回打磨,今年米蘭別克終於推出同名專輯《米蘭別克》,可以說是十年的心血,融合傳統與現代,11首歌圍繞著哈薩克族的文化,有純民族樂器、民歌改編、也有原創作品。
今年三月,米蘭別克推出哈薩克語版《在那遙遠的地方》(無情的世界,Sonau Als Xalhayda),還原原曲中那些關於1930年代哈薩克族人從新疆遷徙至青海的故事。這是國內首次哈薩克語版本單曲正式推出,在哈薩克族圈中引發一波小高潮。
又在四月推出新疆具代表性的民間歌舞曲《黑走馬》。《黑走馬》原本是哈薩克族的傳統舞曲,只有簡單的旋律沒有歌詞,在婚禮聚會中都會跳這首曲子。後來米蘭別克與新疆歌舞團將它填上了歌詞,這也是目前最廣為流傳的版本。
《棕雁》則是18世紀哈薩克大詩人布哈吉繞長詩中的一節,在過去哈薩克族學校課本中都會學習這首詩。米蘭別克將古詩用現代的編曲呈現,有民族元素又帶有搖滾的成分,讓人耳目一新。
《譏諷者》(Badk)是米蘭別克的原創歌曲。Badk現在在哈薩克族語中多被理解負面意思,然而Badk在古哈薩克文化中是一個草原藝術團的角色,有點像是巫師,看似瘋瘋癲癲說些奇怪的話,實際上可能是智慧的警語。米蘭別克創作一首歌來描寫這個已經消失的角色,配上不停變化的曲調來表現譏諷者的精神狀態。
口弦琴也是哈薩克族的傳統樂器,然而目前沒有一首哈薩克族純口弦琴的代表歌曲,他創作《快節奏的風速》。模仿獵豹捕獵時的速度,比喻時間的飛速流逝,對照哈薩克人過去的慢生活。
《阿克巴雁湖》則是一首翻唱率極高的哈薩克歌曲。阿克巴彥湖,是在外蒙古西部的哈薩克人居住區的一個湖泊。米蘭別克在採集過程中自己反覆演唱這首歌發現當今的版本節奏太快,和聲偏窄,不象一個開闊的湖面。於是他用樂器模仿環境樂器聲,將和聲加寬,節奏變緩,從男性角度所詮釋的大自然的靜謐和力量,娓娓道來生命和自然的奧秘。
《唐夏爾拜》是一首有趣詼諧的民歌。米蘭自己的編曲和作詞,加入了他身邊哈薩克姑娘的名字,還融入一段他採集新疆歌舞團唱歌的聲音,感受到哈薩克族人歡樂的生活氣息。
這張專輯在千呼萬喚中
終於要和大家見面了
掃描下方二維碼支持
米蘭別克哈薩克原生態民謠
同名專輯《米蘭別克》
80元/張 國內包郵
五個步驟
歡迎星標關注世界音樂好內容
愛音樂、愛世界的你
不容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