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人文 | 藝術 | 收藏 | 推廣
《柯爾克孜族》
中國 柯爾克孜族(吉爾吉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我國漢文史籍很早就有關於其先民活動的記載。最早見於《 史記》的"鬲昆"或"隔昆",就是對該族先民的 稱呼。歷史上漢文 史籍對該先民的稱呼有不同的譯寫,如漢晉時期多稱"堅昆";南北朝至隋時稱"結骨"、"紇骨"、"契骨"、"護骨";唐時多稱" 黠戛斯",有時稱"堅昆" 或"紇挖斯";遼、宋、金時稱"轄戛斯"、"黠戛司"、"紇裡迄斯";蒙元時期一般稱" 吉利吉思",有時稱"乞兒吉思";清代稱"布魯特",或作"布依魯 特",布魯特原系 準噶爾蒙古人對柯爾克孜族的稱呼,後為滿、漢等族所沿用,1935年,新疆省政府正式確定該族 名稱譯寫為"柯爾克孜",一直沿用到現在。
《柯爾克孜族》136cmX68cm
主要節日有 肉孜節、 古爾邦節和 諾魯孜節、 掉羅勃左節等節日。過節時,男女均著新衣,並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
柯爾克孜族中最受重視的人生禮儀有 誕生禮、 搖籃禮、 滿月禮、 割禮、 喪葬和婚禮。
誕生禮是在嬰兒出生當天舉行的以表對新生生命的美好祝願。搖籃禮是在孩子出生第7天或第9天舉行,要宰牲設宴請客吃飯,規模不大,參加者公限婦女。在宴會期間要唱「搖籃曲」。滿月禮,同漢族的「做滿月」相近。割禮,是柯爾克孜人僅次於婚禮的重要儀式。喪葬,柯爾克孜人基本上按照伊斯蘭教教規進行的。婚禮,是柯爾克孜人的最大禮儀,一般是先在女方家中舉行,然後將新娘迎回新房,在男方舉行更為熱鬧的慶典活動。整個婚禮是貫穿於歌聲和活動中舉行的。
《柯爾克孜族》136cmX68cm
柯爾克孜族的服裝,婦女多喜紅色,穿短裝,也有穿連衣裙的。襯衫寬大直領。布料衣服縫製簡單,高級衣服縫製講究,袖口和對襟處釘銀扣。裙子用寬帶,或用綢料迭成多褶,製成圓筒狀,上端束於腰間,下端鑲制皮毛。內衣翻領套坎肩,坎肩領口甚大,內衣顯露。在短裝外面套大衣,多為黑色,翻領敞胸,冬季內加棉絮。
《柯爾克孜族》136cmX68cm
婦女戴圓形金絲絨紅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頭巾。另一種帽子叫「艾力其克」,鑲有裝飾品和刺繡。戴這種帽子時,裡面要戴繡花軟帽。冬季戴「卡爾帕克」,毛氈製成,頂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兩側開口,頂部一般是白色。後兩種帽子比較古老,多數人不戴了。婦女的頭飾很複雜,用「繡花布條」綁紮髮辮,髮辮末梢系圓型銀質小錢數個,再用珠鏈將兩條髮辮連結在一起,臉上喜塗脂粉,手戴玉鐲、戒指。
《柯爾克孜族》98cmX90cm
「柯爾克孜」是吉爾吉斯共和國的主要民族。系本民族自稱,意為「四十個姑娘」,也有認為是「四十個部落」、「山裡遊牧人」、「赤紅色」等含義。但一般解釋為「四十個姑娘」。人種多數人屬於蒙古人種北亞類型,少數人兼有歐羅巴特徵,大體屬於混合民族。柯爾克孜族主要分布於新疆西部地區,絕大部分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蘇和喀什等地區。另外,在黑龍江省富裕縣也有零星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柯爾克孜族人口數為160823。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
《柯爾克孜族》180cmX98cm
柯爾克孜族是世代居住在新疆的古老民族之一,他們大多生活在新疆西部的帕米爾高原上。那裡是一個山的世界,孕育了柯爾克孜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對於柯爾克孜人來說,民族英雄史詩《瑪納斯》是他們最喜愛的表演項目,英雄人物瑪納斯凱旋歸來的場景,被不斷演繹出新意:被6位健壯的武士抬著的民族英雄馬納斯,接受著人們的愛戴。一位銀須飄飄的老人把象徵著吉祥如意的白粉撒向他的肩頭,史詩《瑪納斯》的歌聲響徹在人們耳畔。
何雨春:清華大學書畫高研班副主任、創作課程導師(主講導師),清華紫光文創園高碑店文創中心副主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創作基地副主任、國畫藝委會秘書長,何雨春中國彩墨畫工作室導師、人物畫專項工作室導師,東方彩墨畫院院長,雲南大理大學客座教授,北京石齊畫院特聘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何雨春藝術主張:縱觀中國畫發展,是不斷的融入新元素,從西方到東方的元素結合,從傳統到當代的元素結合,逐步形成一種全新的繪畫元素,全新的繪畫模式,這種繪畫的變革,由於色彩直入中國傳統繪畫之中,打破了單一的傳統筆墨形式,打破了以色助墨的形式,形成了「色墨並舉,色墨共生」的萬紫千紅的彩墨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