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歷史研究:哈卡斯族部落與黑龍江柯爾克孜族姓氏的來源

2021-02-18 嫩江草原上的柯爾克孜人

哈卡斯族是俄羅斯聯邦中的一個少數民族,共有10萬人。他們主要居住在哈卡斯共和國境內,有67000多人,佔全共和國總人口60萬的11%多。哈卡斯族有本民族的母語——哈卡斯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匈語支,與阿爾泰語及圖瓦語比較接近,與我國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族初遷移來時曾使用過的語言也有不少共同的語言特點。

哈卡斯族是在古代葉尼塞柯爾克孜人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古代葉尼塞柯爾克孜人的族稱在我國史書上曾先後被漢譯作「鬲昆」、「堅昆」、「結骨」、「黠戛斯」、「轄戛斯」、「乞兒吉斯」、「吉利吉斯」等。古代葉尼塞柯爾克孜人在歷史上曾建立過一個汗國,也有過文字,即「鄂爾渾·葉尼塞文」(突厥文),10世紀初他們先受契丹統治,13世紀初又受蒙古統治。在長期的戰亂和難以在當地繼續生存下去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離開葉尼塞河上遊一帶向中亞及新疆遷移。到16世紀末為止,大部分葉尼塞柯爾克孜人都已離開了故土,只有少部分人留在了那裡。留下來的人們於17世紀時還建立過阿勒泰薩爾公國、耶澤爾公國等幾個小的公國,但仍受西部蒙古的管轄。隨著沙俄向東方的不斷擴張,葉尼塞河上遊一帶的廣大地區於1703年併入沙俄。

當時,俄羅斯人把居住在葉尼塞河上遊一帶的當地人都統稱為「米努辛韃靼人」、「阿巴坎韃靼人」或「葉尼塞韃靼人」,而當地人自己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公認的民族名稱,平時多使用各自的部落名稱,或較多地使用一個叫做「浩拉依」(HOORAJ)的名稱。「哈卡斯」這一民族名稱是十月革命以後蘇聯政府在進行民族識別和民族劃界時根據我國史書上漢語「黠戛斯」、「轄戛斯」這一歷史民族名稱的語音而採用的。

1923年建立哈卡斯民族縣,1925年改為哈卡斯州,1930年改為哈卡斯自治州,蘇聯解體前改為哈卡斯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又改為哈卡斯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的面積為6.19萬平方公裡,分為阿爾泰、阿斯吉孜、巴格拉德、別依、薩拉林、達什德普、烏斯特·凱買勞夫、西林等7個行政區和阿巴坎、薩彥諾戈爾斯克、卡拉塔什三個共和國直轄市,共和國首府是阿巴坎市。阿巴坎市人口現有近20萬,是共和國的工業中心,也是科學文化中心,這裡有一些木材、食品加工業工廠,還有一所國立哈卡斯大學和共和國博物館、廣播電視臺、報社、劇院、醫院等。阿巴坎市交通還比較方便,以公路為主,也有鐵路通西伯利亞線上的大站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再東達弗拉基沃斯託克,西至莫斯科,也有飛往各地的航線。

哈卡斯族迄今仍存在著過去部落氏族的劃分,不同的部落分布的地區不同,因此不同部落的語言特點也有些差異。哈卡斯族內部分為哈斯(HAAS,或「卡欽」KACHIN)、薩蓋(SAGAJ)、高依巴爾(KOJBAR)、格孜勒(KYZYL)、別勒德爾(BELDYR)、紹爾(SHOR)等六大部落。哈卡斯語分為哈斯(卡欽)方言、薩蓋方言、高依巴爾方言、格孜勒方言、別勒德爾方言和紹爾方言。哈卡斯族的文學語言是在哈斯方言和薩蓋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哈斯(卡欽)部落分布在哈卡斯共和國的烏斯特·阿巴坎區、阿爾泰區和西林區,其下面又分為:阿拉(ARA)、加斯德克·阿拉(DZASTYK ARA)、迪音·阿拉(TIN ARA)、騷赫(SOHY)、阿赫·騷赫(AH SOHY)、哈拉·騷赫(HARA SOHY)、果克·騷赫(KOK SOHY)、哈斯哈(HASHA)、阿赫·哈斯哈(AH HASHA)、巴拉丹·哈斯哈(BARATAN HASHA)、烏斯·哈斯哈(US HASHA)、達依江·哈斯哈(TAJDZAN HASHA)、谷賓(KUBIN)、谷勒萊克(KULREK)、蒙蓋特(MUNGET)、奧依拉特(OJRAT)、布魯特(BURUT)、薩勒額(SARYGH)、圖巴(TUBA)、哈依登(HAJDYN)、額孜爾(YZYR)、赫爾額斯(HYRGHYS)、吉勒代克(DZILDEK)、吉勒達額(DZILDAGH)等。

薩蓋部落分布在哈卡斯共和國的阿斯吉孜區和達什德普區北部,其下面又分為:阿巴(ABA)、艾其格(ECHIG)、依爾格特(IRGIT)、賽音(SAJYN)、布魯特(BURUT)、捷迪·布魯特(DZETI BURUT)、薩勒額(SARUGH)、蘇額·哈爾嘎孜(SUGH HARGHAZY)、達額·哈爾嘎孜(TAGH HARGHAZY)、達雅斯(TAJAS)、島木(TOM)、哈勒拉爾(HALLAR)、交達(DZODA)、捷列依(DZELEJ)、哈拉·巴依登(HARA BAJDYNG)、哈爾嘎(HARGHA)、哈普韓(HAPHYN或HAHPYN哈赫盆)等。

高依巴爾部落分布在哈卡斯共和國別依區的北部,其下面又分為:果勒(GOL)、交達(DZODA)、江瑪依(DZONGMAJ)、迪萊克(DIREK)、鋼(GANG)、格斯德木(GYSDYM)等。

格孜勒部落分布在哈卡斯共和國的薩拉林區和西林區,也分布在共和國境外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烏朱爾區和沙勒普區,其下面又分為:烏魯額·阿吉額(ULUGH ADZYGH)、格吉格·阿吉額(GIDZIG ADZYGH)、布嘎(BUGHA)、谷賓(KUBIN)、谷爾吉克(GURDZIK)、巴薩嘎爾(BASAGHAR)、卡勒瑪克(GALMAG)、格爾額斯(GYRGHYS)、紹依(SHOJ)、額恩(YGHYN)、舒什(SHUSH)等。

別勒德爾部落分布在哈卡斯共和國的達什德普區,其下面又分為:阿赫·別勒德爾(AH BELDYR)、阿赫·吉斯(AH DZYS)、蓋金·瑪孜萊依(KEDZIN MAZYLAJ)、薩勒額(SARYGH)、蘇額·哈普韓(SUGH HAPHYN)、達額·哈普韓(DAGH HAPHYN)、捷迪·布魯特(DZETI BURUT)、嘎拉·吉斯(GARA DZYS)等。

紹爾部落分布在哈卡斯共和國南部達什德普區的上瑪託爾村和下瑪託爾村,人數較少,其下面的氏族劃分情況目前還不清楚。

哈卡斯族的部落劃分簡況有助於我們研究我國黑龍江富裕縣柯爾克孜族的來源。1980年暑假筆者在富裕縣縣城(富裕鎮)、五家子村和七家子村做田野調查時,在調查當地語言、歷史和民俗地過程中曾記錄了韓淑珍同志用富裕柯爾克孜語唱的一首名叫《愛馬歌》的民歌。她是過去跟劉英福老人家學的。她對這首民歌只是照著唱音學的,所以也只了解歌詞的大意,還不能用漢語或蒙語逐詞翻譯出它的詞義來。筆者是根據她唱的歌詞,參照突厥語族的其他語言的詞義進行翻譯的。下面是《愛馬歌》的全部歌詞及漢語譯文:

Dah dibyn Shabim am,

Dabyndar baarsyn Gahyn dzap;

Garyn dzahshy buurul adin (in),

Gaanyng dibys dabim am?

Gap dibyn Shabim am,

Gaphan baarsyn Gahyn dzap;

Garyn dzahshy buurul adin (in),

Gaanyng dibys dabim am?

Ib dibyn Shabim am,

Ychikter baarsyn Gahyn dzap;

Garyn dzahshy buurul adin (in),

Gaanyng dibys dabim am?

Saj dibyn Shabim am,

Sajyndar baarsyn Gahyn dzap;

Garyn dzahshy buurul adin (in),

Gaanyng dibys dabim am?

Byryh dibyn Shabim am,

Beldyrdar baarsyn Gahyn dzap;

Garyn dzahshy buurul adin (in),

Gaanyng dibys dabim am?

Gyr dibyn Shabim am,

Gyrghystar baarsyn Gahyn dzap;

Garyn dzahshy buurul adin (in),

Gaanyng dibys dabim am?

我曾在高山下縱馬奔馳,

受到達本家人人贊誇;

如今我到哪裡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愛的棗騮駿馬。

我曾在草原上縱馬奔馳,

受到嘎普韓家人人贊誇;

如今我到哪裡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愛的棗騮駿馬。

我曾在屯子裡縱馬奔馳,

受到額齊克家家人人贊誇;

如今我到哪裡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愛的棗騮駿馬。

我曾在河灘裡縱馬奔馳,

受到賽音家人人贊誇;

如今我到哪裡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愛的棗騮駿馬。

我曾在小山岡縱馬奔馳,

受到博勒德爾家人人贊誇;

如今我到哪裡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愛的棗騮駿馬。

我曾在山埂前縱馬奔馳,

受到格爾額斯家人人贊誇;

如今我到哪裡才能找到呢?

我那心愛的棗騮駿馬。

歌詞中的「達本」是蒙古語「五」的意思,它是哈卡斯族薩蓋部落和別勒德爾部落中一個小部落的名稱,在富裕縣柯爾克孜族中轉音為「吳」姓。歌詞中的「嘎普韓」,是別勒德爾部落中一個小部落的名稱,在富裕縣柯爾克孜族中轉音為「韓」姓。歌詞中「額其克」在哈卡斯語中讀作「依切蓋」(ICHEGE),是「腸子」的意思,也是哈卡斯族薩蓋部落中一個小部落的名稱,在富裕縣柯爾克孜族中轉音為「常」姓。歌詞中的「賽音」是蒙古語「好」的意思,也是哈卡斯族薩蓋部落中一個小部落的名稱,在富裕縣柯爾克孜族中轉音為「蔡」姓。歌詞中的「別勒德爾」,也是哈卡斯族中的一個部落名稱,我懷疑歌詞的原詞可能是「伯呂德爾」(BȔȔRDYR),「伯呂德爾」(BȔȔR狼+ DYR)是「狼」的意思,在富裕縣柯爾克孜族中轉音為「郎」姓。歌詞中的「格爾額斯」即「柯爾克孜」,既是古代葉尼塞柯爾克孜的族名,又是較普遍地存在於哈卡斯族哈斯(卡欽)、薩蓋和格孜勒等部落中的一個小部落名稱,「格爾額斯」即「柯爾克孜」在富裕縣柯爾克孜族中轉音為「司」姓。還有一個「劉」姓是《愛馬歌》中未講到的,據解放初期嫩江省於毅夫主席的調查,認為是來自「蔡」姓。我認為這就是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族六大姓的來源!

作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

微信公眾號:hlj_Kyrgyz

歡迎您關注:嫩江草原上的柯爾克孜人

請掃描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天山柯爾克孜族部落分布詳細介紹
    阿克陶還有少數被劃為柯爾克孜族的土爾克人、土庫曼人.阿克蘇地區的柯爾克孜人主要分布在烏什縣、溫宿縣北部,還有少數分布在新和縣、拜城縣北部和庫車縣。烏什縣有一個亞曼蘇柯爾克孜民族鄉。溫宿縣北部也有一 個博孜墩柯爾克孜民族鄉。這兩個民族鄉的柯爾克孜族主要是奇裡克部落,烏什縣也有少量的諾伊古特部。
  • 柯爾克孜族--少數民族--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柯爾克孜族  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少數散居於新疆各地和黑龍江省富裕縣。  使用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有南、北2個方言。居住在南疆的人通曉維吾爾語,居住在北疆的人通曉哈薩克語,居住在黑龍江省的人通曉漢語、蒙古語。  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柯爾克孜人多信仰伊斯蘭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或薩滿教。
  • 柯爾克孜族: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尤其是8代瑪納斯的英雄史詩
    柯爾克孜族,作為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少數民族,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4世紀前,北方匈奴控制的眾族,有一個叫「鬲昆」的民族,又稱「隔昆」、「堅昆」,這些人就是柯爾克孜族的先祖,他們遍布在現在蒙古以北的吉爾吉斯湖一帶,繁衍生息。
  • 關於柯爾克孜族你了解嗎?——何雨春
    傳播:人文 | 藝術 | 收藏 | 推廣《柯爾克孜族》中國 柯爾克孜族(吉爾吉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我國漢文史籍很早就有關於其先民活動的記載。最早見於《 史記》的"鬲昆"或"隔昆",就是對該族先民的 稱呼。
  • 都永浩|黑龍江流域鄂溫克族的來源、部落族群與社會結構——基於北方絲綢之路文化帶的研究
    「鄂溫克」作為民族自稱,凝練地概括了鄂溫克族走出山林,走向平原的歷史演進過程。鄂溫克族是中國北方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人口為30857人,與俄羅斯的同源部落族群埃文基人口數相仿,加上同源的部落族群鄂倫春人口8659人,這個歷史上的同一部落族群人口為7萬餘人。
  • 中國柯爾克孜文學巨匠們
    三、 承擔的課題: 已完成本人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9世紀以來的柯爾克孜族以及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關係研究》(20萬字)、《新疆當代宗教調查與研究—柯爾克孜族》(8萬字)、《特殊族群——塔城柯爾克孜族調查與研究》(16萬字)、國家重大項目《新疆通史》輔助項目《三區革命親厲者口述史》(17萬字)、《跨國民族——柯爾克孜族研究》(15萬字)。
  • 柯爾克孜族姑娘阿依布拉克的「心佑工程」夢
    柯爾克孜族姑娘阿依布拉克的「心佑工程」夢 2015-09-15 18:26:4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昨天晚上在「湖光秋水交流群」裡:絲路藍天(阿依別克):馴鷹是遊牧民族古老的傳統技藝,源於古老的漁獵傳統絲路藍天(阿依別克):金雕體型要大於海東青,可以捕狼桃花島:可持續發展心月蘭香:金雕好厲害獵鷹起源於東方,至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
  • 現在的56個民族分別是古代哪些部落或民族演變過來的?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經歷人類的歷史長河從未中斷過、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目前為止人口最多的民族。    4、保安族  歷史上曾被稱為「回回」、「保安回」等,保安族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全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
  • 盤點黑龍江八大少數民族的象徵圖騰
    柯爾克孜族象徵圖案:「梅花鹿」柯爾克孜族人民崇拜鹿,愛護鹿。在歷史傳說和現實生活中,柯爾克孜族人都與鹿有密切的關係。他們把鹿當作自己的救星,視鹿為神物。鹿的形象也深入到柯爾克孜族的生活之中,在他們的心目中,鹿是善良、和平的象徵和幸福的化身。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蘇、額敏等縣。其餘分布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 突厥民族的歷史演變
    高車使用的是一種古代突厥語。那麼,匈奴的語言似也應為古代的突厥語。大多數學者亦執此一說。考古材料並且有關於匈奴為突厥種的某些證據。不過,早在戰國時,匈奴已自成一個強大的族系。《北史》卷九十九《突厥傳》明確記載說:「突厥者,……匈奴之別種也。」就是說,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族群。因此,當說到突厥的時候是不包括匈奴的。
  • 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民間工藝美術創意設計人才培養》 項目日誌(十五)上
    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民間工藝美術創意設計人才培養》全體學員在項目導師王紹強教授的帶領下,來到了位於阿圖什市一個集歷史、人文、景點為一體的且帶有濃鬱柯爾克孜族民間工藝特色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民族風情園進行參觀考察
  • 姓氏文化:党姓
    源於羌族,出自秦、漢時期西羌的分支党項族,屬於以氏族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党項族是我國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根據典籍《廣韻》的記載,党項族本來是西北羌族的一個分支部落群體,後來以氏族部落稱謂漢化為姓氏,稱党項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黨氏、項氏,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ㄉㄤˇ)。
  • 為了民族還是部落:吉爾吉斯人如何在現代國家中重塑認同?
    一民族稱謂今天,我們稱吉爾吉斯人為「柯爾克孜族」,這是突厥語Qırğız的音譯。該名稱既是吉爾吉斯本民族的自稱,也是其他民族對他們的稱呼。吉爾吉斯斯坦本是蘇聯加盟國,隨著90年代蘇聯解體,吉爾吉斯斯坦重獲獨立,首件大事就是追溯以及編撰本國歷史,以佐證國家合理合法的獨立性。
  • 《世界古代民族》華夏族
    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先人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又稱中華。華與夏曾相互通用,「中華」又稱「中夏」。(1)由來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華夏族在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起源並逐漸發展,進入新石器時期以後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傳說陝西中部地區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東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
  • 中國姓氏10大來源:你的姓氏從哪裡來?低頭看看自己的根
    相識相與的大門,以姓氏開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從母系氏族社會產生中華古姓算起,迄今已有約一萬年的歷史。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姓氏的古老,象徵著歷史文化的悠久,是文明的重要標誌;對我們每個人而言,姓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第一符號,是我們家庭或宗族的群體標誌,是我們在人類社會維繫血親、區別族別的重要依據。
  • 新疆一「獵鷹」巡邏隊成網紅:柯爾克孜族馴鷹已有幾千年歷史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支「獵鷹」巡邏隊就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哈拉奇邊防派出所,巡邏隊由派出所組織所轄的3個護邊員分隊組成,每個分隊有三到四隻護邊員個人飼養的獵鷹。據哈拉奇邊防派出所教導員胡東亮介紹,柯爾克孜族有傳統的訓練鷹的習俗,每隻獵鷹都有「戶口」,其主人也有馴鷹許可證。
  • 歷史上中國的三大蠻族,都是遊牧民族,都以兇狠著稱!
    蠻族,這個詞我不知道大家對它的理解是什麼?歷史上中國對於蠻族理解是指那些非華夏部落或者說是那些文化層度落後於中原的一些南方部落。而在國外,對於滿足的理解,是分區域的。在西方歷史中,滿足這個詞是源於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邊的部落和民族的稱呼。而我今天要給你們介紹的是我國史上三大蠻族。
  • 中國歷史上以兇狠著稱的三大蠻族,竟然全都是遊牧民族
    蠻族,這個詞我不知道大家對它的理解是什麼?歷史上中國對於蠻族理解是指那些非華夏部落或者說是那些文化層度落後於中原的一些南方部落。而在國外,對於滿足的理解,是分區域的。在西方歷史中,滿足這個詞是源於羅馬帝國時期,對周邊的部落和民族的稱呼。而我今天要給你們介紹的是我國史上三大蠻族。
  • 中國民族服飾欣賞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