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民族還是部落:吉爾吉斯人如何在現代國家中重塑認同?

2020-12-15 澎湃新聞

本 文 約 4400 字

閱 讀 需 要 12 min

10月12日,吉爾吉斯斯坦總統熱恩別科夫現身高層會議,宣布延長首都緊急狀態。

在中亞五國中,吉爾吉斯的政治一直不穩定。我們習慣稱吉爾吉斯為「吉爾吉斯斯坦」,但「斯坦」是波斯語當中「某某之地」的意思。其實,吉爾吉斯的官方名稱是吉爾吉斯共和國,人口大約650萬,成分卻非常複雜,一共擁有80多個民族,其中吉爾吉斯族佔到七成以上,人民多數信仰遜尼派伊斯蘭教。

吉爾吉斯斯坦地圖。圖源:谷歌地圖

歷史上,吉爾吉斯和中國歷代王朝關係緊密,一千多年前曾屬於大唐故土,受中央王朝羈縻管理。唐朝詩人李白出生地碎葉城,就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民族稱謂

今天,我們稱吉爾吉斯人為「柯爾克孜族」,這是突厥語Qırğız的音譯。該名稱既是吉爾吉斯本民族的自稱,也是其他民族對他們的稱呼。吉爾吉斯斯坦本是蘇聯加盟國,隨著90年代蘇聯解體,吉爾吉斯斯坦重獲獨立,首件大事就是追溯以及編撰本國歷史,以佐證國家合理合法的獨立性。

根據近年吉爾吉斯斯坦及中國歷史學家的發現,吉爾吉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1年,出處正是《史記》。

《吉爾吉斯斯坦歷史:從遠古至19世紀末》(1996版)與新版歷史課本(2008版)

《史記·匈奴列傳》在描述匈奴擴張時記載:「後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於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以冒頓單于為賢」。《漢書·匈奴傳》則對諸國的相對位置進行了更為細緻記錄:堅昆分布在丁零以西、烏孫以東、烏揭以北,「東去單于庭七千裡,南去車師五千裡」。吉爾吉斯斯坦官方便是根據《史記》和《漢書》中對各國地理方位以及順序的記載,大致確定了書中的「鬲昆」或「堅昆」就是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

漢時的吉爾吉斯人受到匈奴的統治,而在二世紀中葉後受鮮卑和柔然統治,北齊、隋唐時期先後受到突厥汗國、回鶻的統治。其譯名也隨時代略有變化,比如在魏晉南北朝至隋代,被稱「結骨」「契骨」「紇骨」「護骨」「居勿」等;而在唐代時則根據漢語的音譯通稱為「黠戛斯」,也有稱「紇扢斯」的;五代十國、遼、宋、金時又稱「紇裡迄斯」;大蒙古國和元代時稱「吉利吉斯」等;明朝時稱「乞兒乞思」。林林總總,都是不同音譯的寫法。

有清一代,按準噶爾人的稱呼稱其為「布魯特」。一般認為,「布魯特」一詞意為「高山居民」,此後這種叫法直接被清代滿漢等其他民族沿用。在清代文獻中,常以天山為界,將天山以北的布魯特人成為「東布魯特」,天山以南的則成為「西布魯特」。在吉爾吉斯著名史詩《瑪納斯》中,也時常見到「布魯特」的稱呼。直至民國24年(1935年),新疆省政府正式確定將這個民族的名稱譯為「柯爾克孜」。

漢唐淵源

《史記》幫助吉爾吉斯斯坦確定了他們的歷史源頭,也開啟了雙方忽遠忽近的交情。當時的漢人還曾直接參與了吉爾吉斯民族的形成進程。

公元前99年,漢朝將軍李陵率領5000步兵出徵,在浚稽山遭遇3萬匈奴精騎圍攻,最終因寡不敵眾被俘。匈奴單于非常器重李陵,把女兒嫁給他,立其為右校王,成為堅昆人的首領。李陵與投降的漢朝軍士一起,在當地娶妻生子,逐漸融入堅昆人的部落,成為今日吉爾吉斯民族祖先的一部分,他們甚至在很長的時間裡都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意識和心理。

蘇李別意圖

公元前72年,漢朝與烏孫聯合進攻匈奴,丁零、烏桓等也從東西兩方同時夾擊匈奴,大挫匈奴勢力,使其逐漸開始向中亞地區西遷,與此同時,「堅昆」也擺脫了匈奴的統治。

6世紀中葉,中亞地區的突厥崛起並率先建立汗國,彼時活動在葉尼塞河流域的「契骨」人很快就被吞併。630年,東突厥汗國滅亡,鐵勒諸部之一的薛延陀部在原東突厥汗國之北建立了薛延陀汗國,「以頡利發(突厥官名)一人監國」,收編了「黠戛斯」。646年,薛延陀汗國滅亡,漠北諸部紛紛歸附大唐。唐太宗也在黠戛斯地區設立了堅昆都督府,隸屬於燕然都護府。正式被納入唐朝版圖的黠戛斯密切保持與中原的聯繫,曾多次派遣使者入唐。

《唐書·回鶻傳》中說:「(黠戛斯)人皆長大,白髮、皙面、綠履,以黑髮為不祥,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四中也說「堅昆部非狼種」。有歷史學家據此推斷,黠戛斯人在唐代仍不屬於突厥人種,而是屬於雅利安人種,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才逐漸突厥化的。

《資治通鑑·唐紀》還記載唐憲宗時,黠戛斯幫助唐王朝打擊回鶻,並搶回憲宗公主,他還自稱是李陵後代,與唐朝國姓相同。可見,黠戛斯此時存在著一種華夏認同,這種觀念也深遠影響到他們的後裔,可謂刻骨銘心。

碎葉城就在今日吉爾吉斯第三大城市託克馬克附近

之後,由於阿拉伯陡然興起,並向東急劇擴張,過程中與唐朝的軍事政治力量發生對峙。在這場決定性的較量中,以高仙芝為統帥的唐朝軍隊於751年在怛羅斯戰役中被擊敗,唐朝勢力退出中亞。這一地區從此開啟伊斯蘭化進程。不過,在今日的吉爾吉斯境內,還保留有不少中國古代的歷史遺存,一些地名仍可表明歷史痕跡。

例如,吉爾吉斯的旅遊療養勝地伊塞克湖,其名字就源於唐人的稱呼,史籍中稱此地為「熱海」「大清池」,而「伊塞克湖」的實際意思就是「熱海」。唐代高僧玄奘赴西天取經時,也曾路過伊塞克湖。在附近,玄奘見到許多因戰爭而流落在此的唐朝軍士,他們組織起來單獨居住在一個城裡,仍舊說漢語,但服飾已經完全變成異族樣式,這些漢人最終融入到吉爾吉斯民族以及其他民族中去了。今日,吉爾吉斯民族融合了包括古代匈奴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哈薩克人、準噶爾人、吉布恰克人、漢人等民族的血脈。

民族英雄

吉爾吉斯的命運算是飄搖動蕩,需要在周邊大國角力中斡旋鬥爭才能保住一席之地。吉爾吉斯歷史上也有高光時刻,那就是公元9世紀時對抗回鶻汗國時取得的來之不易的獨立。

公元840年,黠戛斯人聯合回鶻內部勢力,一舉摧毀回鶻汗國,並建立了自己的汗國。《新唐書》記載,黠戛斯汗國東至貝加爾湖附近,南鄰吐蕃,西南觸及楚河、塔拉斯河至新疆阿克蘇地區,擁兵八萬,成為漠北雄長。唐宣宗派使臣出使黠戛斯,封其可汗為「英武誠明可汗」。

好景不長,黠戛斯人並沒有能夠佔住蒙古高原,他們很快被契丹人擊敗,退回葉尼塞河。吉爾吉斯史詩《瑪納斯》主要就是講述這一時期英雄瑪納斯及其子孫共8代人領導族人反抗異族的掠奪與奴役,為爭取自由而鬥爭的故事。

因此,這部23萬多行的史詩共8部。每一部以主人公的名字來命名,分別是:《瑪納斯》《賽麥臺依》《賽依鐵克》《凱耐尼木》《賽依特》《阿斯勒巴恰·別克巴恰》《索木碧萊克》《奇格臺依》。嚴格意義上講,廣義的《瑪納斯》是就整部史詩而言,狹義的則僅指史詩的第一部,專指以講述英雄人物瑪納斯的故事為主的史詩。《瑪納斯》的流傳地域十分廣闊,凡是有吉爾吉斯人的地方就有這部史詩的流傳。不僅在吉爾吉斯斯坦,還在中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也有流傳,甚至遠播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等地區。

瑪納斯塑像

東方史詩一般都是從英雄誕生開始講述,《瑪納斯》也是這般模式:年邁的加克普汗因為遲遲無子痛苦萬分,於是通過祈子儀式使得高齡的妻子神奇般懷孕,誕下瑪納斯。他降生之時一手握著血塊,預示瑪納斯將要浴血奮戰一生;另一手握有油脂,預示瑪納斯要領導吉爾吉斯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

為了躲避卡勒瑪克人的追殺,瑪納斯出生後便被送到森林裡撫養。他在山裡學會放牧和耕種,還學會了許多生存技能。後來異族入侵,年僅11歲的瑪納斯勇敢率領40名小勇士加入大人的隊伍中,與敵人浴血搏鬥,最終齊心協力將之驅趕出吉爾吉斯領地。瑪納斯不斷成長,名聲也在各個部族中流傳開來,使得四方信服,一舉成為統帥包括吉爾吉斯各部在內的60個部落聯盟總首領,統轄內七汗和外七汗的大王。

為根除後患,追剿東逃的卡勒瑪克人,瑪納斯率領浩浩蕩蕩的大軍開始遠徵。部隊長途跋涉,翻山越嶺,甚至還與獨眼巨人展開戰鬥。好不容易決戰卡勒瑪克,大獲全勝,瑪納斯登上了卡勒瑪克首領昆吾爾的寶座。但他竟然把妻子卡妮凱在出行前的勸戒與警告「遠徵勝利應立即班師返鄉,否則必有大禍」置於腦後,樂而忘返,結果被敗將昆吾爾偷襲,用毒斧砍中頭部,不幸身亡。

瑪納斯生於吉爾吉斯民族瀕臨滅亡之時,從小策馬揮戈與來犯之敵抗爭,直至遠徵獲得輝煌勝利,卻被卡勒瑪克首領暗害身亡。瑪納斯及其子孫後代的宿命無不是在為吉爾吉斯民族的獨立和保存而戰鬥。這些波瀾壯闊的反抗異族侵略的歷程,使得《瑪納斯》久久迴蕩在吉爾吉斯的歷史之中。

現代國家

作為吉爾吉斯的民族史詩,《瑪納斯》不會被後來的統治者磨滅,始終給予人民堅韌的精神品質,單單依靠口耳相傳頑強留存到了今天。隨著蘇聯解體,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建國,《瑪納斯》成為年輕的吉爾吉斯斯坦的國族文化象徵。

獨立被民族主義的悲情敘事賦予了新的意義。1992年,全世界吉爾吉斯人代表大會在首都比什凱克召開。獨立後的首任總統阿斯卡爾·阿卡耶夫發表講話說:「由於歷史上遭受眾多不幸事件,吉爾吉斯人口數目越來越少。最後成為定居在亞洲中央的一個小民族。但是,我們最大的遺憾是自偉大的吉爾吉斯汗國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之後的1000年之內,未能再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

阿斯卡爾·阿卡耶夫

但是現代化的前路是崎嶇的,蘇聯時期精巧的國界劃分,使得吉爾吉斯斯坦內部不僅民族紛雜,而且部族林立。對於長年累月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一直通過血緣來聯繫彼此,因此,部落成為其最基本和最有保障的社會活動基礎,各個成員對其有著極深的依賴性和信任感。如果說民族的形成尚需建構,部族的認定則只需要天生的親近。

柯爾克孜族圖騰母鹿,柯爾克孜意為「山裡的烏古斯人」,也有認為是「四十個部落」「山裡遊牧人」「赤紅色」等含義

由於與外界的溝通十分有限,久而久之,吉爾吉斯斯坦形成了吉爾吉斯人幾大部落並立的社會政治格局。這種歷史人文背景加上脆弱的經濟基礎和不切實際的政治取向,很容易導致政局長期動蕩——部族反覆「革命」。

早在沙皇政權剛剛吞併吉爾吉斯時,就曾經試圖用鄉、村行政單位取代部族,促使吉爾吉斯人定居,但收效甚微。到了蘇聯時期,部族之間又開始爭奪黨政機關的領導崗位,這種做法一直延續至今,尤其是涉及到選舉國家領導人時更是如此。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統阿坦巴耶夫,最近在比什凱克被捕

為平衡地域與部族的關係,從1950年起,吉爾吉斯黨中央領袖通常由南方人與北方人輪流擔任,但這也不解決問題,南方人嫌北方人太世俗,北方人嫌南方人太閉塞,矛盾仍然沒有解決。而即使是手腕強硬的蘇聯,在實行集體化、建立地方基層政權時,也有意地沒有去打破原有的部族架構,反而強化了這一架構——集體農場或地方村鎮的負責人由當地部落長老來擔任。古來的文化遺產帶給今日政治精英和普通民眾的啟迪,反而是部落認同高於國家認同,部落利益大於國家利益。

現總統索隆拜·沙裡波維奇·熱恩別科夫,自稱已做好辭職準備

這種政治格局,很大程度上是造就吉爾吉斯斯坦當前局勢的原因。

參考文獻:

馬大正 馮錫時. 中亞五國史綱[M].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袁劍. 近代中國的吉爾吉斯斯坦認知:背景、過程與特徵[J]. 西北民族研究, 2017(03):155-165.

史謝虹, 吳宏偉. 吉爾吉斯斯坦吉爾吉斯人傳統社會探析[J].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035(001):67-73.

賀繼宏, 純懿. 瑪納斯故事[M].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11.

石晨葉, 昝濤. 失序的吉爾吉斯——內部撕裂與大國較力中的新國家[J]. 文化縱橫, 2010(3):112-118.

原標題:《為了民族還是部落:吉爾吉斯人如何在現代國家中重塑認同?》

相關焦點

  • 吉爾吉斯人真的是漢朝將軍——李陵的後代嗎?
    如今,很多自媒體天天推送「某某國家某某民族是中國人的後代」之類的網文,內容一般是某個漢族人到了異地繁衍後代形成了當地民族,吉爾吉斯人自然也難逃這種網文,比如下面這篇:鮮卑各系民族所有可能的C3系、C*系、O*系、O3系 在吉爾吉斯人種佔比分別為8.83%,2.80%,2.80%,6.75%。總共加起來不到吉爾吉斯人20%的份額。2013年吉爾吉斯斯坦的 吉爾吉斯族人口為419.3萬人。算下來契丹部落人口不可能超過80萬人。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契丹部族人口約為50萬人不矛盾。從遺傳學統計的估算來看,吉爾吉斯斯坦的契丹部族人口約為50萬人還是比較靠譜的。
  • 吉爾吉斯人是如何形成的
    但為什麼現代吉爾吉斯人卻居住在中亞,而不是西伯利亞呢?吉爾吉斯人的形成,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三言兩語地說不清,不過有幾個很重要的節點。第一個節點,是黠戛斯人推翻回鶻,契丹人崛起稱為新草原霸主的時期。在此之前,大夥應該熟悉。蒙古高原到北疆草原(即傳統的草原帝國區域)上活躍的民族集團,基本是中央的回鶻、西北的黠戛斯、西南的葛邏祿、東方的韃靼、東南的契丹。
  • 族群認同與現代民族國家的悖謬
    儘管在中文語境中,「民族」的含義同族群(ethnos)非常相近(正是這種表面的相近導致了許許多多不必要的誤解和混淆),但實際上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因為族群是自然形成的共同體,而民族則是人為的和理性建構的產物,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 與帝國的根本區別在於,民族國家既不承認存在著某種神聖的秩序,也不追求最高的認同目標。
  • 吳增定:族群認同與現代民族國家的悖謬
    在這種大一統的政治秩序中,族群之間的差異就變得並不那麼重要了。而相對於帝國這一最高和終極的認同,包括族群在內的低層次認同也不具有多少緊迫性。△ 傳統的帝國能容納許多異質性的亞層次或低層次認同但是,在現代社會,族群認同不僅變成了一個獨立自在的問題,甚至變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致命問題。
  • 吉爾吉斯(蒙古族)共和國
    而該地區則成為俄語中的「吉爾吉斯」,並於1876年正式納入到俄羅斯帝國的版圖範圍。俄羅斯接管後出現了眾多的起義武裝反對沙皇政權,於是許多吉爾吉斯人選擇了向帕米爾高原和阿富汗地區轉移。1917年11月—1918年6月建立蘇維埃政權。根據中亞民族國家的劃分,1924年10月14日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州,名為卡拉-吉爾吉斯自治州。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歸屬於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人的認同,歷來就是多重的。過去的多重認同,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之內的角色變化。
  • 世界的重塑:從「帝國」到「民族國家」
    英國全民公投「脫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都是已構建國家應對這種挑戰的一種反應。再構建國家,特別是其中的大國,在世界重塑的過程中重新振作起來,正在以「非西方」的形式挑戰西方對世界的主導地位。通過向「民族國家」轉型,再構建國家重新塑造了自己的國家認同,扭轉了19世紀以來的頹勢,逐步實現了「崛起」或「復興」,甚至重新獲得了塑造世界的能力,成為百年世界變局的重要標誌。
  • 劉德斌丨世界的重塑:從「帝國」到「民族國家」
    英國全民公投「脫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都是已構建國家應對這種挑戰的一種反應。再構建國家,特別是其中的大國,在世界重塑的過程中重新振作起來,正在以「非西方」的形式挑戰西方對世界的主導地位。通過向「民族國家」轉型,再構建國家重新塑造了自己的國家認同,扭轉了19世紀以來的頹勢,逐步實現了「崛起」或「復興」,甚至重新獲得了塑造世界的能力,成為百年世界變局的重要標誌。
  • 佤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跨境比較研究
    關於佤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等相關問題,學界同仁近年來給予了很多的關注和參與,代表性的成果有袁娥的《佤族文化中的國家認同實證考量》[3]、《「工具」與「價值」:基於訴求回應視角透視佤族的國家認同》[4] 和《民族與國家何以和諧:雲南滄源佤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實證研究》[5],郭銳的《中緬佤人國家意識建構的歷史敘事》[6] 和《從「碎片」到「鏡片」:一份來自緬北佤邦的田野報告》[7],白志紅、柳青的《
  • 內蒙某中學掛蒙古國國旗國徽,是民族認同超越了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結果
    有些人一面找國家要好處,要優惠政策要轉移支付;一面又掛外國國旗,一心嚮往所謂自己民族的「祖國」。現代國家必須採取有效的方式將民族身份融入到公民身份之中。為實現這一目標,現代國家必須堅持平等原則,任何公民,不分種族、性別、職業,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曾經繁榮的亞洲國家,在蘇聯解體後,是如何陷入貧困混亂的?
    1924,蘇聯在中亞地區進行民族識別,吉爾吉斯人居住區建立起喀喇吉爾吉斯自治州。此州在1925年正名,在1926年升格為自治共和國,最終於1936年改制為加盟共和國。至此,吉爾吉斯民族成為蘇聯大家庭的主人翁之一。吉爾吉斯人傳統上是遊牧民族,生活方式為逐水草而居,社會結構也保留著部落制等傳統,同近現代文明大相逕庭。
  • 周末閱讀 在吉爾吉斯說李白
    「李白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不久前在吉爾吉斯國立民族大學隆重舉行。吉爾吉斯國家科學院東幹學與漢學研究中心史斯爾·伊斯哈爾博士以《李白詩歌吉爾吉斯語譯作的翻譯特點》為題,以吉爾吉斯詩人翻譯的《望廬山瀑布》《靜夜思》《獨坐敬亭山》文學翻譯版本和吉爾吉斯國立民族大學吉中系學生的直譯版本為例,認為直譯版本不僅個別字詞的翻譯完全錯誤,而且丟失了李白原詩所具有的哲學含義、中心思想以及文學內涵,而吉國詩人翻譯的吉語文學翻譯版本不僅能克服以上缺點,而且優美大方,共同為吉國讀者帶來了有關李白詩作的美好享受
  • 土耳其庫德人的「民族認同」路徑探析
    因為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蘇丹(或哈裡發)集世俗權力和宗教權力於一身,長期生活在大山裡的庫德人對哈裡發高度認同,習慣通過宗教或部落群體的精神和形象去尋求身份認同。凱末爾於1924年廢除哈裡發,取消了附著在他身上的超越國家的宗教表達,這使得庫德人賴以維繫的宗教情感和集體認同面臨著崩塌。這也成為推動庫德反抗的關鍵性因素。
  • 人類多元化的未來駛向何方:從差異中鍛造國家認同
    因為在社會學理論中,現代意義上的「國家」(state)其實是現代化的特殊產物,一如理察·拉克曼在《國家與權力》中著重強調的,它並非自然產物,也不是「不可或缺、靜止不變的組織」,而是特定歷史條件催生的,進而在徵稅、徵募公民建設常備軍、建立民族認同、建構民族文化這四個領域都擴展權力,最終在國境之內壟斷了徵稅、暴力與合法性。
  • 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在族群民族主義的挑戰面前,重塑公民身份和強化國家認同是民族國家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  引言  民族國家發軔並成長於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歷史進程中,「名為『民族國家』的政治實體的形成是由全球化工業和商業革命構架的」。
  • 【中東部落研究】約旦國家建構中的部落問題及其影響
    一方面,約旦國家建構以阿拉伯人為主體民族,以部落為社會基礎,政治合法性來源於聖裔家族,即約旦王國的締造者哈希姆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及其丈夫阿里的後代;另一方面,作為外源性主體的英國與約旦國家建構密不可分,沒有英國的介入,約旦國家建構是不可能完成的。但不管是內源型還是外源型,約旦的國家建構都與部落問題密切相關。關於約旦的部落和國家建構問題,國外已有一些相關研究成果。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在族群民族主義的挑戰面前,重塑公民身份和強化國家認同是民族國家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引言民族國家發軔並成長於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歷史進程中,「名為『民族國家』的政治實體的形成是由全球化工業和商業革命構架的」。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在宗教改革的過程中,英格蘭地區的宗教信仰向民族化,大眾化的趨勢發展。為了掌控權利,亨利八世當眾宣布脫離羅馬教廷,建立依附皇權與以鞏固皇帝權利為目的的民主教會,為了培養民眾的歸屬感,民族意識與民族情感,宗教教育逐漸向民族化方向傾斜。
  • 淺論中國古代民族國家區劃和現代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
    2021級21班安林波    現代民族國家意識,指的是一族人民或多族人民在長期生存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帶來安全感的國家的認同,對帶來文化共鳴與自信力的民族的認同。無論是唐朝郭子儀擊殺吐蕃狼煙萬裡,還是南宋辛棄疾山東起義反抗金人統治,亦或是清初上層階級帶領底層人民的反抗,諸如此類無不是對華夏族統治的認同,對少數民族統治的反抗。這在華夏族上層階級中形成了以華夏族為中心的觀念。但似乎這並沒有妨礙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民族國家,因為人民才是決定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 「滿洲」 如何演變為民族——論清中葉前「滿洲」認同的歷史變遷
    自那以後,這個原先由金元女真邊緣人群後裔的部落集合蛻變而來的共同體,經歷了一系列重大的變化。直到乾隆時代,通過將滿洲人的集體記憶「世譜化」和重新勘定「滿洲源流」等大規模的文化動員,滿洲人的集體身份意識,方才成功地轉型為以「共同血統」觀念為中心的前現代民族認同。民族認同意識並不完全是「民族」作為一種「已然的客觀存在」在人們觀念中的反映,它實際上是民族「構建」的積極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