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14:新加湯、桂枝加附子湯、麻杏甘石湯、大青龍湯、桂枝甘草湯、苓桂甘棗湯.

2021-02-17 南山小松

 

條辨六七: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湯加芍藥、生薑、人參,為新加湯。

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生薑四兩切,大棗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餘依桂枝湯法。

發表過頭,可能有兩個原因:(1)發表藥開過頭(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小青龍等過量);(2)病人節省,一碗喝完出汗,剩餘2碗怕浪費,又喝掉了。

發汗太過,會身疼痛,脈沉(裡)遲(寒),傷到津液,病已去。

發汗太過的補救:新加湯,瞬間可把津液補回去。

新加湯與桂枝加附子湯:

新加湯:桂枝湯中,芍藥、生薑各加一兩,人參加三兩。

人參

新加湯為發汗太過的補救方(表證已去,裡虛)。

服中藥後飲食禁忌:

條辨六八: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傷寒、中風、溫病,都要發汗,病人出汗後,就不要再吃桂枝湯。

汗出而喘、咳嗽、短氣,身體其他都好,熱已退,用麻杏甘石湯。

麻杏甘石湯雖有麻黃,但不會發汗,有名的治療氣喘方。

麻杏甘石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石膏半斤打碎綿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用量:麻黃3錢,杏仁2錢,石膏5-6錢。

大青龍用麻黃的技巧:麻黃(6錢)=杏仁(2錢)+石膏(4錢)。麻黃的量等於杏仁加石膏,就不會傷津液。麻黃髮汗,杏仁、石膏補充津液。石膏和杏仁的量可調整,和不變即可,例如高燒嚴重、咳嗽不多,可5+1;燒的不高、咳嗽重,可2+4。大青龍用於高燒的SAS(非典)等疫病。

麻杏甘石湯:石膏去熱,杏仁去痰潤肺,沒有大熱,不需要麻黃+桂枝發表。

條辨六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汗劑開太多,發汗過多,肺中津液往外走,從皮膚毛孔流出來。肺中津液走後,大腸中的蒸汽必須來補位,身體中不會有任何間隙,食物中的水是陰的來源。

若水上不來,頂在心下的地方,就會產生叉手自冒心,心下悸。

喜按,按著比較舒服,代表裡面沒有實症(沒有大問題),拒按為實症,即有腫瘤、癌症或大便堵,比較危險。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此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桂枝甘草湯

正常人發汗就愈,有的人裡虛,肺中津液走後,水氣上不來,出現症狀。上來的水不是氣化狀態,心火無法受液態水而動悸,猶如水倒入火熱的汽車引擎上。

 

心下悸

肚臍周圍的悸:

(1)臍左動悸,從肝下手治療。

(2)臍下動悸,從心下手治療。

(3)臍右動悸,從肺下手治療。

(4)臍上動悸,從腎下手治療。

(5)臍中動悸,從脾下手治療。

 

臍周悸

條辨七十: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前條為服麻黃湯太過(肺津發汗),產生心下悸。此條為服桂枝湯太過(腸胃津液發汗),產生臍下悸。

苓桂甘棗湯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劈,桂枝三兩去皮。

此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於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苓桂甘棗湯

茯神

茯苓


免責聲明:本文及本公眾號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交流探討之用,不構成任何治療建議。本公眾號作者也不負有更新以往文章觀點之責任,一切以最新文章為準。用戶根據本文及本公眾號任何其他觀點進行治療,須風險自擔,責任自負。由此造成的一切後果,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責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

相關焦點

  • 傷寒論-桂枝加桂湯
    ],與桂枝加桂湯主之。桂枝辛甘溫,有溫通陽氣、散寒化飲、平衝降逆、通調血脈作用,與肉桂相比較,桂枝偏於走表走上,發汗解表,溫通心胸陽氣,並能降逆氣;肉桂辛甘大熱,偏於走裡走下,溫裡散寒,助腎陽而補命門之火。冉雪峰《冉注傷寒論》云:「加桂或雲加肉桂,矜矜於桂枝肉桂之辨,不知《神農本草》原系一桂字。桂枝溫和,氤氳鼓蕩,可內可外,可上可下。張錫純《衷中參西錄》療肝膽氣逆,兼天氣下陷陰證,用一味桂枝救愈。
  • 傷寒論——新加湯
    (傷寒論:62)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功效配伍】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簡稱桂枝新加湯,功能解肌祛風,益氣和營。本方即桂枝湯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組成。
  • 傷寒名醫驗案精選---桂枝附子湯及去桂加白朮湯
    (《金匱要略》第二篇第;十三條)桂枝四兩(去皮)、附於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掰)、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升,去滓,分溫三服。[注論精選]柯韻伯:桂枝附子湯,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
  • 傷寒論29: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龍骨牡蠣湯.
    條辨一六一: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柴胡桂枝湯方柴胡一兩半,桂枝一兩半去皮,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劈,生薑一兩半切。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 他山之石:從桂枝湯變方看《傷寒論》的組方邏輯
    桂枝湯加味方桂枝湯的加味方很多,例如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芍藥湯等。桂枝加葛根湯,是桂枝湯加專治項背強痛的葛根組成的,體現的是基礎方加特效藥的組方思路。基礎方相當於電鑽,特效藥相當於鑽頭。
  • 《傷寒論》: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傷寒論》第 31 篇文章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中醫方劑名。解表劑-辛溫解表,出自《傷寒論》。
  • 傷寒論——桂枝加附子湯
    《傷寒論》20條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 金匱要略08:麻黃加術湯、麻杏薏甘湯、防己黃芪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湯加炮附子、桂枝加桂湯、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術附湯.
    (3)防己黃芪湯:溼在血脈周圍(外圍),身重,發福,減肥。(4)桂枝芍藥知母湯:溼在血脈裡,血管粗大。婦女中年不運動,打麻將,吃下午茶,身體發福,很胖,肚子大,用防己黃芪湯。風溼,脈浮身重:(1)溼累積在身體,身重是溼的一個標準症狀。(2)需要趕快運動,把溼排掉。
  • 桂枝芍藥知母湯學習、思考、運用
    防風 4 兩炮附子 2 枚 觀此方,藥僅 9 味,卻包含了 6 個大經方在內:桂枝湯(減大棗) + 麻黃湯(減杏仁) + 甘草附子湯 + 桂枝附子湯(減大棗) + 真武湯(減茯苓) + 麻黃附子甘草湯(還不算芍藥甘草湯 / 桂枝加附子湯 / 桂枝去桂加白朮湯 / 芍藥甘草附子湯 / 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甘草湯等)。
  • 【名家醫案】產後多汗妙用桂枝加附湯
    桂枝湯為《傷寒論》中第一方,《傷寒論》113方,用桂枝者為41方。以桂枝為方名者則有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等23方,其中不乏以桂枝湯加減而成者,《傷寒論》中以桂枝湯化裁為最多。
  • 劉渡舟 | 桂枝湯加減,我是這樣應用的
    在《傷寒論》113方中,有桂枝的計41方,以桂枝湯進行加減的則不下29方。所以在臨床中,桂枝湯的應用機會為多。為此,我們不但應從理論上進行探討,還必須結合實踐加以印證,謹將臨床有關醫案附載於下,以供參考。
  • 千古一方:桂枝甘草湯
    二、桂枝甘草湯的來歷  桂枝甘草湯,雖然說只有二味組成,可它是仲景先生在《傷寒論》中的一個名方。它是仲景先生在《傷寒論》中論及太陽病的兼變症時所談及的太陽經虛寒證時所擬列的一個方劑。其原文是這樣說:「發汗太多,病人手交叉覆蓋在胸部,心下跳動不安,而欲得按捺的,用桂枝甘草湯主治。」
  • 《傷寒論》中棗與姜
    全書共有205首方劑,和《傷寒論》相比,應用生薑大棗的比例小了不少。同時還可以看到,許多方劑就是《傷寒論》裡面的方劑。不同的只有16首,分別是:括樓桂枝湯、白朮附子湯、越婢加術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生薑甘草湯、桂枝去芍加皂莢湯、射幹麻黃湯、厚樸七物湯、越婢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去芍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救逆湯。還有文蛤湯、橘皮竹茹湯、排膿湯和竹葉湯。除了最後4首,其餘方劑仍然和《傷寒論》聯繫緊密。
  • JT叔叔慢慢教-195-甘草湯與桔梗湯
    但是這個「喉症忌表」的說法,可以說是在甘草湯或是豬膚湯的脈絡下講是對的;如果是真的有外感的某些感染,比如說白喉,你用麻杏甘石湯把邪氣發一發,那個並不忌表的哦。所以急性傳染型的喉症,需要把病邪發掉才能夠治這個病的,就不在這個範圍裡面,因為那個病根在於表證嘛,那不算。而有一些喉症是陰虛,那我們就要稍微注意一下。
  • 傷寒論方藥輯要
    傷寒論方藥輯要方名               組成藥味桂枝湯             桂枝   芍藥   甘草
  • 桂枝加桂湯——洩奔豚氣也
    《傷寒論117條》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
  • 金匱要略痺症三方——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甘草附子湯
    桂枝附子湯主治陽虛痺證偏於寒者,病以疼痛劇烈為特點,治療重在散寒;白朮附子湯主治陽虛痺證偏於溼者,病以煩痛且重為特點,治療重在除溼。本方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藥味相同,但桂枝多一兩,附子多兩枚。桂枝附子湯用於陽虛肌痺證,故重用附子三枚,桂枝四兩,以溫陽散寒止痛為主;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用於胸陽虛弱之惡寒脈微證,用桂枝三兩,附子一枚,以溫陽散寒為主。
  • JT-麻杏甘石湯及麻黃湯醫案研討
    如果說當用過汗法後,就不要再用麻黃劑,如果發過一次汗,病邪沒有發乾淨,第二次發汗就用桂枝湯,所以【7.32】的邏輯是錯的,一般的讀《傷寒論》的,就把這條當做張仲景常用的倒裝句的句法,就是發汗後或下後,有於以下這些證狀,不可以用桂枝湯, 整條變成「 發汗若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不可更行桂枝湯。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自學傷寒:7言訣速學傷寒論!
    太陽本證三分鼎,中風傷寒表鬱輕。中風表虛桂枝湯,自汗用之也恰當。桂枝三禁記妥貼,表實裡熱及溼熱。若兼太陽經不舒,桂加葛根湯為主。喘時患者實難忍,桂加厚樸與杏仁。陽虛汗漏表不解,桂加附子不須斂。胸陽不振因誤下,桂枝去芍可克伐。誤下若是傷胸陽,桂去芍加附子湯。
  • 第17節桂枝湯
    所以如果有必要說中藥學裡面的調和營衛的蹺蹺板,那把營氣變為衛氣的是生薑,把衛氣轉為營氣的是大棗,姜棗是蹺蹺板,所以後代的方子裡面很多補藥都會加姜棗。 就是這個藥物結構,比如四君子湯或者逍遙散,那煮服就會加姜棗煎,因為它能夠讓這個營衛之間走一圈,藥物就能夠補得更透一點,這是後代會有的關於用棗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