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新加湯

2021-02-12 傷寒溫病經典

【原文用法與原方用量】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傷寒論:62)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功效配伍】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簡稱桂枝新加湯,功能解肌祛風,益氣和營。本方即桂枝湯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組成。方用桂枝湯解肌、調和營衛;加重生薑之量,以通陽和衛,散外邪;加重芍藥之量以增強和營養血;加人參補衛氣,益營血,以顧汗后里虛。本方既益氣和營補虛損,又解太陽未淨之邪氣,為扶正祛邪、補散結合、表裡同治之方。

上六味藥,水煮,去滓,溫服。

【方證論治辨析】桂枝新加湯治太陽病,氣陰不足身痛證。症見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

身疼痛,為太陽表證,若發汗後,邪去病解,則身疼痛可愈。此太陽病發汗後,身痛未愈,而脈反見沉遲之象,是汗後表邪不僅未解,反而損傷氣血。脈沉主裡,遲為氣血虛虧。由於太陽中風表證仍在,加之氣血耗損,經脈失養,故身疼痛不解。治用桂枝新加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益氣養血,滋養經脈,解除疼痛。

【用方思路】桂枝新加湯解表益氣和營,具有扶正祛邪功用,是補散結合之方,凡臨證用麻黃湯、桂枝湯發汗太過傷及衛氣營陰者,或營衛虧虛而感受風寒者,或久病身痛,或氣血虧虛的久痺身痛等病證,皆可仿此方加減用藥。臨證若氣虛者加黃芪、白朮;陰血虛甚者加當歸、熟地黃;身痛甚者加雞血藤、川芎、秦艽等。臨床用本方治療感冒、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

[注家方論]

1.方有執《傷寒論條辨》: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邪氣驟去,血氣暴虛也。用桂枝者,和其營衛,不令暴虛易得重傷也。加人參、芍藥者,收復其陰陽以益其虛也,加生薑者,健其乍回之胃,以安其谷也。曰新加者,得非足一百一十三而成之之謂邪。2.許宏《金鏡內臺方議》:發汗後身復痛者,餘邪未盡也。脈沉遲者,血不足也。故與桂枝湯以解餘邪,加白芍藥以益血,加人參生薑以益正氣,而散其邪也。

3.柯韻伯《傷寒附翼》:發汗後,又見身疼痛,是表虛,不得更兼辛散,故去生薑,脈沉為在裡,遲為藏寒,自當遠斥陰寒,故去芍藥。唯在甘草大棗以佐桂枝,則桂枝當入心養血之任,不復為解肌發汗之品矣。然不得大補元氣之味以固中,則中氣不能還復,故加人參以通血脈,則營氣調和而身痛自瘳,名曰新加者,見表未解者,前此補中法,今因脈沉遲,故爾始加也。

4.吳謙《醫宗金鑑》:是主即桂枝湯倍芍藥、生薑,加人參也。汗後身疼痛,是榮衛虛而不和也,故以桂枝湯調和其榮衛。倍生薑者,以脈沉遲榮中寒也;倍芍藥者,以榮不足血少故也;加人參者,補諸虛也。桂枝得人參,大氣周流,氣血足而百骸理;人參得桂枝,通行內外,補榮陰而益衛陽,表虛身疼未有不愈者也。

5.陳修園《長沙方歌括》:此言太陽證發汗後,邪已淨而營虛也,身疼痛證雖似外邪,而血虛不能養營者必痛也。師恐人之誤認為邪,故復申之日脈沉遲,以脈沉者病不在表,遲者血虛無以榮脈也。方用桂枝湯,取其專行營分,加人參以滋補血液生始之源,加生薑以通血脈循行之滯,加芍藥之苦平,欲斂薑桂之辛,不走於肌腠而作汗,潛行於經脈而定痛也。曰新加者,言邪盛禁用人參,今因邪淨而新加之,注家謂有餘邪者誤也。

【醫案舉例】趙守真醫案:朱某,中學教員。體羸瘦,素有遺精病,又不自愛惜,喜酒多嗜好,復多斫喪。平日惡寒特甚,少勞即喘促氣上,其陽氣虛微、腎元虧損也明甚。1947年冬赴席鄰村,醉酒飽食,深夜始歸,不免風寒侵襲。次日感覺不適,不惡寒,微熱汗出,身脹,頭隱痛。自煎服蔥豉生薑湯,病未除。精神不振,口淡不思食,輿而來診。切脈細微乏力,參之前證,則屬陽虛感冒,極似《傷寒論》太陽少陰兩感證,其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兩方,殊不宜陽虛有汗之本證。以麻黃髮汗、細辛溫竄,如再發汗則足以損其陰津,病轉惡化,此所當忌。遂改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又增附子,並損益分量,斯與恰合證情:黨參五錢,桂枝、芍藥、甘草各三錢,生薑錢半,大棗五枚,附子三錢。囑服三帖再論。

複診:諸症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屬委頓,脈仍微弱。陽氣未復,猶宜溫補,處以附子湯加巴戟天、枸杞子、鹿角膠、胡蘆巴等補腎諸品,調理善後。[趙守真.治驗回憶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

劉渡舟醫案

曾治一樊姓婦女,新產之後,忽而身痛。自服「生化湯」兩帖無效。隨我實習的學員診為氣血兩虛疼痛,用當歸、黃芪、黨參、白朮、甘草等藥,服之有效,但治不徹底,切其脈沉緩無力,舌淡苔白,囑用新加湯,三劑而病癒。學員不解,我解釋說:關鍵在於新加湯走表而參芪走裡,此身疼一證,是在表的營衛氣血不足,故服新加湯更為合拍。

潘澄濂醫案:

患者男性,某日下午,自覺頭重肢酸,且有憎寒,以為受涼,乃飲酒取暖,是夜,又不禁房事。次日頭痛更重,身煩熱而畏風,骨節疼痛如被杖,眼赤如醉眼,舌苔白膩,脈細而緩,體溫37.5℃。初診時並未告以觸犯房事,據證以流感,處疏解化溼之劑與服,當晚雖得少汗,而身重倦怠反劇,再診時一般症狀如昨,仍予原方加減,未效。三診時體溫稽留在37.5℃,而神疲肢痛未減,其所異者為兩目紅赤,眼眶黑暈如久病狀,因而再三追問,始露真情,改為桂枝人參新加湯加紫河車以進,連服4劑,神氣始復,眼赤亦消。

梅國強醫案

楊某,女,28,農民,身痛1年,既無太陽病史,亦未服發汗藥。詢知1年前服西藥(藥名不詳)治療血吸蟲病,療程將近結束,便覺身痛,呈閃痛性質,並有抽掣感,四肢尤甚,一處閃痛之後,迅速轉移他處,移時緩解,旋復如故,痛苦不堪,不能參加勞動,脈弱,舌苔薄白。治療未斷,而病情逐漸加重。檢閱前方,多是驅風勝溼辛燥之品,或為「消炎痛」之類。揆其機理,良由藥物毒性損傷營氣,經脈失養所致,更兼久服辛燥,重傷營氣,故反加重,經脈及其營氣,無所不至,因之益氣養營,即所以和利經脈,和利經脈即所以治身痛,遂仿桂枝新加湯意,處方如下:桂枝10克,白芍24克,炙甘草6克,生薑10克,黃芪15克,黨參15克,當歸10克,雞血藤30克,忍冬藤15克,川芎6克。服藥半月,身痛消失,可參加輕微勞動。

[長沙方歌]

汗後身疼脈反沉,新加方法軼醫林,

方中姜芍還加一,三兩人參義蘊深。

相關文章
——————————————————————

傷寒論——桂枝加附子湯

傷寒論——葛根湯

金匱要略——桂枝加栝樓湯

傷寒論——桂枝湯加厚樸杏子湯

相關焦點

  • 傷寒論14:新加湯、桂枝加附子湯、麻杏甘石湯、大青龍湯、桂枝甘草湯、苓桂甘棗湯.
    條辨六七: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桂枝湯加芍藥、生薑、人參,為新加湯。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生薑四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右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餘依桂枝湯法。
  • 傷寒論-桂枝加桂湯
    《金匱要略》《傷寒論》【原文用法與原方用量】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1
  • 黃連湯裡竟藏著桂枝新加湯——聽首都國醫名師郝萬山老師怎們說.
    出處:《傷寒論》(漢•張仲景)「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
  • 傷寒論——大青龍湯
    (傷寒論:38)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2](擘)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3]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注釋:[1] 筋惕肉潤:指筋肉跳動。
  • 《傷寒論》: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傷寒論》第 31 篇文章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中醫方劑名。解表劑-辛溫解表,出自《傷寒論》。
  • 傷寒論第17條
    咱們先看字面意思,再看引申意思,從而漸漸學會舉一反三的研究傷寒論。 字面意思是常喝酒的人,容易生熱、生溼。這種溼熱體質的人,又得了風寒襲表的太陽中風證。桂枝湯是甘溫之藥,桂枝、生薑是熱的;炙甘草、大棗是甜的,桂枝湯的甘溫之性還沒把體表的風寒去掉,先跟體內的溼熱感應,造成體內的溼熱加重,無論是熱加重還是溼加重,都有可能造成嘔吐。
  • 桂林本傷寒論與宋本的區別
    其中以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原名白雲閣藏本)為最佳。該書論述詳盡,內容豐富,說理真實,用之有效。既可補宋本文獻之缺失,又能藉以訂正不少條文因錯簡訛脫所致之謬誤。不僅文字內容較通行本多三分之一,尤其是還保存了近百首漢代佚方.這對於加深了解中古時期的醫藥成就,更顯得十分重要。現從古本所載方藥部分,與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進行比較分析。
  • 《傷寒論》大青龍湯表裡雙解治法!!!
    麻黃湯中麻黃為三兩,而《傷寒論》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其中「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為太陽表實證,辨方證當屬麻黃湯證。而「煩躁」為陽明證,當清解裡熱,故病為太陽陽明合病,當太陽陽明同治、表裡雙解,方證為大青龍湯證,即為麻黃湯基礎上加入生薑、石膏而成。
  • 他山之石:從桂枝湯變方看《傷寒論》的組方邏輯
    楊兆林老師診療預約電話:15514535873,(請提前兩天預約)桂枝湯被稱為「經方之首」,在我看來,是因為《傷寒論
  • 自學傷寒:7言訣速學傷寒論!
    太陽本證三分鼎,中風傷寒表鬱輕。中風表虛桂枝湯,自汗用之也恰當。桂枝三禁記妥貼,表實裡熱及溼熱。若兼太陽經不舒,桂加葛根湯為主。喘時患者實難忍,桂加厚樸與杏仁。陽虛汗漏表不解,桂加附子不須斂。胸陽不振因誤下,桂枝去芍可克伐。誤下若是傷胸陽,桂去芍加附子湯。
  • 速查版:傷寒論113方(內含圖片速查版)
    >       茯苓甘草湯 茯苓 桂枝 甘草 生薑       芍藥甘草附子湯 三味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一兩新加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四味       桂枝甘草湯 二味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四味       厚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五味       生薑瀉心湯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下錄之13方,原載《湯液經法》,後被仲景收入《傷寒論》。「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指此。《傷寒論》方證散佚甚多,下述13方,在《傷寒論》中或有名無方,或方名皆亡。謹錄如下:1.小陽旦湯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
  • 宋以前傷寒論考(4)
    《宋版傷寒論》: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臣億等勤按前篇雲……,《千金翼》雲白通湯非也」《金匱玉函經》:傷寒脈浮滑,而表熱裡寒者,白通湯主之。舊雲白通湯,一雲白虎者恐非。「舊雲以下出叔和」。《宋版傷寒論》176條「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後,有「《千金翼》雲白通湯。
  • 《傷寒論》中棗與姜
    也談《傷寒論》中生薑及大棗的應用《傷寒論》中對生薑大棗的應用較多,生薑與大棗同用的方劑有33首,只用大棗不用生薑的方劑7首,用生薑但不用大棗的方劑
  • 傷寒論方劑速記版
    原文(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7、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裡緩急止痛(調和氣血)。小建中湯為桂枝,加芍三兩飴一升。原文(100):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 論《傷寒論》之「痞」(上)
    張仲景秉承了前人的觀點進一步論述了痞 的證治,《傷寒論》原文第1 49條言:「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 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 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 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 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原文第1 51條言:「脈浮而 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 耳。」
  • 《傷寒九十論》其五
    結胸可下證(三十八)維揚李寅始病.頭疼.發熱.惡風.醫者下之.忽爾心下堅硬.項強.短氣.宛然結胸中證也.予曰幸爾脈不浮.心不煩躁.非陷胸湯不可.投之.一宿乃下.論曰.仲景言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於胸.因作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蓋惡寒尚有表證未罷.而下之.故陽氣內陷.陽內拒痛.脈浮者不可下.下之則死.結胸煩躁者必死.此是惡證.辯者仔細.
  • 《傷寒論》厥陰病篇考辨
    進而可知,傷寒湯方用法,是在辨識病機,以六經病中的證侯為標的物,而不應局限於麻桂必用在太陽經,承氣必用在陽明經,小柴胡必用在少陽經等等,諸如桂枝湯在太陰病,承氣湯在少陰病,梔子豉湯、白虎湯、小柴胡湯在厥陰病,均可識病機見證侯而酌情使用。1.2,康平本中的厥陰病條文及分析、考辨。康平本《傷寒論》厥陰病條文僅五條。第一條為: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
  • 病機與傷寒論方劑
    太陽病 太陽本病中風,以桂枝湯主之 傷寒以麻黃湯主之 風寒兩感,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 傷寒而內有火鬱,以大青龍湯主之
  • 我眼中的傷寒論三
    傷寒論全文太陽證佔篇幅幾乎一半,原因在於傷寒論主要探討的六淫之邪犯表而引起的各類本證,兼證和並證。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太陽。傷寒論和後世醫家對太陽證有很多研究,對於太陽經本證,一般採用下列方劑,再通過兼證加減。一,太陽傷寒證,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身痛,欲嘔逆,脈陰陽俱緊者,麻黃湯主之。二,太陽中風證,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桂枝湯主之。三,太陽夾溼證,除了太陽基本症狀外,見身重及其他溼證見證的,如煩渴等,九味羌活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