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傷寒論》之「痞」(上)

2021-02-22 明睿堂經典論壇

   此文已經發表在《河南中醫》2018年第2期

    

             痞,其病名首見於《黃帝內經》,稱為「否」「痞」 「痞滿」「痞塞」。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備化之紀……其病痞。」《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陽 之復,厥氣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 滿。」《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天地所閉 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 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鴌,故灸鴌者,亦從北 方來。」張仲景秉承了前人的觀點進一步論述了痞 的證治,《傷寒論》原文第1 49條言:「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 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 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 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 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原文第1 51條言:「脈浮而 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 耳。」《說文解字》謂:「痞,痛也。」《廣韻》言:「痞, 腹內結痛。」痞均有指疼痛之意。一種觀點認為「痞 證」無痛,如七版教材《傷寒學》 [1]說:「痞證的特點 是心下堵悶不舒,然以手按之卻柔軟無物,而《傷寒 論講義》則說:「痞證病機為無形之邪阻滯氣機,故 以心下痞塞,按之如濡軟、不痛為脈證特點」。一種 觀點認為「痞證」或有痛。肖雪認為:「所以痞證的 痛與不痛並非絕對,以之作為其與結胸的鑑別要點似屬欠妥。」張仲景在全面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新, 《傷寒論》全書極少出現如此互相矛盾之處,那麼對 於《傷寒論》中涉及「痞」一詞的定義就很有從新考 證的必要了[2]。筆者重新考證了《傷寒論》中涉及 「痞」一詞的含義,認為在仲景的書中「痞」「痞硬(硬 滿)」「結胸」三症狀是不同的,仲景定義「痞 」 為 「不 痛」, 「結胸」定義為「按之痛」,而在臨床上還有很多證候群,症狀介於「痞」和「結胸」之間,有疼痛但是比 較輕微,既不屬於完全不痛的 「心下痞」,又不屬於疼痛明顯的「結胸」, 張仲景將其稱為「痞硬」「硬滿」。

   1 「心下痞」當無疼痛 

       《傷寒論》第1 54條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脈 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傷寒論》第164 條曰:「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 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 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唯獨大黃黃連瀉 心湯證才是第151條形容的典型「氣痞」,當無疼痛, 理由有二。①條文中明確指出了按之濡,濡在漢代有軟之意, 如《詩·鄭風·羔裘》-羔裘如濡。《莊子· 天下》-以濡弱謙下為表。氣痞也是按之濡,且原文第1 49條明確說:「但滿不痛者,此為痞」,故當無疼痛。②可以從仲景的藥物用法上反推, 大黃黃連都是用麻沸湯泡漬, 而非煮服, 取大黃黃連清涼之氣,清上 焦中焦無形之熱, 熱未成型, 何以疼痛? 

2 辨痞硬(硬滿)與結胸 

        2. 1 「硬滿」當有疼痛 

      《傷寒論》第124條言:「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 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 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 主之。」此處的「硬滿」當有疼痛,因為這是一個典型的瘀血證,瘀血證在張仲景的書中是可以出現疼痛 的。《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曰:「產婦腹痛,煩滿不得臥,法當枳實芍藥散主之。假令不愈者,此 為腹中有幹血著臍下,與下瘀血湯。」抵當湯的用藥比下瘀血湯的用藥更為峻猛,可以反推1 2 4條之症 狀或有疼痛,「硬滿」一詞含有疼痛之意無疑。 

2. 2 「硬滿」和「痞硬」可以互用 

      《傷寒論》第96 條言:「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 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 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 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原文第 230條 言:「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 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原文第266條言:「本太陽病不 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 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對於小柴胡湯證出現的脅下不適一症,仲景有的條文使用「硬 滿」,有的條文使用「痞硬」,足見兩詞意思相同,可 以互用。 

2. 3 半夏瀉心湯證當有疼痛 

      從上文可知,「痞 硬」一詞和「硬滿」互用,當有疼痛表現,由此可以推 出原文第96條的小柴胡湯證,原文第157條生薑瀉 心湯證,原文第158條甘草瀉心湯證,原文第161條 旋覆代赭石湯證,原文第163條的桂枝人參湯證,原 文第165條的大柴胡湯證,原文第16 6條的瓜蒂散 證都有疼痛。既然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患者可 以有疼痛表現,按如此推論,不管是從方劑藥物組成 上看,還是從臨床上看,半夏瀉心湯也應當有疼痛一 證,可為何仲景卻未說明,這是最讓後世困惑難解的 一點。姜彤偉等[3]認為:痞證患者的確有一部分可見 脘腹疼痛,並且現在臨床報導也證實了這一點。那麼, 我們是否還要拘泥於仲景「但滿而不痛」之說。

    《傷寒論》第14 9條言:「傷寒五六日……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 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 ,宜半夏瀉心湯。」此條所述乃柴胡證被誤下之後出現的結胸證和痞證之 鑑別,對於「結胸」一證張仲景已經明確定義了必然出現疼痛,如原文第128條言:「病有結胸,有藏結, 其狀何如?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原文第135條言:「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 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原文第 137條言:「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 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一云:日晡所發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 陷胸湯主之。」原文第13 8條言:「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既然仲景確定「結胸」一證會出現「心下滿,硬痛」,那麼對於 與之相鑑別的半夏瀉心湯之「痞證」就只能定義為「滿而不痛」。可見在原文第 149條中,為了鑑別 「結胸」,張仲景只能如此行文;且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和生薑瀉心湯三方唯獨半夏瀉心湯是寫的宜而不是「主之」。 

   3 「痞」還可作為名詞 

     《傷寒論》第167條言:「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徐鍇在 《說文系傳》中云:痞「又病結也。」孔穎達疏:「結如 物之裹結也」。仲景此處之「痞」字被後世理解為 「結塊」之意,當為名詞。如孫思邈《千金要方·癖 結脹滿第七》中的鱉頭丸「治小兒痞氣,脅下腹中有 積聚堅痛方。鱉頭(一枚)甘皮(半兩)虻蟲 蟄蟲 桃 仁(各十八銖)上五味為末蜜丸,服如小豆二丸,日 三,大便不利,加大黃十八銖,以知為度。」可見孫思 邈認為此處「痞氣」的表現為積聚堅痛,可以互通。 綜上所述,原文第167條中的「痞」可以作為名詞, 乃後世「癥瘕積聚」之意。 

4 結語 

     綜合以上的分析,在張仲景的書中「痞」「痞硬 (硬滿)」「結胸」三症狀是不同的,仲景定義「痞」為 「不痛」,典型的方證如第154條、第164條的小瀉 心湯方;「結胸」定義為「按之痛」,典型方證如第 13 5條、第1 37條的大陷胸湯證,而在臨床上還有很 多時候,患者症狀介於「痞」和「結胸」之間,有疼痛 但是比較輕微,既不屬於完全不痛的「心下痞、氣 痞」,又不屬於疼痛明顯的「結胸」,張仲景將其稱為 「痞硬」或「硬滿」,兩者意義相同,方證如第96條、 第230條、第266條的柴胡湯證,第157條、第158 條的生薑瀉心湯證和甘草瀉心湯證,第160條的旋 覆代赭湯證;第163條的桂枝人參湯證;第165條的 大柴胡湯證;第166條的瓜蒂散證;第124條的抵當 湯證;且《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云:「按 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可以作「痞硬」當有疼痛的另一鐵證。從仲景的行文 可以看出三者關係如下:痞→痞硬(硬滿)→痞硬痛 (結胸),由「但滿不痛」到「痛不可近」是一個由輕 到重的過程。由以上結論完全可以推出半夏瀉心湯當有疼痛,但是為了突出鑑別大陷胸湯證,張仲景只能定義為不痛,如若不然,「辨症論治」便淪為空談。     

     總之,聖人之心,高深難測,張仲景《傷寒論》是 字字藏玄機,句句相聯繫,「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後學者看不明白的地方千萬不可妄下結論,以免貽笑大方。

參考文獻: 

[1] 熊曼琪.傷寒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 03:1 50. [2] 肖雪,朱同剛.小議《傷寒論》中的痞字[J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 報, 20 09, 2 5(5):798. 

[3] 姜彤偉,金東明.論痞[J ].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 001,17(2):4-5.

         作者簡介:王明炯,男,湖南益陽安化人,湖南省中醫基礎理論委員會委員。出生於中醫世家,2001年考入湖南中醫藥大學七年制本碩連讀,2008年研究生畢業,2008年開始在長沙各大小診所門診,直到2011年調入長沙醫學院教學臨床至今。 在2016一年之間完成中醫經典的核心論文近三十篇,帶領長沙醫學院中醫學院殺入論文質量的全國23強。(全國一共50所中醫院校參加評選)擅長病種:對於多發病、常見病的治療得心應手。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各種失眠、月經不調、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皰疹、閉經、崩漏、強直性脊柱炎、三叉神經痛、帕金森綜合症、糖尿病,類風溼關節炎、帶狀皰疹、頭痛、咳嗽、中藥改善毒品戒斷症狀以及各種老年病,歡迎微信諮詢。https://mp.weixin.qq.com/s/lfAi7DSy9x2Ggfkf6XjGYA

相關焦點

  • 慢性胃炎:《傷寒論》名方之「生薑瀉心湯」,利水消痞,平調寒熱
    脾胃機能衰弱,食物停滯,腐敗產氣,增大容積,所謂「心下痞硬」;胃中停水不去,下走腸間,所謂「腹中雷鳴」。 以上種種見症,都符合仲景生薑瀉心湯證。
  • 《傷寒論新注》(158)
    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 乾薑三兩右六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這一條,主要是講心下痞硬兼日下數十行下利的證治。
  • 傷寒論第36講痞證類證、火逆證、太陽病欲愈候
    《傷寒論》作為一個辨證論治的書的話,就需要和心下痞證相類似的一些證候進行監別。    我們上次課的最後談到了治利四法,為什麼在這裡要講治利四法呢?因為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和甘草瀉心這三個湯證都有下利的表現,所以需要把下利的證候在這裡做監別。    我們談到的治利四法,也就是上次課談到的第159 條,瀉心湯可以用於治療下利,什麼樣的下利呢?
  • 傷寒論第146條
    小兒感冒常有此種情況,既有無汗之表證,也有柴胡證,(書:那麼這時候就並著一塊兒用就得了,也可以的)這裡用柴胡桂枝湯就得了。只是用發汗藥而不用柴胡是不行的,(那準壞)。(這個我們要記得),這是定法。此書上有例子(書:所以他這個書上有例子146條)。把此二方合在一起,就是治柴胡桂枝(湯)一個共有的證候,就是合併證。支節煩痛,身體疼痛皆為桂枝湯證。
  • 宋以前傷寒論考(4)
    《宋版傷寒論》六經,以偏於陽虛、氣虛的患者為對象,所以好容易將營衛的運行調和好了,再運用強力的辛溫發散藥物有可能再度出現亂象,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所以有「五辛之禁」。營衛產生的部位也分上、中、下三焦,《宋版傷寒論》的六經以中焦胃土為病態基礎,對於胃氣的虛弱非常重視。因而,對於一般的風寒感冒,其他可以優先使用的處方還有很多(《宋版傷寒論》六經以外)。
  • 傷寒百家系列17—陳修園與《傷寒論淺注》
    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舉人,宴寓京師,時刑部郎中伊朝棟中風,不省人事,手足偏廢,湯米不入口者十餘日,群醫皆雲不治。修園治之,大劑而起,聲名大震,求治者日盈其門。又次年,除授河北威縣知縣,赴任後於公務之暇,仍為人治病。在恆山、保陽、高陽救災,災後溫瘧流行,誤死於庸醫者甚多,念祖乃精選一百零八首,編為《時方歇括》,廣布於世。陳為官廉明,縣誌記有政聲。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則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隨服之,取差止。日三服。按:此為《傷寒論》桂枝湯方,見第12條。《傷寒論》陽旦湯名見第30條,有名無方。2.正陽旦湯(上方)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按:此為《傷寒論》小柴胡湯方。見第37條。無芍藥。6.小青龍湯治天行,發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麻黃三兩,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二兩,甘草炙一兩半。
  • 傷寒論第147條
    二、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此方常用。「傷寒五六日」的時候,「已發汗而復下之」,(太陽傷寒是沒有汗,(隨後的治療)已經發過汗,而又用過瀉藥。)此五六日的時候正是傳半表半裡(學思:表裡之間。)的時候。(正是由表傳少陽病的時候。)
  • 【視頻+文字】趙紅軍講《孫曼之傷寒論講稿》第152-161條
    陷下的風熱和胸脅的水飲互結形成懸飲證」 學習這條的時候要注意兩個部位,一個部位是心下,心下痞滿,另一個部位是脅下,引脅下痛。中醫對腹診是非常重視的,在《傷寒論》中不說胃怎麼樣,他說心下。我們今天恰恰不重視的是心下。我們現在重視的是胃。這就是中醫受到西醫思維的幹擾,用現在解剖位置看,《傷寒論》說的心下就是現代解剖的胃上口。現在我們就認為是胃。
  • 自學傷寒:7言訣速學傷寒論!
    太陽本證三分鼎,中風傷寒表鬱輕。中風表虛桂枝湯,自汗用之也恰當。桂枝三禁記妥貼,表實裡熱及溼熱。若兼太陽經不舒,桂加葛根湯為主。喘時患者實難忍,桂加厚樸與杏仁。陽虛汗漏表不解,桂加附子不須斂。胸陽不振因誤下,桂枝去芍可克伐。誤下若是傷胸陽,桂去芍加附子湯。
  • 《傷寒論》厥陰病篇考辨
    康治本《傷寒論》厥陰病條文僅三條。第一條為:「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下之利不止」。第二條為:「發汗若下之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第三條為:「傷寒脈滑厥者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康治本《傷寒論》全本僅有65條條文,諸條文全屬六經病篇,起自太陽病、終于于厥陰病,諸篇首條為該篇提綱證。
  • 傷寒論——桂枝加葛根湯
    (傷寒論:14)桂枝加葛根湯方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2]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3]及禁忌。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雲汗出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也。
  • 傷寒論方劑速記版
    原文同上。 37、梔子生薑豉湯:清宣鬱熱,降逆止嘔。梔姜豉湯姜五兩。原文同上。 38、梔子乾薑湯:清上熱,溫中寒。梔子乾薑梔十四,乾薑二水三升半,取一升半分再服。原文(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 傷寒論 條文
    傷寒論】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一)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悪寒。
  • 傷寒論--傷寒例全文原文翻譯
    從內容上來看,一部分明顯引自《陰陽大論》,大部分來自《內經》、《難經》。考諸宋前文獻對《傷寒例》記載,在《外臺秘要》引《陰陽大論》雲」一段引文最後小字注云:「仲景、病源、小品、千金同」。又引「傷寒之病逐日深淺」一段,前冠以王叔和曰,後小字注云:「小品,千金同」,說明隋唐乃至於南北朝時期就認為部分原文為叔和之語。
  • 《傷寒論》中棗與姜
    也談《傷寒論》中生薑及大棗的應用《傷寒論》中對生薑大棗的應用較多,生薑與大棗同用的方劑有33首,只用大棗不用生薑的方劑7首,用生薑但不用大棗的方劑
  • 傷寒論:太陽蓄水證與蓄血證的病因病機及治法的比較
    若蓄水較重時,則病勢必由下而中,由膀胱之氣化不行,發展影響到胃氣不降、胃氣壅滯而心下痞塞,出現蓄水兼心下痞。若蓄水更重,下竅不通,水邪上犯,必致胃氣上逆,上竅不受、水入即吐,即所謂「水逆證」。綜觀蓄水證的三個不同症狀,同由膀胱氣化不行、水蓄下焦所致,故均予五苓散化氣行水,水去則胃氣自降,水逆及心下痞等可自行消失。
  • 《傷寒論》中的常用藥對---龍骨牡蠣
    《傷寒論》中的常用藥對---龍骨牡蠣賴海標經方醫學工作室 曾建峰
  • 傷寒論腹診丨心下痞、心下痞鞕(yìng)
    若按之如鞕狀者則為痞鞕徵,屬實,或為虛中夾實之證。心下痞及痞鞕之腹徵,病因病機有多種不同,宜參以脈症論治。如無形熱邪聚於心下所之熱痞,《傷寒論》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熱痞兼表陽虛者,《傷寒論》曰:「心下痞,而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 張宗祥:傷寒論經緯書後
    (大麻徐偉所撰寫的《傷寒論經緯淺釋》一書,由著名書畫家、學者陸維釗題寫書名。)此徐松懋先生偉(註:徐偉,字松懋,故稱徐松懋先生偉)所著書也,對於校、釋、注、分類、引證、考異,均極詳細,又益以周岐隱(註:周,浙江鄞縣人,傷寒名家)先生引用湘古本,及桂林羅哲初(註:近代著名醫家,與周岐隱交,曾藏有張仲景後裔所傳秘本)氏之白雲閣古本二《傷寒論》,參證其文句之不同,於是昭然可讀,與世間通行之本,大有逕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