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已經發表在《河南中醫》2018年第2期
痞,其病名首見於《黃帝內經》,稱為「否」「痞」 「痞滿」「痞塞」。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備化之紀……其病痞。」《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陽 之復,厥氣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 滿。」《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天地所閉 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 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鴌,故灸鴌者,亦從北 方來。」張仲景秉承了前人的觀點進一步論述了痞 的證治,《傷寒論》原文第1 49條言:「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 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 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 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 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原文第1 51條言:「脈浮而 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 耳。」《說文解字》謂:「痞,痛也。」《廣韻》言:「痞, 腹內結痛。」痞均有指疼痛之意。一種觀點認為「痞 證」無痛,如七版教材《傷寒學》 [1]說:「痞證的特點 是心下堵悶不舒,然以手按之卻柔軟無物,而《傷寒 論講義》則說:「痞證病機為無形之邪阻滯氣機,故 以心下痞塞,按之如濡軟、不痛為脈證特點」。一種 觀點認為「痞證」或有痛。肖雪認為:「所以痞證的 痛與不痛並非絕對,以之作為其與結胸的鑑別要點似屬欠妥。」張仲景在全面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創新, 《傷寒論》全書極少出現如此互相矛盾之處,那麼對 於《傷寒論》中涉及「痞」一詞的定義就很有從新考 證的必要了[2]。筆者重新考證了《傷寒論》中涉及 「痞」一詞的含義,認為在仲景的書中「痞」「痞硬(硬 滿)」「結胸」三症狀是不同的,仲景定義「痞 」 為 「不 痛」, 「結胸」定義為「按之痛」,而在臨床上還有很多證候群,症狀介於「痞」和「結胸」之間,有疼痛但是比 較輕微,既不屬於完全不痛的 「心下痞」,又不屬於疼痛明顯的「結胸」, 張仲景將其稱為「痞硬」「硬滿」。
1 「心下痞」當無疼痛
《傷寒論》第1 54條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脈 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傷寒論》第164 條曰:「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 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 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唯獨大黃黃連瀉 心湯證才是第151條形容的典型「氣痞」,當無疼痛, 理由有二。①條文中明確指出了按之濡,濡在漢代有軟之意, 如《詩·鄭風·羔裘》-羔裘如濡。《莊子· 天下》-以濡弱謙下為表。氣痞也是按之濡,且原文第1 49條明確說:「但滿不痛者,此為痞」,故當無疼痛。②可以從仲景的藥物用法上反推, 大黃黃連都是用麻沸湯泡漬, 而非煮服, 取大黃黃連清涼之氣,清上 焦中焦無形之熱, 熱未成型, 何以疼痛?
2 辨痞硬(硬滿)與結胸
2. 1 「硬滿」當有疼痛
《傷寒論》第124條言:「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 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 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 主之。」此處的「硬滿」當有疼痛,因為這是一個典型的瘀血證,瘀血證在張仲景的書中是可以出現疼痛 的。《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曰:「產婦腹痛,煩滿不得臥,法當枳實芍藥散主之。假令不愈者,此 為腹中有幹血著臍下,與下瘀血湯。」抵當湯的用藥比下瘀血湯的用藥更為峻猛,可以反推1 2 4條之症 狀或有疼痛,「硬滿」一詞含有疼痛之意無疑。
2. 2 「硬滿」和「痞硬」可以互用
《傷寒論》第96 條言:「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 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 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 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原文第 230條 言:「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 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原文第266條言:「本太陽病不 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 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對於小柴胡湯證出現的脅下不適一症,仲景有的條文使用「硬 滿」,有的條文使用「痞硬」,足見兩詞意思相同,可 以互用。
2. 3 半夏瀉心湯證當有疼痛
從上文可知,「痞 硬」一詞和「硬滿」互用,當有疼痛表現,由此可以推 出原文第96條的小柴胡湯證,原文第157條生薑瀉 心湯證,原文第158條甘草瀉心湯證,原文第161條 旋覆代赭石湯證,原文第163條的桂枝人參湯證,原 文第165條的大柴胡湯證,原文第16 6條的瓜蒂散 證都有疼痛。既然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患者可 以有疼痛表現,按如此推論,不管是從方劑藥物組成 上看,還是從臨床上看,半夏瀉心湯也應當有疼痛一 證,可為何仲景卻未說明,這是最讓後世困惑難解的 一點。姜彤偉等[3]認為:痞證患者的確有一部分可見 脘腹疼痛,並且現在臨床報導也證實了這一點。那麼, 我們是否還要拘泥於仲景「但滿而不痛」之說。
《傷寒論》第14 9條言:「傷寒五六日……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 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 ,宜半夏瀉心湯。」此條所述乃柴胡證被誤下之後出現的結胸證和痞證之 鑑別,對於「結胸」一證張仲景已經明確定義了必然出現疼痛,如原文第128條言:「病有結胸,有藏結, 其狀何如?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原文第135條言:「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 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原文第 137條言:「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 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一云:日晡所發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 陷胸湯主之。」原文第13 8條言:「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既然仲景確定「結胸」一證會出現「心下滿,硬痛」,那麼對於 與之相鑑別的半夏瀉心湯之「痞證」就只能定義為「滿而不痛」。可見在原文第 149條中,為了鑑別 「結胸」,張仲景只能如此行文;且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和生薑瀉心湯三方唯獨半夏瀉心湯是寫的宜而不是「主之」。
3 「痞」還可作為名詞
《傷寒論》第167條言:「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徐鍇在 《說文系傳》中云:痞「又病結也。」孔穎達疏:「結如 物之裹結也」。仲景此處之「痞」字被後世理解為 「結塊」之意,當為名詞。如孫思邈《千金要方·癖 結脹滿第七》中的鱉頭丸「治小兒痞氣,脅下腹中有 積聚堅痛方。鱉頭(一枚)甘皮(半兩)虻蟲 蟄蟲 桃 仁(各十八銖)上五味為末蜜丸,服如小豆二丸,日 三,大便不利,加大黃十八銖,以知為度。」可見孫思 邈認為此處「痞氣」的表現為積聚堅痛,可以互通。 綜上所述,原文第167條中的「痞」可以作為名詞, 乃後世「癥瘕積聚」之意。
4 結語
綜合以上的分析,在張仲景的書中「痞」「痞硬 (硬滿)」「結胸」三症狀是不同的,仲景定義「痞」為 「不痛」,典型的方證如第154條、第164條的小瀉 心湯方;「結胸」定義為「按之痛」,典型方證如第 13 5條、第1 37條的大陷胸湯證,而在臨床上還有很 多時候,患者症狀介於「痞」和「結胸」之間,有疼痛 但是比較輕微,既不屬於完全不痛的「心下痞、氣 痞」,又不屬於疼痛明顯的「結胸」,張仲景將其稱為 「痞硬」或「硬滿」,兩者意義相同,方證如第96條、 第230條、第266條的柴胡湯證,第157條、第158 條的生薑瀉心湯證和甘草瀉心湯證,第160條的旋 覆代赭湯證;第163條的桂枝人參湯證;第165條的 大柴胡湯證;第166條的瓜蒂散證;第124條的抵當 湯證;且《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云:「按 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可以作「痞硬」當有疼痛的另一鐵證。從仲景的行文 可以看出三者關係如下:痞→痞硬(硬滿)→痞硬痛 (結胸),由「但滿不痛」到「痛不可近」是一個由輕 到重的過程。由以上結論完全可以推出半夏瀉心湯當有疼痛,但是為了突出鑑別大陷胸湯證,張仲景只能定義為不痛,如若不然,「辨症論治」便淪為空談。
總之,聖人之心,高深難測,張仲景《傷寒論》是 字字藏玄機,句句相聯繫,「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後學者看不明白的地方千萬不可妄下結論,以免貽笑大方。
參考文獻:
[1] 熊曼琪.傷寒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 03:1 50. [2] 肖雪,朱同剛.小議《傷寒論》中的痞字[J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 報, 20 09, 2 5(5):798.
[3] 姜彤偉,金東明.論痞[J ].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 001,17(2):4-5.
作者簡介:王明炯,男,湖南益陽安化人,湖南省中醫基礎理論委員會委員。出生於中醫世家,2001年考入湖南中醫藥大學七年制本碩連讀,2008年研究生畢業,2008年開始在長沙各大小診所門診,直到2011年調入長沙醫學院教學臨床至今。 在2016一年之間完成中醫經典的核心論文近三十篇,帶領長沙醫學院中醫學院殺入論文質量的全國23強。(全國一共50所中醫院校參加評選)擅長病種:對於多發病、常見病的治療得心應手。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各種失眠、月經不調、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皰疹、閉經、崩漏、強直性脊柱炎、三叉神經痛、帕金森綜合症、糖尿病,類風溼關節炎、帶狀皰疹、頭痛、咳嗽、中藥改善毒品戒斷症狀以及各種老年病,歡迎微信諮詢。https://mp.weixin.qq.com/s/lfAi7DSy9x2Ggfkf6XjG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