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大青龍湯

2021-02-12 傷寒溫病經典
【原文用法與原方用量】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潤[1],此為逆也。(傷寒論:38)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2](擘)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3]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注釋:

[1] 筋惕肉潤:指筋肉跳動。惕(ti, 音替) ;潤(shun, 音舜) , 跳動。

[2]大棗十枚:《金匱要略》為大棗十二枚。另外,方後語稍有差異。

[3]溫粉:即古時用來撲身止汗的粉劑,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載溫粉方為:煅牡蠣、生黃芪各三錢,粳米粉一兩,共研細末,和勻,以疏絹包裹,撲於肌膚,汗出自止。

【功效配伍】大青龍湯發散風寒,清解鬱熱。本方由麻黃湯倍用麻黃,減杏仁量,加石膏、生薑、大棗組成。方中重用麻黃六兩配桂枝、生薑辛溫峻汗,以開腠理而散風寒及鬱熱;杏仁宣肺利氣;石膏辛寒清內熱而除煩躁,與麻黃為伍,可透發鬱熱,並能發越水飲;炙甘草、大棗調理中焦,以資汗源,併兼制石膏寒涼傷中。七味相合,共奏解表清裡之功。本方麻黃、桂枝、生薑合用,發汗峻猛之力,獨冠群方,但因內熱已生,故須配以石膏,寒溫互用,升降合度,使外寒得散,內熱得清,猶如「龍升雨降」,故喻以大青龍命方。如喻嘉言《尚論篇》云:「解肌兼發汗,而取義於青龍者,龍升而雲興,雲興而雨降,鬱熱頓除,煩躁乃解,匪龍之為靈,何以得此乎?」本方配伍之精髓,凸顯於麻黃與石膏兩味藥,即將辛溫發散與清熱降逆藥合用,以治表寒內熱。

上七味藥,先煮麻黃去上沫,納入諸藥煎煮,溫服,取微汗,停後服。如果服藥後汗出不止者,則用溫粉外敷,以斂汗固表。本方服藥仍以微汗邪解為佳,不可令大汗出;且得汗即止,不可過劑,否則將汗多亡陽,遂見體虛、惡風、煩躁、不得眠等症。

【方證論治辨析】大青龍湯治傷寒表實,兼內熱煩躁證。症見太陽中風,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脈浮緊。

太陽中風,實為太陽傷寒。太陽病感受風寒,出現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脈浮緊,是因風寒外束,衛氣被遏,營陰鬱滯,此乃典型的太陽傷寒表實證。一般表實證無煩躁,今卻見煩躁,是有內熱邪氣存在。煩躁與不汗出並見,反映內熱的形成與不汗出密切相關,即煩躁源於裡熱,裡熱源於體表無汗,無汗則陽鬱而化熱。因此,不汗出而煩躁是本證辨證要點。此屬表寒裡熱,表裡同病,故治療用大青龍湯外解風寒表邪,內清陽氣遏鬱之內熱。

大青龍湯發汗力猛,只能用於外感風寒,裡有鬱熱的表裡俱實證;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表裡俱虛者當禁用,用之必大汗出而陽虛,甚至大汗亡陽,陽亡而肌膚、經筋失之陽氣煦養,則見手足逆冷,筋肉眶動。

【原文】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1],乍有輕時[2],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傷寒論:39)注釋:

[1]但重:指身體只有沉重的感覺。

[2]乍有輕時:指身重一會兒有所減輕。乍,即一會兒。

[3]發之:指發散風寒。

傷寒表寒內熱證,不汗出而煩躁為必見症,若感邪較輕,正邪交爭勢緩,伴見身不痛而沉重,脈不浮緊而浮緩,且乍有輕時,排除少陰虛寒證,仍可用大青龍湯發之,即解表清裡。少陰病身重,是氣血虛衰,陰寒內盛,故身重無休止時,雖有煩躁,但與舌淡、小便清白、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脈微細等症並見。大青龍湯證之身重,是風寒束表,汗不得出,陽氣時通時不通,裡有鬱熱,故身重且乍有輕時,並以不汗出而煩躁為特有症。

【原文】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1]主之,小青龍湯[2]亦主之。(金匱痰飲:23)注釋:

大青龍湯治溢飲。症見身體疼痛而沉重,或四肢關節疼痛,無汗。

溢飲病在體表肌腠,關乎脾、肺兩髒。《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云:「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素問·脈要精微論》云:「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溢飲是飲停於中,脾不及運化,飲邪逐漸由中向肌表四肢浸潤泛溢,欲從汗解,或因腠理緻密,汗不得出,水飲不能宣散,則留滯於肌表四肢;或因風寒束表,毛竅閉塞,陽氣痺阻,水飲鬱滯不得外解,故身體疼痛而沉重,或見四肢關節疼痛。本證為水飲寒邪鬱滯於表,陽氣鬱遏於裡而化熱,故亦可伴見不汗出而煩躁等症。大青龍湯發汗解表,發越水飲鬱熱,表裡俱治,與溢飲表有水飲寒邪,內有水飲鬱熱之證甚為相合。

【用方思路】大青龍湯為發汗峻劑,臨證應確診為風寒表實重證,且兼有內熱,症見不汗出而煩躁,方可應用,並應嚴格掌握劑量,注意觀察用藥後的病情變化,若見體表有微汗出,即停止服藥。大青龍湯《傷寒論》用於治傷寒表實兼有內熱,《金匱要略》用於治溢飲,二者表寒裡熱的病機基本相同,但前者突出風寒束表,後者突出飲邪遏鬱肌腠。本方臨床用於治療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暑熱無汗、汗腺閉塞症、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

【醫案舉例】(1)餘無言醫案:鄧某,身體素壯,時值夏令酷熱,晚間當門而臥,迎風納涼,午夜夢酣,漸轉涼爽,夜深覺寒而醒,人室裹毯再寢。俄而寒熱大作,熱多寒少,頭痛如劈,百節如被杖,壯熱無汗,漸至煩躁不安,目赤,口乾,氣急而喘。脈洪大而浮緊。此夏令傷寒已化煩躁之大青龍湯證,為書大青龍湯一方治之。處方:生麻黃12g,川桂枝12g,生石膏120g,杏仁泥12g,炙甘草9g,生薑9g,鮮竹葉15g(原方有大棗,去之,易以竹葉)。

服昨方,汗出甚暢,溼及衣被,約半小時,漸漸汗少,高熱已退,諸症爽然若失。又為處一清理餘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餘瀛鰲.射水餘無言醫案.江蘇中醫,1959,(5):16.](2)

劉渡舟醫案:某女,32歲。兩手臂腫脹,沉重疼痛,難於抬舉。經過詢問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後,自覺寒氣刺骨,從此便發現手臂腫痛,沉重酸楚無力,診脈時頗覺費力。但其人形體盛壯,脈來浮弦,舌質紅絳,苔白。此乃水寒之邪鬱遏陽氣,以致津液不得流暢,形成氣滯水凝的溢飲證。雖然經過多次治療,但始終沒有用發汗之法,所以纏綿而不愈。處方:麻黃10g,桂枝6g,生石膏6g,杏仁10g,生薑10g,大棗10枚,炙甘草6g。服藥1劑,得汗出而解。[劉渡舟.經方臨證指南.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25.]

宋道原老先生大青龍失誤案賞析!

1929年春假,隨族人同居由滬至屏風山。有雷某之子,年20歲,患病甚重。其父代訴:初因勞作往返,抵家熱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曉即發寒熱。年事方壯,不以為意,二天猶不退,雖經治仍日甚一日。是時,其妻攜扶出室,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堅拒去被,語聲高亢,欲飲冷茶。又見患者雖委頓,但面色緣緣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跡。問:衄乎?其妻答:齒鼻均有血,前天才開始,量並不多。試令張口,腥熱之氣噴人,服間亦有血跡,舌質色紅,苔灰白乾燥。脈浮數,一息六至以上。按其胸腹,皮膚乾燥,撫之熱如炙,腹柔軟.遍尋無痛處,脾可觸及。小搜赤熱.六天來大便共兩次,色黃不黑。腹診之頃,時時路縮,口亦為凜。問:曾出過汗否?曰:病至今日,從未出汗,故乘熱給藥,希能出些汗把熱退去,但吃藥後只覺煩熱難過,汗則絲毫沒有。餘始以為大青龍湯證。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熱?繼思之:舌質不絕,神識不昏,末見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飲,顯然邪尚在氣而末入血。既末入血,則致助之由,仍系《傷寒論》所謂劇者必順者陽氣重。乃書案云:熱為寒困,欲透末由,愈鬱愈熾,陽氣重故助。大渴引飲喜冷,神清舌不絳,未涉營血分,猶可辛溫透汗。蓋表之嚴寒不解,裡之熾熱不除也,然氣熱已經瀰漫,焦頭爛額堪虞,勢非略參辛涼不可。大青龍場主之:麻黃六錢,桂枝二錢,生石膏八錢,杏仁五錢,甘草二錢。一劑。

書畢,覺病情雖延一周,但正年壯,病機與方藥無間,其效可必。乃囑其父曰:服後能得汗,則熱亦可隨之而退。此時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別。不日束裝返滬,亦未及過問其後果。

抵校,將所錄脈案就教於陸師淵雷,詎料陸師閱後謂:病因大青龍湯證,但所用者,究系何方?從藥量比例,或可雲仿之大青龍,但所列藥物則非,稱之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稱之為麻黃湯加石膏,誠非驢非馬湯。餘謂;姜棗在本方非屬必要,故舍而未用。師對此語,大不為然,曰:仲景方不特藥量之比嚴謹之至,即一藥之取捨,效若天淵,《傷寒論》中此類例證,不勝枚舉。當時雖唯唯,然內心實不折服。遂又質之章師次公,並告以己意。章先生云:陸君之言誠然!餘所欲知者,乃藥後以何方繼?對曰:末也。章師曰:對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劑,而不預謀善後,安危難料,非萬全策。陡聞此教頓覺冷水灌頂,雖欲亟知其果而不能。

暑假再返,遂惜造雷家。其父云:服藥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熱,口渴難過,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過熱未退清。家人以藥雖賤卻驗,又贖一劑。服後,汗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熱雖遲清,但怕冷更甚,繼而四肢亦冷,渾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識昏迷,話也不能說,如此一晝夜,延至深夜而亡。含淚烯噓,慘不忍聞,餘雖心為之碎,實無言可慰。

想此病之方,蒙章陸兩師鑑定,再徵以第一煎服後的表現,大青龍本系的對之方,可予肯定。但方證的對,而仍不免於死,非方藥所殺,實用方者殺之也:病重如斯,方峻如斯,安危難料而餘未親自觀察,一書了之。麻黃能使人汗,多汗亡陽,今量達六錢,並伴桂枝,能不防其大汗乎?況《傷寒論》揚後服法下,明明有若復服汗出亡陽之戒。而餘視此文若不見,未預告汗後再服之害,致使汗後一服再服,大汗亡陽而斃。況本方即不再服,藥重如此,也大有亡陽可能,故當預告服後諸情及搶救方藥。當時若預擬四逆輩授之,以備不虞,則即肢冷脈絕也或可有救。而餘計不出此,鑄成大錯,實由我之蒙昧所致矣。

相關焦點

  • 《傷寒論》大青龍湯表裡雙解治法!!!
    麻黃湯中麻黃為三兩,而《傷寒論》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其中「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為太陽表實證,辨方證當屬麻黃湯證。而「煩躁」為陽明證,當清解裡熱,故病為太陽陽明合病,當太陽陽明同治、表裡雙解,方證為大青龍湯證,即為麻黃湯基礎上加入生薑、石膏而成。
  • 大青龍湯證解
    大青龍湯即麻黃湯與越婢湯的合方,也可以認為是麻黃湯加入生薑、大棗和生石膏而成。因大青龍湯條文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故該方一直被譽為發汗重劑,如成無己曰:大青龍湯,發汗之重劑也,非桂枝湯之所同,用之稍過,則又有亡陽之失[1]。
  • 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
    作者按: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也是張仲景在《傷寒論》裡記載的極具代表性的方劑。
  • 至簡經方:大青龍湯!(原創)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這句怎麼理解?汗出惡風,仲景先師告訴我們的是外層變熱了陽氣浮越了這時候再服大青龍石膏一味就把內陽趕出體外層此時的石膏是敵人攻進首都了霸佔首城位置為醫者萬不可助紂為虐!
  • 《傷寒論》證候分類綱目-太陽變證-表證-寒風閉熱
    在《傷寒論》中,對於風寒之邪傷太陽之表是如何形成太陽寒風閉熱證的,有較多的臨床客觀記載;對於寒風閉熱程度的輕重不同以及各種不同的具體情況,亦有較細微的描述,並分別制定了治療護理方法。太陽中風,……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38)附2.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39)附3.
  • 《傷寒論》中棗與姜
    也談《傷寒論》中生薑及大棗的應用《傷寒論》中對生薑大棗的應用較多,生薑與大棗同用的方劑有33首,只用大棗不用生薑的方劑7首,用生薑但不用大棗的方劑
  • 傷寒論——新加湯
    (傷寒論:62)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功效配伍】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簡稱桂枝新加湯,功能解肌祛風,益氣和營。本方即桂枝湯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組成。
  • 用《傷寒論》中大青龍湯去治療冠狀病毒主要症狀的思路分析
    1800年前我們都能戰勝瘟疫,更何況是當今這個偉大的時代。下面從中醫的角度去分析下冠狀病毒的肺炎,好讓大家安心。兩千年前,醫聖張仲景給我們留下了《傷寒論》,他老人家是治療瘟疫的鼻祖。根據前面的分析,《傷寒論》裡面的大青龍湯能治此症。其方如下:
  • 【青中論壇】大青龍湯之麻黃與石膏配伍初探(作者:張繼偉)
    按照我們經方來說就是一個太陽陽明合病,按照我們老百姓通俗的話說就是「寒包火」。那麼在治療「寒包火」的時候就離不開麻黃和石膏。麻黃和石膏我們都非常得熟悉,都是我們臨床上常用的藥物。首先看到麻黃我們會想到什麼?辛溫發汗解表,治傷寒中的太陽病;石膏辛涼為治陽明氣分病。兩者合用通常用來治療什麼?太陽陽明合病。這就是我們這片文章的主題。
  • 《傷寒論》: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傷寒論》第 31 篇文章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中醫方劑名。解表劑-辛溫解表,出自《傷寒論》。
  • 傷寒論-桂枝加桂湯
    《金匱要略》《傷寒論》【原文用法與原方用量】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1
  • 自學傷寒:7言訣速學傷寒論!
    太陽本證三分鼎,中風傷寒表鬱輕。中風表虛桂枝湯,自汗用之也恰當。桂枝三禁記妥貼,表實裡熱及溼熱。若兼太陽經不舒,桂加葛根湯為主。喘時患者實難忍,桂加厚樸與杏仁。陽虛汗漏表不解,桂加附子不須斂。胸陽不振因誤下,桂枝去芍可克伐。誤下若是傷胸陽,桂去芍加附子湯。
  • 傷寒論14:新加湯、桂枝加附子湯、麻杏甘石湯、大青龍湯、桂枝甘草湯、苓桂甘棗湯.
    條辨六七: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桂枝湯加芍藥、生薑、人參,為新加湯。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生薑四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右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餘依桂枝湯法。
  • 他山之石:從桂枝湯變方看《傷寒論》的組方邏輯
    楊兆林老師診療預約電話:15514535873,(請提前兩天預約)桂枝湯被稱為「經方之首」,在我看來,是因為《傷寒論
  • 《傷寒論》證候分類綱目-寒風鬱陽 正邪相爭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23)2.服桂枝湯……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下錄之13方,原載《湯液經法》,後被仲景收入《傷寒論》。「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指此。《傷寒論》方證散佚甚多,下述13方,在《傷寒論》中或有名無方,或方名皆亡。謹錄如下:1.小陽旦湯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
  • 宋以前傷寒論考(4)
    《宋版傷寒論》: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臣億等勤按前篇雲……,《千金翼》雲白通湯非也」《金匱玉函經》:傷寒脈浮滑,而表熱裡寒者,白通湯主之。舊雲白通湯,一雲白虎者恐非。「舊雲以下出叔和」。《宋版傷寒論》176條「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後,有「《千金翼》雲白通湯。
  • 這才是真正的經方解,看看古人解讀傷寒方劑(太陽篇)
    諸劑皆因表實,從麻黃湯加減,何得獨推大青龍為鼎立耶?何但知有風寒,而不知有風熱,但知有中風見寒、傷寒見風之症,而不知小青龍之治風寒、大青龍之治風熱、麻杏甘膏之治溫熱、麻翹豆湯之治溼熱,表實中更有如是之別耶?且前輩之鑿分風寒者,拘於脈耳。不知仲景之論脈甚活而不拘,如大青龍之條,有中風而脈浮緊、傷寒而脈浮緩,是互文見意處。言中風脈緩,然亦有脈浮緊者;傷寒脈緊,然亦有脈浮緩者。
  • 病機與傷寒論方劑
    太陽病 太陽本病中風,以桂枝湯主之 傷寒以麻黃湯主之 風寒兩感,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 傷寒而內有火鬱,以大青龍湯主之
  • 論《傷寒論》之「痞」(上)
    張仲景秉承了前人的觀點進一步論述了痞 的證治,《傷寒論》原文第1 49條言:「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 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 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 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 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原文第1 51條言:「脈浮而 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 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