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往往涉及特別的事和特別的人,《鈴木家的謊言》也不例外,人和事情的發展從頭到尾都出人意料。不過,如果站得高一點,這部電影卻又十分寫實、貼地,所描述的正是當下社會面貌,而且切合社會現狀。
單看片名「謊言」二字,仿佛預告電影會大玩日式扭橋,但這是一出帶有黑色幽默的溫情片,真正關鍵字是「家」。既編且導的野尻克己,初試啼聲便獎項滿身,憑本片拿下多項新導演獎,電影也入圍多個年度「十佳電影」,足以證明這個改編自其真人真事的作品,如何深刻地觸動人心。
日本社會問題眾多,「隱青」、「隱中」不斷增加、自殺他殺同樣地多,加上經濟長期迷失,讓日本人迷失起來,繼而爆發無差別砍人、動畫公司縱火案等駭人新聞。電影觸及許多議題,談到個人如何與社會的問題交織、這座孤島究竟抑壓到什麼程度。歸根究柢,家人是最重要的,家才是最溫暖的港灣,電影用戲來說明老套真相。
所謂「鈴木家的謊言」,其實是一個善意的謊言。電影震撼地由隱青長子浩一(加瀨亮飾)上吊自殺展開,發現事件的母親悠子(原日出子飾)意外昏倒,清醒後喪失記憶。為了安撫悠子,父親幸男(岸部一德飾)跟妹妹富美(木竜麻生飾)編出謊言,浩一終於走出房間,告別隱青生涯,並且遠走他國,過著愉快新生。誤信謊言的媽媽,以兒子為榮,欣慰他終於踏實做人。不過,謊言總有被揭穿的風險,而殘酷真相告訴她,兒子不但沒有改過自新,而且還刻意在她面前上吊而亡……單看以上情節,電影的矛盾張力已不言而喻。
事實上,這一家四口暗藏許多矛盾。其中,父子之間幾乎相對無言,不會互相溝通,兒子甚至會跳車、歐打父親。兄妹關係也不和睦,一個消極逃避,一個積極面對人生,妹妹更是媽媽偏愛窩囊哥哥充滿怨言。母親雖對兒子不離不棄,愛子如命,但從始至終,只都是熱臉貼上冷屁股而已。母親的重大期望,註定換來重大失望。
不過一家人終究有愛。即使兒子毆打父親,父親仍關愛兒子;讓哥哥去死的妹妹,終究不想哥哥真的去死;兒子即使讓媽媽十分失望,但媽媽對兒子的愛也絲毫不減。
畢竟,對待隱蔽青年,恨是不濟事的,愛才是解鈴鑰匙(當然不是溺愛)。人往往「跌過才知痛」,如果浩一知道家人真心愛自己,他又會否自尋短見?可惜,死後就無如果……聰明人不必生搬硬套,大家應該作出最佳抉擇—這就是本片寓意。所謂「謊言」、所謂「欺騙媽媽」,何不真真正正讓隱青變傑青?
電影沒將焦點放在社會,而是徹頭徹尾集中家庭。始終,不同世代有不同困難,古今中外,沒有社會是百分百完美,但是患難都可見親情,不一定盛世才有家庭溫暖。所以,外在環境與家庭關係,兩者是不相干的,只要大家有心維繫,相親相愛,互相尊重,則沒有什麼能凌駕親情
戲中僅僅在人物背景方面,輕輕擦邊社會問題,然後便把餘下篇幅,幾乎完全花在刻劃親情,這既是一種政治上的避重就輕,但實質也是親情上的「避輕就重」—重在親情,重在鈴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