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馮宇瀚)
作者:馮宇瀚
廣東學習平臺
作者與指導老師合照。(來源:投稿者供圖)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新的挑戰。一直以來,我關注最多的就是扶貧,在家聽到最多的詞也是扶貧。
「扶貧」是什麼?
2019年,我的父親選擇了扶貧事業。為響應黨的號召,他選擇離開體面的工作崗位,主動請纓到清遠市英德市九龍鎮泉水村駐點扶貧。當時,我剛上初一,妹妹才一歲多,媽媽工作很忙,經常晚上八九點才回家。對於父親的選擇我十分不解。「扶貧」在我眼中,不是舍小家顧大家,而是逃避現實和對家庭的不負責任。
2019年6月,我的祖母突發腦溢血,救治過來後偏癱,不能正常下地走路。祖母在廣州番禺的醫院治療期間,父親每周末回來都要守在醫院寬慰和照顧祖母。我和父親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2020年大年初三,我和妹妹歡歡喜喜在湛江老家過年,父親接到緊急任務,要回泉水村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他二話不說,立馬驅車將我們送去廣州,次日趕到村裡開展防疫工作。這一走,又是一個多月。
這兩年,父親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扶貧工作上。他照顧村裡年逾80歲的孤寡老人,對村民噓寒問暖,為村民修路、修水池,解決了2400多名村民的「出行難」「飲水難」問題;他組織搞養殖和農業產業,村集體經濟從近乎為零增加到10多萬元;他帶領村民建設綠色生態新農村,使泉水村「舊貌改新顏」。於他而言,扶貧攻堅就是他的責任,就是他的承諾。
這兩年,看著父親兩地跑,母親每天起早貪黑,我體會到了父母的不易。我開始幫家裡幹些力所能及的事,也開始關注中國扶貧事業。
2020年7月的暑假,我到泉水村親身感受父親的扶貧工作。我看見了新建的馬路、新建的水池、新建的活動室,村民高興地在田裡家裡勞作。看到父親在村委會睡了近兩年的鐵架床、幾雙沾滿泥巴的鞋子,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也讓我深刻體會到父親參加扶貧工作的意義。
「扶貧」是什麼?
扶貧就是,全面小康不能有人掉隊。
我看到了千千萬萬扶貧幹部,如同我的父親一樣,他們腳踏泥濘,揮灑汗水,深深紮根一線,只為百姓吃飽穿暖;我看到千千萬萬女子,如同我的母親一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工作與育兒的重任,營造溫暖幸福的家庭港灣,做丈夫的堅強後盾;我看到了千千萬萬老人,如同我的祖母一樣,即使身體遭遇病痛和磨難,也全力支持自己的孩子背井離鄉,投身偉大事業。我看到了千千萬萬的家庭,每天演繹平凡而動人的故事。
「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世界的國,在天地的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這是歌曲《國家》中的一段歌詞。皓月當空,泱泱華夏,我很慶幸,我是中國人,我也很慶幸,能出生在這樣的家庭。2019年,廣州市婦聯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們一家非常榮幸地被評為廣州市「最美家庭」。獲獎那天,母親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給予家庭是小愛,回報社會才是大愛。希望你能集小愛成大愛,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人。
身為新時代的中國少年,我要深懷感恩之心,以祖父輩為榜樣,做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努力學習,增長才幹,為祖國建設作貢獻!
老師點評:全篇整體思路清晰,邏輯感強,文筆流暢,有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