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新發展 階段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

2020-12-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央宣講團成員、民政部副部長 詹成付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國內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指明了「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新發展階段內涵豐富、意義重大,我們要深刻理解、學懂弄通,並在實踐中自覺推進。

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大跨越階段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眾所周知,在近代,由於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和帝國主義的侵略欺凌,中華民族陷入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境地。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苦苦尋求中國現代化之路,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中國現代化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中國共產黨指引人民走上了現代化的正確之路,並不斷取得驚人的成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鬥,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於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從1949年到1978年,黨領導人民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邁出了堅實步伐。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世紀80年代末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進入21世紀,黨又提出,到建黨100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然後再奮鬥30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一路走來,不斷實現著既定的奮鬥目標、兌現著自己的莊嚴承諾:1990年12月30日,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鄭重宣布:第一步戰略目標,即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已經基本實現。2000年10月11日,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再次鄭重宣布: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們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我國經濟總量以罕見的規模和速度連續上臺階:1978年僅有3678.7億元,到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再到2020年預計突破100萬億元。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的位次也不斷前移:2000年超越義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5年超越法國居世界第5位,2006年超越英國居世界第4位,2007年超越德國居世界第3位,2009年超越日本居世界第2位。「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新發展階段,就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繼續向著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升級轉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大跨越,中國將進一步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華民族將進一步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六新」目標,而到了2035年時更要攀上新的高峰,概括起來就是:「一個進入」,即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一個基本建成」,即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個實質性進展」,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兩個建成」,即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兩個形成」,即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兩個中等」,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兩個增強」,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兩個達到」,即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四個基本實現」,即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新發展階段既展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燦爛前景,又昭示了前進道路上的艱巨任務和風險挑戰。把握新發展階段,必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新發展階段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階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制定「十三五」規劃建議時,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作為一條主線主導布局、統領全篇。實踐證明,「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離不開新發展理念的科學指導,離不開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對新發展理念的自覺踐行。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歸結起來,就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現象,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發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國發展任務仍然很重,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觀現實決定了在新發展階段上必須長期堅持和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眾所周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理念,是各有優勢、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集合體,分別解決的是發展動力、發展不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內外聯動、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在實踐中,對五大發展理念「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個發展理念貫徹不到位,發展進程都會受到影響」。所以,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協調可持續發展、國內綠色生產生活、經濟循環中開放的作用、民生和共享發展,更加重視五大理念的統一貫徹、一體推進,而不是再回到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高低論英雄的老路上去,不是再回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發展路子上去,更不是再回到粗放式發展的模式上去。只有把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到位,才能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保證新發展階段走穩走深走實。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的第二大板塊,總體上是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來組織的,分領域闡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安排了12個部分,明確了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作出工作部署。《建議》第三、第四、第五部分大體體現的是創新發展理念的要求;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三、第十四部分體現的是協調發展理念的要求;第十部分體現的是綠色發展理念的要求;第六、第十一部分體現的是開放發展理念的要求;第十二部分體現的是共享發展理念的要求。《建議》中的這些重大部署進一步表明,新發展理念將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強調要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基礎上,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這反映出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更深刻認識。這裡有一個別具深意的安排——「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放在了「十四五」規劃《建議》12個方面重大任務的最前面,進一步表明我們黨對創新發展的極端重視,尤其是大變局下的大國博弈,更堅定我們走科技自立自強創新發展道路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像當年攻克「兩彈一星」一樣,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新發展階段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階段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新發展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以國內循環為主,進出口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很小。改革開放後,我們打開國門,擴大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對我們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係客觀上早有調整的要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我國發展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面對嚴重的外部危機衝擊,我們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推動經濟發展向內需主導轉變,國內循環在我國經濟中的作用開始顯著上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的背景下,立足國內、依託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於化解外部衝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於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

總之,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把握髮展主動權的先手棋,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須指出的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也要把握工作著力點,「十四五」時期要在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等多個方面下功夫、用力氣,爭取見到較大成效。

新發展階段是中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同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的階段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中國始終是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源、各國拓展商機的活力大市場、全球治理改革的積極貢獻者。我們正在加快構建的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既為中國經濟發展開闢空間,又為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增添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是願同中國合作的國家、地區、企業,我們都會積極開展合作。」我們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更加主動地擴大對外合作交流,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我們將繼續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進同各國各地區發展戰略和互聯互通規劃對接,加強政策、規劃、標準融通,同各國不斷深化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經貿、科技創新、公共衛生、人文等領域務實合作,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甦之路、增長之路。我們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進各領域各層級對外交往,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深化同周邊國家關係,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係。堅持多邊主義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加強國際法運用,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積極參與重大傳染病防控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進入新發展階段,一個14億人口的東方大國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人口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其理論和實踐意義至少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必將進一步增強全體中國人民自信。新中國成立之初,毛主席曾感嘆:我們連「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如今,「中國製造」的一個個奇蹟使中國人民挺胸抬頭、自信昂揚,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正在將毛主席關於進入21世紀,中國的面目要大變,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的戰略預言逐步變成現實,將鄧小平同志的戰略預測逐步變成現實:「我們中國要用本世紀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個世紀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時間,努力向世界證明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我們要用發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實踐,用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讓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認識到,社會主義確實比資本主義好。」

第二,必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由於多種原因,社會主義並沒有像馬克思所設想的那樣,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而是在俄國、中國這樣的資本主義欠發達的國家率先出現,在兩制並存的時代如何發展好社會主義成為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新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相當長時期內,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還必須同生產力更發達的資本主義長期合作和鬥爭,還必須認真學習和借鑑資本主義創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須面對被人們用西方發達國家的長處來比較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不足並加以指責的現實。我們必須有很強大的戰略定力,堅決抵制拋棄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主張,自覺糾正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在新發展階段,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國情的中國特色,必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

第三,必將進一步證明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多樣性是世界固有的屬性。雖然西方最先完成了現代化任務,最先享受到現代化成果,但並不意味著只有西方掌握著打開現代化之門的鑰匙。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再次證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書寫屬於自己的現代化內涵。在中國人民的現代化實踐面前,所謂「現代化等於西方化」,所謂「歷史終結論」,所謂「西方文明中心論」,都顯得多麼膚淺和無知。

轉自《人民論壇》2020.12(中)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14)


相關焦點

  • 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國內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指明了「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
  • 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基本內涵和...
    日前,中央宣講團成員、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在《人民論壇》發表署名文章談到,「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國內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我們必須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並在實踐中自覺推進。
  • 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
    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 2020年04月22日 09: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劉向兵 字號 內容摘要:3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 準確全面把握「十四五」規劃建議的重大意義和亮點
    這些外部環境變化,都會使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拓展全球市場面臨著更加錯綜複雜、變亂交織的國際環境。   「十四五」規划具有多方面的特殊重大意義   從國內看,我國在進入新發展階段後,迎來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緊迫任務,還面臨著在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重大歷史使命。
  • 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深刻內涵
    &nbsp&nbsp&nbsp&nbsp經濟大家談 | 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深刻內涵&nbsp&nbsp&nbsp&nbsp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賴德勝,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陳建偉&
  • 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對黨和國家發展方位的精闢概括。這一重大的科學判斷,必將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 準確理解和把握「十四五」規劃的核心要義
    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著眼於我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清晰地展望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一是要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戰略機遇期的新特徵。
  • 【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戰略定位...
    【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戰略定位和歷史任務 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融入… 2020-11-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魯言開講」宣講時間|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特徵新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五中全會作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這一判斷是基於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作出的,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理解新發展階段豐富內涵呢?五中全會形成一個重要判斷,我國「十四五」時期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特徵要求 推動廣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著名學者鄭永年教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和廣州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作專題輔導報告。市委書記張碩輔主持並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溫國輝,市政協主席劉悅倫出席。  鄭永年的報告提綱挈領、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具有很強的理論前瞻性和現實指導性。
  • 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
    核心閱讀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的內涵和特點,準確把握我國所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的內涵和特點,準確把握我國所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 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 進入新發展階段,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大跨越 ——認識和把握新發展...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如何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怎樣應對新發展階段的新矛盾新挑戰?本版推出系列評論,與讀者一起學習領會新發展階段的內涵與意義。
  • 經濟大家談 | 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深刻內涵
    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判斷,既表明了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上發展的歷史方位,又為下一階段發展指明了方向。新發展階段的「兩個大局」新發展階段面臨著新的內外發展形勢,「兩個大局」構成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基本要素。結合國際國內的發展形勢和發展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形勢任務 研究謀劃「十四五」時期我省經濟...
    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和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謀劃「十四五」時期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審議《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推動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 張鳳蓮:準確理解精準施策的內涵要義
    【張鳳蓮:準確理解精準施策的內涵要義】  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山東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張鳳蓮認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既定目標前進,必須準確理解精準施策的內涵要義,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 黨課|如何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學習貫徹黨的...
    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準確把握和深入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興起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熱潮。全面把握全會精神,深刻理解全會的重大意義,需要把握和理解好「六個講清楚」。
  • 全面理解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及其意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的「新時代」不是一般歷史學和哲學意義上的新時代,而是針對當前我國特殊現狀和特定歷史時期提出的新時代,有著特定的歷史內涵和歷史意義。  ■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 新發展階段:重大戰略判斷的時代意義
    「新發展階段」重大戰略判斷是維護黨長期執政與凝聚社會廣泛共識的定盤星,是認準當前國家治理關鍵所在與重點任務的風向標,是引導國民經濟與社會治理發展的指揮棒,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的行軍號,具有「籌國之遠謨」和「舉網提綱、振裘持領」的重要意義。
  • 準確把握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的新內涵
    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提出,專門協商機構綜合承載政協性質定位,是新時代賦予人民政協職能定位的新內涵。新時代發揮好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首先要準確把握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的新內涵。這個新內涵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和把握。
  • 深入理解國家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歷史方位一般意義上指時間進程和空間分布結合而構成的特定方向和位置,它是時空交匯的坐標系。在國家戰略意義上,歷史方位主要體現為一個國家發展所處的當下形勢和歷史走向。 一、充分認識歷史方位的戰略意義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的進程中,堅持科學把握歷史方位,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