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解憂公主

2021-02-11 古代歷史趣談

匈奴多年來一直是漢朝的心腹之患,從高祖開始,到武帝,到宣帝,為了這個惡鄰操碎了多少心,犧牲了多少生命,耗費了多少民財。而匈奴,也未必好過。這種對抗,在一個女人的努力下,發生了根本性的扭轉。這個女人,既不是呂后,也不是名聲更大的嫁到匈奴的王昭君,而是嫁到烏孫國的解憂公主。

和親其實並不像期望中的作用影響那麼大。想一想我們自己就知道了:皇后或妃子對一個國家開戰與否有決定性影響嗎?何況匈奴或烏孫等西域國家,常設並列的兩位皇后,他們對女人的尊重程度甚至還遠遠不及漢朝,又能怎麼影響他們的大事決策呢?只有在考慮到陪嫁、考慮到老丈人的利用價值的時候,才會把后妃的意見列進來。可想而知,像烏孫國王娶兩個皇后,左夫人是匈奴公主(以左為尊),右夫人是漢朝公主的時候,漢朝公主的日子將是多麼難熬。


解憂是楚王戊的孫女,其實很倒黴,她先後嫁給了三代昆莫(有時也叫昆彌,相當於國王)。烏孫的昆彌岑陬軍須靡向漢朝和親,娶了她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去世前,他把王位傳給了堂侄翁歸靡,約定自己的兒子泥靡是下一任繼承人。翁歸靡被稱為肥王,和解憂公主感情不錯,生了三男兩女。

只是,肥王也同時娶了匈奴公主,解憂的右夫人地位很尷尬。此時,匈奴叫囂著要烏孫背叛漢朝,它吞併了烏孫的土地,要把解憂公主交出來。解憂很鎮定,和肥王一起防禦,匈奴大軍一直進不了伊犁河谷,區區小國居然沒有被匈奴壓垮,拖了幾年。

解憂莫非就不能向漢朝求救?能,當然能,解憂早就上書了。可是當時漢朝的昭帝年少,身體又不好;駕崩後又立了一個只當了二十七天皇帝的昌邑王,當時立誰為國君還愁得要死,哪裡顧得上為一個外番公主主持正義?一直拖到宣帝即位了兩年之後,宣帝才下定決心出兵支援烏孫。漢朝五位將軍率領十五萬大軍到烏孫,聯合反擊匈奴。這一場大戰打得很精彩,大獲全勝,連匈奴壺衍鞮單于的親眷都俘虜了,戰利品無數。而匈奴的民眾死傷、離去的數量更多,他們的畜產被趕跑死亡的不計其數。「於是匈奴遂衰耗,怨烏孫。」

匈奴壺衍鞮單于咽不下這口氣,他自己帶領一萬多騎襲擊烏孫,抓了一些老弱,結果老天下起了大雪,一天就幾丈深,匈奴老百姓和牛羊馬紛紛凍死,十個裡面活不到一個。周圍的丁令、烏桓、烏孫等國家趁虛而入,又殺了匈奴數萬人,牛羊馬死的就更多了。整個匈奴,老百姓死了十分之三,畜產只剩下一半,國家已經奄奄一息了。它的附屬國紛紛解散,不再受它約束。之後,漢朝再派三千騎兵進匈奴,抓了幾千名俘虜,他們連吱都不敢吱一聲。

匈奴徹底衰弱了。

這個勝利,天氣幫了很大的忙。也許,包括漢朝朝廷,包括解憂公主,他們都不會想到一次自救竟然摧毀了多年來的肘腋之患的有生力量。

以往,我們很少注意到,除了政治鬥爭、武力徵服、文明不平衡的內在趨動力能影響了歷史的進程之外,氣候也是其中看不見的推手。讀《漢書•五行志》就會發現,西漢的氣候無常,記載的雪、霜、凍等事件尤其多。中原地區也就罷了,北邊的匈奴等遊牧民族比較悲慘了,草也不長了,牛羊也大批凍死了,水草不濟,只能南下,靠虜掠邊疆為生。所以西漢的邊患才那麼嚴重。東漢氣候相對溫暖,邊患問題就少得多了。

如今,早有學者證明過,歷史上異族入侵嚴重的時期,基本上都與氣候異常有關。比如漢朝過後的「五胡亂華」,正是中古的大寒冷時間,導致北方族群為躲避寒冷紛紛南侵;唐朝溫暖溼潤,沒有多大的邊患危機;宋代就轉入寒冷期,結果遼、金、西夏、蒙古都總想入侵中原,或至少搶點貢品。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歷史的發展,已經得到越來越多歷史研究者的重視了。如果加上每個朝代覆滅之前,都必然發生過的水災旱災和其他自然災難的話,簡直可以說,氣候塑造了我們的一半歷史。

這就是傳說中的「天災和人禍在競賽」。

當然,本來生活得舒舒坦坦的解憂公主,去到那種苦寒之地,輔佐肥王(一聽就知道這位王長相不敢恭維)支撐著這個小國,亦居功甚偉。

然而仗雖然打贏了,解憂的故事並沒有結束。她的後半生仍然在烏孫的各種叛亂和內鬥中掙扎和停調。在解憂的兩個兒子都死了之後,解憂回到了長安。這時候,她已經七十歲了。

解憂公主是一名政治家,能夠周旋於烏孫、漢、匈奴之間,為烏孫和漢朝都爭取到利益,並大大削弱了強敵匈奴,十萬大軍都未必能做到的事,她意外地辦成了。 當然,那是天假其便,匈奴進軍烏孫就像德軍開進史達林格勒一樣,沾了天氣的光。可惜的是,歷史上的女政治家,最大武器永遠是身體和性。她們必須通過與男性威權建立性的聯繫,才有發揮作用的一絲可能;否則,哪怕是公主,連站在舞臺上的機會都沒有。

相關焦點

  • 解憂公主:歷史遺忘的一抹紅
    但在這無數的出汗和親的紅顏女子中,能夠被歷史記住的,卻是少之又少。 而解憂公主,則是為烏孫與大漢友好,遠離漢土,忍受著風雪漫天的塞外苦寒,曾嫁與三代烏孫王,在這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光裡,她一直活躍在西域的政治舞臺上,聯合漢朝,遏制匈奴,帶領西域各國同胞,讓西北邊疆,江山如畫,繁華似錦。
  • 解憂公主為國解憂
    放下尊嚴,與民交往,民間傳播的好名聲,自然提升了解憂在烏孫國的地位。在歷史的文獻中,對解憂公主的遠嫁之前並沒有記錄,而她遠嫁時近20歲,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已是大齡女青年,嫁不出去最大的可能還是罪臣之後。在解憂公主遠嫁後的近28年中,史料也沒有記錄解憂公主在西域的政治活動。我們只知道,烏孫王軍須靡死了,堂弟翁歸靡繼任為烏孫王。解憂與軍須靡無後。
  • 西漢和親史上比王昭君功勞更大最傳奇的劉解憂公主
    在漢朝諸多和親公主之中,居然貢獻最大、最為傳奇的和親公主不是王昭君,而是劉解憂公主,她出使到烏孫國去和親,反而鮮為人知。劉解憂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的和親公主,對於她在漢武帝時期出使當時距離漢朝不算是太遠,但是卻是有著完全不一樣生活方式的烏孫國,為穩定西域邊陲,與兇奴、烏孫鬥智鬥勇,為大漢王朝做出巨大貢獻!漢武帝繼位之後,對匈奴發動反擊戰,停止了和親。
  • 解憂公主
    太初四年(前101年),劉細君去世,漢武帝再以劉解憂為公主,嫁給軍須靡為妻。軍須靡與胡人妻子所生之子泥靡年幼,軍須靡臨死前,把國事託付給堂弟翁歸靡,說:「泥靡長大後,便把政權歸還給他。」翁歸靡繼位後,號稱肥王,仍與劉解憂通婚,生有三子二女:長子元貴靡;次子萬年,為莎車國王;三子大樂,為烏孫左大將;長女弟史是龜茲國王絳賓之妻;小女兒素光是烏孫若呼翕侯之妻。
  • 解憂公主:解大漢西域之憂
    漢武帝聞此歌后,心生憐憫,每年都派遣使者帶上錦繡帷帳、美味佳餚等物品前往烏孫去慰問劉細君。不久,獵驕靡去世,其孫軍須靡繼立為王,劉細君再次成為軍須靡之妻。烏孫國這種祖孫共妻的風俗,讓細君難以接受。太初四年(前101年),和親僅五年的劉細君,便在鬱鬱寡歡中死去。細君公主死後,烏孫王軍須靡再次向漢家求親。
  • 解憂公主:絲綢路上,一位巾幗紅顏的英雄傳奇
    其實歷史上第一個彈著琵琶出塞和親的女子不是王昭君,而是細君公主,這首唐代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寫的就是細君公主出塞,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是繼細君公主之後和親烏孫的解憂公主。畢竟,長久的愛情和婚姻都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礎上的,解憂公主嫁給翁歸靡之後,是她在西域過得最快樂的一段時光。翁歸靡在解憂公主的輔助下,治理得國內統一,國力強盛,粉碎了匈奴一次次的軍事侵擾,這大大激怒了匈奴。
  • 讓人懷疑穿越的公主: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半個世紀,一女侍三夫
    歷史上的和親公主,大家一般只能想起王昭君。
  • 【西域•印記】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西嫁烏孫
    烏孫與漢政府的日益親密,對於匈奴一直以來對西域的控制是一個沉重打擊,這自然引起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恐慌和仇視,他們認為只有除掉烏孫公主才能離間烏孫與漢目前的這種友好關係。公元前71年,為維持其西域的統治,匈奴並發騎兵佔領車師,與車師聯兵,大舉西伐烏孫,威脅烏孫交出解優公主和漢廷斷絕一切關係。解憂公主與肥王立即上書昭帝,報告匈奴在西域的軍事動向,並請求漢朝派兵,共擊匈奴。
  • 解憂公主——促進大漢與烏孫友好聯盟的奇女子
    在中國歷史上戰爭與和平,英雄與美人,鐵血與柔情,殘酷與浪漫,野性與天真,使命與擔當,膽識與氣魄,悲情與屈辱,交織出一曲獵獵大風歌,唱響在歷史浩瀚的長空。漢代的解憂公主才貌雙佳,聰慧過人,膽識無比,毅然奔赴西域,肩負起和親安邊的重任。九千裡路雲和月,漫漫徵途艱難跋涉;半個世紀風與雨,肩負使命不言苦。
  •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和親」公主
  • 西漢解憂公主為什麼要殺死第三任丈夫?解讀公主和親後的難堪命運
    而好戰的匈奴曾屢次犯大漢邊界,為了聯合烏孫共同抗擊匈奴,漢武帝曾先後將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嫁入烏孫和親。公元前101年的都城長安,高聳的宮牆隔斷了宮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漢武帝緊皺眉頭,端坐在桌前。嫁去烏孫五年的細君公主病逝了,為了維護和烏孫的關係,勢必要再選一位公主嫁過去和親。幾天後,一位宮人帶著聖旨來到楚王府,很快,侍女馮嫽告知了正在撫琴的劉解憂。
  • 解憂公主的悲涼人生:流落異國五十餘年,歷經四朝三嫁.
    常建的這首《塞下曲》盛讚了漢代和親公主遠嫁烏蘇,猶如明媚的春風驅散了滾滾狼煙,讓大漢王朝與烏孫國化幹戈為玉帛的歷史功績。然而,在舍小家為大國的背後,又有誰能真正理解和親公主們遠嫁西域的悲涼與酸楚?為了繼續保持這種政治聯姻,細君公主死後,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成的女兒解憂,仍以公主的身份下嫁軍須靡。這個解憂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與細君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她豐腴健美,生性爽朗,很有女英雄氣概,忠君愛國的觀念很深,對政治的興趣也十分濃厚,對朝廷的「和親政策」,她更有相當程度的理解。
  • 和親「公主」劉解憂,教你一手爛牌如何打出了王炸四個二
    劉細君在這裡五年就芳華早逝,但劉解憂則人如其名,這個樂觀開朗的女孩在這裡生活數十年,先後嫁給三任烏孫首領,最後一個還是自己名義上的兒子。劉解憂知道自己是漢朝聯結烏孫的紐帶,但她做出的貢獻,卻遠遠不止聯姻這麼簡單。
  • 大漠朔風中飛舞的鮮紅嫁衣(二)解憂解憂,戰火休
    公元前101年,被封為公主的劉解憂告別了長安,告別了親友,踏上了和親之路。雖然此去經年,不知道還能不能再次見到父母和故土,但是解憂公主並未因此感到悲觀,因為她生性爽朗,忠君愛國,對政治的興趣也十分濃厚,對朝廷的「和親政策」十分理解,決心在另一個戰場上為國效命。因此,她是抱著一種大將軍出徵、必定凱旋的心情,轟轟烈烈地踏上了萬裡絲路。
  • 西漢最美公主劉解憂:和親烏孫,一女侍三夫,五十年後終歸故鄉
    為了進一步加強兩國之間的關係,公元前64年,肥王上書漢朝,請求為自己的長子元貴靡再迎娶一位漢家的公主。接到請求之後,漢宣帝經過挑選,解憂公主的侄女劉相夫被選中,隨後被封為公主,並讓她到長安上林苑居住,學習烏孫語言習俗,為成為未來新的烏孫國母做準備。烏孫與漢朝的關係,正在朝著一個更親密的方向發展。
  • 細君遠嫁與解憂和親
    解憂和親細君公主病逝後,烏孫國派出使者向漢武帝求親。漢武帝選派「七國之亂」中,反叛的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解憂公主」。解憂公主的陪嫁侍女,也表演自己的才藝,無論是劍術、還是音樂舞蹈,尤其解憂公主所跳的兩段舞蹈《幽蘭》與《白雪》,被烏孫國民爭先模仿。解憂公主與烏孫昆彌大婚一年多,一直沒有身孕,於是匈奴公主得到昆彌的寵愛,解憂公主面臨著失寵。後來老昆彌死去後,解憂公主嫁給新昆彌,終於生出了一個孩子,此後,解憂公主給兩代昆彌又生了5個孩子。
  • 人物 被歷史遺忘的和親公主
    這是西漢王朝的送嫁隊伍,隊中寶飾華麗,輕紗低垂的車架中坐著已經被冊封為公主的少女——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劉細君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和親公主。儘管,在劉細君之前,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劉啟,西漢王朝都曾將宗室之女以公主的身份送往匈奴和親,但這些女人早已湮沒於歷史的煙塵中,沒有人記得她們,哪怕一個可以傳頌的名字。
  • 淺聊解憂公主的童年,那時候只信奉一條法則,那就是弱肉強食
    宣帝那時候的國際法只信奉一條法則,那就是弱肉強食,這一點其實亙古未變,只不過當代人不喜歡光明正大的耍流氓,非要蒙上一層正義的外衣,傅介子的成功並不是可以輕鬆複製的,若干年後的宣帝朝就發生了一起翻車事故。
  • 歷史解說:漢朝公主在古國「烏孫」一嫁三夫,促成河西歸漢,她才是第一公主
    從冒頓單于到他的繼任者老上單于,經過長久的對峙,月氏的主要勢力遷離了河西。大部分的月氏人遷到了伊犁河、納林河流域,史書中稱為「大月氏」;留在祁連山的小部分,依附諸羌,被稱為「小月氏」。解憂公主 漢武帝時,為了聯合烏孫與之盟好,一起攻打匈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命為公主出嫁到烏孫,嫁給烏孫昆莫也就是烏孫王獵驕靡。獵驕靡以馬千匹迎聘江都公主,立為右夫人,就是地位最高的配偶。
  • 細君與解憂,兩個漢宗室女人的烏孫情緣
    細君公主是漢朝歷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跟外國通婚的女子,她初步推開了漢與烏孫建立相對平等外交關係的大門。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無從了解細君公主更多的細節,但在我心中,她是一隻象徵和平的白鴿,為友好邦交而來。劉細君去世後,漢武帝又把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嫁給了烏孫王岑陬——老王昆莫已死。岑陬不但娶了劉解憂,還娶了個匈奴女人,生有一個兒子,名喚泥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