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外,一隊車馬正在緩緩駛來;
城門之下,文武百官已列隊等候;
未央宮內,皇帝起駕,向著城門而去。
漢宣帝劉詢帶著百官,以最高的的規格,只為迎接一位遠行的公主的歸來。
五十年前,漢武帝一紙詔命,年僅20的她,告別了長安,告別了親友,作為和親公主遠嫁西域。
五十年來,她下嫁三代烏孫國國王,只為維護大漢和烏孫國的關係。
她為了大漢立下了不世之功,她的事跡千年之後依然讓人感慨不已。
這位傳奇的公主,就是著名的和親公主——劉解憂。
01
劉解憂出身皇族,祖父是楚王劉戊。原本她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公主,衣食無憂,受人尊重。奈何命運無常,劉解憂還未出生,他的祖父劉戊就因為參與「七國之亂」,兵敗自殺身亡,整個家族,也因此淪為罪人。
罪臣之孫的身份,從小就讓劉解憂受盡了白眼和不公平的對待。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劉解憂,沒有因此變得內向、自卑,反而讓她變得更加敏銳,早早就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本領。
作為罪臣的後代,劉解憂的命運早已註定。成年之後,或是做為和親公主遠嫁西域,或與是功臣成婚。
公元前101年,作為下嫁烏孫國國王的細君公主因為無法適應西域的生活,出嫁五年後鬱鬱而終。
細君公主死後,烏孫國王岑陬又向漢武帝提出了和親的請求,漢武帝決定再以公主下嫁。而這一次,重任落到了已經長大成人的劉解憂身上。
漢武帝下詔,封原楚王劉戊之孫女劉解憂為解憂公主,送予烏孫國王岑陬為妻。
既然無法改變,那就只能是坦然面對。面對漢武帝的詔命,解憂公主坦然接受。雖然她是罪臣之後,但是在她的內心卻依然渴望著能為大漢做出一些貢獻。
解憂公主不知道的是,在遙遠的烏孫國,等待著她的是茫茫戈壁,是凌冽寒風,更錯綜複雜、勾心鬥角的皇室鬥爭。
02
來到烏孫的解憂公主,被封為了右夫人。她並不是岑陬唯一的夫人,他的身邊還有一位左夫人,是一位匈奴公主。
解憂公主心裡非常的清楚匈奴公主是她在烏孫最大的敵人。她們爭奪的不是一個男人,更是一個國王,一個王國。誰更受寵愛,影響著烏孫國與漢朝和匈奴哪邊的關係更為親近。
然而,或許是因為語言不通,風俗習慣相距太大。在嫁到烏孫的前幾年,解憂公主並不受寵,相反是匈奴公主,為岑陬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泥靡,被立為烏孫國的繼承人。
烏孫與匈奴的關係日漸親密,而與大漢日漸疏遠,或許解憂公主會在不受寵中渡過餘生,然而不就之後事情出現了轉機,國王岑陬病重。
自知時日不多的岑陬,看著自己的獨子泥靡實在是太過年幼,無法繼承王位。於是立下遺囑,讓堂弟翁歸靡繼承王位,等到泥靡長大之後再將王位歸還。不就之後,岑陬去世,翁歸靡繼位,史稱肥王。
按照烏孫的習俗,新王繼位之時,要收上前任國王的夫人為妻。就這樣,匈奴公主和解憂公主依然是烏孫國王的左右夫人。
03
或許是解憂公主已經適應了西域的習俗,又或許是肥王與她憂情投意合,再婚之後的解憂公主備受寵愛。她與肥王一共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肥王對解憂公主關懷備至,言聽計從,烏孫與大漢的關係也因此日漸親密。
與此同時,因為絲綢之路的繁盛,大漢與西域各國的往來日益密切,在各國之間的影響力也日漸加深。為了加強西域各國與大漢之間的聯繫,解憂公主主動與各國溝通,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解憂公主的長子貴靡被立為烏孫王儲;莎車國國王去世,王位無人繼承,國內貴族決定迎接解憂公主次子萬年為國王,為的是他身上一半的漢室血統;龜茲國王降賓幾經努力求得解憂長女弟史為妻,深以作了漢家的外孫女婿為榮。
大漢的和親政策,在解憂公主的努力下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04
幾家歡喜幾家愁。解憂公主的風光,西域各國與大漢的親密,讓一個國家十分不滿,那就是匈奴。
匈奴王庭不斷地向烏孫施壓,要求烏孫斷絕與大漢的聯繫,但是卻都以失敗告終。最終匈奴單于聯合車師國發兵烏孫,要求肥王交出解憂公主,並與大漢斷交,否者就血洗烏孫。
面對兩國聯軍,肥王雖有心抵抗,但是烏孫的實力卻是遠遠不足以對抗,解憂公主只能向娘家求援。接到求援信之後,漢朝上下厲兵秣馬,準備派兵支援。然而,大軍為未,漢昭帝劉弗陵猝然離世。
皇位的交替,讓漢朝無暇顧及烏孫。解憂公主再一次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從漢昭帝駕崩到漢宣帝登基的這幾個月,解憂公主和烏孫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匈奴一次次的侵犯烏孫,奪取了車延和惡師地區,烏孫岌岌可危。
解憂公主和肥王再次上書,請求漢朝出兵救援。肥王表示將調集烏孫內的五萬精兵,與漢朝軍隊共同抗擊匈奴。朝政穩定之後,大將軍霍光當機立斷,派兵十五萬,兵分五路救援烏孫。
在匈奴的心中,依然殘留著衛青、霍去病留下的陰影,面對漢朝大軍,根本就沒有正面交鋒就一路向北潰敗,此時的烏孫軍隊趁機出擊,半路截殺。
公元前71年,漢朝校尉常惠和肥王率領烏孫兵從西面進攻,一路打到了匈奴右谷蠡王庭,俘獲了匈奴王族、貴族、大臣等共計四萬餘人,牲畜七十多萬頭。烏孫將所有的收穫的據為己有,實力大漲。而匈奴經此一役,損失了十分之三的人口,由盛轉衰,逐漸退出了西域的舞臺。
05
與匈奴一戰之後,烏孫國在西域的勢力大漲,與大漢的關係也變得更加的密切。為了進一步加強兩國之間的關係,公元前64年,肥王上書漢朝,請求為自己的長子元貴靡再迎娶一位漢家的公主。
接到請求之後,漢宣帝經過挑選,解憂公主的侄女劉相夫被選中,隨後被封為公主,並讓她到長安上林苑居住,學習烏孫語言習俗,為成為未來新的烏孫國母做準備。烏孫與漢朝的關係,正在朝著一個更親密的方向發展。
奈何世事難料,送親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從長安出發,抵達敦煌準備出關之時,烏孫國傳來了一個噩耗:肥王翁歸靡病逝,烏孫國陷入王位爭奪之中。
原來,肥王病逝之後,沉靜了幾十年的王子泥靡終於耐不住寂寞了,他站出來說王位本就屬於自己,肥王只是暫代。現在肥王已死,他才是正統的繼承人。在這場王位的鬥爭之中,烏孫的貴族門最終選擇了遵從前代國王岑陬的遺願,擁立泥靡為王,史稱狂王。
在觀望的人馬得知繼承王位的不是元貴靡時,單方面取消了婚約,返回了長安。如此一來,解憂公主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之中。
有時鬥爭就是這麼殘酷,因為一次變革,解憂公主幾十年的努力即將付之東流,烏孫與大漢之間的親密關係即將土崩瓦解。
面對這樣的局面,解憂公主沒有坐以待斃,任由其發展。為了遵從烏孫的習俗,更為了維護漢在烏孫的勢力,已經年過半百的解憂公主決定,再嫁狂王泥靡,嫁給這個她名義上的兒子。
嫁給狂王之後的解憂公主,努力著維護著漢與烏孫的關係,同時也在尋找機會。泥靡性格狂妄且行事兇殘,所以才會有狂王的稱號。他繼位之後,倒行逆施,搞得全國上下對他是怨聲載道。同時他與同母異父的弟弟烏就屠的關係還十分的惡劣。
經過長時間的等待之後,解憂公主認為除掉狂王的時機已到。於是她派出跟隨她多年的侍女馮嫽去遊說烏就屠聯手刺殺狂王。然後聯繫出使烏孫的漢朝使臣擺下了一場「鴻門宴」。
然而「鴻門宴」的結果似乎都不太理想。宴會之上,漢使派人刺殺狂王,沒想到刺偏了,狂王受傷逃出。逃出之後的狂王馬上帶兵報復,雙方兵戎相見。烏就屠趁亂逃跑,而解憂公主和漢使被狂王圍困在烏孫都城赤谷城。
所幸漢朝西域府發兵解圍,狂王看在漢朝的面子上才撤兵。
06
這是漢朝第一次幹涉烏孫國的內政,雖然是以失敗告終,但是卻使得烏孫陷入內亂之中。
之後的時間裡,狂王失勢,烏就屠起兵叛變殺死狂王。烏就屠借母家匈奴之勢想統領烏孫,最終卻被女外交家馮嫽勸降。
最終烏蘇一分為二,解憂公主的兒子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孫國王的稱呼),統領五分之三的國土,烏就屠為小昆彌,統領五分之二的國土。
而此時的解憂公主,已經年近古稀她回想起當年來到天山腳下時,正值青春年少,為了大漢的江山,為了兩國的友好,她付出自己的一生。
然終究是故土難離,雖然在烏孫生活了五十年,但是在解憂公主的心中,沒有一日不思念故土。
也許,是該回家了。
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上書漢宣帝稱:
「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
解憂公主回歸當日,天子親迎,百官相拜
公元前49年,回歸長安兩年之後的解憂公主與世長辭。
結尾
在歷史的璀璨畫卷之中,留下輝煌一筆的人,除了馳騁沙場的鐵血男兒之外,還有許多像解憂公主這樣的紅粉佳人。
她們用自己的溫柔奉獻、機智勇敢,在另外一個戰場上書寫著不朽的詩篇。
end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浠先生】。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讚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