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蒙古族的傑出英雄,他及其後繼者在25年的時間裡,所統率總數不到20萬人的蒙古鐵騎,所向披靡,曾先後滅亡40多個國家,徵服720多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人數超過1000萬,徵服各民族人口數目達6億,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蒙古帝國。其穩定時期版圖面積超過3500萬平方公裡,版圖最大時期面積超過4400萬,佔當時整個人類世界的五分之四還多,而現在整
個亞洲的陸地面積(包括所有島嶼)不過4400萬。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從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創造出驚人的業績,原因固然很多,但在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其部下能無比忠誠地隨其徵戰,這種歷史上較為罕見的現象與其傑出的領導藝術是密不可分的。成吉思汗絕不僅僅是一位野蠻的武夫,他是能徵善戰的軍事家,從領導科學看,他更是一名具有高超御人之術的領導者。
以自身榜樣帶動人
在自己形單影隻、處於相對弱勢的時候,要想快速、持續壯大自己的勢力,完成先祖的復興大業,是靠己還是靠人?成吉思汗沒有把主攻方向放在別人身上,而是先從自己做起,苦練內功,靠自己的勇敢機智去吸引人、影響人和帶動人。
成吉思汗曾說:「治身必先治心,責人必先責已。」他16歲時,主兒勤人盜走他家賴以生存的八匹銀合馬,在奪馬戰中,他多次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博爾朮,孤身退敵,他的智勇使博爾朮十分敬佩,二人結成莫逆之交,也為將來的蒙古國吸引來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少年時代的成吉思汗就表現出過人的勇武和機智,備受各部貴族和屬民擁戴,20多歲就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首領,在以後的作戰中,他往往是帶兵親徵,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總是出現在戰鬥最激烈的地方,他的戰旗指向哪裡,哪裡的敵人就要後退,就要潰散,因此部下都佩服他的「神武」,公認他「無堅不摧」。他的雄才大略也使許多有見識的人十分佩服,他們認為只有投靠成吉思汗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才能稱霸草原,徵服各國,成吉思汗這種「帶人」領導藝術是他屢次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
以敏銳眼光辨別人
部落混戰,人才頻繁流動是那個時代的常事,而投靠者是否「不變質」,則是很難察別的事。成吉思汗在幾十年的馬背徵戰中,養成了自己獨特的識人方法。
他認為,對舊主不忠者則可能對新主不忠,對舊主忠者則可能對新主也忠,他就是以此來衡量投誠者在立場上是否可靠。識別橫掃歐洲的名將者別就靠這一招。120l年,在徵戰泰赤烏部中,敵軍猛將只兒豁阿歹差點射死成吉思汗,戰後,成吉思汗詢問何人所為,被俘虜的只兒豁阿歹站出來承認自己所為,並表示願為成吉思汗效勞。成吉思汗驚奇而讚許地拍著只兒豁阿歹的肩膀說:「凡是害人的事,別人都隱諱不說。你卻不隱已所殺,不諱已所敵,直言不諱地告訴我,你真是一個誠實的人,可以做伴當。」為了慶賀只兒豁阿歹的歸附,成吉思汗親自給他改名叫「者別」(蒙語即「箭」),並對他說:「你曾箭射我的戰馬,從今以後你就是我手中的利箭,為我去射殺強敵。」識別泰赤烏部大力士納牙阿也是靠此招。此人在關鍵時刻放走了成吉思汗的宿敵塔兒忽臺後投降,成吉思汗非常讚賞他,說:「如果你親手把塔兒忽臺捉來,我就要殺死你,族誅背叛本主的人。你不忘本主,說明你有忠於主人之心,我就喜歡這樣的人。」從此,納牙阿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成為大汗萬人護衛親軍的重要首領。
以實際才能使用人
成古思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用,並能因才授任、破格用人。他曾說:「智勇兼備者,使之典兵。活潑蹺捷者,使之看守輜重。愚鈍之人則付之以鞭,使之看守牲畜。我由此意,並由次序紀律之維持,所以威權日增,如同新月,得天之保佑,地之敬從。」他要求「十人之長不盡職者去之,即於此十人中選擇為長。」他指出「能治家者即能治國,能轄十人者即能轄千人萬人,能理已事即能理國事,為國禦敵。」這樣就取消了各級將領的等級界限,為破格提拔人才提供了理論根據。
這是一種不問出身,不問等級、資歷,只看實際才能的用人路線,因此成古思汗手下收集了各民族大量有用的人才,既有出身於奴隸的將軍、國王,又有原為仇敵的先鋒大將,既有出身本族的宗王大臣,又有來自各部族、各民族的文臣武將,這些人不僅積極執行成吉思汗的政治軍事路線,而且主動為他出謀劃策。
以嚴明紀律鞭策人
成吉思汗特別強調紀律的嚴肅性和軍隊的集中統一,他規定了軍隊的各種紀律以及對違犯紀律者的處置辦法。「對於將校之有過者,只需遣派一最微賤之臣民,已足懲之。此將雖在極遠之地,統兵十萬,亦應遵守使者所傳之命。若為受杖,則應伏於地,若為死刑,則應授其首。」
他頒布蒙古第一部成文法———《大札撒》,針對各種不同情況分別制定法令,針對各種不同罪行也制定相應的刑罰;他大力加強法制教育,下令所有將士要學習《大札撒》;他嚴明軍紀,對違紀者即使是親戚貴族也不例外。他說:「凡諸臨敵不用命者,雖貴必誅」。如其異母弟弟別勒古臺因洩密不準參加高級軍政會議,其親叔父答裡臺因不守軍令不準參加族人會議,近親貴族撒察別乞和泰出二人因背叛盟約被處死。嚴肅的軍令帶來了上下的同心協力,使得軍令、政令的得以貫徹執行,部隊戰鬥力顯著提高,這是成吉思汗御人的一個重要「法寶」。
以寬大胸懷容忍人
自古有匡天下之志者必有容天下之量。成吉思汗以他海納百川的度量,吸納了一大批能人志士效力麾下,真正形成了人才的群體優勢,有力地推動了蒙古國的大統和可持續發展。
他廣納人才,手下將臣可以是貴族,也可是平民甚至奴隸,可以是同部,也可是異部甚至不同民族,可以是同俗同趣,也可是異好異語甚至異信仰;他關心將士,有時還親自去看望傷員,「親付以善藥」;他善納忠言,自己雖為萬民頂膜禮拜的大汗,但卻總在關鍵時候聽得進勸阻,知錯善改,不剛愎自用,因此被公認為是個「有度量,能容眾」的人。
以最大熱忱幫助人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1217年,大將速不臺出徵垂河討伐宿敵脫裡脫的兒子火都、赤刺溫時,成古思汗特為速不臺配備了一支鐵車軍,在戰車的車輪上釘滿了鐵釘,以便翻越重山峻岭,去捕捉帶套的野馬、中箭的傷鹿。臨行前,
成吉思汗反覆向速不臺申明了這次戰爭的重要性及幾條注意事項:「這次遠徵,山高路遙,你一定要注意愛惜馬匹,節省行糧。途經荒山野林,肯定會有不少野獸,你不要讓軍卒們無節制地打獵,只顧逐野獸,就會耽誤行軍時間。除非為了增加軍糧,你才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幾次狩獵。假如有人違背軍令,你可以把他們捉起來鞭打。凡是我認識的人,你要把他們押來由我處治。我不認識的人,你可以就地斬首。賴長生天的保佑,如果你捉住了火都等人,可以就地處死,不必把他們押到我這裡來,免得他們又中途逃脫。」成吉思汗這種用才幫才的領導藝術為部下圓滿完成任務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個幼年喪父,曾4次差點餓死、3次被追殺亡命、2次全軍覆沒、3次眾叛親離的人,每次他都在絕境中捲土重來,經過一生戎馬徵戰煉就了非凡領導力!企業家可以學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