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從0入門:關於四聲,古詩發音與普通話的區別

2020-12-12 青樓詩社

這是一個讓初學者從0入門,學習寫古詩的專欄,共15個章節,由淺入深講解,歡迎收藏

在前一篇開題文章中,我們講到,詩的分類大致可以按照時間節點來分:

唐朝以前,那種不拘長短,不限平仄,無需押韻的詩詞,統稱為:「古風」或「古體詩」;

東晉以後,在唐初逐漸形成的有著固定長短,明確平仄規則,必須遵循聲韻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

五四之後,伴隨著新文學而興起的,不拘泥格律的新體詩,稱為現代詩。

我們常說的「古詩」,絕大部分是指「近體詩」,也就是唐代以來的「格律詩」。

寫一篇「格律詩」難嗎?

說實話,不難,學會一個詞——韻律,這也是眾多「大家」在點評一首詩時首先看的,簡單來說,就是是否押韻,是否入律。

為了讓更多0基礎的朋友能夠循序漸進學習,接下來我們把「韻律」拆分開,大家跟著內容走,就會發現,詩詞其實沒有那麼深奧,0基礎也可以短時間內學會寫古詩詞。

我們的內容大致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基礎篇,主要講解押韻和平仄第二部分:進階篇,主要講解格律第三部分:實戰篇,實際講解絕句和律詩具體的寫法

——正式開始——

第一節,咱們講「四聲」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都學過拼音,漢字的發音是由聲母加韻母,共同組合發出的音。部分字沒有聲母,只有韻母。

所以,我們所有的漢字,都離不開韻母。

千百年來,老祖先們在使用文字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套規律——韻母作為一個字的尾音,當兩個字的韻母相同時,放在不同句的結尾處,會出現一種特殊的味道,這種味道讓文字讀起來順口、悅耳,所以被普遍運用在「歌」與「詩」中,這種同韻的寫作手法,就叫「押韻」。

比如李白的:

故人西辭黃鶴樓(lou)煙花三月下揚州(zhou)

都是ou韻,所以讀起來非常舒服、順暢。

在現代普通話中,共有39個韻母,a、o、e,i、u、ü....,這些我們小學都學過。

除了音之外,漢語在發音時,還有四個抑揚頓挫的聲調,分別是: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

以上,是咱們現代語言的發音,如果寫詩的時候,使用《中華新韻》,那就只需要了解到這個層面,也就是掌握了普通話,也就學會了新韻。

這個時候,或許有的朋友會有疑問,古人寫詩的發音難道和說話不一樣嗎?

相關焦點

  • 現在的四聲是普通話的調值,能解釋古詩的平仄嗎?
    現在的四聲是普通話的調值,能解釋古詩的平仄嗎? 這個問題是對平仄有認識的人提出來的。大部分專家都會回答,現在的四聲調值無法解釋古詩的平仄,因為普通話分一二三四聲,而古詩平仄細分為「平、上、去、入」,而且這其中是不對應的,入聲字在普通話中消失了。 專家說得沒錯。 不過,我倒不這麼認為。 我認為現代人學詩詞倒是不妨從普通話音調劃分入手,來學會區分詩詞用字的平仄,熟悉近體詩格律。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這裡說詩詞中的平仄,自然是指古詩詞中的平仄。古音平仄古詩詞的平仄是根據古代漢字發音簡化出來的。古詩詞以唐詩宋詞為代表,而唐宋之後的古詩依舊按照古音韻來創作,所以發音就以宋末《平水韻》為準。元朝北方口音的入侵,演變到今天的普通話和唐音宋調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因而新韻和平水韻也有了較大的區別。漢字發音變化,自然就會產生不同韻部的重新組合。不過韻部的調整其實和平仄的關係不大,因為平仄只是音調標誌,與韻母變化沒有關係。平仄是古代漢字音調變化的二元簡化。
  • 詩詞中古韻的四聲標註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什麼不同?
    舊體詩四聲與現代漢語四聲是否有區別?有何區別?當然是有區別的。古代四聲是分為「平、上、去、入」,而現代漢語四聲則是「一、二、三、四」,這四個聲調有對應,但又不完全對等。因為古代四聲是基於當時中原發音總結而成,隨著元朝兵馬南下,將中原口音的漢人和知識分子趕到南邊,北方口音逐漸成為發音主流。而普通話實際上就是在當時的北方口音慢慢演變而來。音調不同,對漢字四聲劃分的標準自然就不同了。
  • 寫詩入門第一講:漢字平仄的劃分,平水韻與普通話的區別
    應許多詩詞愛好者的建議,詩巷特開設了這門《詩、詞、聯寫作精講,帶你快速入門》課程。那麼今天開設的這門課程是將三者合在一起而「成套」,這樣就可以更加方便那些想系統學習詩詞聯寫作的朋友,滿足他們「通過一門課,掌握三種文體」的期望。
  • 普通話、粵語、潮汕話、客家話發音字典古詩文、字源、甲骨文查詢
    現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語是分析語,一般有四到十五種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漢語普通話及各方言有多套拼音方案,由各地區語言文字相關工作單位根據【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及相關國際標準編制。
  • 【詩詞格律與寫作】四聲、入聲辨別
    辨別讀音平仄,無疑是詩詞格律與寫作的當務之急。 古代的四聲跟現代漢語當中的四聲是不一樣的,現代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古代漢語的四聲是平、上、去、入這四聲,這裡面我們主要辨識古漢語中的入聲。
  • 初識格律和平仄四聲
    格律是詩、賦、詞、曲等關於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外國詩歌也有自己的格律;格,通俗來講就是格式、格局,主形;律,即音律,主韻。來由格律本來自音樂,在音樂散佚後,經研究者總結古詩歌的共同規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
  • 中國古語發音
    前些天偶然瀏覽網頁的時候又看到了有關古漢語的內容,也上網找了一些視頻,模範了發音也是饒有意思的。想來這些年來的穿越劇也受到了各種吐槽。其實拋開其他的不說。試想一下一個現代人穿越到了古代其實最大的問題居然是「語言不通」也就是說中國人聽不懂中國人說話(尷得一尬)古漢語又分為遠古,上古,中古,近古四個時期。
  • 古詩詞裡常用字的不同發音,原來不是高大上的文學知識?
    在學習古詩詞時,有的老師會糾正一些常用字在古詩文中的發音,如「青鳥殷勤為探看」的「看」往往讀成kān第一聲;「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讀成「xiá」,這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能指出某字應該讀什麼神奇讀音會顯得自己很有學問,於是特別愛糾正別人。
  • 詩詞愛好者必看,如何寫一首古詩?
    那麼,我們如何寫一首「像樣」的古詩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古詩是什麼,它是區別與現代詩的一種詩歌形式,發端於《詩經》和《楚辭》,由「古體詩」和「近體詩」構成。在這裡要說明的是,這是以詩歌形態來決定的,而不是以寫作的時間決定的,比如,當代人寫的古詩也是古詩。
  • 古詩吟誦,請跟我來
    在前面白霞玲老師的講座中,大家明白了什麼叫吟誦,為什麼要吟誦;也知道了古詩文原來是可以吟誦的。吟誦是有旋律有節奏的,而且長短高低是有規矩的。古人稱之為「讀」,後因要與現在的朗讀區別開來,葉聖陶先生改名為「吟誦」。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吟誦近體詩的一些讀法規則。大家首先要弄清普通話的四聲與中古音平仄的關係。有一個口決分享給大家:一二聲平三四仄,入聲歸仄很奇特。
  • 普通話發音|上聲問題難倒80%的人,你讀對了嗎?
    上聲是普通話發音中的難點之一,據說難倒了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普通話一乙的小夥伴,其他都沒什麼問題,就是上聲沒讀準。小普總結了下同學們反饋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個問題,讀不準上聲調值。「一碰到上聲,我就被扣分,真是讀一個錯一個」。*第二個問題,不知如何進行上聲變調。上聲在上聲、陰平、陽平、去聲、輕聲前都會產生變調,只有在單念或處在詞語,句子的末尾才讀原調。首先,你要學會看這張調值表,下方內容中講到的調值都要參考這張圖哦~1.
  • 迅速改正平翹舌發音小竅門,四個竅門幫你提升普通話水平
    平翹舌發音總是鬧笑話有位大學生問:包子我能讀成包指(zhi),大三我能讀成大山sha,四和十總是讀不準,軍訓的時候絕對不能站在第四位,否則報數的時候就亂套了,教官帶著山東口音都笑話我,說我的普通話說的非常普通,怎麼辦?
  • 詩詞從0入門③:押韻,一文讀懂詩詞押韻、步韻、出韻等知識點
    詩詞從0入門第三課:押韻前節回顧前面的兩節內容,我們主要講了詩詞中的四種聲調、106部《平水韻》表,以及平仄的定義與使用。這些內容是詩詞的基礎,非常簡單。今天,我們主要來講另一個詩詞的重要基礎——押韻,簡單且重要的知識點。
  • 描寫立夏節氣的古詩 關於立夏的詩詞大全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描寫立夏節氣的古詩 關於立夏的詩詞大全 立夏節氣的腳步越來越近,也意味著春天要走了,炎熱的夏天就要來臨,屬於夏天的故事就要發生,而關於描寫立夏節氣的古詩有哪些呢?關於立夏的詩詞大全有哪些呢?以下就是總結的所有內容,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papa校長和你聊一聊日語入門階段的發音問題
    「說得好聽」是初聲日語自誕生之日起就秉持的一個宗旨,也是日語入門學習者尤其是自學者所面臨的一個最大難題。在「學日語以交流為目的,能聽懂就行,不需要多標準」盛行的大環境下,我們為什麼還要堅持發音為王呢? 舉個例子: 兩個老外跟你用漢語交流,一個普通話倍兒標準、倍兒流暢,另一個滿嘴的印度漢語,你交流起來會覺得哪個更舒服呢?答案不言而喻。
  • 詩歌的韻律和意境哪個更重要,為什麼有那麼多不押韻的古詩?
    那麼就會有很過朋友舉出很多不押韻的古詩例子來,其實這完全是古代發音和今天發音的區別。同時有很多詩在創作的時候是使用方言的,也和我們今天流通的普通話截然不同,這樣才造成了我們在讀到很多古人作品的時候,認為不押韻。
  • 詩詞從0入門⑥:鄰句相粘,15天古詩詞0基礎入門
    詩詞從0入門第六課:鄰句相粘前節回顧前面兩節內容,咱們主要講了詩詞格律中,有關平仄規律的兩個知識點:句內平仄交替、對句平仄相對,並且都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具體來說,絕句的二三句,律詩的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都必須遵循鄰句相粘的規則。如果上一聯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對應的下聯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為何古今漢字發音不同,古詩韻腳依然工整?正確認識何為發音不同
    古代漢語的發音和現代漢語不同,並不僅僅是指一個字古漢語的讀音和現代漢語的讀音完全不同。這裡要說兩個很重要的常識,來看看古代漢語的讀音和現代漢語到底差別在哪裡。古代文學作品當中的「叶韻」,古今語音變化是由來已久的我們見過、聽過很多古詩當中的字和現代讀音不一樣。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中,「衰」這個字在這首詩裡讀「cuī」,「遠上寒山石徑斜」中,「斜」讀為「xi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