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2020-12-16 梧桐樹邊羽

這裡說詩詞中的平仄,自然是指古詩詞中的平仄。

古音平仄

古詩詞的平仄是根據古代漢字發音簡化出來的。

古詩詞以唐詩宋詞為代表,而唐宋之後的古詩依舊按照古音韻來創作,所以發音就以宋末《平水韻》為準。元朝北方口音的入侵,演變到今天的普通話和唐音宋調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因而新韻和平水韻也有了較大的區別。

漢字發音變化,自然就會產生不同韻部的重新組合。不過韻部的調整其實和平仄的關係不大,因為平仄只是音調標誌,與韻母變化沒有關係。

平仄是古代漢字音調變化的二元簡化。古代漢字發音五個調,其中有形態的為四個,即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同時還有個爆破音調,類似於今天的輕聲部,稱作「入聲」。

「陰平、陽平」合稱「平」,所以又稱四聲「平上去入」。

南北朝音韻學大發展時期,四聲標註法運用進入詩歌創作,後來因為太麻煩,在則天皇帝時期簡化成為「平、仄」二元,陰平、陽平統稱「平」,上、去、入三調統稱「仄」。

這樣就大幅簡化了四聲標註的繁亂,並成功總結出格律詩的基本用字音韻關係,即格律詩最重要的四種基礎平仄格式。

所以平仄只是近體詩快速入門的一種音調控制工具,使用它創作出來的格律詩能從根本上避免詩句音病。這四種平仄關係只不過是音韻組合的不完全歸納,按照它們寫出來是音韻清朗的,但也有更多通順起伏的音韻組合併沒有歸納進來——這就是為什麼不遵守格律的古體詩,一樣可以成為吟誦經典的緣故。

今音平仄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把今天的普通話發音和古詩詞中的平仄去對應呢?

第一是為了更好地賞讀古詩詞。

漢字發音雖然有了變化,但根源和基礎是沒有變化的。而且我們今天根本無法正確使用古音朗讀詩詞,有誰讀古詩不是普通話呢?但是古詩詞的架構,特別是近體詩,基本上都有平仄關係在內,我們研究、賞析古詩詞是無法避開平仄的。

將普通話的發音和古音平仄相對應是一種入門手段,在發現平仄不對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今發音異同(多音字)和入聲字。

第二是為了創作近體詩。

平仄音調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是近體詩的平仄關係已經固化,再也不會發生變化。我們在創作近體詩套用平仄關係的時候,是必須要分清楚普通話發音中漢字的平仄對應的。

今天普通話的漢字發音其實也是五個音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和輕聲。輕聲是漢語中所具有的一種特殊變調現象,在全國的廣大方言和普通話均有出現。但是輕聲一般不被當作聲調看待,因為它沒有固定的調值。

所以普通話拼音裡面實際上只存在一、二、三、四個聲調。

這四個音調對應古音調劃分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比如「飛、肥、匪、費」四個字同聲四調,「飛」是陰平(一聲),「肥」是陽平(二聲),這兩個音調是平,所以「飛、肥」是平聲字;「匪」是上聲(三聲),「費」是去聲(四聲),所以「匪、費」是仄聲字。

假如我們寫一首格律五絕,如果平仄關係為「平平仄仄平」,那麼這幾個字的對應安排位置就只能是「飛飛費費飛」——注意這只是平仄用字例子。

而作為遵守格律的對句,平仄必須相對,那是不是就是「費費飛飛費」呢?因為對句必須平聲結尾,所以只能調整為「費費費飛飛」,即「仄仄仄平平」。「相對」只是二、四關鍵位置的平仄相對。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正是平起入韻格式的五言格律詩的首聯。

入聲字到哪裡去了呢?

因為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字這個概念,那麼原來的那些入聲字就根據它們本聲的音調值劃入其他三個音調「平、上、去」,即進入了普通話的四聲劃分。

這就是「入派三聲」(平上去),其實嚴格講起來是入派四聲。

比如上一篇文章裡面柳宗元的詩: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其中「百、越」是入聲字,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句中,這兩個字到今天發三聲、四聲,同樣還是仄聲,所以這個律句無論今古都沒有變化。

「一」也是入聲字,在舊時是入聲字,發仄聲,在「平仄平平仄仄平」中是合律的。但在今天發第一聲,實際上是陰平,劃入平聲,平仄關係就變成了「平仄平平仄平平」,四、六關鍵位置失替,這就不是律詩了。

入派三聲之後,變成平聲的字,我們在賞析古詩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也是造成格律詩平仄困擾的主要問題。

但是我們今天創作律詩,就完全可以使用新韻,把「一」字作平聲來處理。

其實使用古韻平仄和今韻平仄來寫格律詩,都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是不要在一首格律詩中同時出現今古韻。你不能第一句用平水韻,發現第二句平水韻講不通了,就用普通話來自圓其說——這叫作不古不今,不男不女,不陰不陽。

平仄格律的鐐銬問題

順便說兩句格律的問題。

有人說今天的人寫近體詩是自我束縛,這種觀點有些狹隘。

我們這麼打個比方吧。近體詩是一雙精美的鞋子,擺在那裡,不招誰惹誰。你光著腳在旁邊走來走去也沒人管你。但是有人看上了這雙精美的鞋子,哪怕不合腳,也願意穿上試試,說不定能跳出更好看的舞蹈來。

這和打赤腳的你有什麼關係?他腳疼,他長雞眼,甚至為了穿進鞋子而砍掉一兩個腳趾頭,這是他自願的,是他願意承受的代價,和你打赤腳逍遙有什麼差別?

你為了腳不疼,願意打赤腳,他為了更好看,寧願削足適履——這都是人的選擇,沒有高低。

不論學不學格律,守不守格律,是詩人的自由選擇,你一定要看低別人,只不過是想抬高自己罷了。

個人從來是建議學會格律,使用格律賞析前人格律作品,至於創作中是否使用格律,就好像你擁有了這雙鞋子,跳舞的時候穿不穿,取決權就在於你自己。

不要因為有了鞋子,就看不起光腳的,也不要因為沒有鞋子,就鄙視追求鞋子的。

別一開口就格律是鐐銬什麼的,搞清楚聞一多說的「詩歌是帶著鐐銬的舞蹈」是個肯定句,是對詩歌藝術的讚美。

沒有格律鐐銬,同樣有別的鐐銬。

當代詩什麼鐐銬都沒有,也沒見幾首上得臺面的作品啊?

文採、情感和境界的局限,才是詩人最大的鐐銬。

相關焦點

  •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文/@成長新視點平仄,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韻律,也就是聲調。在現代漢語中,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聲」,也就是常說的第一、二、三、四聲。古典詩詞中的平仄,分別對應的是一二聲和三四聲。
  • 詩詞中古韻的四聲標註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什麼不同?
    古代四聲是分為「平、上、去、入」,而現代漢語四聲則是「一、二、三、四」,這四個聲調有對應,但又不完全對等。因為古代四聲是基於當時中原發音總結而成,隨著元朝兵馬南下,將中原口音的漢人和知識分子趕到南邊,北方口音逐漸成為發音主流。而普通話實際上就是在當時的北方口音慢慢演變而來。音調不同,對漢字四聲劃分的標準自然就不同了。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我國是詩的國度,有豐富的詩歌遺產,詩詞中的精華是一座巨大的營養庫。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
  •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想學就來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想學就來  文/成長新視點  平仄,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韻律,也就是聲調。在現代漢語中,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聲」,也就是常說的第一、二、三、四聲。古典詩詞中的平仄,分別對應的是一二聲和三四聲。
  • 初識格律和平仄四聲
    平仄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 現在的四聲是普通話的調值,能解釋古詩的平仄嗎?
    大部分專家都會回答,現在的四聲調值無法解釋古詩的平仄,因為普通話分一二三四聲,而古詩平仄細分為「平、上、去、入」,而且這其中是不對應的,入聲字在普通話中消失了。 專家說得沒錯。 不過,我倒不這麼認為。 我認為現代人學詩詞倒是不妨從普通話音調劃分入手,來學會區分詩詞用字的平仄,熟悉近體詩格律。
  • 【詩詞格律與寫作】四聲、入聲辨別
    在現代詩詞對聯寫作中,最基本的障礙無疑是漢語文字讀音平仄的辨識。古漢語經過近千年的發展、變革,許多文字的讀音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辨別讀音平仄,無疑是詩詞格律與寫作的當務之急。 古代的四聲跟現代漢語當中的四聲是不一樣的,現代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古代漢語的四聲是平、上、去、入這四聲,這裡面我們主要辨識古漢語中的入聲。
  • 過年貼春聯,怎麼區分上聯和下聯,他們張貼的位置又怎樣安排才對
    上聯位置在右邊,切記,這是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更是符合古人從右到左的書寫習慣,怎麼區分上聯,就看其末尾一個字,是仄聲字,即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和第四聲,這裡要注意有些字今天的讀音是平聲,但是在古代漢語是仄聲,例如:習、擊、說、積等等,在古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就是仄聲。
  • 詩詞從0入門:關於四聲,古詩發音與普通話的區別
    這是一個讓初學者從0入門,學習寫古詩的專欄,共15個章節,由淺入深講解,歡迎收藏在前一篇開題文章中,我們講到,詩的分類大致可以按照時間節點來分:唐朝以前,那種不拘長短,不限平仄,無需押韻的詩詞,統稱為:
  • 聯海行舟手記之對聯的平仄
    一、平仄平仄是聲律上的術語。至南北朝時古漢語確立了四聲系統 ,「四聲」概念是當時的沈約、周顒提出來的。古漢語的「四聲」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那麼,「平仄」的『平'指的便是四聲中的平聲,包括上平(陰平)、下平(陽平)二聲;『仄'是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現代漢語中,聲調轉化為四聲: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而古漢語中「入聲」讀音的字則分別歸入現代漢語中的四聲去了。
  • 不知道平仄怎麼分?那就看這裡
    許多熱愛古典詩詞的朋友經常被平仄問題搞得暈頭轉向,不知道該如何區分文字的平仄,今天悅讀君就來說說這個平仄的問題。一、什麼是平仄簡單點來講,平仄就是指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就是平直,「仄」就是曲折。什麼意思呢?
  • 什麼是「平仄」,如何辨別平仄?
    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shǎng)、去、入。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 協智:對聯規則與平仄辨別
    當然,嚴格要求上下聯所有對應字最好都能平仄相對(反),但考慮到難度太大,因此保持每句語音節奏點,即偶數位上的對應字必須相反,其它數位可以放寬。這其實也是律詩關於平仄相對的規則應用,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 對聯,你會區分上下聯嗎?
    但許多人在貼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並不能清楚區分上下聯。那如何正確區分上下聯呢?按音調平仄區分講究平仄,這是絕大多數對聯的特點。那麼,什麼是平仄?具體來說,就是上聯的最後一個字是一般是仄聲,即漢語拼音音調的三、四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一般是平聲,即漢語拼音的一、二聲。
  • 《漢語拼音方案》今年有望修訂
    》現已有一些與現代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如多數人不會正確讀出漢語拼音字母的讀音,多數人把漢語拼音字母讀成英文字母的讀音等。他連續兩次提出提案,建議根據現代社會的實際使用情況,對1958年版《漢語拼音方案》進行修訂。據悉,教育部有關部門準備啟動修訂《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漢語拼音方案》已落後於時代李藍給記者介紹了他此次向大會提交的提案,呼籲修訂1958年版《漢語拼音方案》。提案裡列舉了12個在《方案》中作了規定,但現在計算機中仍然不能正確顯示和輸入的字符。
  • 推普ing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關於漢語拼音的硬核科普,來了~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漢語拼音是給漢字注音的工具。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語拼音方案》,是於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的。那麼在此之前,人們是怎樣注音識字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程吧!
  • 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有朋友提問: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 近體詩的平仄關係與音律結構,為什麼學李白不如學杜甫?
    把陸龜蒙的《夏日閒居作四聲詩寄襲美》第一首與《春望》放在一起讀,格律的重要性立刻就顯現了出來。《春望》是近體詩的巔峰之作,每個字的平仄都有嚴整的考究和章法,讓音律在字與字之間進行平仄交替,構成四組對仗。
  • 漢語韻律之美
    1.聲韻調的音樂美漢語的字音包含聲、韻、調三個部分。漢語拼音字母的元音都是樂音,每一個音節中都少不了元音,所以單個字音就具有音樂美,而兩個音節構成雙聲、疊韻關係,更具有音樂美。古典詩詞中準確地運用疊音詞、擬聲詞,不僅增強詩之音樂美,還增強詩詞之抒情效果,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之「蕭蕭、滾滾」,使詩情畫意耐人尋味。漢語有四個聲調。古四聲分為平、上、去、入,文人將其作「二元」分類,謂之「平仄」。平聲歸入「平」,上、去、入讀起來不平,統統歸入「仄」。聲調的變化會產生抑揚頓挫的節奏,語言學家謂之「韻律」。
  • 古漢語「四聲」和現代漢語有什麼區別?其實很多內容都屬猜測
    古漢語中的「四聲」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是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有聯繫也有區別。但值得注意的,這兩種「四聲」都是指當時官話而言的,比如現在的普通話,其他方言是不在研究範圍之內的。「四聲」指的是字的聲調,漢語中用以決定字義無論是古漢語的「四聲」還是現代漢語的「四聲」都是指聲調。聲調是由音的高低來決定的,即「音高」。以「音高」來作為決定字音的要素之一,並區別字義,這是漢語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