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想學就來
文/成長新視點
平仄,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韻律,也就是聲調。在現代漢語中,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聲」,也就是常說的第一、二、三、四聲。古典詩詞中的平仄,分別對應的是一二聲和三四聲。
學會區分平仄,對於現代人來說,就是要懂字的拼音聲調,即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用韻母對照就是ā、á、ǎ、à。
一、什麼是平仄。
為了更好地區分平仄,需要先知道什麼是「四聲」。在中古時期,漢字也有四個聲調,分別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也簡稱「四聲」。在古代,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
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古代漢語中的四聲,和現代漢語中的四個聲調,並不相同,對比如下:
古代「平聲」,在普通話中被分解為陰平及陽平(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在普通話中一部分仍是上聲(第三聲),一部分變為去聲(第四聲);
古代「去聲」,保持為普通話中的去聲(第四聲);
古代「入聲」,普通話中已不存在,被分別給了(第一、二、三、四聲)。
平仄,是古典詩詞格律中的一個術語。在古詩詞中,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二、平仄在詩詞中的使用。
在古代,平聲的字,是聲音高且平而長,從頭到尾不升不降;仄聲的字,讀音不平,有上升下降和短促拐彎,這樣就形成了兩大類型。
為此,古人在詩詞創作中,為了使詩詞讀起來,給人有抑揚頓挫、婉轉悠揚和變化多姿的韻律美感,就會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使用,使聲調多樣化。平仄在詩詞中的使用,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和特點。
1.平仄在本句中的交替。
2.平仄在對句中的對立。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尤其明顯。
以毛主席七律《長徵》詩第五、六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為例。這兩句詩的平仄分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是在本句上,每兩個字為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接著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接著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平仄的交替。
二是在對句上,「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平仄的對立。
尤其值得點出的是,這個對句末尾的「暖」和「寒」兩個字,為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詩人戰勝困難後的激動;「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詩人九死一生後的回味。
「暖」和「寒」兩個形容詞,既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也是韻律的轉變,給人一種跌宕起伏、張馳有致的無窮情感變化在裡面。
三、古典詩詞的平仄格式。
在古典詩詞中,無論是五絕、七絕、七律,都有其固定的韻律格式,概括起來就是兩句口訣和三句話。
1.兩句口訣,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2.三句話:第一,一句之內平仄相間;第二,兩句之間平仄相對;第三,上下句之間平仄相粘,相粘就是二四六字的平仄保持銜接一致。
例,杜甫的七絕《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為例。在這首詩中,第二句的行、鷺、青,與第三句的含、嶺、秋,正好是平仄平,與平仄平。這就是相粘。
結語。
作為現代人,對於古詩詞的平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詩詞中每個字的韻母聲調,也就是普通話的四聲,不需要去考慮古代的四聲,否則容易糊塗。
清楚了古代詩詞的平仄關係和使用規則,對于欣賞詩詞和創作詩詞,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