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2020-12-22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提問: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以上是問題和問題補充。

這幾天雜事多,沒心情賞析詩和寫詩詞方面文章,就寫了個「平仄重不重要的」的問題,一個是儘量保持不斷更,二是這類文章不傷神,容易寫。結果沒想到看得人挺多,評的人也超多。甚至有人留言說我「不配」,原本是打算視而不見的,但是以前說過,凡是關注的基本上都會回復,所以如果是關注了來罵就不回復,會顯得有些食言。

想了四分之一分鐘,既然這位老兄很激動,連「領域」都寫成了「領悟」,那自然不能語言對抗,所以只好認慫,希望能夠平息他的怒火。

不過說句實話,平仄對於賞讀者來說,確實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創作格律詩詞和對聯的人來說,當然是有意義的。但是這種意義也就局限於形式,與創作內容無關。

所謂之形式和內容的衝突,其實完全不存在。

為什麼會衝突?你的古詩詞詞彙量不夠罷了。

那些嚷嚷著要砸碎鐐銬的人,顯然是不會了解戴著鐐銬舞蹈,在刀尖上遊刃有餘的快感的。

真正的文採高、思維高的人第一不在乎格律,第二並不會被格律限制。

為什麼大詩人古體詩寫得好,格律詩也寫得好,對聯還對得好,打油詩也出類拔萃?蘇東坡詩、詞、書法、散文哪個領域不是大家?

這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境界和文學修養已經超出了一般人。

就好像我們平時聽水平高的人說話,怎麼講都有道理。而你卻要去糾結他話裡面的正反,是不是有些愚不可及?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但是在高手眼中,無論什麼形式,都可以服務於自身內容。

在你看來是鐐銬,在他看來是手鐲。

文字禁錮不了人,思想才會禁錮人。

那些號稱被文字格律給限制了的詩人,你讓他寫自由體,也未必有所成就。那些具有詩人意識的作者,只要學會格律,在規則之下同樣可以碾壓他人。

內容重於形式,但是你得有內容。意境高于格律,首先你得有意境。

以上這些話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當然可以用來回答今天這個問題。

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這當然是對的。因為離開平仄格律,就沒有格律詩詞。格律詩詞的定義,就是遵守平仄格律的詩歌。這是一個定義,改變定義意味著這種劃分就不再存在,格律詩詞這個類目也就不再存在。

就好像我們說男人,那你得有那玩意才能定義,否則的話就不是男人——這種粗俗的比喻應該比較好懂。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男人是不是絕對不能離開那玩兒意,是這樣嗎?

你說是不是這樣。

有人會抬槓,那性別模糊者呢?性別模糊只是精神領域的問題,就好像詩歌的內容風格問題,也就好像詞牌中婉約、豪放之爭,這與是否格律體沒有任何關係。生下來的時候,護士在你的出生證裡填上「男」、「女」只是以兩腿之間來直觀判斷,不會管你以後的性取向。

有那玩意的,我們定義為男人。

遵守平仄格律的詩歌,我們定義為格律詩詞。

所以這話當然是對的。

那麼對聯呢?

對聯的歷史、出處我們單獨寫文章討論過,實際上是出自格律詩的中二聯,然後慢慢演化出不同形式。也就是說對聯一出生就自帶了平仄對應的基因——這傢伙一生下來就是個男的,但是在演變過程中,出現的長聯和各種變化,其實原本也是需要遵守平仄的,但是因為太常用,很多朋友寫得對聯不遵守,也堂而皇之地掛在門上——男人隨著成長,發生了性別模糊。

我們能怎麼辦呢?

只要他自己喜歡,你不隨他。人的創作和每個人的自由意志有關,有些人寫一個字也自稱為詩,我們總不能因為這個原因打死他吧?只有愚昧的黑暗時代才會把性別認知模糊當作一種病來治理,我們現在早就不是這個時代了。他們就算是男體女心,或者女體男心,在現在這個時代都是寬容的、承認的。

所以對聯和格律詩在原則上都是必須遵守平仄格律的,不遵守其實就不是這個東西了。但是很多人偏偏要說自己不守平仄的東西是格律詩,我們又能怎麼辦呢?

年輕的時候還講一講,勸一勸,到最後不都是心灰意冷,隨他去了?

至於補充問題中的兩個問題:

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

其實這個不能算普通意義上的「無知」,因為詩詞平仄格律知識並非生活日常需要,不知道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對於想要學習近體詩詞創作的朋友來說,這當然是缺乏基礎知識的表現,需要認真、謙遜的學習,而不是急於發表不合格的作品。

所以,無知與否,關鍵在於你是否真心想進入格律詩詞的門檻。

說到底,還是個定義問題,你將自己定義為格律詩人,卻不懂平仄,那就是無知。你不把自己定義為格律詩人,那就無所謂「無知」了——因為這不是你需要了解的知識。

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平仄形成的格律只是區分近體詩的定義。只有格律詩詞過時,平仄就過時了。只要還有人想寫、想學格律詩詞,平仄就不會過時。

說來說去,還是受眾的問題。

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也沒問題,但是你這樣寫出來的作品就不是格律詩,那和平仄格律還有什麼關係?

一個男人,成長為女人心理,為了滿足女人心理,直接把那玩意兒切了,這是不是劃分男女的標準過時了?

當然不是。你當然可以為了變成女人去勢,但你就在性別上不再屬於男人範疇,都不是男人了,還討論什麼男體女心的問題?

你可以為了意境不顧平仄格律,那你在形式上就已經不是格律詩詞,都不是格律詩詞了,還討論什麼「為了意境不顧平仄」?

這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相關焦點

  • 對聯的平仄格律
    對聯的平仄格律:      對聯的基本格律是來源於律詩的「馬蹄韻」,而對聯的平仄格律,比律詩要簡單的多
  • 《詩詞格律》:幫助我們了解詩詞中的韻律美
    《詩詞格律》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和詩人王力先生所著的一部古典詩詞格律入門專著。古典詩詞中所涉及的種類、平仄、對仗、用韻、節奏等問題,書中都有講解。這一本書有一個總的目的,就是試圖簡單扼要地敘述詩詞的格律,將其作為一種基本知識來告訴讀者。
  • 寫對聯可以不管平仄嗎?到底對聯該怎麼寫
    對聯不同於詩,寫詩如果不遵守平仄,只要你不說是格律詩就問題不大。因為詩有遵守格律的近體詩,也有不遵守格律的古風。但是對聯則不同,對聯必須遵守平仄、格律,如果不遵守,就可以說你寫的不是對聯。為什麼這麼說呢?
  • 初識格律和平仄四聲
    格律是詩、賦、詞、曲等關於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外國詩歌也有自己的格律;格,通俗來講就是格式、格局,主形;律,即音律,主韻。來由格律本來自音樂,在音樂散佚後,經研究者總結古詩歌的共同規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而詩歌的平仄格律美,更能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古典君分享近體詩格律與平仄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初涉詩詞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歡迎留言互動。——皛玊題記詩人們探索著格律,又不以格律束縛。到了唐宋時期,詩體又分為兩類。一是繼承古風而寫的古體詩。它的特點是,句子、字數都不固定,形式自由,不甚講格律。二是嚴格講究格律形式的近體詩。唐宋詩歌四、六字已不多見,主要是五言、七言。五言、七言古體詩分別叫五古、七古(三、五、七字兼用者,亦稱七古)。
  • 聯海行舟手記之對聯的平仄
    自古以來,詩詞、駢文、曲賦,直至對聯,要想使文字讀起來能夠抑揚頓挫,憑的就是平仄運用得當,以使詞句聽起來有一種跌宕起伏的韻味。如果平仄在句中有諧地交替,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很多講究,但是平仄的運用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那麼,什麼是平仄?
  • 說說春聯和對聯的平仄
    結果央視春晚,嶽雲鵬和孫越的相聲《妙言趣語》當中又涉及了對聯知識,與現場觀眾互動了好幾遍「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這我就不知道是相聲寫錯了,還是在抖包袱了。畢竟相聲作品不能當成學術會報告來點評。
  • 為什麼有些人連起碼的平仄韻律都不懂,還敢出「對聯」讓人對?
    有的人連起碼的平仄韻律都不懂,還敢出「對聯」讓人對? 對聯的要求比格律詩的要求都嚴格,格律詩的首尾聯還可以不對仗。這是我們對自身傳統文化不重視,沒有普及對聯、格律知識的原因。 這是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的原因,但是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用不著痛心疾首。 因為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懂格律知識、不懂傳統文化、不懂對聯知識,是沒有關係的,照樣吃飯、照樣科研、照樣週遊世界。
  • 在當今的詩詞創作中我們還要固守平仄格律一成不變地去創作嗎?
    當下,我們不光是讀讀詩,背背詞了,我們要繼承發揚詩詞文化,不斷地去進行詩詞創作。那麼問題來了,在詩詞創作過程中,我們是否一成不變地按詩詞格律平仄去創作呢?我是高中時學習並創作了一些詩詞作品,在高中的詩詞創作中,有時候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填詞時,偶爾有個別字不合乎平仄格律要求,但是換字換詞使意思變了或者是找不到其他的合適字詞來填,合乎詞牌格律要求。
  • 格律詩第十一講:排律、對聯和詩詞意境的盤活提高
    正因為排律的不普及性,所以前面也就詳細講解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的平仄規則和創作文法。排律知識我們學習後,也可以進行創作,規則其實差不多,只是更難。因為更難,所以精品更少,如今創作的人也不多,這樣就進入一個不好的循環,直到最後我們提起格律詩甚至不提排律也問題不大。
  • 對聯創作技巧以及意境、格律對仗示例
    對聯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最初刻在竹子、木頭或柱子上用於節日慶祝,發展到今天固定為紅紙黑墨書寫使用。寫對聯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意境優美。是漢語言展示其獨特韻律美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春聯實景圖片對聯的基本規則對聯的字面意思是即相對又有所關聯,上下句應互為支撐,相互包容。字數相同,詞性也要相同,意境講究相互切合,可反襯也可同襯,平仄韻律一定要相對,以增加語句韻律美感。
  •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文/@成長新視點平仄,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韻律,也就是聲調。在現代漢語中,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聲」,也就是常說的第一、二、三、四聲。古典詩詞中的平仄,分別對應的是一二聲和三四聲。
  • 格律詩第一講: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平仄格律
    不是不能寫,而是本人什麼都寫,每天的文章更新基本上沒停過,詩詞知識,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全部。基本上在所有詩評文章都牽涉到詩例的平仄分析,而在原創的詩詞過程中一般也詳細地講明了如何寫近體格律詩,所以我以為大家只要能持續關注,自然會在讀文章的過程中發現寫詩的方法。也就沒有針對詩詞寫專欄。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我國是詩的國度,有豐富的詩歌遺產,詩詞中的精華是一座巨大的營養庫。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
  • 「「賤」說詩詞」田為,讓詞的格律規範起來
    大家都知道,詩詞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詩的格律產生於南北朝,規範於唐中期。那詞的格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規範的呢?李清照《詞論》對詞的韻律提出了很嚴格的要求:「蓋詩文分平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根據詞調不同,有平韻、仄韻、轉韻、疊韻等不同形式。各個詞調句式的長短、平仄也是有規定的。就如詩中的律詩,有著嚴格的要求,字數、平仄、對仗、起承轉合都按修辭、審美、音韻等原則規定。有「文之精者為詩,詩之精者為律」的說法。
  • 詩詞從0入門④:格律,什麼是句內平仄交替,簡單易懂,值得收藏
    詩詞從0入門④:格律,什麼是句內平仄交替前面的章節,主要講了押韻與平仄,這是寫詩的基礎內容,非常簡單易學,沒有看到的同學,可以返回專欄查看。接下來的章節,我們講一些格律詩的提高篇內容,也非常簡單易學,學會了後面關于格律的這幾個章節,大家所寫的詩,就可以算作格律詩啦,雖然簡單,大家也要集中注意力喲。一、格律格律——近體詩(格律詩)的寫作規則。自南北朝時期逐漸產生,在初唐時期定型,成熟於中晚唐時期,格律對寫詩有著十分嚴謹的要求,對字句的字數、平仄、押韻和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
  • 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
    明明就是說遵守平仄格律是老古董,要創新地來寫古詩詞嘛。這讓人怎麼回答呢?說要守規則,那就是墨守成規,就只能迎合著你說要創新、要與時俱進了?先不說回答是否觀點正確,這個提問就很雞賊。然後問題補充就是在自問自答了。這都把問題解決了,還提問幹嘛?這是來找附和來了嗎?雖然你的觀點看上去很正氣、合大勢,可也未必正確啊。
  •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想學就來
    學會區分平仄,讓你更懂詩詞,想學就來  文/成長新視點  平仄,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韻律,也就是聲調。在現代漢語中,普通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聲」,也就是常說的第一、二、三、四聲。古典詩詞中的平仄,分別對應的是一二聲和三四聲。
  • (原創)詩歌的聲調,節奏和韻律
    因為這樣的話,就變成了一種道德綁架。說到底,還是人們沒有正確把握什麼平仄的概念。錯誤地理解了把平仄當作聲調。其實這在明末清初的很多詩話記錄和評論中都有說過的。由於明末清初之後,文字的衰滅導致詩歌用詞迴旋的餘地逐漸變得非常狹小,於是中國古詩就這樣衰落了,嚴重點說,也就是終結了。後人根本無能力做出像樣的古代詩。
  • 對聯的平仄、對仗、修辭、運典,隱藏著豐富的詩詞規律,妙趣橫生
    中國的對聯堪比燦爛的詩詞,博大精深。要學會制聯並非易事,制出一副好聯更是難能可貴。其中最大的要求是必須讀書多,且要有悟性,能夠學以致用。這不是一個惰於對聯者可以做到的。對於初學者或想因此了解對聯,則不妨通過多讀詩詞歌賦,熟悉其中的格律。最好是先學五言或七言,即五言律詩與七言律詩,能作好詩之項聯與腹聯,則制聯就比較容易了。不過制聯與詩不盡相同,聯有所謂「無情對」者,即上下聯可以毫不相干,律詩則不然,這是制聯易過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