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

2021-01-08 梧桐樹邊羽

寫古詩詞,是與時俱進創新,還是墨守成規嚴格遵循平仄、格律?

很多人現在寫古典詩詞,墨守成規,嚴格遵守格律、平仄,認為這是一成不變的。其實在詩歌的演化過程中,都是在不斷的推陳出新。楚辭、漢賦慢慢演化為唐詩、宋詞、元曲,每個時代都在進步。所謂格律詩、宋詞等,一定是有人創新,後人認為寫的很好,才會去模仿,然後形成固定的模式,如果我們照搬照抄,就相當於固步自封。語言最重要的是在於交流,詩歌亦然,故我認為寫詩只要朗朗上口,把意思表達完整、清晰就很好,如果再飄逸一點就更好,沒有必要被格律和平仄束縛。

這是一位朋友發來的問題。上面是主問題,引用部分是問題補充。

主問題看得很讓人脹氣。看上去是在提問,但是態度已經很明顯了。「與時俱進」、「創新」是褒義詞,「墨守成規」是偏貶義的詞彙。那這還問什麼呢?明明就是說遵守平仄格律是老古董,要創新地來寫古詩詞嘛。

這讓人怎麼回答呢?說要守規則,那就是墨守成規,就只能迎合著你說要創新、要與時俱進了?

先不說回答是否觀點正確,這個提問就很雞賊。

然後問題補充就是在自問自答了。這都把問題解決了,還提問幹嘛?這是來找附和來了嗎?雖然你的觀點看上去很正氣、合大勢,可也未必正確啊。

這種提問所表達的態度是錯的,表達的觀點並不正確。

遵守規則並不意味著墨守成規,與時俱進也不意味著放棄傳統。

因為他已經在問題補充中給出了答案,我們就順著這個答案的思路來思考。

很多人現在寫古典詩詞,墨守成規,嚴格遵守格律、平仄,認為這是一成不變的。

這個「很多人」,大部分都是在學習格律過程中的詩人。在學習規則的時候,不遵守規則,是學習的大忌。如果在學習中抱著這種心態,完全就學不會。

我去學開車,但我就是討厭教練教我的方式,你說我學出來是個什麼東西?

學習階段,就得按規則來。平仄格律是近體詩的入門基礎知識,要想學會創作近體詩,就得好好按照規則來學習。它的規則是什麼?無非相替、相對、相粘三大原則,就好像穿上衣服、穿上褲子、穿上鞋子這三個穿衣基本規則——你願意光著哪一部分是你的自由,但是你要蔽體,你就得按規則來穿上這三部分衣物。

穿衣服、褲子、鞋子也是千百年來的成規了,咱們墨守不墨守?

有些問題,我寫出來都覺得自己傻冒。

衣服褲子鞋子的樣式是可以選擇的,也是隨著時代變化的,形成不同的衣品,就好像詩的詞彙、內容、意境是靠作者的詩心成就的,形成詩作的個人和時代風格。

在知道該穿衣之後,也可以無上裝,穿裙子,或者光腳,就如同我們學會格律規則之後,同樣可以不遵守,創作更舒適、更合意的古體詩。

這就必須看場合來。在近體詩場合裡面,一個人如果無上裝,大概率會讓人覺得是個瘋子。

格律是近體詩的基本規則,類似於人要穿衣,才能遮醜。基本生活規則,當然是「陳規」,但這是不能被打破的。

當然這裡說的是「古典詩詞」,其實在定義裡並非特指近體詩,但不是近體詩,就不談平仄格律。所以這個「古典詩詞」在這個題目中必然是指近體詩,否則的話沒有必要討論。

其實在詩歌的演化過程中,都是在不斷的推陳出新。楚辭、漢賦慢慢演化為唐詩、宋詞、元曲,每個時代都在進步。所謂格律詩、宋詞等,一定是有人創新,後人認為寫的很好,才會去模仿,然後形成固定的模式,如果我們照搬照抄,就相當於固步自封。

這段話也說得挺對。詩歌確實跟隨時代在進步,格律詩相對於古體詩來說,其實是更新的詩體。平仄格律是在大量古詩的研究基礎上,通過音韻學提煉出來的避免發生音病的平仄關係。

問題在於後一句話,照搬照抄,就相當於固步自封。

有些東西不叫照搬照抄,而是符合定義。

我們創作的古詩,如果遵守平仄格律了,就符合了近體詩的定義,被稱作近體詩,或者格律詩。如果不遵守平仄格律了,就稱作古體詩,或者古風。

古風和格律詩一直都是兩種齊頭並進的詩體,是中國古詩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的古詩都可以依照平仄格律這個規則進行定義區分——這是定義,定義就必須是精準的,不變的。

你寫古風,就是古體詩,你守平仄,就是近體詩,請問這算哪門子照搬照抄?

當然會有創新,近體詩後,詞牌、散曲、近代詩、現代詩、散文詩、金句、甚至如今的段子、現代歌詞都是詩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形式。

關鍵在於,寫這些格式,並不影響以平仄格律作為區分的近體詩啊。

創新了,不使用平仄格律了,就變成了別的詩體,這和人家繼續寫近體詩言志抒情有什麼關係?

沒有一毛錢關係啊。

近體詩的存在並沒有阻擋方文山寫古風,也不能阻擋當代詞作家寫歌詞。

我們不寫近體詩,平仄格律就跟我們沒關係。即使在唐宋,詩人寫古體詩,也沒有人要求遵守平仄格律。

所以這個問題就是很想當然。一是認為古詩詞就必然使用平仄格律,二是認為平仄格律是很高深的東西,我搞不懂,它就限制了我的詩意表達。

其實我們的詩寫得爛,跟平仄格律一分錢關係都沒有,它只是近體詩才需要用到的字詞音調組合關係,背上「鐐銬」的罵名,也就是它不會還嘴,隨便無知卻不學的「當代詩人」們栽贓陷害。

實在是無辜得要死。

語言最重要的是在於交流,詩歌亦然,故我認為寫詩只要朗朗上口,把意思表達完整、清晰就很好,如果再飄逸一點就更好,沒有必要被格律和平仄束縛。

這句話當然是對的。

詩歌三個基本原則,高低起伏、有節奏感、押韻三條,沒有一條和平仄有直接關係。

使用平仄格律會貼合這三條特徵,但是不使用平仄格律,只要我們的詩達到這三條原則,比如「朗朗上口」、「通順清朗」,一樣是好詩。

所以通篇問題和補充問題(自我回答)看下來,其實這位朋友和很多討厭平仄格律的人一樣,是犯了個習慣性概念錯誤。

總認為格律是古詩的高端規則,就限制了詩意表達。

平仄格律只是格律體的規則,不學近體詩,完全可以忽略。

有時候就很無奈,有些朋友詩寫得有問題,不從自身的詩心、靈感、表達能力去找問題,提升自己,卻總是要找別的東西來背鍋。

你不寫近體詩不就結了,開開心心不就好了?

我想起有個朋友,喜歡打牌,一輸錢就要找理由,不是出門碰到什麼,就是方位不好。有一天實在挑不出毛病,因為坐在文件櫃前面打牌,他恍然大悟:「難怪老子今天輸錢,背後有個鐵(貼錢)柜子」。

他絕對不認為是自己手氣和水平差。

平仄格律其實就是當代詩人們的鐵柜子。

相關焦點

  • 對賞析古詩詞來說,平仄其實根本不重要
    什麼是平仄,平仄的起源,平仄的劃分規則,平仄在近體詩中的應用,都在無數個回答中反覆講過,這裡就沒必要複述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看本人專欄前三章,免費的,有全面通俗的平仄知識講解——不能保證你成為高手,但是入門是沒問題的。 這裡只說說在古詩詞中,平仄到底有多重要?
  • 格律詩第一講: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平仄格律
    而這兩種詩的劃分標準就是平仄格律。所以,凡遵守平仄格律的詩(絕句、律詩、排律)都是近體詩,這是在唐朝發明平仄格律之後,為了區別唐以前風格的作品,唐人稱之為「今體詩」。而到了宋朝對唐詩和以前的作品進行整理時,自然不能稱為「今體詩」,就改稱「近體詩」,這個稱呼一直沿用到今天。
  • 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有朋友提問: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五四」運動以後產生了新詩。舊體詩是一種比較難學的文學形式。寫舊體詩,需要一定的古漢語基礎,還要學習詩句的特殊修辭方法,還要懂得格律。什麼是格律呢?格,指韻文的體制、格式。
  • 初識格律和平仄四聲
    格律格律,指一系列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中國古代近體詩、詞在格律上要求嚴格,其他如古體詩、現代詩歌等沒有確定的、嚴格的格律要求。格律是詩、賦、詞、曲等關於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外國詩歌也有自己的格律;格,通俗來講就是格式、格局,主形;律,即音律,主韻。來由格律本來自音樂,在音樂散佚後,經研究者總結古詩歌的共同規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
  • 對聯的平仄格律
    對聯的平仄格律:      對聯的基本格律是來源於律詩的「馬蹄韻」,而對聯的平仄格律,比律詩要簡單的多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而詩歌的平仄格律美,更能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古典君分享近體詩格律與平仄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初涉詩詞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歡迎留言互動。——皛玊題記詩人們探索著格律,又不以格律束縛。到了唐宋時期,詩體又分為兩類。一是繼承古風而寫的古體詩。它的特點是,句子、字數都不固定,形式自由,不甚講格律。二是嚴格講究格律形式的近體詩。唐宋詩歌四、六字已不多見,主要是五言、七言。五言、七言古體詩分別叫五古、七古(三、五、七字兼用者,亦稱七古)。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這裡說詩詞中的平仄,自然是指古詩詞中的平仄。古音平仄古詩詞的平仄是根據古代漢字發音簡化出來的。古詩詞以唐詩宋詞為代表,而唐宋之後的古詩依舊按照古音韻來創作,所以發音就以宋末《平水韻》為準。這四種平仄關係只不過是音韻組合的不完全歸納,按照它們寫出來是音韻清朗的,但也有更多通順起伏的音韻組合併沒有歸納進來——這就是為什麼不遵守格律的古體詩,一樣可以成為吟誦經典的緣故。今音平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把今天的普通話發音和古詩詞中的平仄去對應呢?
  • 詩詞從0入門④:格律,什麼是句內平仄交替,簡單易懂,值得收藏
    詩詞從0入門④:格律,什麼是句內平仄交替前面的章節,主要講了押韻與平仄,這是寫詩的基礎內容,非常簡單易學,沒有看到的同學,可以返回專欄查看。接下來的章節,我們講一些格律詩的提高篇內容,也非常簡單易學,學會了後面關于格律的這幾個章節,大家所寫的詩,就可以算作格律詩啦,雖然簡單,大家也要集中注意力喲。一、格律格律——近體詩(格律詩)的寫作規則。自南北朝時期逐漸產生,在初唐時期定型,成熟於中晚唐時期,格律對寫詩有著十分嚴謹的要求,對字句的字數、平仄、押韻和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
  • 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那麼古體詩有格律嗎
    妙達此旨,始可言文這種音韻之美,便是近體詩看似繁瑣的格律而造成的。近體詩分律詩和律絕,律詩一共八句,不僅有押韻的要求,還需嚴格遵守對仗、平仄要求。律絕則是四句,也有押韻和平仄要求。律詩和絕句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一句五字則稱為五言,一句七字則稱為七言。
  • 王維的《鳥鳴澗》格律有沒有問題?
    寫古體詩(不遵守平仄格律)的詩人,是不在乎平仄格律限制的。 王維的五言詩,多不遵守格律,這可能和他的性格有關,但更多地應該是因為時代有關。 在他和李白的時代,格律雖然成型,並未完備。而五言詩歷史悠久,詩人們寫「現代歌詞」的時候,喜歡使用新進的「七絕」格式,但是在寫五言的時候,是作為仿古的心態來「講情懷」的。
  • 在當今的詩詞創作中我們還要固守平仄格律一成不變地去創作嗎?
    那麼問題來了,在詩詞創作過程中,我們是否一成不變地按詩詞格律平仄去創作呢?我是高中時學習並創作了一些詩詞作品,在高中的詩詞創作中,有時候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填詞時,偶爾有個別字不合乎平仄格律要求,但是換字換詞使意思變了或者是找不到其他的合適字詞來填,合乎詞牌格律要求。
  • 為何有些不懂詩詞格律的人振振有詞,要打破格律的束縛?
    在這以前的對仗,沒有平仄的概念,例如謝靈運的《登池上樓》,幾乎每兩句都對仗,但是注意平仄相對: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杜甫《望嶽》)科舉考試考格律詩後,格律詩成了求仕的敲門磚,自然人人都會。但是在文學創作上,作格律詩還是作古體詩,當然是詩人的自由了。即使 「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 」的新文化運動先鋒魯迅先生,他的大部分舊體詩作也是標準的格律詩。
  • 現在的四聲是普通話的調值,能解釋古詩的平仄嗎?
    大部分專家都會回答,現在的四聲調值無法解釋古詩的平仄,因為普通話分一二三四聲,而古詩平仄細分為「平、上、去、入」,而且這其中是不對應的,入聲字在普通話中消失了。 專家說得沒錯。 不過,我倒不這麼認為。 我認為現代人學詩詞倒是不妨從普通話音調劃分入手,來學會區分詩詞用字的平仄,熟悉近體詩格律。
  • 寫對聯可以不管平仄嗎?到底對聯該怎麼寫
    對聯不同於詩,寫詩如果不遵守平仄,只要你不說是格律詩就問題不大。因為詩有遵守格律的近體詩,也有不遵守格律的古風。但是對聯則不同,對聯必須遵守平仄、格律,如果不遵守,就可以說你寫的不是對聯。為什麼這麼說呢?
  • 說說春聯和對聯的平仄
    最後的兩個字根本不是「平仄」對應的。這副所謂的對聯,一聯是「仄仄仄仄仄平平」、一聯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到人間」與「景色妍」,並不成對。我根本搞不明白是商家配錯了,還是咋啦。橫批還和對聯重複。但懶得自己動手寫,顧不上別人可能嘲笑我們沒文化,就圖個紅火,湊合貼上了。
  • 古詩詞填空張冠李戴,避免基礎題失分,看學霸都是這樣偷偷背誦的
    可是,學生們張冠李戴的問題還是不能得到正視。等到下一次考試,還是會基礎題上失分。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最直接的學習方法就是認真背誦,把老師要求的每一篇必背古詩詞都好好背下來。不過有的同學背下來了,但是會犯一些小錯誤,寫錯別字,把古詩句中的字詞寫反。
  • 寫古詩詞一定要押韻嗎?
    寫古詩詞一定要押韻嗎?首先捋清楚幾個概念。從大的方面來講,詩歌包含了所有詩詞文體,不論是現代詩、古代詩、還是古代詩中的近體詩、古體詩,甚至國外的「poem」,我們都可以稱之為詩歌。你可以隨心所欲,寫不押韻的短句分行,但是不好意思,你的東西無論多麼優美,多麼難得,都不能稱之為詩。現代詩和古詩詞的區別就在于格律的完全背叛,然後格律的拋棄不代表可以拋棄押韻。詩是精煉的,有節奏感的適合吟誦的韻文。
  • 拆解《定風波》的平仄——超快詞牌創作之策略
    大家好,前面寫了一篇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賞析文章。因為詞牌的格式固定性,一般寫詞作賞析都不會像格律詩一樣去分析平仄,了解詩人當時情景、背景故事之後,主要還是進行內容和意境賞析。其實我現在賞析詩的時候也懶得去一句句平仄分析了,因為寫了一兩年,都湊夠了一部格律詩專欄,發布在平臺。
  • 十分鐘搞明白什麼是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
    還有人問什麼是新格律派?如果這些搞不明白的話,很容易把詩詞搞成一鍋粥,平仄、格律、對仗什麼的就更搞不清楚了。老街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說一說,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到底是怎麼回事?2、格律詩以後的古體詩格律詩出現以後,有人喜歡寫格律詩,有人喜歡寫古體詩,例如李賀、李白的古體詩作品都好于格律詩。這個階段的古體詩有什麼特點呢?這時的個別古體詩有了格律化的因素,甚至用格律詩的句式寫古體詩,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裡就有標準的律句: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