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四聲」和現代漢語有什麼區別?其實很多內容都屬猜測

2020-12-14 待曉兒

古漢語中的「四聲」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是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有聯繫也有區別。

但值得注意的,這兩種「四聲」都是指當時官話而言的,比如現在的普通話,其他方言是不在研究範圍之內的。

因為涉及到漢語的語法,所以一些不太難的專有名詞需要重新解釋,小學時候老師教授的那些常識就不夠用了。

我們今天系統地、通俗地來講解一些「四聲」的知識。

「四聲」指的是字的聲調,漢語中用以決定字義

無論是古漢語的「四聲」還是現代漢語的「四聲」都是指聲調。聲調是由音的高低來決定的,即「音高」。

以「音高」來作為決定字音的要素之一,並區別字義,這是漢語的特性。

現代漢語裡,「四聲」指的就是普通話裡「1234」四個聲調,專業一點的稱呼叫做「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去聲」,可以稱為「陰陽上去」。

為什麼要限定普通話呢?

因為方言當中聲調不是這麼劃分的,比如蘇州話有七個聲調,廣州話有十個聲調。所以,這四個聲調的適用範圍是普通話。

古漢語中的四聲指的是古代官話中「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平」發展到現在基本上就是「陰平」和「陽平」的總稱,比現代普通話中多出了一個「入聲」。

這個「入聲」在南方方言當中有很多的保存,最簡單的比如說數字中,「七」、「八」、「十」等等都是入聲字,而這在北方方言裡已經消失了。

「入聲字」後來被散派到其他三個聲調之內,並且幾乎沒有任何的規律可言。除了部分「入聲字」可以看出痕跡之外,其餘的只能死記硬背。

這也就是為什麼語言學家往往都是南方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北方人很難理解入聲字。

「四聲」發現的歷史以及讀法,至今存疑

可以確定的是,漢語中「四聲」是很早就存在的,只不過當時的人都沒有注意到。直到南朝齊梁時期,因為一些文人天天想著怎麼樣把詩歌寫得好聽,於是開始研究了漢語的語音。

本來就是幾個文人聚在一起討論作詩的心得,結果一不小心就發現了漢語的這個大秘密,原來聲調的配合可以讓漢語說起來更好聽。

於是,周顒就寫了一本書,叫做《四聲切韻》,第一次提出來「平上去入」四聲。

而沈約也寫了一本書,叫做《四聲譜》,同樣也是講述「四聲」的文獻。

這兩本書不是語言學的專著,當時是為了寫詩用韻而創作的韻書,但都失傳了。

《梁書·沈約傳》中有一個故事蠻有趣的:

沈約等人發現了漢語這個秘密之後,非常得意,以為自己比古人厲害得多。但是因為這種理論對專業知識要求比較高,就是現在語言學都很難學,所以當時能學會的人並不多。

這些學不會的人中就包括了皇帝。

皇帝就問周舍:「啥是四聲啊?」

周舍靈機一動,回答:「四聲啊,就是天子聖哲。」

這個回答不得不說很巧妙,這四個字就是「平上去入」各一個,順帶還拍了一下皇帝的馬屁。

但是,皇帝最終也沒能學會這種理論。

關於古「四聲」的讀法,現代人的結論都是推測

古代沒有留聲機,很難說得準他們到底是怎麼讀的,所以近現代學者研究古「四聲」的時候,所得出的結論只能說哪一個更合理,並不能說誰就一定正確,因為沒有辦法去驗證。

這裡我們要先介紹一個名詞,叫做「調值」,也就是聲調的數值。

漢語的聲調不像英文那樣,有重音、次重音等等非常鮮明,漢語的聲調比較平滑,研究語音的時候,一批近現代的著名學者共同創造了一種確定普通話「調值」的標準,那就是「五度標調法」。

很簡單,像五線譜一樣,從上到下五條線,分別標上數字「54321」,5最高,1最低。

普通話中「陰陽上去」四個聲調的調值是多少呢?參考它們的寫法就知道了:

陰平為55,陽平為35,上聲為214,去聲為51.

值得注意的是,比如去聲雖然是51調值,但讀得時候不是從5直接降到1,而是經過了54321平滑下降的過程。

地方方言中很多字的讀音和普通話不一樣,就是因為調值的差異。

比如陽平調,普通話和北京話都是55調值,而天津話就是11調值,雖然都是平聲,但天津話聽起來就很低。

但是古漢語中的「四聲」到底讀成一個什麼樣子?

很遺憾,我們現在只能知道調類,就是這些字都屬於「平上去入」哪一種,而不知道它們具體的調值。所以這種基本信息現在根本無法知曉。

我們只能根據前人的一些很不靠譜的描述,根據共性來推斷。

比如唐朝有個叫做處中的和尚,在《元和韻譜》中對這四種聲調做了一個較為形象的表述:

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起,入聲直而促。

明代也有一個和尚叫做真空,他寫了一個《玉鑰匙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種描述,也就「平聲」「入聲」還可能想像到一點邊際,其他的什麼叫「高呼猛烈強」、「分明哀遠道」?這些都不可理解。

而古代的語音也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就像建國前後的語音都有差別一樣,明朝末年有一個叫做袁子讓的人就公開批評過真空和尚的說法,他就認為這種描述和他所用的語言不一樣,所以並不準確。

於是,袁子讓在《字學元元》中提出了自己的描述:

平聲鏗鏘;上聲蒼老;去聲脆嫩;入聲直樸。

可以看到,這種描述依然讓人云裡霧裡,於是他就又用了一個比喻對此進行解釋:

平聲似鍾;上聲似鼓;去聲似磐;入聲似柷(zhù)。

用樂器來形容聲音,實在是不怎麼形象,目前依然得不到有用信息。

這些弊端直接促成了近現代語言學家們創造「五度標調法」,從此漢語官話才有了固定可描述的調值標準。

所以說,古代「四聲」和現代漢語的「四聲」肯定是有差別的,也有一些很明顯的客觀對比,比如調類中古代多了「入聲」等。

但還有很多方面是無法確定的,因為現在根本就不知道當時古人是如何來讀這些字的吧,很多結論都是較為合理的推測。

魯迅筆下「兩棵棗樹」的描寫,嘲笑的人不懂其背後的故事

相關焦點

  • 詩詞中古韻的四聲標註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什麼不同?
    舊體詩四聲與現代漢語四聲是否有區別?有何區別?當然是有區別的。在中原口音中,一二聲的發音是平直和略帶上揚的,都沒有大的音調變化,所以古漢語把現代漢語中的「一、二」聲都劃入平聲。至於細微區別,則用「陰平」和「陽平」代替。所以古詩所用的音調我們說是四聲,其實是五聲。
  • 古漢語帶入聲,南方方言和晉語都有。那麼北方其他話是什麼情況?
    古漢語有入聲。大多數的北方方言與普通話一樣,已經取消了入聲。南方不少方言還部分保留入聲。入聲字就是塞音結尾的字。那麼,什麼叫塞音呢?塞音是說,在說話說到最後一個音時,氣流通路完全閉塞,意思是說,說到這個字時憋住了。
  • 【詩詞格律與寫作】四聲、入聲辨別
    古代的四聲跟現代漢語當中的四聲是不一樣的,現代漢語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古代漢語的四聲是平、上、去、入這四聲,這裡面我們主要辨識古漢語中的入聲。 古代漢語的平,在現代漢語中又分為陰平和陽平;其實在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去聲和入聲也分陰陽的,只不過我們習慣上不再細分。
  • 元音、輔音是什麼?漢語中也有嗎?和聲母、韻母有什麼區別
    首先,元音和輔音是音素的兩大類,地球上射箭所有的語音都有元音和輔音。那麼音素是什麼呢?音素是語音中最小的單位。這個定義可能有些模糊,從生理上來說,一個語音的最小單位就是一個發音動作。元音的發音動作比較簡單,輔音的發音動作相對複雜。
  • 詩詞中的平仄,和現代漢語拼音中四聲是怎樣對應和區分的?
    元朝北方口音的入侵,演變到今天的普通話和唐音宋調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因而新韻和平水韻也有了較大的區別。漢字發音變化,自然就會產生不同韻部的重新組合。不過韻部的調整其實和平仄的關係不大,因為平仄只是音調標誌,與韻母變化沒有關係。平仄是古代漢字音調變化的二元簡化。
  • 漢語的源流(一):與印歐同源,古漢語是洛語,普通話是灤平話
    有人說陝西話是古漢語,有人說粵語、閩南語、客家話是古漢語。本文研究表明,古洛語才是真正的古代漢語。而更令人驚奇的是,古漢語和印歐語系同源,也就是說,漢語和英語有共同的底色,在後來的語言進化過程中,因為漢字的出現,漢語單音化。這是從天涯論壇的貼子中整理出來的一篇文字,原作者gxggxggxg001,應該是一位人類學和語言學專家。
  •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詞的兼類
    現代漢語既是一種語言,又是一門學科,廣義的現代漢語指現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它不僅包括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且包括現代漢語各方面。詞的兼類是現代漢語語法需要研究的詞類分析。當你讀到一句話你接受的是它的情感傳達,語法要研究的是它的內質規律。
  • 王力:漫談古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漫談古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所謂「漫談」,就是隨便談一談。我們學習和研究古漢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並不是為了教大家寫文言文。那麼,怎樣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呢?我經常說,要建立歷史觀點。什麼叫歷史觀點呢?就是利用歷史發展的觀點研究古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
  •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修訂:為嘛「的盧」的「的」從二聲變成了四聲
    在我們現在讀的每一篇文章中,都必然會見到「的」字,而且,不是一次兩次出現,可能會十次二十次地出現。就在這一段話中,就已經有若干處「的」出現了。那麼,這個「的」字有幾個讀音呢?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四個讀音。最常見的就是讀輕聲的助詞「的」。
  • 「二」和「兩」的意思明明差不多,為何很多時候不能通用?
    一、現代漢語中「二」和「兩」的用法值得注意的是,「二兩」其實是一個特例,把「兩」換成「斤」、「錢」、「石」(dan,四聲)、千米、千克等計量單位的話,我們一般只會說「兩斤」、「兩錢」、「兩石」、「兩千米」、「兩千克」,而不說「二斤」、「二錢」、「二千米」、「二千克」。
  • 客家話是真正的古漢語嗎?
    北方方言可以分為華北-東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個次方言,也就是說我們比較熟知的東北話、四川話、陝西話、河南話等等都是屬於是北方方言的一種。所以其實這些地方說話的話,除了地方特色詞彙,我們還是能夠多多少少聽懂一些對方的意思的。
  • 日本中學生為什麼學古漢語?給還在猶豫學不學日語的你
    新冠疫情肆虐之際,日本為湖北提供援助物資,一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溫暖了很多人的心,也成為了今年熱點話題之一。這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8世紀初長屋王(天武天皇之孫)寫在贈送唐朝人袈裟上的一首詩(《繡袈裟衣緣》)。
  • 詞彙有六成以上來自漢語,越南語和漢語到底是什麼關係?
    當然不算,它們可能受到漢語影響,但並不屬於漢語,語言學上,其實是有「語系」的概念的,所謂語系,就是對語言進行分類的方法,具有相同祖先的語言被歸為一類,類似生物分類法。分類依據為各語言語音、詞彙、語法之間的對應特徵和演變規律。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寫舊體詩,需要一定的古漢語基礎,還要學習詩句的特殊修辭方法,還要懂得格律。什麼是格律呢?格,指韻文的體制、格式。例如篇幅是有限制的還是無限制的;句法是整齊的還是參差的;字聲是規定的還是任意的;用韻是劃一的還是錯綜的等等。律,就是法則、規律。一種韻文體制的規則,就是它的格律。詩歌中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字的四聲和平仄,另一個是押韻。
  • 2022年北京語言大學828漢語語言學考研真題和答案——才聰考研
    複習筆記一、現代漢語概說(一)什麼是現代漢語1.定義現代漢語是指現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包括多種方言和漢民族共同語兩個部分。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
  • 為何漢語七大方言之客家話,日語部分用字和發音竟和他如此相似?
    北方方言可以分為華北-東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個次方言,也就是說我們比較熟知的東北話、四川話、陝西話、河南話等等都是屬於是北方方言的一種。所以其實這些地方說話的話,除了地方特色詞彙,我們還是能夠多多少少聽懂一些對方的意思的。而其他大多數分布在南方地區的方言,識別難度就比較高了,很多時候可能對方一句話甚至一個小時說下來,我們也就只能聽懂幾個詞彙。
  • 中國漢語有八大地方方言,各有什麼特點,你的家鄉話是什麼
    中國漢語有八大地方方言,各有什麼特點,你的家鄉話是什麼文/成長新視點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東西南北差異巨大,菜品上有八大菜系,地方方言上則有八大種類。每一個方言,都有其濃厚的地域文化特點,也深藏著悠久的歷史。在地方方言上,分別有北方方言、吳地方言、湘江方言、贛江方言、客家方言、閩東方言、閩南方言和粵地方言等八大種類。
  • 「韓語」當中為什麼會有很多讀音和「漢語」相近?二者淵源甚深
    漢語和韓文雖然寫起來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兩者一為「音意文字」,一為「表音文字」,根本上有很大不同。但有趣的是,這兩種語言的歷史有很大的淵源。其實也和漢文化的傳入有關,朝鮮半島原有居民存在,但文化水平不如中原地區,直到武王滅周的時候,紂王賢臣箕子逃避周朝,從而到達了這一地區,教授這裡的人民蠶桑、禮儀、耕種等等技術,朝鮮半島的文明才迅速發展起來。
  • 初識格律和平仄四聲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麼叫,我們也跟著這麼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的「齊梁體」和楚辭,其他的都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