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有六成以上來自漢語,越南語和漢語到底是什麼關係?

2020-12-14 國史拾遺

在古代,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東亞地區的文化中心,儘管由於各類原因,東亞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政權體系,但是卻形成了相對統一的泛文化認同,而這其中最緊密的文化紐帶莫過於漢字。

古代,東亞地區漢字屬於通行文字,周邊各國儘管出現不少異化字體,但漢字最權威的地位卻始終沒有動搖,越南的字喃基本被認為不正規;朝鮮王朝的訓民正音(就是現在的韓文)更是被滿朝士大夫抵制;日本人只敢把自己創造的文字叫「假名」,真名是「漢字」!

越南阮朝大臣李文馥曾在《周原雜詠草》中表達過這種文化上的「一體感」:「天地間同文國者五,中州、我越、朝鮮、日本、琉球亦其次也」

當然,這僅僅是文字相對統一,語言上是不可能統一的,畢竟以古代各地的交流條件,東亞形成統一的語言不可能,別說統一的語言,即使是中國國內,連統一官話也無法做到,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

人家秦始皇只能做到「書同文」,可無法做到「語同音」。

一直到現在,漢語在不同地區仍然差別極大,如果沒有統一的漢字和通用語,各地方言甚至不能互通,但是,不管怎麼說,漢語中的各大方言仍然都是屬於漢語族的,即使是不能互通,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即使聽不懂粵語,對著字幕看,也只會感覺:這個語言只是發音和普通話差別很大,但沒到兩種語言的地步。畢竟,長期都是統一的王朝國家,文字系統也完全一樣,語言自然還是有聯繫的。

那麼,中國境內的方言如此,東亞其它地區的語言是不是也如此呢?當然不算,它們可能受到漢語影響,但並不屬於漢語,語言學上,其實是有「語系」的概念的,所謂語系,就是對語言進行分類的方法,具有相同祖先的語言被歸為一類,類似生物分類法。分類依據為各語言語音、詞彙、語法之間的對應特徵和演變規律。

當然, 屬於同一個語系,並不能說這兩種語言在現在的關係也很親近,比如漢語,漢語就屬於漢藏語系,這種語系的特點是:很多是孤立語;有聲調;單音節詞根佔多數;有量詞;以虛詞和語序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

當然,語系的劃分是人文科學上的概念,相對自然科學,很難有特別嚴謹的指標,所以判斷標準經常變,朝鮮語就很難定語系(之前被認為是阿爾泰語系,但後來被否決,現在一般認為是孤立語言或朝鮮語系),日語則更難判斷。

但是,如果知道歷史的人,可能會對另一種語言有些疑惑,這就是越南語!為什麼呢?因為越南和朝鮮、日本、琉球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它曾經在相當長時間都是中原王朝的直屬領土。

那麼,越南語算不算漢語的分支呢?

答案是不算,越南語現在一般認為是南亞語系(有爭議,但這是較主流的觀點)。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因為越南在古代人口很多,而且長期以來並沒有得到完全的漢化,所以保留了自己的語言,漢語的傳播也是有個過程的,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吳國、越國和楚國用的語言和北方「諸夏」當然不一樣;秦漢時期,即使已經徵服了兩廣和吳越,但是暫未完全被漢化的越族所使用的語言呢?當然也不一樣,即使這個時候,官方是有統一語言的,到了後來,當地居民和北方移民融合,慢慢漢化,粵語、客家語、潮汕話、吳語等才形成。而當地本土土著越人呢?它們的語言(這些語言應該和東南亞語言屬於同一語族)基本就消失了,剩下一點可能殘留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當中,南方漢語方言的發音也可能也受過一些影響。

所謂「中原雅音」,也只有一部分上層人會

江南一帶很多地名,很可能就是受古代山越語言的影響,比如徽州地區一些發音和傳統漢語迥異的地名(黟、歙)等。

可是越南在這個過程還沒有定型的時候,就獨立出去了,所以就形成了自身的語言,有人可能困惑:那是不是如果越南當初沒有獨立出去,現在的越南語就是方言了呢?其實不是的,如果越南沒有獨立出去,越南語就不會發展成現在這種越南語,而是會更像漢語,成為事實上的漢語方言。

越南人發明的「字喃」

但是,越南北部和中原王朝融為一體畢竟也有差不多上千年啊,而且,這裡還不是被看成是邊疆羈縻區,而是直接管轄的郡縣,時間這麼久難道沒有影響嗎?還真有,事實上,朝鮮語、日語、越南語中,越南語確實是受漢語影響最深刻的,越南人甚至沒有發明自己的文字(現在的越南國語字是法國人編的,而越南歷史上只有字喃,這是一種很不正規的漢字變體),越南語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漢語的強烈影響,尤其是在詞彙方面,據統計越南語中的漢語借詞可達60%。越南語中有多個層次的漢語借詞,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唐代前後借入的「漢越語」這一個漢字的整套音讀系統,它與切韻音存在整齊的對應。

越南出現了用拉丁字母寫春聯的奇特景象

一開始,越南的語言中就有一種古漢越語,這是指在漢字尚未大量傳入越南之前,零星傳入安南口語中的漢字音。這個時期主要是在中唐以前,特別是在漢朝的越南內屬時期。古漢越語保留較多六朝漢語的特色。

而漢越詞大規模傳入後,影響更重,所謂「漢越詞」是指在越南語裡一些由漢語引申而來的漢根詞和漢源詞的統稱。朝鮮語、日本語也有大量類似的詞彙,分別稱為「漢字語」、「漢語」。 漢越詞在越南語裡所佔的比例眾說紛紜。法國漢學家馬伯樂認為越南語中的漢語借詞約佔越南語詞彙的60%,越南學者黃文行則認為漢越詞大約佔60%,在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則高達70-80%。還有許多越南學者認為高達82%。

也就是說,古代的越南語和古代漢語,比現代的越南語和現代的漢語,關係更近。這種關係甚至部分傳承到了現代,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因為漢越語比朝鮮、日本的漢字音保留更多的存古特徵,中古漢語的聲韻調與漢越音均存在規律系統的對應,因此漢越音對中古漢語語音本體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那有哪些詞屬於「漢越詞」呢?舉幾個例子:科學、教育、政治、歷史等專用詞彙都是(越南語現在這些詞的讀音和漢語很像),而更令人驚詫的是,現在有些越南語的詞彙,反正會讓中國人有種「穿越」的感覺。

越南孔廟

比如,越南語中:「學士」稱為「舉人」;「博士」稱為「進士」;「大學生」稱為「生員」,「賓館」稱為「客棧」,國家最高科學院竟然還稱為「翰林院」,海軍上將被稱為「水師提督」…

不過,越南語借用的古漢語亦主要為高級詞彙,常用於文化語、書面語或較正式的場合,而在口語中的使用頻率則相對較低,一些日常出現的事務,比如樹木、天空、石頭什麼的,越南語當然還是有自己的音,這就是傳統的越族音,還沒有完全被漢語取代。

相關焦點

  • 越南語生存簡史
    然而,漢語和漢文化,令其停下腳步。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成員,朝鮮語、日語與漢語共享大量的同源詞。兩方的爭奪,使得日韓兩語在語法、詞彙上高度不自洽。讓主流學界逐漸將琉球語、日語、朝鮮語移出阿爾泰語系。越南語也遇到這樣的問題。
  • 「語言研究」越南語發展簡史
    為了解決語音和文字的統一,在使用漢語漢字大約1000年之後,越南利用漢字書寫本民族的語言,並以漢字為基礎發展了喃字,其書寫的文書稱為漢喃文。從16世紀開始,來自葡萄牙、法國、義大利的傳教士開始使用羅馬字母來記錄越南語的發音,這是現代越南國語字的雛形。1651年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Alexandre de Rhodes)編著的《越葡拉字典》是越南語用羅馬字表記的起源。
  • 沈國威︱二字詞、言文一致與漢語詞彙體系的近代重構
    總結以上,我們可以說參與詞彙體系近代重構的詞有以下幾類:一,新詞,詞的形式不見於漢語典籍,是全新的;二,意義用法更新詞,即舊詞形新詞義;三,激活詞。人們常說新概念需要新詞語,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社會發生了劇變,所以需要大量的新詞語,可以這樣理解嗎?
  • 英語中常見的漢語詞彙
    漢語詞彙很早就進入歐洲的語言。至少從17世紀開始,一些表達中國特有事物的漢語詞彙就通過音譯或者借譯的手段進入英語。全音借入是英語借入漢語詞彙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借入速度最快和最直接的方式。這種方式主要考慮英語與漢語拼音的音似。
  • 關於越南語的系屬
    》,從語言深度接觸的角度討論了有關中國和東亞族群歷史的若干問題,讀後頗受啟發。不過文中提及越南語的系屬,羅先生認為是南亞語和侗臺語的過渡類型,這與當今世界語言學界的主流觀點不符,所以筆者想在這裡略作說明。關於越南語的譜系分類,過去曾經存在許多爭論。由於越南語與漢語和侗臺語都有密切聯繫,有學者主張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所說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但經過近數十年的研究,基本可以肯定越南語(京語)屬南亞語系越芒語族越語支。
  • 《國際漢語教師證書》筆試:漢語詞彙中的「舶來品」-外來詞
    在前幾天的分享中,我們看過了現代漢語的詞類。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外來詞! 一、外來詞的定義 外來詞,從廣義上來講,指來源於外國語言或本國其他民族語言,直接吸收詞義,並連同語音近似、非漢語原有固定音義結合的、已被漢語確定下來的詞語
  • 原創:|漢語中原來有這麼多日語詞彙,惹網友爭議!
    近段時間就有人討論近代漢語很多詞彙均來源於日語。漢語中源自日本的主要是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這些都是日本人對西方相應語詞的翻譯,傳入中國後,便在漢語中牢牢紮根。因此,日本文化即使再有語言魅力能夠吸引年輕人,都難以撼動漢語與其代表文化的本質所在。在現代社會中,漢語是唯一我國指定語言。升學、就業、晉升等等完全要採用標準的現代漢語簡體字與相關的標準發音,作為一切內容的表現方式。
  • 四六級翻譯及技巧<漢語的使用逐漸普及化>
    翻譯原文漢語現在是世界上用作本族語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與西方語言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它是以方塊字(character)而不是以字母構成的。目前仍在使用的書寫系統中,漢語是最古老的。在中國,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可能聽不懂對方的方言,但由於漢字有統一的書寫形式,他們交流起來幾乎沒有任何困難。
  • 對外漢語教學和語文教學有什麼不一樣呢?
    一、教學對象不同 很顯然,語文教學的對象是本國大中小學生,他們從剛出生、甚至還未出生(胎教)時就存在於漢語環境中並開始感知漢語,一兩歲時牙牙學語,兩三歲進入早教機構、幼兒園時便開始系統學習,至於五六歲基本完全具備了漢語語言能力,能夠獨立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願,且很少受到外語的負遷移作用。
  • 漢語、越南語述補結構比較分析
    【摘要】漢語和越南語雖屬於不同的語序,但是他們都是孤立語,都是有聲調的語言,都是SVO型語言,虛詞和語序均是主要的語法手段。從述語與補語的結合的方式上看,都可分為黏合式和組合式兩種。但它們也存在著一些區別點,認為漢語、越南語述補結構的異同點是由於漢語與越南語分析性程度的不同造成的,屬於類型學上的差異。
  • 外國人漢語拼音學習要注意什麼?
    對於漢語初級的老外而言在進行漢語學習時,都是先從漢語拼音開始學習,這是一個基礎學習,否則很容易影響到自己進一步的漢語水平課程學習。而要更輕鬆、高效率的學習首先得清楚外國人漢語拼音學習要注意什麼這一問題。在對於外國人漢語拼音學習要注意什麼?
  • 漢語之家報考對外漢語,就業前景真實分享
    當然對外漢語教師也成了很火熱的職業,國內外一時間報考對外漢語的人士也越來越多。那麼對外... 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當然對外漢語教師也成了很火熱的職業,國內外一時間報考對外漢語的人士也越來越多。
  • 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的漢語分布
    以上漢語方言的地圖,還有些遺漏,接下來一一概述。語言分類上,潮州話(潮汕話)屬於一種閩南語,所以就把它列入閩南語裡了,廣西話和廣東話都計入在粵語。南馬福建話主要分布於南馬和中馬地區,泉州腔佔優勢,有一些潮汕詞彙。
  • 日語和漢語的歷史淵源,真是一言難盡
    這些新詞彙,是明治維新後,日本對西方詞彙的翻譯。日本人對這些西方詞彙進行新的理解,利用漢字表意的特性翻譯出一系列意譯詞,這類新的詞彙就被稱為「日制漢語」(也稱「和製漢語」)。例如,「revolution」被譯為「革命」,是借鑑了《周易》: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 中國漢語有八大地方方言,各有什麼特點,你的家鄉話是什麼
    中國漢語有八大地方方言,各有什麼特點,你的家鄉話是什麼文/成長新視點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東西南北差異巨大,菜品上有八大菜系,地方方言上則有八大種類。每一個方言,都有其濃厚的地域文化特點,也深藏著悠久的歷史。在地方方言上,分別有北方方言、吳地方言、湘江方言、贛江方言、客家方言、閩東方言、閩南方言和粵地方言等八大種類。
  • 漢語和英語的詞性,都有哪些異同點?
    學生有一個很苦惱的問題,拼音學完了,就開始學音標。漢語語法學完了,就開始學英語語法。撞撞,小鹿亂撞。撞撞撞,小鹿亂撞。之前我寫了一篇是關於拼音和音標的文章,今天我就來說說漢語詞性和英語詞性有哪些常見的區別點。兩者既有相同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漢語3000年——從油印稿遺珍張世祿《漢語史講義》整理出版說起
    張世祿《漢語史講義》的一個基本特色是現代性,在理論上更傾向於把語言作為一個關係系統來觀察和分析。它呈現給讀者的,不是一個一個漢語要素的演變史,而是漢語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整個關係網絡。尤其可貴的是,張世祿把語言史看作社會史的一部分,為讀者立體展示了中國三千年宏大歷史背景中奔湧不息的語言長河。
  • 漢語3000年:從油印稿遺珍張世祿《漢語史講義》整理出版說起
    張世祿《漢語史講義》的一個基本特色是現代性,在理論上更傾向於把語言作為一個關係系統來觀察和分析。它呈現給讀者的,不是一個一個漢語要素的演變史,而是漢語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整個關係網絡。尤其可貴的是,張世祿把語言史看作社會史的一部分,為讀者立體展示了中國三千年宏大歷史背景中奔湧不息的語言長河。
  • 「國際創和,漢語先行」!IPA國際認證協會打造權威國際漢語認證體系
    國際創和文化具有和諧性、生態性、世界性等前瞻屬性,對全球生態文化的全程發展、恆久發展起到引領作用,也是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存的系列化可操作性文化。它在解決國際間的合作、國際關係的和諧、國與國之間的和平發展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互信作用。
  • 新加坡基本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在當時新加坡的居民結構中,由7成華人和3成的印度人及馬來西亞人共同組成。所以在本國哪種語言的使用率最高則可得出分曉。 不過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是考慮到,本國畢竟由這三種人群組成,所以採用漢語、馬來西亞語和印度語這三種中的任意一種作為官方語言,都會引起其他群體的不滿。 恐怕會滋生許多禍端、甚至引起暴亂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