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和漢語的歷史淵源,真是一言難盡

2020-12-22 上遊新聞

這陣子,印在日本支援我國抗擊疫情物資上的詩句,一直迴蕩在許多人的心中。事實上,正如那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歷史上,博大精深的漢語著實幫助了日語文化的形成;而如今,我們常說的「佛系」「小確幸」,又是從日本傳過來的新興詞。漢語與日語的互相借鑑,從來沒有停止過。

01

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起點,可能比你想的還要早。

近代考古研究發現,日本列島原本與亞洲大陸緊緊相連,僅在大約一萬年前才逐漸形成如今一衣帶水的狀態。

據史料記載,中日兩國交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年以前,其範圍包括了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各個方面。

 

中國最早記載日本(書中稱為「倭」)的歷史典籍,是南朝劉宋時期範曄(398年-445年)編撰的《後漢書》,而「日本」一詞,則最早出現在公元10世紀的《舊唐書》中。

三國時期,中國南方地區流行的吳音傳入日本。根據日本最古老的史書《古事記》記載,漢字大約在公元3世紀傳入日本,到了5世紀左右,鍾銘、碑文等金石文中已經有日本人撰寫的漢文。公元7-8世紀,日本人學習漢字典籍、撰寫漢詩已不鮮見,《日本書記》《古事記》等典籍中有大量漢字即為明證。唐朝時期,普遍存在於中國北方的漢音傳入日本。日本鎌倉時代,杭州地區的唐音也傳入日本。

漢語對日本字音、字形的影響,則從此開始。

 02

《東徵傳繪卷》局部

漢字剛進入日本時,書寫非常複雜,且所有詞彙都由漢字組成。直至萬葉假名出現,漢字在日語中的書寫才變得簡單。

這些簡化了的漢字不再和中國的漢字同義,只是作為一種注音符號。如今,日本很多地名、人名依然使用萬葉假名,所使用的也是古代日本語表記漢字的音與訓時所借用的文字,比如:

「麻奈」(女性名)讀作「まな」(mana)

「亜紀」(女性名)讀作「あき」(aki)

一些難讀的地名,如:

「魚群」,讀作「なぶら」(nabura)或「なぐれ」(nagure)

日語的假名起源於真假名,也就是全為漢字字形的萬葉假名。

後來,日本人為了更方便地使用文字,便對文字進行拆分,把漢字的草書體和偏旁部首拿出來,簡化和整理之後,形成了今天的片假名和平假名。

從此,日本開始擁有自己的語言。

五十音圖

由於漢語的影響,日語音節在訓讀和音韻方面也發生了變化。

日本的漢字部分,按漢語的發音讀出來,叫音讀;只取漢字義,讀日語音,叫訓讀。

在漢語影響下,日語的音韻開始出現了音變、拗音、濁音,也出現了「ラ」行的音(「ラ」是日語的片假名,讀音類似漢語的「拉」ra)。

目前,日語中採用訓讀方式的字非常多。有的與漢字擁有同樣的意思,如「川」「山」;

有的則意思不同,如:

「稼」,漢語表示「種植穀物」,日語則代表「掙錢」;

「咲」,漢語表示「笑」,日語則代表「開花」。

《東徵傳繪卷》局部

日本在吸收漢字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漢字表達起來比較難或者日本特有的概念。為了解決語言的落地問題,日本人創造了「國字」,國字的構成基礎依然是漢字,一般以會意的方式出現。例如:

「凪」,多表示風平浪靜;

「辻」,多表示十字路口。

與此同時,日本在引入漢字的過程中,也吸納了不少漢字的特色文化,保留了漢語成語及習語的部分表達方式,使得一部分漢語成語仍然在日語中廣泛使用,如:

自由自在、馬馬虎虎、雞鳴狗盜、臥薪嘗膽……

與此同時,日本人也充分借鑑這樣的文化表達方式,根據漢語創造了一部分成語或習語,如:

「情人眼裡出西施」,日語表達為「面タの楊貴妃」。

中國文化中含蓄的表達方式也影響了日本語言結構,使其具有了含蓄表意和淡化邏輯的特點。例如:

「不吃了嗎?」,在日語中表達為「食べませんか」。(ません表否定,か是疑問助詞,同樣是「不了嗎?」的意思)

這句話原本的意圖是想要對方再吃點,形式上卻用疑問和否定的語氣,反襯出說話者的真實含義及禮貌的態度。

此外,日本在佛學、儒學文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日本國特色的文化,日本國內流行的俳句則是在中國詩歌的影響下逐漸形成。

03

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借鑑,史書中不乏記載,書中許多內容似在自表:「你反正也是學我,根系還是在我這。」

唐宋時期,大量日本使節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史書中開始出現對日語的記載。

《隋書》《東夷列傳》「倭國傳」中指明了日本文字的起源:

「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

《宋史》「日本傳」則指出日文漢字起源於中國這一歷史事實:

應神天皇甲辰歲始於百濟得中國文字。」

景德元年,其國僧寂照等八人來朝。寂照不曉華言而識文字。繕寫,甚妙。凡問答並以筆札詔號。

這說明,當時的日本僧人儘管不會說漢語,不能直接用漢語與當地的中國人進行交談,但是由於他們通曉漢字,可以使用這種兩國通用的文字(漢字)進行「筆談」。

《東徵傳繪卷》局部

南宋時期,在羅大經所著的《鶴林玉露》中空前的出現十幾個日語單詞的記錄:

僧言,其國稱其國主曰天人國王。安撫曰牧隊。通判曰在國司。秀才曰殿羅罷。僧曰黃榜。硯曰松蘇利必。筆曰分直。墨曰蘇彌。頭曰加是羅。手曰提。眼曰媚。口曰窟底。耳曰弭弭。面曰皮部。心曰母児。腳曰叉児。雨曰下米。風曰客安之。鹽曰洗和。酒曰沙嬉。

真正有關日本特有的語言文字(假名)的詳細記載則出現在元代的史書資料《書史會要》中,書中提到漢語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佔有優勢地位,與此同時,除漢語外,日本也有特有的文字(假名)的存在,且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系統性和完成度。

明朝時期,倭寇擾邊,朝廷的統治受到威脅,抗倭鬥爭的需要促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次日本研究高潮。

明亡清興,邊患消除,天下太平,關於日本的研究復趨平靜。

但在這一時期,事情悄悄起了變化。

04

1868年以後,隨著日本明治維新的日益深入,日本社會產生巨大變革。

中國第一任駐日公使何如璋的赴任日記《使東述略》(附《使東雜詠》,1877年)中寫到:

近趨歐俗、上自官府,下及學校、凡制度器物語言文字,靡然以泰西為式。

說明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社會,漢語對日語的影響力已逐漸式微,甚至大有被「泰西文字」取而代之的趨勢。與此同時,文中也使用了一些日語漢字詞:

外務省 大藏省 內務省 裁判所 警視廳

理事 議員 少佐 隨員

電氣 電信 鐵道 經費 郵便 

公園 神社 神宮 市場 

師範 師範學校

今天的我們看到這些詞,幾乎一點也不陌生,因為它們被部分借鑑到漢語中,成為了所謂的「日制漢語」。

這些新詞彙,是明治維新後,日本對西方詞彙的翻譯。日本人對這些西方詞彙進行新的理解,利用漢字表意的特性翻譯出一系列意譯詞,這類新的詞彙就被稱為「日制漢語」(也稱「和製漢語」)。

例如,「revolution」被譯為「革命」,是借鑑了《周易》: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此外,還有一些詞也來自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比如,「physics」被譯為「物理」,是借鑑了杜甫的《曲江二首》: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此外,日本有些詞語含義,雖是借鑑中國,但詞語意思完全不同,例如「故意」,在日語中指舊情,借鑑了杜甫的《贈衛八處士》: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這些漢字詞已不是中國古代詞語的本來面貌,在近代文明進程中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成為了新的現代詞語。

而在中國與日本的交流中,日制漢語則反哺回中國。與思想、觀念、科學、藝術等近代文明相關的詞語如「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幹部」「藝術」「交流」「否定」「肯定」「假設」「供給」「健康」「政策」「政治」「化學」「物理」「警察」「人格」等正是在此時傳入我國。

而「~化」「~性」「反~」「超~」等表達,也都是日本在西方造詞法基礎上的翻譯創造。

與此同時,也有少量「純日產」的日語傳入我國。例如:

吋(inch,現在多用「英寸」)

粁(kilometer,現在多用「千米」)

瓦(gram,現在多用「克」)

哩(mile,現在多用「英裡」)

呎(foot,現在多用「英尺」)

碼(yard,現在也在使用,為簡體字「碼」)

水素(氫)

酸素(氧)

淋巴

……

直到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政府對化學物質、度量衡等進行重新命名時,才將當年日本傳入的水素、酸素、吋、粁等詞逐漸淘汰。

此外,還有一些日式外來語現在仍然使用,例如瓦斯(煤氣)、淋巴、俱樂部等。

講到這裡會有人問,難道當年中國人就沒有對西方詞彙的翻譯嗎?

當然有,中國人對西方詞彙的翻譯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章士釗為代表的音譯。比如:

telephone,譯為「徳律風」

democracy ,譯為「徳謨克拉西」

science ,譯為「賽因斯」

這種方法並未成功,因為每一個漢字有特殊含義,只按照發音組成的詞語一方面不利於理解,另一方面很難記憶。對此,日本的意譯法對應翻譯出的「電話」「民主」「科學」,在今天仍被廣泛使用。 

第二種是以嚴復、林紓為代表的的意譯,翻譯比較古雅。比如:

economy,譯為「計學」

society,譯為「群學」

capital,譯為「母財」

日語對應翻譯為:經濟、社會、資本。

由於當時社會日語翻譯的普及更廣泛,因此,以上兩種翻譯方法都沒有成功。

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他將原書名中的"evolution"譯為「天演」,現在我們使用的「進化」其實是日譯

如今,當年由我們翻譯的「新漢語」主要見於《幾何原本》《萬國公法》《海國圖志》《英華字典》以及其他西學書籍的漢譯本中,今天大多已經廢止不用,但是《海國圖志》和《萬國公法》的名詞則大多數流傳下來,還被翻譯到日本,成為日後和製漢語創作的重要基礎。

05

我們為什麼棄用了本國人的翻譯,而選擇了日譯版本呢?還要從這兩個人說起。

中日交流歷史上,黃遵憲對日語的認知在中國產生了較大影響。黃遵憲是清末著名外交家、革新家,是初代駐日公使的隨員(參事官),在日本生活了五年,因熟悉兩國文化,頗有個人見解。

黃遵憲

黃遵憲在對日語獨特的「漢字假名混雜文」特點作分析的同時,也對日語的假名文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一度認為:「苟使日本無假名,則識字者無幾」。因此,他認為漢語也應在日語的啟發下,改進為書寫方便、「言文一致」的新型文字。

與此同時,對日語論述最全面、評價最高的當為梁啓超。他在《清議報》第十期上發表的《論學習日本文之益》(1899年)一文,疾呼「我國人之有志新學者,蓋亦學日本文哉」。

在對學習日本語言文化方面,梁啓超一度還有相對「偏激」的論斷:

而學日本文者,數日而小成,數月而大成。日本之學,已盡為我有矣。

有學日本語之法;有作日本文之法;有學日本文之法;三者當分別言之。學日本語者一年可成;作日本文者半年可成;學日本文者數日小成,數月而大成。餘之所言者,學日本文以讀日本書也。

作為其倡導的身體力行者,梁啓超在撰寫文章時使用了大量的日語借詞,在中日兩國近代漢字詞彙交流過程中發揮了重要影響。

但在當時的社會,民眾並非都對日語,特別是對新出現的日語借詞表示歡迎。

如彭文祖就在《盲人瞎馬之新名詞》(1915年)中對社會廣泛使用的「取締、取扱、取消、手續、場合、打消、切手」等近60個日語借詞(詞組)進行了詳細分析,認為對這些新名詞:

歡迎者,恨不能兼夜研之;嫌惡者,恨不能入土罵之。

此外,《新定學務綱要》中也正式提出禁令,規定「戒襲用外國無謂名詞,以存國文、端士風」。劉師培(1884-1919 )也在《論新名詞輸入與民德墮落之關係》一文中,將新名詞的輸入與社會風氣聯繫到一起,稱

嗚呼,中國民德之墮落未有甚於今日者也。

儘管如此,面對中日文化交流的滾滾大潮,大量的日語借詞通過留學生或在日學者、政治人物、外交人員的使用而融入到近代中國,豐富和發展了漢語詞彙,成為漢語外來詞的一個重要來源。

06

在網絡文化盛行的今天,我們依然沒有停止使用日本詞彙。

曾經的記「筆記」,如今變成了寫「手帳」,而「手帳」一詞就是日本對「note」的漢字翻譯。說法一換,瞬間變成眾多文藝青年的心頭好。

此外,今天常見的網絡用語,如「宅」「萌」「~族」,以及由此創造的新詞「萌文化」「宅男宅女」「乾物女」「敗犬女」「二次元」等,均是由日本引進而來。

「~~控」一詞,來自日語的「コン」,它是指很喜歡某事物或某類人的人,借用到漢語後,表現出極強的造詞能力,派生出例如:「表情控」「顏控」「正太控」「御姐控」等詞。

「給力」一詞,來自日本動漫作品的日語臺詞「すごい地味ですね」的翻譯,為「不給力啊!」。後來「給力」一詞傳入中國,普及程度如何不言自明。

前兩年,田馥甄一首《小幸運》火遍全國,而這種「小~~」的說法,是從「小確幸」而來,這個詞源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

想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多少需要一些必須遵守的個人規範存在。

傳入中國後,更開啟了一種新型的文化風潮。

據統計,如今為我們常用的漢語詞彙中,至少3000以上是借用的日本說法。同時,中國的專用詞彙,如「功夫」「武林」「小籠包」等也從未停止過向日本輸出。

中國與日本,無論是歷史上的恩怨情仇,還是今天的風月同天,都印證著兩國始終是一衣帶水的鄰居。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日語的起源:漢語在日語起源、發展過程中的影響
    古代朝鮮、古代越南、古代日本在很長的時間裡都和中國一樣使用著漢字。雖然現在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已經取消了漢字,但是在日語裡面依舊留存了大量的漢字,可以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今天的日語。,而是接近日本的朝鮮人據古事記記載,應神天皇時代,百濟學者王仁東渡日本進貢論語和千字文此後,日本人超越了朝鮮人,系統地向中國人學習了漢字到了8世紀左右,發明了無視漢字本來的字義,用漢字的音和訓來標記日語的「萬葉假名」「萬葉假名」的發明,在日語中以「用」為指路在那之後,日語中漢字的精煉很到位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日語中的漢字和中國漢字的意義多少有些差異,例如「書」在日語中是
  • 透過《蟲師》看日語、漢語裡的「蟲」
    經過一番研究,五塊發現其實漢語與日語中的「蟲」字的字義不盡相同,並且在「蟲」字構成的詞語及慣用語、諺語中,「蟲」的字義範疇也有一定的區別。相對漢語而言,日語中「蟲」字有著更為廣泛的字義及豐富的意象。1、表示除了人類、獸類、鳥類、魚類、貝類以外的其他小動物。尤其指昆蟲類。比如,日語中的「青蟲」、「赤蟲」、「稲蟲」、「カブト蟲」(金龜子)等,漢語中則有「瓢蟲」、「蛆蟲」、「毛蟲」、「蚜蟲」等等。
  • 為什麼漢語被聯合國列為全球通用語言,而日語卻屢次落選?
    為什麼漢語被聯合國列為全球通用語言,而日語卻多次申請,每次都落選了呢?那是因為,日語不具備漢語的這三大特點!近日,據聯合國發布消息稱,為使世界各國更好地交流,聯合國已確定世界6種通用語言,分別是英語、漢語、阿拉伯語、俄語、西班牙語和法語。
  • 告訴你日語中那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大家都知道,日語與中文有著很深的淵源。
  • 日語漢字源自古漢語的異同和其發展的優缺點
    日本和中國是東亞一衣帶水的鄰居,很多遊客去日本旅遊,儘管不會日語還能看得懂日語,是因為在唐代的時候,日本派遣了很多。遣唐使,從中國帶去了非常多的文明,其中包括建築、習俗、佛經、漢典等等。日本人之前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要造日語的文字的時候,是直接拿了中國的漢字來用,當然有一些為了表示這是日語,也做了一些改動,所以大家今天看的一些日本的文字跟中國的繁體字是不一樣的。日本人在用中國的漢字的時候,很多漢字的意思也是直接拿過去用的。大家可以從中體會到古代中國和日本的那種深刻的文化交流,從學習日語當中也可以複習我們古代的文言文。
  • 原創:|漢語中原來有這麼多日語詞彙,惹網友爭議!
    近段時間就有人討論近代漢語很多詞彙均來源於日語。【2】語言要符合實際情況語言終究要符合實際情況,日本是一個文化與歷史較為長久的國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不知不覺已經使用了這麼多日本的流行詞彙了,大家是不是覺得很驚訝呢?其實很多近現代的科技名詞,法律用語,經濟用語都是來自日語。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實事。但是,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根基更為悠久。
  • 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漢語在列,為何沒有德語和日語?
    到目前為止,聯合國確定的六大工作語言分別是英語、法語、漢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俄語。這其中有漢語,但並沒有世界範圍內影響也較大的德語和日語。即使到目前為止,仍有超過20個國家和眾多世界組織以法語為官方工作語言。漢語是世界上母語人數最多的語言,超過15億人以漢語為母語或第二語言,在東亞和東南亞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英語是以英式用法和牛津拼寫為準,而不是美式;而漢語在1971年以後正式以簡體中文為準。
  • 6大國際語言敲定,日語被無情拒絕後質疑:為什麼漢語可以?
    近期6大國際語言敲定,日語被無情拒絕後質疑:為什麼漢語可以?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國與國之間的聯繫也密集了起來,所以語言的閉塞肯定會影響之間的密切交流。在這種大趨勢之下,聯合國就決定確定世界通用語言,最終確定下來的6種世界公用語言:英語、漢語、阿拉伯語、俄語、西班牙語以及法語。
  • 日語:「大丈夫」的隱藏含義是什麼?會和中文一樣嗎?
    從來,我們都是知道,日本很多文化都是從古代中國模仿和學習過去的,但現代日語和現代中文卻有許多南轅北轍卻又藕斷絲連的內容。而我前面的文章也說到過,中國經歷了十幾個朝代的變遷,官方雅言從南越語演變到吳語,再到南京話,北京話,直到現在的普通話,很多意思已經改變。
  • 高中學日語的人越來越多,高考日語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英語一直霸佔著人們觀念中的外語寶座,直到近幾年,高考日語一夜爆紅,2016年才僅有千餘人,2020年已逼近10萬大關,4年時間裡天翻地覆。最鍾愛高考日語的地區是浙江省和廣東省,一方面是政策原因,兩省的教育部門都有鼓勵小語種應試的文件,使得日語在學校得以生根發芽。另一方面是中日兩種語言的歷史淵源。
  • 【日語電臺】趣味日語-從漢語而來的日語
    說明:當月的文章可以通過菜單【留學日語-日更・日語電臺】中查看。想看之前月份原文的小夥伴,在微信消息框中回復「日語電臺」即可查看。漢語原本的意思是大聲吵鬧。中國人正常的交流說話,在日本人看來就已經有很大聲的吵鬧程度,如果中國人再大聲的說話,從日本人的角度來判斷,可能與爭吵鬥毆的程度相當了。
  • 日語是世界最難學的幾種語言,中國人:這和漢語有什麼區別嗎?
    大家都知道日本這些年一直都很致力於提高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而近段時間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推廣日語。甚至有很多的日本人都想要讓日語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之一,只不過很可惜失敗了,失敗的理由是很多人覺得日語非常難學。
  • 日語來源於漢語?別搞錯了,它們是兩種語言,那為何日文卻源於古代...
    下面,我們從語言文字上來談談日語漢語、日文中文的關係。儘管日語同漢語有差異,但日文同中文卻有極高的相似度。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有人說中國和日本是「同文同種」的兩個國家。實際上,這個觀點並沒錯,只是很多人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習慣性的將日語視為漢語的衍生品,如此大錯特錯了。
  • 張本智和接受採訪下意識用漢語,發現不對尷尬一笑改成日語
    有意思的一幕來了,主持人是先用英語提問,然後翻譯成漢語,再由旁邊的翻譯給翻譯成日語,張本智和用日語回答,翻譯給翻譯成漢語,經過這麼複雜的一輪,才能問一個問題。,突然發現不對勁,自己搖搖頭,尷尬一笑,又改成了日語。
  • 為何漢語七大方言之客家話,日語部分用字和發音竟和他如此相似?
    根據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六版)》緒論第四頁中所寫的。我們漢語是屬於漢藏語族下的漢語語系,而漢語語系又分為了閩方言、粵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吳方言、官方方言、客家方言七大類。其中北方方言又稱官話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以北方話為代表,使用人口佔漢族總人口的73%。
  • 隔在中西之間的日本: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數量是很驚人的。據統計,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這些都是日本人對西方相應語詞的翻譯,傳入中國後,便在漢語中牢牢紮根。我們每天用以高談闊論、冥思苦想和說「東」道「西」時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來的,——想到這一層,我的頭皮就有些發麻。
  • 近代日語:居然是現代漢語的半個老師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日語對於近日漢語的影響? 鄰國日本就是當代漢語詞彙的重要貢獻者。據統計,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傳來的。這個結論會讓很多人感到渾身不適,但卻也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 王弘治:日語中的吳音和漢音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不過日本的漢字不能照現代漢語去讀,日語漢字的讀法分成音讀和訓讀:音讀就是吳音、漢音、唐音這些原初從古漢語傳去的讀音;訓讀就是用日語去讀漢字,像「櫻」念sakura,基本跟漢字原來的讀音沒啥關係。在日語裡,漢字什麼時候用音讀,什麼時候用訓讀,沒有一定的規則。到了京都去看廟,各個大廟都用漢字書寫匾額,但讀法就有巧妙不同。
  • 促中日民間交流 東京漢語角建議在華推廣日語角
    本次交流會上,漢語角創始人、日本湖南人會會長段躍中提出了在中國推廣日語角的設想,獲得大家的贊同。  2007年8月,日本僑報社在東京創辦了首個星期日漢語角,至今已開展130多次交流活動,先後有5000多人次參加。去年年底又在漢語角的基礎上創辦了日語角,為中日民間交流提供了又一個嶄新的平臺。
  • 聯合國確定了通用語言名單,日語落選了,漢語入選了!
    當今世界基本各國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語言使用得很普遍,有的語言使用人數則很少,為了能夠讓大家更好交流,以及保證各項工作的安排,聯合國確定了幾種通用語言分別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日本人看到這份名單急了,日本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為什麼日語沒能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