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竇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詳。據《扁鵲心書》竇氏紹興十六年自序「苦志五十餘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餘年矣」,竇氏大約生於公元1070年。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中國醫籍提要》及《中醫大辭典》均載其祖籍為山陰(今浙江紹興)。考光緒十年《畿輔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藝文略》三:「竇材,真定人」,又《扁鵲心書·進醫書表》:「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據此竇氏祖籍當為真定。竇氏早年曾任開州巡檢,後遷武翼郎,一說曾任太醫。
著作
《扁鵲心書》3卷,附「神方」1卷。
學術內容
竇材受道家思想影響,積數十年經驗,著成《扁鵲心書》3卷,附「神方」1卷。竇氏主張扶陽以灸法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常從腎脾入手注重灸法,並創造睡聖散以減輕艾灸時的痛苦。他非常強調陽氣在人體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陽氣的盛衰是人體生長衰老的根本,陽氣的有無是人體生死存亡的關鍵。
臨床應用
須識扶陽
道家以消盡陰翳,煉就純陽,方得轉凡成聖,霞舉飛升。故云:「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斃傷。」又云:「陰氣未消終是死,陽精若在必長生。」故為醫者,要知保扶陽氣為本。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虛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必死。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壽丹,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今人只是愛趨死路,動云:我有火病,難服熱藥。所延之醫,悉皆趨承附和,不言上焦有火,即雲中、下積熱,及至委頓,亦不知變遷。或遇明眼之醫,略啟扶陽之論,不覺彼此搖頭,左右顧盼,不待書方,而已有不服之意矣。生今之世,思欲展抱負,施姜附尚且難入,而丹藥、灼艾之說,斷乎其不可行也。
住世之法
紹興間劉武軍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後入重湖為盜,曾遇異人,授以黃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潤。辛卯年間,嶽陽民家,多受其害,能日淫十女不衰。後被擒,臨刑,監官問曰:汝有異術,信乎?曰:無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飢。至今臍下一塊,如火之暖。豈不聞土成磚,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死後,刑官令剖其腹之暖處,得一塊非肉非骨,凝然如石,即艾火之效耳。故《素問》云:年四十,陽氣衰,而起居乏;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六十陽氣大衰,陰痿,九竅不利,上實下虛,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餘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即服保命丹、延壽丹,漸至身體輕健,羨進飲食。六十三時,因憂怒,忽見死脈於左手寸部,十九動而一止,乃灸關元、命門各五百壯。五十日後,死脈不復見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乃為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關元功力多,健體輕身無病患,彭壽算更如何。(先生三法實為保命之要訣,然上策人多畏懼而不肯行;中策古今痛掃,視為險途;若下策用之早而得其當,亦可十救其五。予遵行歷年,不無有效、有否。效則人云偶中,否則讒謗蜂起,此非姜附之過,乃予熱腸之所招也。吾徒不可以此而退縮不前,視人之將死可救而莫之救也。
軼事典故
餘治一傷寒,亦昏睡譫語,六脈弦大,餘曰:脈大而昏睡,定非實熱,乃脈隨氣奔也。強為治之,用烈火灸關元穴。初灸病人覺痛,至七十壯,遂昏睡不疼,灸至三鼓,病人開眼思飲食,令服姜附湯,至三日後,方得元氣來復,大汗而解。餘思前證,少陰病也。發昏譫語,全似陽證,若時投以承氣,豈得不死。故耳聾不呻吟,身生赤裡靨,十指冷至腳面,身重如山,口多痰唾,時發燥熱,皆少陰證也。
後世影響
《雷公炮炙論》成書於南北朝時期,全面總結了南北朝劉宋時期以前的中藥炮製技術和經驗,是中國歷史上對中藥炮製技術的第一次大總結,是一部製藥專著。初部奠定了炮製學基礎,使中藥炮製成為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