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材,宋河朔真定人,家中四世行醫,曾為武官,後遇關中老醫,遂從而師之。竇材為人孤傲,對仲景之道頗不以為然,自稱三世扁鵲。竇氏受道家思想影響,積四十餘年臨證經驗撰成《扁鵲心書》一書,系統論述竇氏的學術思想。他主張,保命有 3 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對艾灸給予極高的評價。竇氏非常強調人體中陽氣的作用,認為陽氣是人體生長的根本,陽氣的有無是人體生死的關鍵,而扶陽的第一要法便是灼艾。竇氏灸法,常從腎脾著手,灸量極大,動輒三五百壯,驗之臨床,每多奇效。現將竇氏灸法的特點總結如下,以期能夠窺豹一斑。
「不明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靈樞·經別》說: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竇材學宗《內經》,尤為重視百病與十二經脈的關係,他認為醫者診病,首先應熟知經絡,辨識陰陽之交接,臟腑之更遞,窮究氣血之始生,營衛之循行,方能明了神機升降出入之道。
經絡所過,主治所及,這是經絡辨證的實質,熟知經絡是經絡辨證的基礎。經絡走行方向有別,氣血多寡不一,升降出入、陰陽交接更需細緻區分。手之三陰胸走手,手之三陽手走頭,足之三陽頭走足,足之三陰足走腹胸,灸手之三陰,可以調暢胸至手之手三陰氣血,通足三陰之去路,補手三陽之來路。《靈樞·五音五味篇》: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明氣血之多寡,有的放矢,調理或氣或血之病。氣機有升降出入,臟腑有氣血運行,氣血行於經絡實現臟腑氣機。明經絡則氣機瞭然,查病機則神機豁然,臨證應用,無不信手拈來,應用隨心,療效隨意。
竇氏認為陽氣乃人身之根本,作為醫者,當知「保扶陽氣為本」。他認為,人至晚年,身體虛衰,行動不便,皆責之於陽氣衰,故平人在保健時亦須常顧真元,常灸關元、氣海、中脘、命關等穴。至於病時,更需小心謹慎呵護一身之陽氣。為醫不能治大病是因為不懂針、灸的原因,指出傷寒、疽瘡、勞瘵、中風等等多種大病如不用艾灸、丹藥,將不能保命。在用灸法治療疾病時,也需「先別其死生,若真氣已脫,雖灸亦無用矣」。人身立命全賴坎中一陽。
坎,中男,二陰一陽,居北,在人為腎、位下,下者競上,陰升賴坎中之真陽,陽降借離中之真陰。人身左升右降,胎陰抱陽而成太極循環周流不息,其動全賴真陽。灸,溫熱助陽。故重視扶陽,應從灸,從臍下,從陰經,陰中求陽。
竇氏在《扁鵲心書》中所列舉的灸法皆為直接灸( 又叫明灸、著膚灸) ,是指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而施灸的一種方法,古代稱為「著肉灸」。肺主一身之表,主皮毛,主衛氣,主肅降。外邪襲人首先犯肺,肺衛足則邪不傷人,肺衛實則閉門留寇。著膚灸如麻黃溫通宣發衛氣,表開則邪有出路,艾灸溫通助營疏洩,祛邪外出。因其會產生強烈的痛感,甚至會遺留瘢痕,今人用之已不多見。《千金要方》記載,艾灸「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既肯定了艾灸著膚的方法,又明確了直接灸的作用機理,使火勢直達病所。
此外,《外科精要》中記載灸高竹真背疽病案,先施隔蒜灸無效,「乃著肉灸良久」方效; 《針灸資生經》: 「凡著艾得灸皰,所患即瘥,若不發,其病不愈。」《神灸經綸》: 「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直接灸對穴位的刺激作用持久而均衡,不管是慢性病還是急性病,常常能效如桴鼓。現代研究表明,在某些疑難重症的治療過程中應用直接灸,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效果。張去飛等採用直接灸治療肺癌化療病人,直接灸四花穴能提高肺癌化療患者血清集落刺激因子、白細胞介素-2水平,降低腫瘤壞死因子水平,從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臨床療效,改善其生存質量。
在《扁鵲心書·大病宜灸》篇中,竇氏指出: 「世俗用灸,不過三五十壯,殊不知去小疾則愈,駐命根則難。」《銅人針灸圖經》雲: 「凡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如此,方能「接續真氣」,力挽狂瀾於無形。《扁鵲心書》所列竇材灸法共 50條,針對病症者 48條,另有 2 條講述竇氏灸法的操作及竇氏獨創睡聖散的使用。其中重灸一百壯以上者 36 條,三百壯以上者 24 條,五百壯以上者 6 條。在第 48條中,竇氏對艾炷的大小也作了規定: 灸大人,艾炷如蓮子大;灸四肢及小兒,艾炷如蒼耳子大; 灸頭面,艾炷如麥粒大。由此可見,竇氏灸法明顯的特點就是灸量大,刺激強。
《象形字典》中,「灸」由「久」和「火」構成,「久」指時間長,「火」指燃艾。即「用點燃的艾久久地烤、灼人體的穴道,以達到祛除疾病的目的」。《史記·倉公傳》: 「形弊者,不當關灸鑱石及飲毒藥也。又通作久。」灸法操作時間長,通過燃艾產生的藥物、熱力雙重作用對腧穴的刺激大大增強,自然能夠搜惕邪氣,壯陽消陰,元氣得復,病安何存?
《扁鵲心書》中、下卷共載病症 120 餘種,應用灸法的病症有 80 餘種,而用穴僅有 26 個,在 26 個腧穴中,應用最多的當屬關元穴、氣海穴、命關穴、中脘穴等寥寥數個。關元穴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是人立命之本,艾灸關元穴可以培元固本,身強體健則邪氣自去。竇氏補脾胃之氣常灸命關穴,命關即今之食竇,為脾經地部經水進入三焦之處,此處氣血的流通出入重關生命。氣海承接任脈水之氣,在此化為充盛的天部之氣,是生氣之海,能治療一切氣疾。中脘穴聚集腹部體表氣血,除承接任脈經水外,還接受來自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及足陽明胃經的經氣。竇氏注重脾腎,尤其注意顧護脾腎陽氣,臨證時先審元氣虛實,實者不藥而愈,虛者或服藥物,或灸關元、命關,以固本元。在虛證中,竇氏又分為平氣、微虛、甚虛、將脫、已脫 5 種情況,根據元氣的虛衰程度,辨別藥、灸的使用。在診療過程中,竇氏亦很重視診察跗陽、太溪 2 脈,「此脈若存則人不死,故尚可灸,……或可保其性命」。
《靈樞·背俞》: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 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在《內經》時期,灸法的補瀉是以「毋吹其火」和「疾吹其火」來區分的。而《扁鵲心書·竇材灸法》第 49條中,明確指出: 「其灰以鵝毛掃去,不可口吹」。僅用其補法,對於艾灸瀉法則棄去不提。在全書 120餘種病症中,陽證、虛證中的平氣,少用灸法,多用丹、藥等,其餘 4 種虛證多用灸法,不拘泥於衄血、疽瘡、喉痺、中風、腸癖下血等證,只要見證有元氣虛衰,皆用灸法,以扶其陽氣,保其根本。
在《扁鵲心書》中,竇氏應用灸法治療多種病證,包括: 臟器虛損之中風、虛勞、咳嗽、咯血、吐血、尿血、水腫臌脹、小便不通、砂石淋、脾洩注下、反胃、嘔吐、膏肓、勞瘵、暑月發燥、失音、腸癖下血、消渴、骨萎、老人氣喘、大便不盡、兩眼昏黑等證; 傷寒四經之陽明、太陰、太陽及少陰見證; 外邪熾盛之腦疽發背、癧風、附骨疽、瘰癧、破傷風、頑癬、小兒禿瘡、急喉痺、痘疹黑陷等證; 其他病症如氣厥、瘧疾、元陽虛脫等。
竇氏通過灸法顧護人之先後天之本,保元氣,存陽氣,補髒氣,護衛氣。通過扶正以祛邪,達到祛病延壽的目的,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竇氏受道家影響頗深,其研製的治病丹藥約有 40 餘種,成分以雄黃、硫磺居多,除此之外,還有附子、肉桂、乾薑等辛熱之品。應用時輕者僅服丹藥即愈,重者要配合艾灸。
綜上,竇氏認為灸法為祛病、保命第一要法,所列病症涉及內、外、婦、兒、五官諸科,多數病症之後列有驗案,為今人臨床應用灸法提供了思路,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此外,陰虛之人不宜灸法,但書中鮮有介紹,若胃陰不足,灸諸經助陽,恐有劫陰動陽之禍,灸法火熱,傷及胃陰,胃氣離根,胃氣絕則人亡,慎之慎之。
艾,來自遠古,大地之恩賜,厚德載物
灸,源於太陽,上蒼之饋贈,自強不息
沒病的時候灸一灸能強身健體;
生病的時候灸一灸能調病驅疾。
五臟六腑保養熅熅養生灸
心俞▽
巨闕』關元▽
內關,大陵,少府,勞宮▽
肝俞,膽俞▽
陽陵泉,外丘,太衝▽
脾俞,胃俞▽
中脘,天樞▽
足三裡,陰陵泉,地機,三陰交▽
肺俞▽
中府▽
天樞▽
腎俞,京門▽
中極,氣海,關元▽
復溜,湧泉▽
對於正在從事中醫養生事業的你來說,加入「熅熅」代理可得到的突破性成長。
一、首先給的是一項壟斷權利。
成為五味中醫認可的「熅熅」產品縣市級代理,意味著五味中醫給你在這個區域以產品授權和流量扶持,只要經營成功,你的收益是長期的、排他的。
二、五味中醫的信用背書和百萬中醫會員流量的持續加持。
你領到了一張授權書,這個項目由五味中醫來背書。對於縣市級代理,五味中醫會在自有的百萬會員社群中精準導流,不但幫助快速銷售產品,對你當前經營的其他項目也會有強力拉動。
三、長期持續的學術支持。
這個特許狀背後還有一項東西,那就是整個五味中醫的實力。你經營的這塊區域的宣傳組織,五味中醫將長期持續給你學術、人力與技術方面的支持。這包括線上導流拓客、海報文案、學習會議的組織。
↓「古熅療法群將免費公開授課,趕緊進群吧」↓
群滿了進不去?加客服微信,幫你進群↓
▼
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五味古法中醫}
民間中醫網
華夏中醫網
原始點論壇
中華傳統文化論壇
(撰稿支持)
| 上古傳承 經典中醫 |
已入駐騰訊新聞、鳳凰新聞、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悅讀、ZAKER、鮮果閱讀等客戶端
原始點公益聯盟成員
投稿、商務合作,聯繫微信
『 五味古法中醫 』
傳統中醫,專家團隊
健康養生之術、膳食調理之法
高質量健康生活養成計劃請長按此QR碼:
投稿,商務合作,添加QQ:4030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