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大吉。我家窗臺栽種的艾葉春嫩。
今晨起來灸了氣海、中極及周邊的嗜熱點約30分鐘,最後加灸了命門和雙腎兪及八髎區的及各穴周邊的嗜熱點,元氣充滿,全身溫暖。今生能幸遇古中醫和古老神妙的艾灸,時刻溫煦自己的身心,感恩和幸福油然而生。《內經》說:「春夏養陽」。從今天開始,是灸友們春夏艾灸扶陽養生的黃金時段,在這兩個季節認真進行養生灸,會收事半功倍之效。
氣海節氣灸的原理
中醫說春屬木,對應肝。「春氣屬木。一年的大氣運動,冬時為終,春時為始。終即始之根也。上年夏時,太陽射到地面之熱,經秋時金氣收而降於土下,又經冬時藏於土下的水中,水火化合,水氣溫暖,則往上升。此溫暖之氣,交春升洩出土,草木發生,故春時大氣溫升而屬木氣。升氣旺於東方,故東方屬木氣.此時陽根動搖,小兒即多虛病。"(平時脾腎中下陽氣虛之大人也一樣。)
不可不知流行的專家春季養生建議誤區
看了上面春季陽氣圓運動的原理,想起昨天看到朋友圈一位灸友發的養生專家建議春季養生「春天不是大補的季節,飲食以排毒為主;春天主生發,升發,要少吃酸,多吃甘,疏肝健脾."這幾乎是每年春季養生專家們給的養生建議,可以說講對了部分。對於體質強壯,脾胃中氣健旺,腎氣足的人這樣建議是正確的;其中注重健脾的建議最值得肯定;但對於現代大部分陽虛體質,尤其是脾腎虛寒溼的中老年人來說,這位專家其它的建議就死得人多了,是背離了古中醫自然之理的,不然《黃帝內經》就不會有「春夏養陽」的說法了。
春夏養陽的意思,就是因為春天陽氣開始往外升發外洩,內裡開始陽氣減少而虛,所以要補陽;夏天陽氣更是大量往外疏洩而內虧,更要重視溫補扶陽。這是專家們的第一個養生建議誤區「「春天不是大補的季節,飲食以排毒為主」。陽虛體質者此時若是誤吃寒涼清瀉的排毒飲食或藥物,是雪上加霜,這是春季很多常見病、多發病因此被誤治而導致小病加重、重病致死的主因,危且險矣。尤其是小兒發熱更要十分注意。
《內經》還有一句經文也是論述春天開始宜補虛觀點的:「夫虛者,陽氣出也;夫實者,陽氣入也。」春天陽氣開始往外升出,此時體內是開始漸虛的,需要溫補;到了夏至時,是體內消耗大量陽氣往外生發的時候,此時體內大虛,更應大補扶陽,所以「聖人春夏養陽也」。什麼叫聖人?是徹底明白宇宙運行法則的智慧之人,所以懂得在春夏大補陽氣,而非一般人的見識「不宜大補,以排毒為主」。
第二點建議「要少吃酸」。這是最多專家春季養生建議中的最大誤區。春天因為人體內陽氣開始溫升,少數正常體質者不宜以酸性收斂是對的;但對大部分人此時因為陽升導致的中氣虛所引起的虛性高燒發熱,則非重用烏梅白糖湯或酸菜湯這樣的酸味方不能收斂驟升不降或逆升的虛火,加重灸補腰腹部強壯脾腎陽氣的保健要穴以固本。因為酸味入肝,此時酸味正是對治春季多發的肝氣逆升(即所謂的肝火旺)、膽經相火不降等虛證發熱的妙藥,此乃以酸收斂降為補、灸補扶陽固本之春季養生治病大法也。
當然,在春季進行補虛時,運用拍打、刮痧、推拿、高纖維清淡飲食等清調養生法疏通經絡,讓進補沒有阻滯,能夠虛而受補,是策略層面的術,與春夏養陽的原理原則並不相悖。
這是筆者多年親身及指導親友們的經驗,大家靜心參參看是不是這樣的原理?所以我們如果不依從古中醫經典宇宙自然運行的理論為指導,對坊間流行的諸家養生法,很容易被其名氣所惑而自誤誤人,所以古人有「依法不依人」之說,即依靠古中醫經典為主,這樣可以少犯錯誤,希望大家謹之慎之。
春季養生灸法
一日的凌晨3點~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
立春是木氣升發之始,對應人身是肝氣左升之始。所謂「秋灸關元,春灸氣海,久久不畏寒暑」(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氣海為生氣之海;關元者,關其元精之門,閉而儲藏之謂也。春夏之際各灸之,以順應時令之變,以合髒氣生藏之機。若是素體肝氣寒溼之人,此時灸氣海應春生之時序,以助肝木之氣升發,逐陳寒溼氣,為一年的生長收藏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
氣海節氣灸法建議立春前後各灸1周,每次灸至氣海及其周邊嗜熱點裡面溫熱止。有條件者在每天的日春時段灸更效。其他穴位在整個春季可以每次任取一~兩穴輪流施灸。春寒時手足如冰者,同時加灸足底湧泉及手掌心勞宮穴,調理心腎不交極效。
韓國麗水市花冬柏花,國內多叫山茶花,最近全城可見滿發中迎春。
《扁鵲心書》裡虛證糖尿病的艾灸法
【上消病】(類指現代糖尿病的多飲多食證)灸法「上消病日飲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灸關元一百壯,可以免死。或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
《內經》裡春季容易外感畏寒發熱的艾灸法
若是中下脾腎氣虛者,逢春氣升動之時,有升洩過度而畏寒發熱、疲睏、昏昏欲睡喜臥者,即所謂的春困或外感春溫,此時灸中脘和足三裡以健運中氣;灸命門及腎兪及附近的嗜熱點壯火以健脾土極效。
春季若因不小心穿衣被春寒乍暖的早晚溫差刺激,為風寒所傷出現的發熱畏寒外感,即所謂的春季「流感」,灸大椎是防治榮衛失調的寒熱往來或先寒後熱等寒熱病的首選穴。《內經.素問.骨空論》說:「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
我的灸驗
我以前是屬於典型的脾腎中下虛寒體質,一交春季感受風寒,很容易就得嚴重的外感發燒、咽喉腫痛、甚至暴啞、手腳冰冷等證,自從實施節氣養生灸以來,這些年再沒有中過招,也極少感冒。
勇伯先生為慧省陶瓷艾灸杯寫的拙書和詩
節氣灸的意義
《圓運動》裡說:「節氣的『節』字,就是竹節。節與節之間,是滑利的。一到節上,便難過去。宇宙大氣,交節必鬱而後通。久病之人,交節前三日多死。大氣鬱,人身亦鬱。久病之人,腠理幹塞,交節不能通過,是以死也。凡病節前起色,以後即愈得快。可以見中醫學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學矣。」
肝鬱氣滯者在立春前後容易發作無名火
我有位家眷,立春節前一週,總是逮著一點小事莫名其妙地對我豎鼻子瞪眼的,他說也不知道為啥無名火起。我抱屈吶!忽然想起上述這段話,平時容易生悶氣或動怒之人,立春節與肝木之氣升發相應,此時容易因肝鬱氣滯而發作無名火。明白此理,心裡很快轉抱屈的心為慈悲,勸他:「您還是疏通一下肝經吧,估計是肝膽經堵啦!」事後他分享灸刮肝經雙側的期門穴極效,灸時能明顯感覺到肝經氣感在竄動。
學習傳統中醫文化後,越來越覺得大自然之道運作的神奇,隨順自然者吉,逆之則亡也。所以彭子說:故學知二十四節氣,須用功夫,一點不可含糊。務必於事實上,隨時隨地找出憑據。
一年之計在於春,以上一點自灸經驗和學習醫書上的灸論灸法心得,謹供灸友們參考,預祝大家新年新氣象,身心安康!
慧省陶瓷艾灸杯自灸腹部氣海、中極等穴的姿勢。
更多春夏養陽艾灸法的文章請點擊左下角的【原文閱讀】進入博客查看。
尊重原創,歡迎註明出處的轉載,多謝合作!阿彌陀佛!
2016/2/4 立春 更新 於韓國麗水慧省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