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艾草與取火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各地均有生長。早在春秋時期之前,艾草就是重要的民生材料。《詩經·王風·採葛》中說:「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經·王風·採葛》
出現在中國遠古詩歌中的幾種植物中,葛藤用於織布,蕭(xiāo)蒿以供祭祀,古人對艾草卻更鍾情,更加印證了艾草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自然界中,絕大多數動物都懼怕火,只有人類敢於親近火,並享受火所帶來的好處,如燒煮食物,取暖照明,恐嚇猛獸等。古人將「火」列為五行之一,並且在五行之中,火最特殊。木、土、金、水,皆自然存在,而火具有自然與人為的兩重性。
雷電、火山噴發所產生的自然之火,畢竟偶然、少見。而如何將自然之火長久地保存下來,對於先民來說也決非易事。因此,古人可能很早就嘗試人工取火了。取火的技術,對於現代人來說幾乎是微不足道,但在古代社會卻是舉足輕重的事。古人主要有木燧、金燧和石燧三種取火法。木燧就是通過兩木相互摩擦生熱,鑽木取火。金燧,或稱陽燧,是使用銅、錫等金屬製成的凹面鏡,面對日光,取太陽之火。石燧是通過用鐵塊敲擊堅硬的燧石,生成火星,稱為「石火」。在這些取火方法中,都必須使用一種助燃物,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摸索,古人在所有能夠燃燒的植被與作物裡最終選擇了艾草,並且以研細的艾絨為最佳。
考古發現的戰國時期的陽燧
相傳在淮南王劉安底下方士所撰的《淮南萬畢術》中記載了以下的方術:「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影就是日光,這是把冰加工成凸透鏡,聚焦太陽光,點燃艾草取火的方法。艾草又名「冰臺」,其淵源可能追溯於此。由於取火不容易,所以如何保存火種就成為一個重要問題,方法之一是將艾草編成細繩,懸掛在合適的地方,點燃一端使其慢慢燃燒,餘煙嫋嫋,艾火相傳。
「灸」是燒灼的意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灸,灼也。」。這個字上面是「久」,是讀音,也表示「長久」;下面「火」為漢字本義,就是燒灼。就是說,灸作為一種以火調病的方法,必須「久」「火」結合,只有時間和火力都到位,才能發揮作用。這個字還常常與「炙」混淆,其實兩個字的意思完全不同,「炙」是「肉」(月表示肉)在「火」上烤,比如烤肉。
灸與艾灸
灸法就是通過燒灼可燃物刺激治療疾病,其產生與火的發明及使用有關,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最古老的治病方法了。
1927年在北京房山周口店所發現的「北京人」遺址積存有很厚的灰燼,表明幾十萬年以前的原始人就已經大量使用火。喜暖畏寒是動物的本能,植物也有趨光性。可以想像,古人在用火取暖散寒和燒烤食物的同時,一些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熱的烘烤而感到舒適或緩解,或在利用火的過程中不慎被火灼傷了某處,竟使某種疾病得到減輕或消失。這個過程一開始可能是偶然的,但是,隨著經驗不斷積累,就會有意識地用火燒灼或者烘烤,達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原始的灸療方法也就出現了。但是,由於年代久遠,關於灸法起源的具體時間及地點已經無法考證了。
早期的灸法與艾沒有任何關係,舉凡能夠燃燒之物都可以。比如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十幾本古代醫書,這些書都是漢代以前寫的,比大家熟悉的《黃帝內經》還古老,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醫書。其中有一本被專家命名為《五十二病方》(那時候的書都沒有書名,專家根據書裡內容加上書名),就是講52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其中有許多應用灸法,所用材料品類繁多,如木炭、乾柴、幹稻草、粗麻、舊蒲蓆、鳥羽毛等。
大概到戰國時期,艾草才被確定為專門的施灸材料。《孟子·離婁篇》所說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明確是用陳年的艾葉施灸。
鍾情與價值
古人施灸為什麼唯獨鍾情於艾草
古人選擇艾草有很多原因,首先當然是由艾草本身的燃燒特性決定的。這種物質很容易燃燒,並且燃燒十分緩慢,沒有明火,產生的火力均勻、持久。尤其重要的是,艾葉燃燒時產生的煙並不像其它物質那樣刺鼻難聞,而是略帶芳香。
還有其它一些因素,決定了古人選擇艾草作為灸療材料:
第一,古人認為艾草具有驅邪、避禍的作用。古人發現艾草燃燒時,散發出的氣味不是很嗆人,卻可以驅趕蚊蟲叮咬、恐嚇猛獸,所以認為艾草具有祓除不祥的作用。中國民間有五月初五採艾草的習俗,將艾草懸掛在門框上方,這樣就可以禳除毒氣,保佑全家安康。古代還有採艾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所以你看,中國的文明是連續的,已經綿延了幾千年,這和其它古老文明不同,他們早就斷裂了,比如今天的埃及早就不是3000年前的那個埃及了!
第二個原因,艾草還和古代的宗教儀式有關。大家都知道,殷商時期盛行一種佔卜術,商王幾乎每事必卜,那麼商人是如何佔卜的呢?根據現代考古學家復原的甲骨佔卜程式,其中有一項是「灼骨」,即佔卜者用艾絨或幹火草捻成圓柱狀或豆粒狀成椎形,置於羊胛骨的無脊面,持火繩繞骨數圈,點燃骨上的艾絨或火草,一般是從骨扇寬薄一端開始燃起,一排排地依次燒向骨臼一端,直至骨面布滿灼痕為止,每骨可燒八九次至十餘次。卜者開始念念有詞,並不時吹火助燃,有時還要在卜骨的正面用火迅速點一下,務使骨面出現輕微裂紋。最後由巫師觀察骨面裂紋釋兆,判斷吉兇。並將佔卜過的羊骨埋葬或燒掉,以示神聖在這裡。艾草和佔卜聯繫在一起,可能具有輔助燃燒和禳除邪氣的雙重功效。
考古發現的殷商時期的龜甲(左為外面,刻有文字;右為內面,有燒灼的痕跡)
第三個原因,古人很早就發現艾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稱之為「醫草」,既可外用,又能內服。在《神農本草經》中,艾名為白蒿,將其列為上品,味甘、性平,主治五臟邪氣,風寒溼痺,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少食常飢,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
上述種種特點,可能是古人最終唯獨選擇艾草作為施灸的材料,「灸」也就成了「艾灸」的簡稱。
灸
灸法的起源
灸法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用來治療和緩解自身病痛的方法。早在170萬年前,人類學會了用火。那時的古人,既沒醫,也沒藥,但一定有病痛。在使用火的過程中,原本疼痛的身體部位不小心可能被火燙著,但過後不久,疼痛也因此而緩解了。一次,二次,三次,古人的大腦裡就會產生條件反射,火能產生熱,熱能緩解疼痛,當人們主動點了火把,,有意識地燻烤疼痛部位的時候,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用來治療和緩解自身病痛的方法——灸法就正式宣告誕生了!這一發現對人類的歷史進程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古人施灸的方法
與現代使用艾條灸的方法不同,古人最常使用的是艾炷灸,就是把艾絨做成圓錐體形狀,大小有很多種。施灸過程主要有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挑選艾絨,製作艾炷:艾絨的製作過程,是將曬乾或陰乾後的艾葉,置於石臼或其它器械中,反覆搗碎,使之細碎如棉絮狀,篩去灰塵、粗梗及雜質,留下的柔軟純艾纖維,即成柔軟如棉的艾絨,其色淡灰黃,乾燥易燃者為佳。艾絨質量的好壞,對施灸的效果也有影響,艾絨質量好,無雜質,而乾燥,存放久的效力高,療效好,反之則差。劣質艾絨,燃燒時火力暴燥,易使病人感覺灼痛,難以忍受,且因雜質較多,燃燒時常有爆裂的弊病。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說明古人對艾的選擇已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三年之艾就是陳艾,陳艾的優點是含揮髮油少,燃燒緩慢,火力溫和,燃著後煙少,艾灰不易脫落;新艾則沒有這些優點,新艾氣味辛烈、含揮髮油多,燃燒快,火力強,燃著後煙大,艾灰易脫落,容易傷及皮膚和血脈。故臨床上應該用陳艾而不用新艾。
艾炷就是指如燈炷狀的燃燒物,呈圓錐體形狀,便於穩定放置在皮膚上。關於艾炷的大小,古代文獻也有一些記載。由於施灸部位不同,艾炷的大小也會不同,在唐·王濤所著的《外臺秘要》中,記載有許多不同大小的艾炷,如小豆許大、如黍粒大、如蒼耳子大、如棗核大等。
第二個步驟是取火:現在取火是件輕而易舉的事,用打火機或火柴就行了,古代不是,一般都是現場取火,由於古人有太陽崇拜,所以使用陽燧採取太陽之火,就好像把太陽上的火引下來,也稱為「天火」。取天火時,將銅製凹面鏡的凹面面對太陽,使陽光聚在鏡前成焦點,在焦點處放置少許艾絨或其他易燃物,用太陽的熱能,將艾絨等引燃。這樣,在形式上就把天上的「火」引到地面上來了,再用此火點燃艾炷,以溫補人體陽氣。
第三個步驟就是實施灸療。取製做好的艾炷,將圓錐體形艾炷的底部放置在選好的穴位上,用天火點燃艾炷的頂端。每燃燒一個艾炷又叫一壯。據考證,壯者創也,是由灼與刺對人體造成的創傷。用艾燒灼人體也會造成創傷,而壯和創的意思又完全是相同的,故幾壯也是燒灼幾次的意思。可以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等情況,確定每次施灸的壯數。如《素問·骨空論》說:「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就是按照病人年齡大小決定施灸的壯數,如5歲灸5壯,10歲灸10壯,依次遞增,到一定年齡後再依次遞減。
在施灸時可能很痛,所以古人還發明了睡聖散,就是用於施灸時麻醉的。北宋竇材編輯的《扁鵲心書》裡有「睡聖散」,於灸前服用,使昏睡而不知痛。據文獻記載,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得病,十分痛苦。太祖去探望他並親自為他灼艾治病。趙匡義感到很疼痛,叫了出來。太祖於是將熱艾往自己身上灼燒,的確很痛,這樣做可以分擔弟弟的痛苦,趙匡義十分感動,後世就用「灼艾分痛」來比喻兄弟友愛。
唐宋時期,灸法非常流行,原因大概是"針須師乃行,其灸則凡人便施。"歐陽修是北宋大文學家,他的傳世墨跡不多,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灼艾帖」為其中之一,講的是歐陽修的長子歐陽發接受艾灸治療的經歷:
歐陽修·灼艾貼
「修啟,多日不相見,誠以區區。見發言,曾灼艾,不知體中如何?來日修偶在家,或能見過。此中醫者常有,頗非俗工,深可與之論權也。亦有閒事,思相見。不宣。修再拜,學正足下。廿八日。」帖中「見發言」的「發」,即歐陽修長子歐陽發。
歐陽修認為艾灸是一門學問,值得探討。透過這封簡短的書信,不僅使我們能夠欣賞歐陽修精妙的書法,還了解到在北宋時期,灼艾治病保健是非常流行的。
第四步是灸後調攝,就是要指導病人進行一些調攝事宜,包括飲食、穿著、運動等方面,目的在於助火氣或使火氣運行通暢,以提高療效,同時也要針對艾火引起的不良反應進行處理,比如有的病人艾灸後會出現口乾、口渴,或長口瘡,這是因為艾灸是一種溫熱刺激,會導致上火。
秦漢時期
先秦兩漢是我國灸法的重要形成時期,出現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大量著作,以及以張仲景為代表的著名醫家。
《黃帝內經》,把灸療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強調「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療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補陰陽、逐寒邪、通經脈、舒氣血等多個方面。《皇帝內經》還提到「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的補瀉之法。同時,還指出了艾灸的禁忌證:陰陽俱不足或陰陽俱盛者、陽盛亢熱及息積等。《皇帝內經》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灸法的基礎。
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在強調藥治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灸法。《傷寒論》中涉及灸法的有十二條之多,且重點論述了灸法的禁忌和某些疾病的灸治方法。並提出了「陽證宜針,陰證宜灸」的見解。這些,對後世醫家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是我國針灸史上灸療法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
唐代灸療專著大量出現,灸法被作為重要的內容被載入,並在醫療中佔有重要地位。如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載述了大量灸療內容。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裡」,稱為「長壽灸」,可以防治疾病、強身健體而抗衰老。在灸療範圍上也有了較大的擴展,採用灸法預防傳染病,特別是在熱證用灸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同時還將艾灸和藥物結合運用於臨床,採用葦管灸治療耳病等,使灸法更加多姿多彩。這是灸法利用器械的鼻祖。
此後,王燾在《外臺秘要》中介紹用灸法治療心疝、骨疽、偏風、腳氣入腹等病症,擴大了適用範圍,並提出灸為「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針灸治療部分,幾乎都用灸方。棄針重灸,足見當時對灸法的重視,對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唐代灸法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科學,並出現了施行灸法為業的專業灸師。
宋朝針灸療法有較大發展,而灸法也備受重視。宋太祖親自為某弟施灸,並取艾自灸,被後人傳為佳話。
宋代著名針灸家王執中撰《針灸資生經》一書,也以灸法為主,還收錄了不少本人或其親屬的灸療治驗。《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普濟本事方》等醫籍中都收集了大量的灸療內容,使灸法成為當時的主要急救措施之一。
北宋王唯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對經穴的統一,針灸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南宋的竇材在其所撰的《扁鵲心書》中記載用「睡聖散」進行麻醉施灸,以減輕火灼給病人帶來痛苦,為後世以藥代灸奠定了基礎。
金元時期
金元時期,由於針法研究的崛起和針法應用的日益推廣,灸法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然而以金元四大家為首的不少醫家,在灸法的鞏固和完善方面,仍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劉河間不囿於仲景熱證忌灸之說,並總結了引熱外出,引熱下行及瀉督脈等諸種灸療。
羅天益則主張用灸療溫補中焦,多取氣海、中脘、足三裡施灸,認為可以「生發元氣」、「滋榮百脈」等。
著名醫學家朱丹溪也有不少灸治驗案的記載,並創立了熱病可灸理論。
另如元代名醫危亦林,在其所著《世醫得效方》中載述刺灸治療的56個病證中,灸療約佔十分之八,並且多涉及各科急性熱病、時令病以及驚厥、損傷等症。他還十分重視灸後的護理,「以溫湯浸手帕軾之」,「以柳枝煎湯洗後灸之」,防止感染。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從著作的數量、灸法技術的改進、隔物灸的廣泛應用等方面,均可看出明清時期灸法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但清代以後,由於歷史原因,灸法逐漸走向了衰落。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在所著《類經圖翼·卷十一》中,專門輯錄了明代以前的幾百個灸療驗方,涉及內、外、婦、兒各科幾十種病證。可以說,這是對明以前灸療臨床經驗的一次總結。
明代醫家在繼承前人灸法經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值得一提的是艾條灸療的創用。同時,凡是艾炷灸的適應證均可以用艾條灸,操作簡便,療效頗佳,備受患者的歡迎,故而一直延用至今。同時,灸療器械、隔物灸等方面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但到了清代中後期,由於統治者的偏見使發展受到了限制。統治者認為:「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清政府太醫院等官方機構中廢止針灸導致了整個針灸學的衰落。
清末,加之帝國主義的侵略,西方文化的入侵,針灸更是備受摧殘,停滯不前,使灸法一度瀕於滅跡之境。
但是,由於灸法簡便易行,安全有效,經濟實用,深受百姓歡迎,故在民間仍廣泛流行,深深紮根於民眾之中,使得灸法不但得以保存下來,還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近現代時期
自20世紀50年代起,灸法再次引起醫學界的關注。20世紀60~70年代,有關灸療的臨床報導急劇增加,據統計,這一時期,單純用灸或以灸為主治療的病種就達百餘種。而真正取得重要突破性進展的,則是在近二十餘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備受醫家重視,灸法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中國針灸學》、《新針灸學》等針灸專著相繼問世。
2、利用現代科學實驗手段對艾灸的機制進行了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並獲得了比較系統的結果。比如在血液系統方面,通過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發現,灸後可使白細胞和紅細胞的數量增加,對微循環功能、血液流變學和血液動力學均有明顯的影響。在對代謝作用的影響方面,可抑制脂肪變性的進程及調節微量元素的代謝等。
3、在傳統灸療的基礎上,出現了一批新灸法,各種現代灸療儀器,且大多已應用於臨床,使灸法可定時、定量、定性、無煙,操作更方便。
4、適用範圍不斷擴大,療效不斷提高。防治的病種已突破灸治傳統病證和一般常見疾病,已開始用於不少難治性疾病的灸治。有關文獻載述的用灸法防治各類病證已超過了二百種,遍布於人體各個系統。
5、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灸法已步入減肥防皺、美容防老等新領域,在養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的優勢日益突出,取得較好效果,受到醫學界的矚目。
○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