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科學家們究竟是利用何種技術來探索地表下世界的呢?
此時此刻,你的腳下是什麼?是地毯?是瓷磚?是人行道?是草坪,灰塵,還是樹葉?可以說,無論你現在身處何處,你都只是站在冰山一角上。事實上,你踩著的是由土壤,巖石,河流,火山熔巖以及固態鐵等各種物質構成的陸地,綿延數裡。
如果你曾在自家後院挖過洞,那你就能明白挖掘是件多麼困難的事了。不過,能瞧瞧下面究竟有什麼東西也的確很有趣。也許這個洞裡滿是灰塵,可能還有些許巖石。
你挖的越深,想要看到這個洞的盡頭就變得愈加艱難。除非你順著這個洞爬下去,但如果想要繼續往下深挖,難度也只會越來越大。這也就是那些以挖煤礦和水井為生的人需要藉助專業設備的原因。
即使是世界上最深的煤礦和水井也很少會觸及到地球的外層表面——地殼。地幔是地殼的下一層,是由不斷運動的巖石和熔巖構成的半固體狀中間層。
地幔再往下,就是地核了。地核由兩部分組成,液態的外核和固態的內核。科學家認為固態內核是一個由鐵和鎳構成且承受著強壓的固態球體。這個壓力到底有多大呢?設想下人類在海平面上感受九百萬倍的大氣壓,你就知道了。
儘管內核溫度高的離譜,壓力仍能讓這些金屬物質處於固態。專家們根據科學研究成果推論:地球內核的溫度高達一萬零八百華氏度,換句話說,地球內核的溫度幾乎與太陽表層溫度相近!
但科學家們又是如何知道地核究竟有多高的溫度的呢?他們又看不到。更不能挖的足夠深再用溫度計去測量。儘管地核就在我們腳下,我們卻別無他法。
地核的大小和冥王星差不多。綿延數千裡的巖石和一些其他的物質將我們與地核分隔開來。也就是說,它可能和冥王星一樣遙遠!那我們又怎麼可能對它了如指掌呢?
當代科學家們提出了一些研究地表的新方法。比如說,地質學家長期以來利用地震波探索地表下物質。地震波是發生在地表下由地震和其他地殼板塊運動產生的波動。
通過對地震波進行測量,科學家們能夠獲悉地球下表層的組成成分。由於每一層都是由不同厚度的多種物質構成,研究人員可以分析地震波在不同類層邊界的反彈方式。地震波穿過巖石的方式與聲波穿過空氣的方式大致相同。
科學家們認為地核主要由鐵構成,是因為地球周圍存在著磁場。利用先進的技術,科學家們已經能夠更精確地確定鐵的熔點,這也為他們對地球內核和外核溫度做出有根據的猜測提供了幫助。
相關知識
地核(英語:core),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公裡,高密度,平均每立方釐米重12克。溫度非常高,約有4000~6000℃。
它可再分為內核和外核。由地震波的傳送可知,外核是融熔的。人類無法直接觀測地核,而從源自其他行星核心的鐵隕石來推測、以及地球物理化學性質的推算,地核也是由鐵和鎳組成。地球磁場的自激發電機理論,也需要一個液態金屬外核的存在才能成立。至於內核,則極有可能是固態鐵。
圖解 : 地球內部的示意圖。1.大陸殼– 2.海洋殼– 3.上地幔– 4.下地幔– 5.外核– 6.內核– A:Mohorovii間斷 – B:古騰堡間斷 – C:雷曼–布倫間斷。
地核主要的主要成分是鐵或鐵鎳質,不過也可能有一些較輕的物質存在,地心的溫度大約有7,500K,比太陽表面溫度來得還要高;下部地函的主要成分有矽、鎂、氧,還有一些鐵、鈣及鋁;上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則是橄欖石以及輝石 (鐵鎂矽酸鹽巖石),也有鈣和鋁。以上這些都是來自於地震震測資料,雖然上部地函的物質有時會因著火山噴出熔巖而被帶到地表來,但是我們仍舊無法到達固體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鑽探行動連地殼都尚未挖穿。地殼的成分則主要是由石英 (二氧化矽)以及矽酸鹽類如長石。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FY: 陶詩雨
作者: wonderopolis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