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到底吃哪個更容易胖?

2020-12-23 健身教練Ason

肥胖是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每年的肥胖人群數量都在逐漸上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人都處於能量過剩的狀態。而我們知道,肥胖會帶來許多的健康問題。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的體重。

那麼我們到底是如何長胖的呢?哪種營養素更容易讓我們胖?是碳水、蛋白質還是脂肪?本文就來探討那些許多人以為是對的但實際上沒有搞清楚的細節。

能量平衡

在基礎水平,當卡路裡的攝入超過卡路裡的消耗時,身體就會儲存脂肪,我們稱為能量盈餘。但是肯定有很多人會說:「我明明見過許多人吃很多東西但是也沒長胖,基礎的熱力學定律肯定不適用於人類。」

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誤解。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一項又一項研究表明人們低估了食物的攝入,這個誤差能達到30-50%[1]。不僅如此,人們還會在同等的程度上高估他們的活動量。這就意味著,他們會稱自己每天攝入1800卡路裡,而實際上攝入了2400卡路裡或者更多,以及,他們認為自己燃燒了900卡路裡,但實際上只燃燒了接近300卡路裡。

當你把那些認為自己違反能量平衡的人放到一個代謝室裡並且控制他們的食物攝入和活動水平,能量平衡定律總會適用。

而且並不是這些人在撒謊,只是他們不擅長估算自己實際吃了多少。瘦子是這樣,胖子是這樣,活躍人群也是這樣。事實上,即使是註冊營養師,他們本該擅長這個,但也做得不夠好。

營養攝入,氧化和儲存

體內脂肪的主要儲存部位是在脂肪細胞中,其中大部分位於皮下,也稱為皮下脂肪。還有脂肪儲存在腸道周圍,這稱為內臟脂肪,它們包圍著器官。在某些情況下,脂肪還可以儲存在肝臟和胰腺等「不好的」地方,這就是所謂的「異位脂肪儲存」。

這裡我就說說皮下脂肪。脂肪是否被儲存或者減去,歸根結底是一個叫做「脂肪平衡」的概念。你可以把脂肪的變化看作是特定於脂肪的能量平衡,也就是:脂肪儲存的淨變化=儲存的脂肪-燃燒的脂肪。相同的營養平衡概念對於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酒精來說也是如此。

因此,在基礎水平上,當脂肪儲存超過脂肪燃燒(氧化)的時候,脂肪就會增長,反之亦然。請注意,這兩個過程在一天中都會發生,由許多因素控制。那麼,什麼決定了脂肪的氧化和儲存比率呢?

營養物質的代謝

這裡就是許多人容易混淆的地方,我來給大家解釋清楚。

當你從食物中攝入脂肪時,它的主要命運就是儲存,因為它對於脂肪氧化幾乎沒有影響。由此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否必須吃脂肪來燃燒脂肪。簡單一點說並不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吃更多的脂肪不會提高身體對脂肪的消耗。此外,飲食中脂肪的攝入對蛋白質或者碳水化合物作為燃料的使用也沒有太大影響。

在正常飲食條件下,碳水化合物很少轉化為脂肪。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長期大量攝入碳水化合物。這裡指的是很多天內每天攝入700-900g碳水化合物[2]。在這些情況下,碳水化合物最大化了糖原的儲存,超過了每日的總能量需求,這時候碳水化合物才會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總的來說,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並不是人類的主要途徑。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碳水化合物不能促進脂肪的累積。因為當你吃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時,你就會燃燒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和更少的脂肪。如果脂肪燃燒減少了,那麼你吃的脂肪就更多地儲存為了身體脂肪。

也就是說,碳水化合物不會通過直接轉化和儲存為脂肪而使你發胖。但是過量的碳水化合物仍然可以使你發胖,因為它會降低脂肪的氧化,這樣你吃的所有脂肪都會被儲存起來。這就是為什麼500大卡熱量盈餘的脂肪和500大卡的碳水化合物都會讓你發胖,它們只是通過不同的機製做到而已。

如果沒有看明白,請反覆讀幾遍,因為這很重要。

對於蛋白質來說也是如此,它轉化並且儲存為脂肪就更加低效了。當你吃了過多的蛋白質後,身體就會燃燒更多的蛋白質,這就意味著其他的營養物質被儲存起來了。所以,蛋白質吃多了也會讓你胖,只是不是通過直接的轉化實現的。

我們如何發胖

希望上面這一段大家能夠弄清楚。現在我們假設一個人每天攝入的熱量剛好可以維持他的體重,然後他開始每天創造500kcals的熱量盈餘。那麼500kcals的碳水、脂肪和蛋白質,哪個讓他胖得更多呢?

首先,過多的脂肪攝入就直接儲存為了身體脂肪,這是最高效的。然後,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提高了碳水化合物的氧化,削弱了脂肪的氧化,所以你其他的脂肪攝入就更多地儲存為了身體脂肪。蛋白質也是同樣的道理。

三種情況都會讓你胖,只是機制不同。如果非要看哪種情況胖的更少,那就要看三種營養素的食物熱效應了。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是20-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熱效應是5-10%,脂肪的食物熱效應是0-3%。

因此,肯定是500kcals的脂肪讓你胖得更多,其次是碳水,最後是蛋白質。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差異不會很大,畢竟食物熱效應只佔一整天消耗的10%。

總結

讓我們發胖的就是攝入大於消耗,這一點毋庸置疑,現在不會變,以後也不會變。反過來對於減肥,類似的道理也適用,只是我們都不擅長估算熱量的攝入和消耗,所以才會出現認知偏差。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都會讓我們發胖,只是通過不同的機制而已。

參考文獻:

[1]Macdiarmid J, Blundell J. Assessing dietary intake: Who, what and why of under-reporting. Nutr Res Rev. 1998 Dec;11(2):231-53.

[2]Acheson KJ, Schutz Y, Bessard T, Anantharaman K, Flatt JP, Jéquier E. Glycogen storage capacity and de novo lipogenesis during massive carbohydrate overfeeding in man. Am J Clin Nutr. 1988 Aug;48(2):240-7.

相關焦點

  • 1千大卡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哪個最致胖?
    曾經的腦筋急轉彎有個經典的問題: 1斤棉花和鐵哪個重風靡了一代已經有一定年齡的老夥伴了。而如今席捲小夥伴的營養科學版腦筋急轉彎問題又來了:1000卡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哪個更容易致胖?
  • 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到底該怎麼控制?
    但隨著大家對每日攝入量關係的探索,以及想更加認真的對待自己的飲食結構,這次我們就來給大家更詳細地分享一下:不同基礎代謝的人,每天吃多少脂肪比較合適呢?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到底該怎麼控制?、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這三者和能量息息相關。
  •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哪個更容易讓我們發胖?
    在同等克數下,碳水化合物能夠提供的熱量要小於同等克數的脂肪,當脂肪攝入過多會直接以脂肪狀態被儲存起來,碳水攝入過多則會被轉化為糖原儲存於肌肉或肝臟中。 對比一下,在相同的情況下,脂肪相比碳水會更容易讓人胖。
  • 健身吃怎樣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比較好?
    最佳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食品的購物清單。 A、優秀蛋白質來源 雞蛋:是天然食品中最優秀的高蛋白食品。通常,每一個全蛋配三個雞蛋清比較好。比如,早餐的時候,你可以吃兩個全蛋,外加六個雞蛋清。
  • 每天要攝入多少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能保持身體需要
    接下來還有要算出符合你身高的標準體重,公式: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標準體重(kg)=[身高(cm)-100]×0.9,這兩種計算方法都可以,而女性的標準體重要在這個基礎上再減去2Kg,這個只是簡單的算法,想要詳細具體的則可以去搜索標準體重,對應年齡,性別,身高來查看標準體重,標準體重的波動範圍在10%以內,都屬於正常,如果高於10%則是偏胖,如果低於-10%則是偏瘦,偏胖的人則要低熱量飲食
  • 吃米飯和麵食,哪個更容易發胖?吃了那麼多年,才知道答案
    其實是不是吃主食容易引起肥胖呢?米飯和麵食哪個吃了更容易發胖呢?麵食比米飯更容易發胖嗎?我們來對比一組數據,來分析一下。100克小麥麵粉中營養成分包括熱量366大卡,脂肪2.2克;100克大米中營養成分包括熱量347大卡,脂肪0.8克。但做熟之後,同樣重量的米、面饃,熱量上就有了差別。
  • 證實了,吃米、面這些碳水化合物,不會長胖
    這是因為,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可能帶來使用者不曾想到的多種副作用,後期效果可能與預想背道而馳。  碳水化合物是一切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但是,碳水化合物不僅是營養物質,而且有些還具有特殊的功能,比如儲存和提供熱能、構成機體組織的重要物質、參與細胞組成和新陳代謝。
  • 健身每天要吃多少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
    不要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蛋白攝入量越多,,肌肉就長得越快,一般健美標準蛋白攝入量是平均每磅(1磅(lb)=0.4535924千克(kg))體重最少要一克蛋白質,為了更好促進肌肉的生長,應該把蛋白質的日常攝入量增加到每磅體重1.5~2克。
  • 碳水化合物和胰島素讓你胖嗎?健身教練:你被偽專家忽悠太久了
    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當你吃進去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時,比如澱粉和糖類,它們很快就會被分解成葡萄糖,並且被吸收到血液中去,從而提高血糖水平。你吃的碳水化合物越多,你餐後血糖上升的幅度就越大。然而,胰島素之所以會抑制脂肪分解,那是因為你剛剛攝入了營養物質,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而且對我們的身體來說,利用這些剛剛攝入的營養物質比釋放儲存的營養物質來獲取能量會更高效。
  • 蛋白質高達36%,脂肪59%,碳水化合物72%,適合做孕婦餐
    蛋白質高達36%,脂肪59%,碳水化合物72%,特別適合做孕婦餐!此外表嫂對我說:懷孕期間媽媽的飲食選擇非常重要,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一樣都不能少,因為胎兒所需的營養就是依靠吸收母親攝入的食物來促進生長發育。眾所周知,不僅僅是胎兒,人體的生長發育主要靠蛋白質,大腦發育關鍵在不飽和脂肪酸,意思是身體健不健康,腦袋瓜子聰不聰明,就是依靠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
  • 吃米和吃麵,哪個更容易長胖?
    米飯和麵條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主食,南方人吃大米,北方人吃麵條。越來越多的人們執著於減肥,認為米飯一個含糖量很高的食物。 減肥時,吃米飯還是麵條好呢?關於白米飯和麵條 , 非得要選擇其中一種,那麼到底該選哪個呢?吃米飯VS吃麵,哪個更容易長胖啊?
  • 麵條和米飯誰的熱量高?吃哪個更容易長胖?答案讓你意想不到
    相信在減肥的小夥伴都有這樣一個疑問,我們日常所需的主食當中,到底是麵條的熱量高還是米飯的質量更高一些呢?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人,那麼今天就讓我來和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可能會覺得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吃的肉類,奶製品類以及一些高脂肪含量的食物才是導致發胖的關鍵因素。其實這些食物只要不是我們天天吃對發胖的影響也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就是過多主食的攝入,我們可以了解一下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質在人體內需要轉化為細胞的組成成分。碳水化合物會直接轉化為能量的成分,但是過多的攝入之後,他們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
  • 健身時,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哪個更重要?保持營養均衡才是王道!
    三分練,七分吃這句話想必大家已經聽得耳朵起繭了。訓練的確很關鍵,但如果想讓肌肉更好的生長,三大宏觀營養素一個都不能少,同時必要的微量營養素也不容忽略。不要只側重於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補充,因為脂肪和膳食纖維也很重要。
  • 運動後什麼都不吃?你可能很快要胖了
    同樣的食物,運動前吃可能是變脂肪,而運動後吃可能就是你減肥的能量。 基礎代謝下降,會讓你之後的減肥越來越困難,即使加大運動量,吃得更少,效果也只會越來越差,就算是吃和以前一樣的東西,也更容易變胖了。因此水分、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都是需要適量攝入的。
  • 吃水果比吃肉更容易胖,這樣吃水果小心越吃越胖
    因為糖份和脂肪比起來,糖份更容易長胖。而且糖份高的食物容易產生飢餓感,光用水果減肥確實不大科學。以下總結減肥時常用的水果減肥方法,但減肥千萬不要這樣吃水果,小心越吃越胖!具體的做法是:前三天每餐只吃蘋果,每次可以吃兩三個,第四天開始復食,不過也得清淡飲食,不能多吃,更不能吃零食。水果的蛋白、脂肪、鐵、鋅、維生素 B1 等營養含量很低,用其代餐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別說不推薦替代三餐了,就算是替代一餐也不推薦的。要健康又不易反彈的減肥,請不要採取任何只吃某一類食物的極端吃法。
  • 想要練壯,首先要吃胖?為什麼都說增肌要攝入碳水化合物?
    「請問,我要做什麼運動能把一身的肥膘(脂肪)練成瘦肉(肌肉)?」事實上,很多新手(包括起初的我)在剛接觸健身的時候總會有很多「誤會」。彼時還有人煞有介事且一本正經的說:想要練壯(練出肌肉),首先您得先吃胖!
  • 減肥吃澱粉,別人胖了我不胖!想學的進來看看
    減肥到底應不應該吃澱粉類食物,減肥的姐妹們一定都遇到過這個問題:不敢吃澱粉類的食物,因為怕胖!那麼,對於減肥的寶寶們來說澱粉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真相真的是這樣的嗎?
  • 減肥的你早上吃碳水化合物還是蛋白質?告訴你正確的早餐選擇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攝入,如何平衡一直存在爭議。特別是當你正在減脂期,並控制飲食的時候(主要是針對非健身專業目標的普通人來說),你應該在早上吃碳水化合物還是堅持吃高蛋白早餐?有沒有吃碳水化合物攝入最佳時間,或者說你應該在早餐吃很多碳水化合物嗎?在過去,很多的科學研究也存在爭議。
  • 什麼是蛋白質?什麼是碳水化合物?什麼是脂肪?怎麼吃?
    建議每天日常攝入總熱量有15-20%是蛋白質,表1顯示了蛋白來源種類以及生物價值,決定了蛋白質被身體吸收之後蛋白合成的有效性,建議每公斤體重每天攝入1.2克-1.7克蛋白質,下面這個例子列舉了一名男性運動員,全天攝入90g蛋白質的食物(相當於150磅的男性,全天蛋白質的需求量在81-116克之間)
  • 饅頭和米飯哪個更有營養?米飯和饅頭吃哪一種更有利於減肥?
    南方人愛吃米,北方人愛麵食,麵條、饅頭才是心中所愛。南方人嫌棄麵食容易讓人長胖,北方人認為吃米不易於消化。南北兩方人為守護自己的主食排位而掀起網上論戰,那麼當饅頭遇上米飯,非要進行pk的話,到底哪個更有營養呢?減肥選哪個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