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之 臑會

2021-03-04 九玄堂 奉醫承善

臑會穴位位置圖

臑會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

臑會穴的名詞解釋

臑會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陽維之會。穴義為,手陽明、手少陽的天部陽氣同會於本穴。

別名:臑髎、臑交。

1、臑會: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陽氣。會,會合也。臑會名意指手少陽、手陽明的天部陽氣同會於本穴。本穴物質為消濼穴傳來的天部陽氣,性乾燥,量弱小,在本穴的變化為散熱冷縮。由於穴內氣血的變化是冷降收引,多氣多血的手陽明經天部陽氣因而匯入穴內,而本穴又位於手臂,故名臑會。臑交名意與臑會同。

2、臑窌: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陽氣。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匯入穴天部陽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理同臑會名解。

3、手陽明少陽之絡會:理同臑會名解。

臑會穴的功效與作用

1、緩解治療臂痛、上肢麻痺、目疾、肩胛腫痛等

2、按摩臑會穴的功效:降濁除溼。

臑會穴的配伍功效

1、臑會穴配肘髎、外關穴:緩解治療肘臂攣痛;

2、臑會穴配肩俞穴、肩貞穴:緩解治療肩周炎。

臑會穴的療法及注意事項

1、【針刺臑會穴的方法】:臑會穴直刺0.5—1寸。

2、【艾灸臑會穴的方法】:臑會穴艾條灸5—10分鐘;臑會穴艾炷灸3—5壯。

九玄小針略之37 齲齒疼痛4-1 食療方案(1)

九玄小針略之37 齲齒疼痛4-2 食療方案(2)

九玄針略  第十五篇  十一月令膽經養護篇

第十五篇 十一月令 膽經養護篇

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智慧】《道德經》:你的人生要及時歸零

每日一穴之  清冷淵

每日一穴之  消濼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臑會
    臑即上臂,會即交會,此穴在上臂經脈之交會之處,故名臑會。臑會穴主要用於頸項、肩臂疾患等:如癭氣,瘰癧,肩胛腫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難,上肢神經麻痺,癲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痺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難屈伸,瘰癧癭氣,腋下痛等。臑會穴的別名膈窌(《針灸甲乙經》),臑髎(《針灸甲乙經》),臑交(《針灸大成》)。
  • 每日一穴|臑會穴
    臑會穴歸屬手少陽三焦經,有緩解治療臂痛、上肢麻痺、目疾、肩胛腫痛等作用,臑會穴的位置: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  【臑會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   【快速取穴】抬臂屈肘,稍用力,可見上臂外側上端有一個三角形肌肉(三角肌),該肌肉下緣與肱骨的交點處,與腋後紋頭平齊,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 【每日一穴】臑會穴:舒筋活血、消腫散結
    臑會穴位於肩髎與肘尖(尺骨鷹咀)連線上,肩髎直下3寸,當三角肌後緣處。取穴方法前臂旋前,臑會穴位於人體的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臑會穴配天突穴、水突穴,有散結通絡的作用,主治甲狀腺腫。刺灸法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針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肩部,或有麻電感向下放散。艾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臑會穴解析·臑會。
  • 每日一穴丨臑會穴:舒筋活血、消腫散結
    臑會穴位位置臑會穴在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臑會穴位於肩髎與肘尖(尺骨鷹咀)連線上,肩髎直下3寸,當三角肌後緣處。取穴方法前臂旋前,臑會穴位於人體的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解剖位置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
  • 【每日一穴】臑會穴:降濁除溼
    臑會為經穴名(Nàohuì)。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臑髎、臑交。屬手少陽三焦經。
  • 【穴位查詢】臑會穴
    臑會穴也叫臑髎、臑交,有降濁除溼之作用功效
  • 【臑會穴】:舒筋活血、消腫散結
    臑會穴位於肩髎與肘尖(尺骨鷹咀)連線上,肩髎直下3寸,當三角肌後緣處。取穴方法前臂旋前,臑會穴位於人體的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臑會穴配天突穴、水突穴,有散結通絡的作用,主治甲狀腺腫。刺灸法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針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肩部,或有麻電感向下放散。艾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臑會穴解析·臑會。
  • 每日一穴之 消濼
    消濼穴位位置圖消濼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清冷淵穴與臑會穴連線的中點處
  • 臑會穴:降濁除溼
    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  我  們臑會為經穴名(Nàohuì
  • 消濼穴 |每日一穴
    > 往下翻翻文末有福利●消濼穴(三焦經) xiāo luǒ別名:臑窌穴,臑交穴,臑俞穴
  • 【每日一穴】消濼穴:除溼降濁
    消濼為經穴名(xiāoluò)。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消即消除,濼為泊名,此穴如清涼之水,能清熱消渴,故名消濼。濼,水名,湖泊之意。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清冷淵穴傳來的滯重水溼雲氣,至本穴後,水溼雲氣消解並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臑窌。臑,動物的前肢,前為陽、後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內的天部之氣在此化為地部經水。理同消濼名解。臑交。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交,交會也。
  • 肩周炎:肩髃穴、大椎穴、天宗穴、肩井穴、肩臑穴、肩髎穴、臑會穴
    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取穴定位】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前直對乳中。【功能主治】功能:疏導水液。祛風清熱,活絡消腫。椎,錘擊之器也,此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實而非虛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並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本穴物質一為督脈陶道穴傳來的充足陽氣,二是手足三陽經外散於背部陽面的陽氣,穴內的陽氣充足滿盛如椎般堅實,故名大椎。【取穴位置】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 每日一穴 • 肩髎穴
    肩髎穴,「肩」,指穴在肩部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歸於地部。本穴物質為臑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因散熱吸溼而化為寒溼的水溼雲氣,水溼雲氣冷降後歸於地部,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肩髎穴」。
  • 每日一穴之 口禾髎
    別名:口禾髎穴,長頻穴,長髎穴,長頰穴。穴義:大腸經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腸經體內經脈。口禾髎:禾,細長之物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體表經水由本穴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扶突穴與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冷降歸於地部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地部孔隙細長狹窄,如孔隙之狀,故名。禾髎、長頻、長髎、長頰之名皆與口禾穴同。長指地部孔隙細長,頻指氣血的運行頻頻不斷,頰通挾,皆為對穴內氣血物質的運行或穴位的微觀形態的描述。
  • 每日一穴之 肩髃
    肩髃穴是位於我們人體肩膀部位的一個重要的穴位。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位於人體的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在肩膀上有個三角肌,三角肌上緣的前邊,把胳膊抬起來,明顯地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就是肩髃穴)
  • 【每日一穴】陽陵泉穴:降濁除溼
    陽為陰之對,外為陽,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側腓骨小頭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猶如水泉,故名陽陵泉。【腧穴釋義】特異性: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土;八會穴之筋會。陽陵泉。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溼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溼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
  • 【每日一穴】天髎穴:祛風除溼,通經止痛
    天髎為經穴名(Tiānliáo)。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天髎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天即天空,喻上為天,髎指骨隙,此穴在肩胛崗上方之骨隙中,故名天髎。【腧穴釋義】天髎。天,指穴內物質所在為天部。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為肩髎穴傳來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水溼之氣散熱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 《每日一穴》---湧泉穴
    據臨床應用觀察,如果每日堅持推搓湧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據統計,推搓湧泉穴療法可以防治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無力、失眠多夢、神經衰弱、頭暈、頭痛、高血壓、耳聾、耳鳴、大便秘結等五十餘種疾病。
  • 【每日一穴】之三重穴
    穴名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定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一重穴】穴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
  • 【每日一穴】下髎穴:主調腰痛及生殖系統疾患
    下髎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針灸大成》四空夾脊陷中。俯臥位。從骨盆後面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可及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1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間即第2骶後孔,為次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