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之 消濼

2021-03-04 九玄堂 奉醫承善

消濼穴位位置圖

消濼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清冷淵穴與臑會穴連線的中點處。

消濼穴的名詞解釋

1、消濼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別名:臑窌穴,臑交穴,臑俞穴。

2、「消濼穴」:「消」,溶解、消耗也。「濼」,水名,湖泊之意。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清冷淵穴傳來的滯重水溼雲氣,至本穴後,水溼雲氣消解並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消濼穴」。

3、「臑窌穴」:「臑」,動物的前肢,前為陽、後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內的天部之氣在此化為地部經水。理同消濼名解。

4、「臑交穴」:「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交」,交會也。臑交名意指穴外臂部的天部陽氣交會於本穴。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溼雲氣,其性寒溼,其變化為冷降,穴內氣血對穴外天部的陽氣有收引作用,臂部外散的陽氣因而匯入穴內,故名臑交。臑俞穴名意與臑交同,俞指穴外陽氣向本穴輸入。

5、穴位含義:三焦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

6、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溼雲氣及冷降的地部經水。

消濼穴的功效與作用

1、緩解治療頭痛、齒痛、項強、上肢麻痺、臂痛、癲疾等。

2、按摩消濼穴的功效:除溼降濁;清熱醒腦、疏通經絡。

消濼穴的療法及注意事項

1、【消濼穴的治法原則】: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消濼穴的針刺方法】:消濼穴,直刺0.5—1寸。

3、【消濼穴的艾灸方法】:消濼穴,艾條灸5—10分鐘,消濼穴艾炷灸3—5壯。

掃碼進入九玄堂小商店

... ...

往期回顧👇🏼

... ...

活著,是一種責任(寫得真好)!

九玄小針略之36 中耳炎4-3小偏方

九玄小針略之36  中耳炎4-4 小針方

賞析|宋代佛畫藝術

每日一穴之  四瀆

每日一穴之  天井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消濼穴:除溼降濁
    消濼為經穴名(xiāoluò)。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消即消除,濼為泊名,此穴如清涼之水,能清熱消渴,故名消濼。【腧穴釋義】消濼。消,溶解、消耗也。濼,水名,湖泊之意。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清冷淵穴傳來的滯重水溼雲氣,至本穴後,水溼雲氣消解並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臑窌。臑,動物的前肢,前為陽、後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內的天部之氣在此化為地部經水。
  • 消濼穴 |每日一穴
    > 往下翻翻文末有福利●消濼穴(三焦經) xiāo luǒ別名:臑窌穴,臑交穴,臑俞穴
  • 每日一穴之 臑會
    由於穴內氣血的變化是冷降收引,多氣多血的手陽明經天部陽氣因而匯入穴內,而本穴又位於手臂,故名臑會。臑交名意與臑會同。2、臑窌: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陽氣。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匯入穴天部陽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理同臑會名解。3、手陽明少陽之絡會:理同臑會名解。
  • 每日一穴之 口禾髎
    別名:口禾髎穴,長頻穴,長髎穴,長頰穴。穴義:大腸經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腸經體內經脈。口禾髎:禾,細長之物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體表經水由本穴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扶突穴與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冷降歸於地部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地部孔隙細長狹窄,如孔隙之狀,故名。禾髎、長頻、長髎、長頰之名皆與口禾穴同。長指地部孔隙細長,頻指氣血的運行頻頻不斷,頰通挾,皆為對穴內氣血物質的運行或穴位的微觀形態的描述。
  • 每日一穴之 肩髃
    肩髃穴是位於我們人體肩膀部位的一個重要的穴位。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位於人體的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在肩膀上有個三角肌,三角肌上緣的前邊,把胳膊抬起來,明顯地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就是肩髃穴)
  • 【每日一穴】陽陵泉穴:降濁除溼
    陽為陰之對,外為陽,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側腓骨小頭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猶如水泉,故名陽陵泉。【腧穴釋義】特異性: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土;八會穴之筋會。陽陵泉。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溼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溼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
  • 【每日一穴】天髎穴:祛風除溼,通經止痛
    天髎為經穴名(Tiānliáo)。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天髎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天即天空,喻上為天,髎指骨隙,此穴在肩胛崗上方之骨隙中,故名天髎。【腧穴釋義】天髎。天,指穴內物質所在為天部。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為肩髎穴傳來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水溼之氣散熱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 《每日一穴》---湧泉穴
    據臨床應用觀察,如果每日堅持推搓湧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據統計,推搓湧泉穴療法可以防治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無力、失眠多夢、神經衰弱、頭暈、頭痛、高血壓、耳聾、耳鳴、大便秘結等五十餘種疾病。
  • 【每日一穴】之三重穴
    穴名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定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一重穴】穴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
  • 【每日一穴】下髎穴:主調腰痛及生殖系統疾患
    下髎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針灸大成》四空夾脊陷中。俯臥位。從骨盆後面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可及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1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間即第2骶後孔,為次髎穴。
  • 每日一穴 大腸經之迎香穴
    迎香穴(yínɡ xiānɡ xue)別名:衝陽穴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穀之氣也。該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經供給的氣血。大腸經與胃經同為陽明經,氣血物質所處的天部層次相近,迎香與胃經相鄰,所處又為低位,因而胃經濁氣下傳本穴,故名。
  • 每日一穴|肩髃穴
    髃,髃骨,為肩端之骨。此穴在肩端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故名。定穴:  肩髃位於肩部,鎖骨肩峰端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時,在肩峰鎖骨關節前緣下際出現二個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  疏經利節,祛風通絡、理氣化痰。
  • 每日一穴之 瘈脈
    瘈脈穴位位置圖瘈脈穴的位置:位於頭部,耳後乳突中央,當角孫穴與翳風穴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中
  • 【每日一穴】足少陽膽經 之 瞳子髎穴
    髎:孔穴。本穴在眼睛外方眶骨外的凹陷中,故名「瞳子髎」。由穴外匯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溼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太陽、大陽、前關、後曲、前間、魚尾、目外眥、目瞳子、童子髎。太陽穴太:大也。陽:天部的陽氣。
  • 【每日一穴】陽陵泉穴
    陽陵泉定義:足少陽膽經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膽的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溼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溼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穴位介紹  歷代針灸醫家將之列為要穴,亦與其主治有關。
  • 【每日一穴】肘髎穴:肘臂疼痛、麻木、拘攣、瘰癧等
    【穴義】大腸經經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將肺及大腸經上源匯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內氣血的運行通道為孔隙。該穴名意指大腸經經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手三裡穴降地之雨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 【每日醫穴】周身經穴賦(醫經小學)
    ①左右共二十二穴。②二間、三間也。③即臂臑、肩髃二穴。④左右共四十穴。胃乃足之陽明,厲兌趨乎內庭。過陷谷、衝陽之分,見解溪、豐隆之神。下巨虛兮條口陳,上巨虛兮三裡仍。犢鼻引入於梁丘、陰市之下,伏兔上貫於髀關、氣衝之經。
  • 每日一穴 大腸經之口禾髎穴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為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 神灸堂 每日一穴 臂臑穴
    🧚🏻🧚🏻🧚🏻🧚🏻🧚🏻🧚🏻🧚🏻🧚🏻🧚🏻🧚🏻🧚🏻🧚🏻🧚🏻🧚🏻定義    臂臑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頭衝,頸衝、背臑、臂腦、別陽。屬手陽明大腸經。臂臑為手陽明絡之會。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於上臂臑外,故名臂臑。
  • 每日一穴 大腸經之手五裡穴
    手五裡穴為經穴名(ShǒuwǔLǐ)。出《針灸甲乙經》。《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原名五裡,《聖濟總錄》名臂五裡,《針灸資生經》又作手五裡。屬手陽明大腸經。手即上肢,五喻中數,裡乃居也,手五裡穴距天府五寸,正居大脈之中央,故名手五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