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醫穴】周身經穴賦(醫經小學)

2021-02-07 珍仲醫齋


手太陰兮大指側,少商、魚際兮太淵穴。經渠兮列缺,孔最兮尺澤。俠白共天府為鄰,雲門與中府相接


手陽明兮,大腸之經。循商陽兮,二三而行。歷合谷、陽溪之溪,過偏歷、溫溜之濱。下廉、上廉、三裡而近,曲池、肘髎、五裡之程。臑髃上於巨骨,天鼎紆乎扶突。禾唇連,迎香鼻迫


①左右共二十二穴。②二間、三間也。③即臂臑、肩髃二穴。④左右共四十穴。


胃乃足之陽明,厲兌趨乎內庭。過陷谷、衝陽之分,見解溪、豐隆之神。下巨虛兮條口陳,上巨虛兮三裡仍。犢鼻引入於梁丘、陰市之下,伏兔上貫於髀關、氣衝之經。歸來兮水道,大巨兮外陵。運天樞兮滑肉,禮太乙兮關門。梁門兮承滿,不容兮乳根。乳中之膺窗、屋翳,庫房之氣戶、缺盆。氣舍、水突,人迎、大迎。地倉兮巨髎續,四白兮承泣分。御頰車於下關,張頭維於額垠


足太陰兮脾中州,隱白出兮大指頭。赴大都兮瞻太白,訪公孫兮至商丘。越三陰之交而漏谷、地機可即,步陰陵之泉而血海、箕門是求。入衝門兮府舍軒豁,解腹結兮大橫優遊。腹哀、食竇兮,接天溪而同派;胸鄉、周榮兮,綴大包而如鉤


①左右共九十穴。②左右共四十二穴。


迨夫真心為手少陰,少衝出乎小指,少府直乎神門。陰郄、通裡兮,靈道非遠;少海、青靈兮,極泉何深


手之太陽,小腸之榮。路從少澤步前谷、後溪之隆,道遵腕骨觀陽穀、養老之崇。得支正於小海,逐肩貞以相從。值臑腧兮遇天宗,乘秉風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啟天窗兮見天容。匪由顴髎,曷造聽宮


①左右共十八穴。②左右共三十八穴。


足膀胱兮太陽,交背部之二行。窮至陰於通谷之口,尋束骨於京骨之鄉。申脈命僕參以前導,崑崙闢金門於踝旁。奮附陽、飛揚之志,轉承山、承筋之行。至於合陽、委中、委陽、浮郄、殷門以歧往,承扶、秩邊而胞肓。入志室兮肓門、胃倉,開意舍兮振彼陽綱。出魂門兮膈關,乃譩嘻乎神堂。膏肓兮在四椎之左右,魄戶兮隨附分而會陽。下、中、次、上之髎,白環、中膂之房。膀胱俞兮小腸,大腸俞兮在旁。三焦、腎俞兮胃俞接,脾、膽、肝、膈兮心俞當。厥陰、肺俞之募,風門、大杼之方。天柱堅兮玉枕、絡卻,通天溪兮見彼承光。自五處、曲差而下,造攢竹、睛明之場


足少陰兮腎屬,湧泉流於然谷。太溪、大鐘兮水泉緣,照海、復溜兮交信續。從築賓兮上陰谷,掩橫骨兮大赫麓。氣穴、四滿兮中注,肓俞上通兮商曲。守石關兮陰都寧,閉通谷兮幽門肅。步廊、神封而靈墟存,神藏、彧中而俞府足


①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②左右共五十四穴。


手厥陰心包之絡,中衝發中指之奇。自勞宮、大陵而往,逐內關、間使而馳。叩郄門於曲澤,酌天泉於天池


手少陽三焦之脈,在小指次指之端。關衝開乎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相連。天窗處天牖之下,翳風讓瘈脈居先。顱息定而角孫近耳,絲竹空而和髎倒懸。耳門既闢,夏蚋聞焉


①左右共十八穴。②左右共四十六穴。


足少陽兮膽經,穴乃出乎竅陰,沂俠溪兮地五會,過臨泣兮丘墟平。懸鐘兮陽輔、光明,外丘兮陽交、陽陵。西出陽關兮,抵中瀆、風市之境;環跳、居髎兮,循維道、五樞之宮。考夫帶脈,詢至京門。日月麗兮輒筋榮,淵液洩兮肩井盈。臨風池兮腦空鳴,窮竅陰兮完骨明。舉浮白於天衝,接承靈於正營。目窗兮臨泣,陽白兮本神。率谷回兮曲鬢出,懸釐降兮懸顱承。頷厭兮嘉客主人,聽會兮瞳子髎迎


厥陰在足,肝經所鍾。起大敦於行間,循太衝於中封。蠡溝、中都之會,膝關、曲泉之宮。襲陰包於五裡兮,陰廉乃發;尋羊矢於章門兮,期門可攻


①左右共八十八穴。②左右共二十八穴。


至若任脈行乎腹與胸,承漿洩兮廉泉通。窺天突於璇璣,搗華蓋於紫宮。登玉堂兮羶中集,履中庭兮鳩尾衝。瞻巨闕兮二脘上中,過建裡兮下脘攸同。水分兮神闕縹緲,陰交兮氣海鴻蒙。石門直兮關元、中極,曲骨橫兮會陰乃終


督脈行乎背部中,兌端接兮齦交從。素髎在面兮,水溝疏通;神庭入發兮,上星瞳矇。顖會現兮前頂,百會儼兮尊崇。後頂輔兮強間逢,腦戶閉兮風府空。啞門通於大椎兮,陶道夷坦;身柱縹於神道兮,靈臺穹窿。至陽立下,筋縮、脊中;接脊懸樞,命門重重。歌陽關兮舞腰俞,願長強兮壽無窮


①凡二十四穴。②凡二十七穴。







經典為基,臨床為本

醫路漫漫,初心不忘

堅持雖難,諸君為伴

【漲知識】

太陽病

陽明病

少陽病

太陰病

少陰病

厥陰病



相關焦點

  • 大字注音丨周身經穴賦
    周身經穴賦(醫經小學)劉純手太陰兮大指側,少商、魚際兮太淵穴。經渠兮列缺,孔最兮尺澤。俠白共天府為鄰,雲門與中府相接(左右共二十二穴)。 手陽明兮,大腸之經。循商陽兮,二三而行(二間、三間也)。臑髃(即臂臑、肩髃二穴)上於巨骨,天鼎紆乎扶突。禾唇連,迎香鼻迨(左右共四十穴)。 胃乃足之陽明,厲兌趨乎內庭。過陷谷、衝陽之分,見解谿、豐隆之神。下巨虛兮條口陳,上巨虛兮三裡仍。犢鼻引入於梁丘、陰市之下,伏兔上貫於髀關、氣衝之經。歸來兮水道,大巨兮外陵。運天樞兮滑肉,禮太乙兮關門。梁門兮承滿,不容兮乳根。乳中之膺窗、屋翳,庫房之氣戶、缺盆。氣舍、水突,人迎、大迎。
  • 【每日一穴】陽陵泉穴:降濁除溼
    陽陵泉為經穴名(Yánglíngquán)。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屬足少陽膽經。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膽的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五行屬土。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溼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溼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
  • 《每日一穴》---湧泉穴
    據臨床應用觀察,如果每日堅持推搓湧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據統計,推搓湧泉穴療法可以防治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無力、失眠多夢、神經衰弱、頭暈、頭痛、高血壓、耳聾、耳鳴、大便秘結等五十餘種疾病。
  • 經穴與奇穴運用 + 經穴八門
    惡心嘔吐中暑熱金津玉液刺出血,若洩五臟六腑熱則求臟腑諸俞穴。臟熱當清,腑熱當瀉,審癥清楚,隨經選穴。7、風門  原夫百病,首中於風。合谷解表祛風寒,大杼解表而祛風。魚際解外感風寒之邪,肩髃周身四肢之風。頭風外感風池妙,頭痛驅風頭維攻。搜周身風邪有曲池三裡,治腰腿諸風必風市委中。
  • 醫經與經方淺談
    扯這麼遠,是因為近年來有醫經和經方的討論。兩詞出自《漢書•藝文志》有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家之說。根據《甲乙經》皇甫謐序言裡面,仲景本《伊尹湯液》之法,論廣而為《傷寒雜病論》;而伊尹經法本自《神農本經》之說,考伊尹為商湯宰相,治大國如烹小鮮,其時究竟離三皇時代多久不可考矣。直到隋唐時的《隋書•經籍志》才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 【每日一穴】天髎穴:祛風除溼,通經止痛
    天髎為經穴名(Tiānliáo)。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天髎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天即天空,喻上為天,髎指骨隙,此穴在肩胛崗上方之骨隙中,故名天髎。【腧穴釋義】天髎。天,指穴內物質所在為天部。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為肩髎穴傳來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水溼之氣散熱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 每日一穴之 臑會
    臑會穴位位置圖臑會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
  • 每日一穴—臂臑
    臂臑為經穴名(Bìnào)。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頭衝,頸衝、背臑、臂腦。屬手陽明大腸經。臂臑為手陽明絡之會。
  • 【每日一穴】陽陵泉穴
    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溼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溼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穴位介紹  歷代針灸醫家將之列為要穴,亦與其主治有關。
  • 每日一穴之 消濼
    消濼穴位位置圖消濼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清冷淵穴與臑會穴連線的中點處
  • 【每日一穴】下髎穴:主調腰痛及生殖系統疾患
    下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下,與上三髎穴相對所處為下也。髎,孔隙也。
  • 每日一穴之 口禾髎
    禾髎穴的名詞解釋禾髎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口禾髎穴,長頻穴,長髎穴,長頰穴。口禾髎:禾,細長之物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體表經水由本穴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扶突穴與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冷降歸於地部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地部孔隙細長狹窄,如孔隙之狀,故名。禾髎、長頻、長髎、長頰之名皆與口禾穴同。
  • 每日一穴之 肩髃
    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位於人體的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在肩膀上有個三角肌,三角肌上緣的前邊,把胳膊抬起來,明顯地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就是肩髃穴)肩髃穴的名詞解釋肩髃: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
  • 每日一穴|肩髃穴
    此穴在肩端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故名。定穴:  肩髃位於肩部,鎖骨肩峰端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時,在肩峰鎖骨關節前緣下際出現二個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  疏經利節,祛風通絡、理氣化痰。
  • 【每日一穴】消濼穴:除溼降濁
    消濼為經穴名(xiāoluò)。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消即消除,濼為泊名,此穴如清涼之水,能清熱消渴,故名消濼。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溼雲氣,其性寒溼,其變化為冷降,穴內氣血對穴外天部的陽氣有收引作用,臂部外散的陽氣因而匯入穴內,故名臑交。臑俞穴名意與臑交同,俞指穴外陽氣向本穴輸入。【取穴位置】
  • 【每日一穴】居髎穴:利溼化氣、舒筋活絡
    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  我  們居髎為經穴名
  • 【每日一穴】足太陽膀胱經之 委中穴
    本穴物質為膀胱經氣血匯合而成,故為膀胱經合穴。膕中、郗中、血郗。膕中指本穴所在部位為膕窩橫紋中點處,故名「膕中」。郄中郄:孔隙也。中:指穴內氣血所在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 「郄中」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聚集,出入緩慢。
  • 【每日一穴】肘髎穴:肘臂疼痛、麻木、拘攣、瘰癧等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肘筋膜、肱三頭肌。皮膚由臂後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肱橈肌起始部,進入肱三頭肌。該肌由橈神經肌支支配。【穴名解說】   【肘髎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
  • 每日一穴:肩髎
    肩髎為經穴名(Jiānliáo TE14)。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
  • 《經穴探源》19、禾 髎
    口禾髎穴名意指大腸經體表經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的氣血物質為扶突穴與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天部之氣化水冷降歸於地部,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地部孔隙細長狹窄,如禾稈之狀,故名。  (2)長頻:長,細長形狀也。頻,頻頻不斷也。長頻名意指本穴的氣血運行通道細小,但氣血運行卻頻頻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