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醫來說,有三大絕學,一是本草,本草治病是中醫千百年來一以貫之的經典方法;二是經絡,人體經絡上密布各種穴位,是人體是可攜式「大藥房」,是另類「本草」;三是脈診,無須通過任何儀器,僅憑脈診就能對身體的狀況有一個大致了解。中醫坐擁這三大絕學,不得不讓人感嘆不已。
不過在本草、經絡和脈診這三個中間,最神奇的其實不是本草、也不是脈診,而是經絡。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學的元典《黃帝內經》就神奇地揭示了人體經絡的運行路線,而且幾千年來一直被解析、從未被冰釋,而且以經絡為基礎的針灸現在已經是走向全球,並被廣泛接受,這可以說是中醫對全球的巨大貢獻。
那麼,自《黃帝內經》以來,歷代醫家在探索經絡的過程中究竟有什麼進展呢?顯然是有的,比如晉代皇甫謐寫成了第一本針灸專著《甲乙經》,北宋醫學家王惟一發明了針灸銅人,這對針灸傳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代醫學家楊繼洲寫成《針灸大成》,充實了針灸辨證的內容,為針灸廣泛運用於臨床起到了推動作用。
針灸是一門很奇妙的學問,但在歷代中醫的發展和傳承中,針灸與方藥卻成了兩條平行線,大部分善於針灸者不善方藥,善於方藥者不善針灸,所以後世很多中醫著作裡很少提及經絡針灸,而針灸著作裡很少提及方藥。不過,乾隆御醫黃元御不僅僅單獨解讀了《黃帝內經》的針灸部分——《靈樞》,還在中醫入門著作《四聖心源》裡專門提及「經脈起止」與「奇經部次」,以為中醫初學之津梁。
清代名醫黃元御在講述經脈起止的時候,雖然所花筆墨不多,但對於中醫入門來說,卻又是「必備心法」。首先黃元御將十二經絡的起源歸屬於人體的臟腑。一般來說,我們都知道人體有五臟六腑,但對應十二經絡則是六髒六腑,而多出的一髒並不是別的,而是與現代醫學同名不同義的「心包」。黃氏認為,「六髒六腑,是生十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