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嗎?」「我很好!」「真的嗎?」
通常情況下,「很好」並不是答案。本該是,但每個人都不自覺,甚至不加思索的說出來,就好像我們達成了共識。
可是,你的心裡總會時刻蹦出一種聲音——並不好。這才是你真實的回答。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缺角,一個空洞。這個空洞,總是讓你難以滿足,始終不能讓你誠心誠意的道一句:「我很好」。
01
《抓落葉》這本書,你剛開始翻看,會感覺作者的思維很跳躍。他的跳躍會讓你感覺,故事的邏輯和連貫大打折扣,從而少了故事一氣呵成的精彩。
但是你細細的讀來,卻會驚覺這正是本書的獨特之處,這正是作者的智慧所在。實際上他的邏輯很清晰,三條主線分別對應人的前世、今生與來世。
作者巴特勒,別出心裁地寫了『人類起源』,不是猿猴演變,更不是女媧造人,而是外星球所創造的旅行者。這一個個的旅行者都要去地球——一個美麗的藍星球,去體驗今生。
但是,梅裡亞姆,這個外星球的「造物者」在創造人體的軀殼時,她又在人身體上做了修改,在人體的胸腔內部,心臟的旁邊,設置成了新月形狀的空洞。
就是這個空洞,讓參與創作的喬利斯產生了恐懼和分歧,怕梅裡亞姆和自己被老闆懲罰。
於是就拼命的填補空洞,把愛、憤怒、悲傷、快樂……所有的情緒都往這個空洞裡注,他不停的找東西,甚至於雲、光、所有能夠用上的東西,試圖去填滿胸口的洞。
可是,他們發現怎麼都填不滿。
「無論怎樣填補,我們永遠都給不了他們想要的。」
「他們想要什麼?」梅裡亞姆問。
「更多!」
這是一部充滿哲理的小說,能深深地引起你的反思。作者開篇就點透了人的本質,欲望無度。人生,就是一場與欲望制衡的修行。
這個空洞,就是你今生的欲望。只要人活著就有欲望,欲望是無窮的。
他們會不停的吃,不停地愛上不該愛的人,沒日沒夜看電視,在節目期間買一堆沒用的垃圾……
好了還想要更好,房子大了還要大,車子豪了還要豪,一個老婆不夠還要外面再找,瘋狂的斂財,瘋狂的佔有……
當今,人的信仰好像就是欲望!
02
「我站在前院兒的正中間,望著這個長肢巨人和落葉翻滾的天空。」樹葉打著圈兒下落,小時候的艾略特,9歲,和哥哥經常比賽抓落葉。
他的哥哥迪恩,只比他大兩歲。但是他們抓落葉的風格完全不同。 哥哥會東撞西撞追著落葉跑,像一隻金毛犬突然放到了大雁群裡,一次又一次迅速的出擊。他總是抓了這一片,又想去抓另外一片落葉。
他總想贏。
落葉不可預測,充滿活力,不循規蹈矩,不時懸空,暫停下降的過程很難抓。
艾略特卻發覺了「抓落葉的秘訣不是快狠準,而是靜止,先耐心地觀察風速和方向,在樹葉猶豫不決迴旋下落的瞬間,輕柔地接住它。」
人心不足蛇吞象,你總想贏,總想要更多……
《解人頤》中對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
「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當了縣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裡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人們的一切苦惱似乎都是從欲望中產生的,只有當心靈不為欲望所佔據,才能安放靈魂。
這正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
人生如同抓落葉一樣,不必拼命追逐落葉,只要攤開掌心,等待落葉降臨,再緩緩接住它。
03
造物主在我們的機體中,留了月牙型的空洞,使完整的身體,有了不完美。但是,「萬物皆有縫隙,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殘缺,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接納生命當中的不完美,方有可能發現殘缺的美。
蘇軾《水調歌頭》有詞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陰晴圓缺,本是規律;悲歡離合,本是世相。何必讓無休無止的欲望,佔據了我們的心靈呢?
康德說:
「如果我們像動物一樣,聽從欲望、逃避痛苦,我們就成了欲望和衝動的奴隸。」
我們都是生命的旅人,抵達終點就是人生的意義。人在旅途,不要總想追求白璧無瑕,不要總想著抓住些什麼,只管體驗就好。就像本說中的艾略特一樣,從容不迫的直面生命的光明與黑暗就好。
《人的一生》有句話是這麼說:
「人的一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沒有足夠的空間去容納每一個欲望。」
王陽明說: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自我節制,自我約束,一個人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達到更高境界。
「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人生就是這樣,圓滿總是與缺憾並存。
月白風清,你遙望夜空星辰,參省世間盈缺,醒悟人生得失,你會發現,窗前月,不管圓缺,恰似璧玉無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