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如果暴露噪聲當中,或者被噪聲影響到無法聽清想聽的聲音時就會產生煩躁、憤怒的情緒。研究表明,無論是工地施工、道路交通或者是廣場舞,這些噪聲不僅影響人的情緒,使得幸福感降低,還能影響到身心健康,比如說誘發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頭痛、睡眠障礙等等。同樣的,噪聲也會影響到人的專注力,如果在一個舒適的聲學環境中,沒有噪聲只有我們所需要的聲音,那麼我們能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並放鬆。
不過在生活之中人們往往只注意到住宅的隔音、電影院、音樂廳和錄音室這樣的專業空間的聲環境,學校的聲環境並不在人們重點關注的範圍內,可聲環境對於學習環境而言,卻是十分重要,例如在教室中,聲音直接影響到教書和學習之間的關係。不舒適的聲環境導致老師和學生都需要提高音量,導致師生的發聲和聽力疲倦,幹擾注意力,妨礙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
為了了解聲音對於學習的影響,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這些:
聲音的強度——分貝(dB):
聲音的聲調被描述為「頻率」,單位赫茲(Hz),健康的人耳對於20Hz到20000Hz的大範圍的音頻敏感。超過或低於這個範圍被分別稱作超聲波和次聲波;
混響時間:聲源關閉後,聲級消失所用的時間;
隔聲效果:材料的特性,決定了聲音的傳遞。
在一間教室中會有來自外部聲音(來自交通工具,來自花園,來自運動場),內部聲音(老師的演講,同時進行的對話),幹擾聲音(腳步聲,跳躍聲),設備聲音(來自空調系統,風扇,電腦)這樣四種聲音,所有的聲音加在一起影響著學生的聲學舒適度。
根據世衛組織的要求,教室內的安全聲級不可以超過35分貝,一旦超過,學習能力將會受損。法國一項研究表明,教室內聲音每提升10分貝,學生語言和數學成績降低5.5分。
35分貝能有多大聲?我們找來了一份資料,大家可以作為比對進行參考:
教室內的混響時間大於0.6秒,坐在前排的孩子需要非常費力才能分辨各類聲音。混響時間越長,聲音重疊越嚴重,學生理解力就越差,這也是為什麼在一個充滿各種聲音的環境中,提高音量並不有助於闡明意思。
那麼如何創造具有舒適聲學環境?
首先是校園基地的選址,不應與集貿市場、娛樂場所或者是工廠周邊或是交通主幹道旁邊,避免這些聲音幹擾。
其次則是在校園修建和裝修的時候選用正確的產品和材料,來提升校園空間的聲學品質,減少外部聲音輸入,一般增加牆體厚度是提升隔音的最佳方式,但隨著科技進步,通過牆體-彈簧-牆體這樣的結構也能確保有效阻隔外部的聲音。
對於提高建築內部的隔音效果,在裝修時在建築物內表面(尤其是)可以選擇一些吸音材料,例如天花板或牆體中的礦棉、砂漿,或者直接使用隔音石膏板、多孔材料等,降低頂部或者建築內幹擾的聲音,同樣還可以減少回聲,降低混響對於教學的影響。
提升教室的聲環境對於教學十分有益,不僅有助於學生、還有利於老師,建築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