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是孝道思想發展的特殊階段,建立在自然親情基礎上的孝道觀被統治階級利用,他們把「孝」與「治」結合起來,宣揚「以孝治天下」。漢代統治者實行「孝治」的措施或機制相對比較完善,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獎勵孝行;二是懲治不孝;三是以《孝經》為中心宣揚孝道教化;四是實行「舉孝廉」;五是完備養老保障體系。
統治者通過頒布政策和措施,使「孝」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中,並促使漢代的孝文化日漸興盛起來。《孝經》在漢代被奉為經典,它不僅是學校的教材和科目,也是民間私學的講授內容,不僅是普通家庭教育的讀本,也是漢代皇室子弟研習的典籍。
《孝經》之所以被推崇備至,原因在於統治者需要借它發揮政治功能。《孝經》主要強調以「孝治」實現事君,這就為「孝」和「忠」的結合找到了契合點。後董仲舒對孝道加以發揮,將其納入「三綱」和陰陽五行的系統中,並用神學解釋孝道,這使得原本建立在自然親情上的孝道蒙上了尊卑等級的神話色彩。以上論述表明,漢代的「孝」已經從家庭道德轉變為治國安邦的政治道德,「舉孝廉」等方式正是對「孝」進行的首次政治實踐。
漢文帝是漢朝著名的孝子,《二十四孝圖》中記載了他親嘗湯藥一事,這一方面表明文帝十分看重孝道,並且願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踐行孝道;另一方面孝文帝作為天子,尚知盡為人子的孝道,這樣的道德楷模對平民百姓來說具有最強的典範作用,因而以此種方式進行政治宣揚、教化民眾、加強統治的目的就實現了。
據史料記載,漢文帝最先置設《孝經》博士,還開創了獎勵孝行之風,這些都是漢代強化孝道觀的結果和標誌。從以上論述可知,漢代孝文化相比於儒家傳統孝文化發生了質的轉變,原本的道德倫理逐步轉變為政治倫理,成為統治者利用的工具,而此後的中國傳統孝文化也開始了移孝於忠的漫長歷史進程。
另外,東漢時期丁蘭刻木事親的事跡極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它有力地反映了東漢時期的孝道觀。東漢讖緯神學興盛,尤其是在光武帝之後它更是取得了合法地位。這種具有強烈宗教迷信色彩的思想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孝道思想,突出的表現是社會上湧現出一大批孝感動天地的荒誕事跡。如丁蘭用木頭刻成已故父母的雕像,每天像生前一樣侍奉他們,出門向他們稟告,回來又去請示,一日三餐敬過他們之後再享用。更荒誕的是當丁蘭的妻子用針扎他們的手指時,手指竟然流血了,後丁蘭知曉此事果斷將妻子休掉。這說明,東漢時的孝道被神秘化和低俗化,迷信色彩十分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