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把「孝」與「治」結合起來,宣揚「以孝治天下」

2021-01-09 魚兒讀書會擺尾

漢代是孝道思想發展的特殊階段,建立在自然親情基礎上的孝道觀被統治階級利用,他們把「孝」與「治」結合起來,宣揚「以孝治天下」。漢代統治者實行「孝治」的措施或機制相對比較完善,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獎勵孝行;二是懲治不孝;三是以《孝經》為中心宣揚孝道教化;四是實行「舉孝廉」;五是完備養老保障體系。

統治者通過頒布政策和措施,使「孝」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中,並促使漢代的孝文化日漸興盛起來。《孝經》在漢代被奉為經典,它不僅是學校的教材和科目,也是民間私學的講授內容,不僅是普通家庭教育的讀本,也是漢代皇室子弟研習的典籍。

《孝經》之所以被推崇備至,原因在於統治者需要借它發揮政治功能。《孝經》主要強調以「孝治」實現事君,這就為「孝」和「忠」的結合找到了契合點。後董仲舒對孝道加以發揮,將其納入「三綱」和陰陽五行的系統中,並用神學解釋孝道,這使得原本建立在自然親情上的孝道蒙上了尊卑等級的神話色彩。以上論述表明,漢代的「孝」已經從家庭道德轉變為治國安邦的政治道德,「舉孝廉」等方式正是對「孝」進行的首次政治實踐。

漢文帝是漢朝著名的孝子,《二十四孝圖》中記載了他親嘗湯藥一事,這一方面表明文帝十分看重孝道,並且願以身體力行的方式踐行孝道;另一方面孝文帝作為天子,尚知盡為人子的孝道,這樣的道德楷模對平民百姓來說具有最強的典範作用,因而以此種方式進行政治宣揚、教化民眾、加強統治的目的就實現了。

據史料記載,漢文帝最先置設《孝經》博士,還開創了獎勵孝行之風,這些都是漢代強化孝道觀的結果和標誌。從以上論述可知,漢代孝文化相比於儒家傳統孝文化發生了質的轉變,原本的道德倫理逐步轉變為政治倫理,成為統治者利用的工具,而此後的中國傳統孝文化也開始了移孝於忠的漫長歷史進程。

另外,東漢時期丁蘭刻木事親的事跡極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它有力地反映了東漢時期的孝道觀。東漢讖緯神學興盛,尤其是在光武帝之後它更是取得了合法地位。這種具有強烈宗教迷信色彩的思想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孝道思想,突出的表現是社會上湧現出一大批孝感動天地的荒誕事跡。如丁蘭用木頭刻成已故父母的雕像,每天像生前一樣侍奉他們,出門向他們稟告,回來又去請示,一日三餐敬過他們之後再享用。更荒誕的是當丁蘭的妻子用針扎他們的手指時,手指竟然流血了,後丁蘭知曉此事果斷將妻子休掉。這說明,東漢時的孝道被神秘化和低俗化,迷信色彩十分濃重。

相關焦點

  • 漢代推行「以孝治天下」,漢代循吏在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孝」是孔子「仁學」思想中最高道德原則之「本」。「道之以德」最重要的就是用「孝」的觀念去教化百姓。事實上,孝悌觀念之深入中國通俗文化主要是由於漢儒的長期宣揚。漢儒用陰陽五行的通俗觀念取代了先秦儒家的精微的哲學論證,但儒教的基本教義也許正因此才衝破了大傳統的樊籬,成為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道理。
  • 紅樓世相:以孝治天下
    開頭先說了一堆,說空空道人檢點此書,都是「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在第十六回又順筆帶了一句歌功頌德的好話: 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 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世上至大莫如「孝」字。 於是「孝」字便成了道德標杆。所有電視報紙網絡總之一切媒體,都圍繞「孝」這個主旋律做文章。
  • 中國為何是一個以孝著稱的國家?因為孝在古代被寫進了法律
    漢代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政治秩序。特別是漢武帝時期罷馳百家,確立了儒學獨尊地位。孝道思想得到極大地發展。漢代以孝治天下」的精神滲透其統治政策中。提倡孝道,褒獎孝悌是漢代以「孝治天下」最明顯的標誌。《漢書文帝紀》記載文帝曾下詔「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此外漢代還確立了「舉孝廉」制度。
  • 區委書記黃衛東赴以孝治家填海巷社區 走訪調研「以孝治家」工作
    2020年12月25日上午,區委書記、區「以孝治家」行動推進領導小組組長黃衛東以「四不兩直」的方式,到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區走訪調研「以孝治家」工作開展情況,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楊大維陪同。黃衛東聽取了社區黨委負責人關於以孝治家工作的簡要匯報,實地查看了「以孝治家」三大工程陣地,現場詢問了食堂義工的數量、老人就餐滿意度以及社會企業的參與情況。黃衛東指出,「以孝治家」行動從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群眾需求與政府資源的契合問題,在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基層社會治理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從崇母遺風,到西王母傳說,探究漢代母親形象的形成與發展
    孝治天下漢代「以孝治天下」的治國方略為母親形象的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政治保障,也是漢代崇母風尚得以出現的政治因素。隨著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最終佔據主導地位,而「孝」作為儒家所提倡的家庭倫理也更加被統治者所推崇。不論在統治階層還是士大夫百姓家庭中,漢朝「孝」觀念已深入人心。
  • 「以孝治家」西三重村召開工作會議重啟三大工程
    5月15日,「以孝治家」西三重村召開三支隊伍(基層黨組織隊伍、義工隊伍、慈善企業家隊伍)工作會議,就重啟以孝治家三大工程(以孝治家大食堂、健康家園、鄉村書院)進行動員和部署。會議要求,要按照《以孝治家行動部署》要求,不走樣地開展以孝治家行動,推動以孝治家遍地開花。
  • 「以孝治家」楊善廟七夕節給老人送最浪漫的禮物
    8月24日,在七夕節到來之際,全國以孝治家示範基地虞城縣楊善廟三支隊伍(基層黨組織隊伍、義工隊伍、慈善企業家隊伍)給本村七對70歲以上的金婚夫妻送去了一份意義非凡、浪漫情深的七夕節大禮。當遊客們得知是以孝治家在組織老人免費給老人拍婚紗照的時候,他們都羨慕地說:「早聽說楊善廟以孝治家對村裡的老人好得很,每天免費讓老人吃飯聚餐,今天一見真是名不虛傳,如果每一個村莊都能這樣那該有多好啊,生活在你們村裡的老人真幸福啊!」
  • 以何為孝?
    自漢代建國以來,一直到明清初期,中國都是主張「以孝治天下」,基於此,佛教徒們做了積極的回應以適應和融合中國文化與社會。他們在實踐和理論兩個層面積極地回應,收集整理大量文獻如《父母恩重難報經》、《別譯雜阿含》等表明佛教也是講孝道的宗教,並沒有違背中國傳統的孝道觀。
  • 從「煌煌上帝」到「真命天子」:秦皇漢武的皇權之治
    漢朝的歷代皇帝均有諡號,據《漢書·惠帝紀》引顏師古注,「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漢家之諡,自惠帝以下皆稱孝。」漢代皇帝自惠帝起,諡號中皆帶「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這說明劉姓皇族希望家族後人能夠效法並繼承父祖之志,世代沿襲慈惠孝親的傳統,以保劉姓皇統的永久延續。漢代崇尚「孝德」,倡導孝治,看重傳統的因循和傳揚,這是漢代將皇帝定位於人,而不是神的一個明證。
  • 漢朝皇帝的諡號大多用「孝某帝」,到了劉秀為何用「光武帝」呢?
    漢朝皇帝諡號中大多都帶有一個孝字,叫「漢孝某帝」,比如,漢武帝劉徹,應該叫「漢孝武帝」,因為漢朝國策是「以孝治天下」,因此加孝字是一種榮耀的表現。漢高祖劉邦是大漢朝的開國皇帝,是為高祖,前面沒有帝王了,因此不用加「孝」字,本身就是所有漢代帝王中最尊貴的存在。光武帝劉秀撥亂反正,推翻了王莽新朝,恢復了大漢江山,也算是開國皇帝,那為什麼不能用高祖諡號呢?
  • 以孝治家填海巷社區——構建「1133」工作體系 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以明光路街道填海巷社區為代表的城市社區,當前面臨著轄區內老舊、三無小區多,退休老職工、老黨員多,思想觀念呈現多元化趨勢等現象,填海巷社區從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出發,以增進群眾福祉為目標,以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為抓手,探索構建「1133」以孝治家工作體系,促進基層黨建提質增效,
  • 孝經共讀——孝治的好處
    同樣不好理解的,還有所謂的「災害不生,禍亂不作」,也就是以孝治天下,實現人心悅服,天下和平,還能減少災害禍亂。這不是古代所說的天人感應嗎?這不是迷信嗎? 明白了這些,上面的幾個問題自然就不難理解了:天下和平,人心歡悅,自然就少了很多怨氣、殺氣、戻氣、敗氣,多了和氣、正氣、生氣、清氣。
  • 俗話說:「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但是又有多少君王做到了呢?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這句話出自《孝經》第八章,意思為: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提倡「仁義」。據說,孔聖人在研究歷代禮制中,認為西周的禮制是最完美的,因此他十分推崇和讚美周禮。
  • 孝的含義:孝順:盡心奉養父母,孝道:就是不忘恩負義
    2、把行孝與守禮結合在一起。如果說孝道的精神本質是「敬」,那麼如何表達出這種「敬」呢?這就是:行為要符合禮,而孔子則直接將此看作是孝,《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3、把「孝」與「悌」結合起來。《論語》中多次以孝悌連用,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試析漢朝人的休假制度,看看漢代官吏是怎麼休假的?
    讓我們將時間向後翻二千年,回到漢代,看看當時的人是如何休假的。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本文中淺析的休假制度,專指漢代官吏休假。普通百姓,尤其是農民,在封建社會終年勞碌:春種、夏溉、秋收,好不容易挨到冬天,少了農忙,農民們還要被徵調給皇親貴戚、王侯將相們免費服務(即服徭役)。
  • 漢代玉器冠絕天下的秘密是什麼?漢代玉文化簡說
    如玉璧以前主要是在禮制活動中用到,到了漢代,玉璧不僅繼續充當著「禮玉」的角色,而且還成為皇宮貴族殿堂建築的重要裝飾品。上圖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器,形制多樣,帝王風採,漢代玉的奢侈可見一斑!為什麼說漢代是中國玉器發展的巔峰時期呢?
  • 漢代風雲人物—竇嬰與外戚
    程不識將軍和李廣將軍都是衛尉,你這樣說程不識將軍,把李廣將軍的面子往哪兒放,灌夫說,老子今天豁出去了,管他們什么姓程的姓李的,就鬧起來了,鬧起來就把灌夫抓起來了,因為田蚡的婚姻是太后懿旨要田蚡辦的,那麼你不給田蚡面子便是不給太后面子,這叫做大不敬,是可以論罪的,把灌夫抓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