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是一個以孝著稱的國家?因為孝在古代被寫進了法律

2020-12-22 挖史人

孝的觀念淵源於夏商周三代。「孝」字最早見於商甲骨卜辭。《尚書周書酒浩》說:「其黍藝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西周時期孝道的主要內容是對去世父母以及先祖的祭祀、守孝、對父母的奉養、精神上的安慰、服從父母和繼承父母之志。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政治結構發生了變化,個體經濟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個體家庭的出現。子女由父母撫養成長,而父母年老之後的贍養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責任。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傳統文化理論大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諸子之書幾乎都對孝有所論述。《老子道德經十八章》「六親不和,有孝慈」。墨家提出「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志不可不行也。此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而這其中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莫過於儒家的孝道思想。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是在周文化薰陶下成長起來的。因此對西周傳統的思想和制度極為讚賞與擁護。孔子在繼承西周的孝道觀念基礎上,賦予孝道新的內容。孔子根據社會階層的不同提出了五等之孝。即天子行孝能夠「刑於四海」;諸侯行孝能夠「保富貴,保其社稷」;卿大夫行孝則能「守其宗廟」;士行孝則能「保其祿位,守其祭祀」;庶人行孝則要「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孔子對普通老百姓提出了具體的行孝要求和標準。這意在強調子女對父母贍養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是個人必須遵守的道德行為規範。孔子提出孝的內涵也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贍養,還包括精神層面的尊敬。《論語為政》載「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正因為敬親為重,所以孔子要求為人子要做到父母有事主動「服其勞」,「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質。周代之孝不過表現為祖先宗主的敬,而孔子之孝主要要求敬父母。可以說到孔子時「善事父母」這一作為純粹倫理規範意義的孝已經凸現出來。孝實現了從宗教到道德,從宗族道德向家庭道德的轉化。孔子提倡把行孝與守禮結合在一起,認為子女對父母要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孔子提出子女要為父母守孝三年的喪制。

在孔子以後的儒學發展中,曾子可以說是儒家孝理論的集大成者。孝在孔子那裡僅是一種子女對父母的敬愛的倫理意識。而曾子則將孝發展成為一種抽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準則,使其成為道德的總和,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法則。《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則從各個方面論證了「夫孝,天下之大經也」這個概念。而後孟子、荀子對儒家孝道觀也有所繼承與發展。孔子強調孝道的重要,但孝道在孔子這仍只屬於父子這一人倫中的規範。到孟子時他把這一規範的價值予以擴大,建立了親親的原則。荀子雖不以傳孝道而著名,但其論孝言論中的君重於父的觀點卻影響深遠。荀子提到「父能生之,不能養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誨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誨者之也。」這一君主重於父母的思想為後世統治者所推崇,成為封建孝道觀的重要內容。

漢代在中國歷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也可以說漢代是中國歷史上重視「孝」的朝代之一。據《漢書》與《後漢書》帝王紀中記載,自西漢惠帝至東漢順帝,全國性對孝悌褒獎、賜爵達次。

諸如《漢書宣帝紀》宣帝甘露三年詔曰:「乃者鳳皇集新蔡,群鳥四面行歹,皆鄉風呈立,以萬數。其賜汝南太守帛百匹,新蔡長吏、三老、孝弟力田、鰥寡孤獨各有差。」

《漢書元帝紀》元帝初元元年夏四月詔曰:「賜宗室有屬籍者馬一匹至二駟,三老、孝者帛五匹,弟者、力田三匹,鰥寡孤獨二匹。」

漢代以「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倫理基礎。孝的思想滲透到漢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漢代非常重視養老活動,社會性的養老活動時常出現。諸如漢高祖西入關中時,就「存問父老,置酒」。

《漢書文帝紀》說:「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為令。有司請令縣道,年八十以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鬥。其九十以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

漢代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政治秩序。特別是漢武帝時期罷馳百家,確立了儒學獨尊地位。孝道思想得到極大地發展。漢代以孝治天下」的精神滲透其統治政策中。提倡孝道,褒獎孝悌是漢代以「孝治天下」最明顯的標誌。《漢書文帝紀》記載文帝曾下詔「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

此外漢代還確立了「舉孝廉」制度。《漢書武帝紀》「元光元年冬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元朔元年冬一月,武帝詔曰:「興廉舉孝,庶幾成風,紹休聖緒。」有司奏議曰:「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

自此以後,以孝」為本,就成為選拔官員的標準,對漢王朝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宋代徐天麟說,漢代「得人之盛,則莫如孝廉,斯為後世所不能及」。

漢代統治者不僅在全社會大力宣揚孝道,而且孝道也成為漢代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孝的教化方面,首先確立了《孝經》的經學地位。《孝經》是統治者的必讀之書,是教授培養太子的基本教材。孝的思想也是學校講授的重要內容,是學生的必修課。「故漢制使天下誦孝經,選吏舉孝廉。《漢書平帝紀》記載平帝元始三年,安漢公奏立學官「序、癢置孝經師一人」。除此之外,漢代對不孝的懲罰也十分嚴厲,規定對不孝要「斬首棄之」。在漢代法律上,掩蓋父母的過錯在原則上可以得到保護。漢宣帝地節四年詔:「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於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此外對於為父母報仇而殺人者,也常常可以得到政府的寬宥。「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殺之,肅宗貰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後因此為比。」

漢代皇帝還身體力行推行孝道,漢朝一代除漢高祖劉邦和劉秀之外,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是用孝來命名。以孝作溢號是為了更好的繼承其統治衣缽,維護其政治統治的延續。顏師古說:「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漢家之溢,自惠帝已下皆稱孝也。」

漢代推行「廣孝治」的政策,統治階級重視孝道在教化民眾治理國家方面的作用。正是因為統治階級的大力倡孝,漢代的孝道從傳統家庭人倫思想上升到社—會政治思想。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政權更迭頻繁。在思想文化領域表現為玄學、佛教、道教的興起與經學的衰微。儒學獨尊的地位受到佛道之教興盛的衝擊,但是仍被統治階級視為華夏正統文化的代表。孝作為民族文化的基本傳統,自有其深厚的民眾社會基礎。加之漢代採取多種措施大力推廣,其影響是不會在短時期內消亡的。

基於魏晉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基本國策仍是「以孝治天下」。孝道還是受到社會、官方、民間的崇尚。泰始四年六月丙申,晉武帝有詔:「士庶有好學罵道,孝悌忠信,清白異行者,舉而進之;有不孝敬於父母,不長悌於族黨,悖禮棄常,不率法令者,糾而罪之。」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王朝都將《孝經》立於學官,並且有皇帝親自為其作注。如晉元帝有《孝經傳》、晉孝武帝有《總明館孝經講義》、梁武帝有《孝經義疏》等。另外皇帝還親自講孝經。諸如,《晉書穆帝紀》:永和十二年「二月辛丑,帝講孝經…昇平元年三月,帝講孝經。」《晉書孝武帝紀》:寧康三年「九月,帝講孝經」。此外還有皇太子學習講孝經。這個時期的孝文化是一個很重視以《孝經》研習為核心的孝道傳播與宣揚。

為了弘揚孝道,統治階層對孝行卓著的孝子進行褒獎、倡導。史載:

「郭世通,會稽永興人也。年十四喪父,居喪殆不勝哀。家貧,傭力以養繼母。元嘉四年,大使巡行天下,散騎常侍袁愉表其淳行,文帝嘉之,敕榜表門閭,顯其稅調,改所居獨楓裡為孝行焉。太守孟靚察孝廉,不就。

「紐因字孝政,河東安邑人也。性至孝。周武成中,父母喪,廬於墓側,負土成墳。廬前生麻一株,高丈許,圍之合拱,枝葉鬱茂,冬夏恆青。有鳥棲上,因舉聲哭,鳥即悲鳴。時人異之。周武帝表其閭,擢授甘棠令。隋開皇初卒。

此外,魏晉時期沿襲和完善了漢以來尊老、養老的「孝治」手段。《梁書武帝紀下》載梁武帝二年春正月辛巳下詔:「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縣鹹加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又於京師置孤獨園,孤幼有歸,華發不廣。若終年命,厚加料理。尤窮之家,勿收租賦。」

這個時期的史書上,開始出現「孝義」「孝友」「孝感」「孝行」等標目的類傳,專門記述表彰以孝行名世的人物。因為孝,為親報仇而殺人可以不受法律制裁。因為孝,違抗聖意可以不受追究。晉武帝司馬炎滅蜀,徵召亡國之臣出仕新朝,李密不願赴仕,拜表以聞,稱自己伶彳丁辛苦,唯與祖母相依為命,考慮到聖朝以孝治天下,故乞求奉養祖母以終天年,然後再赴朝廷效力,先盡孝而後盡忠。司馬氏不以為忤,恩準並優禮有加。

隋代僅存年,但對孝道的重視與提倡方面也是不遺餘力。隋文帝建國伊始,就接受納言蘇威的意見,「唯讀孝經一卷,足可以立身治國」將孝經立於國學,頒行天下,要求官民誦讀。

高祖曾下詔:「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為其首」。最高統治者不僅從認識上提出這樣的號召,並身體力行。史載:(高祖)「後徵還,遇皇她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

對於民間的孝行有突出者,隋政府不但親自下詔給予表彰,而且還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史載:

「劉士儁,彭城人也。性至孝,丁母喪,絕而復甦者數矣。勺飲不入口者七曰,廬於墓側,負土成墳,高祖受禪,表其門閣。」

此外隋朝社會的高齡老人給予一定的物質關懷,在制度上也給予一些禮遇。史載:「丙寅,(高祖宴父老,上極歡。」

對於老年退休官員,隋政府更是頒布詔令來確保他們的老有所養。冬十月癸亥,詔曰:「優德尚齒,載之典訓,尊事乞言,義彰膠序。鬻熊為師,取非筋力,方叔元老,克壯其猷。朕永言稽古,用求至治,是以龐眉黃髮,更令收敘,務簡秩優,無虧藥膳,庶等臥治,仁其弘益。今歲耆老赴集者,可於近郡處置。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滯,不堪居職,即給賜帛,送還本郡;其官至七品已上者,量給廩,以終厥身氣」

隋朝將「不孝」納入國家法律,並據此,對社會上的「不孝」行為進行不遺餘力的打擊。隋朝的孝治」與法治出現衝突時,一般以孝枉法,屈法循孝。對因孝犯法之人給予寬恕和減免。

唐王朝建立以來在政治上秉承「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②的立國原則。唐代統治者推行以孝化民,採取多種措施,推行「孝治」。主要有普及孝經。唐代舉行一些重大禮儀活動時,往往講論孝經。諸如:「貞觀十四年(年)三月丁丑,太宗幸國子學,親觀釋奠。祭酒孔穎達講孝經」。唐代政府規定:「學校生員,皆令習孝經」。「孝經、論語兼習之。」唐玄宗曾親自注釋《孝經》,並下詔頒行天下:「玄宗自注孝經,詔行衝為疏,立於學官。唐玄宗在《孝經注序》中說:「聖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於是以順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揚名之義彰矣。」

唐代旌表孝德孝行的事例非常多。李唐幵國,就有唐高祖首開有唐一代旌孝之風。武德年間頒布《旌表孝友詔》云:「民稟五常,仁義斯重;士有百行,孝敬為先。自古哲王,經邦致治,設教垂範,莫尚於茲。」對於孝悌之民「並旌表門閣,獨免課役,布告天下,使明知之。」《新唐書孝友傳》「林攢,泉州莆田人。貞元初,仕為福唐尉。母羸老,未及迎而病。攢聞,棄官還。……表其閭,蠲徭役,時號『丨閾下林家』。」唐朝規定:「凡丁戶皆有優復躍免之制。若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志行聞於鄉聞者,州縣申省奏聞,而表其門閭,同籍悉免課役。」

此外唐代在人才選拔方面,也非常重視選拔人員自身的孝德品行或孝悌實踐行為。「《唐會要》卷《孝廉舉》條載:「每州每歲察孝廉取在鄉閭有孝悌廉恥之行薦焉委有司以禮待之,試其所通之學,五經以內,精通一經,兼能對策,達於治體者,並量行業授官。」唐一代以孝德孝行突出的步入仕途者也很多。諸如宋思禮「事繼母徐為聞孝。補蕭縣主簿」。史載歸崇敬「少勤學,以經業擢第。遭喪哀毀,以孝聞,調授四門助教」。

唐王朝在尊老養老方面有諸多措施。諸如唐太宗即位,大赦天下:「年八十以上,各賜米二石、綿帛五段。百年以上,各賜米四石、綿帛十段,加版授,以旌尚齒。」唐代不僅對老人不定期地賞賜物品,還給予一定的刑律優免。唐朝法律規定:「年七十以上,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清;九十以上,雖有死罪,不加刑。」唐代統治者為了推行孝道,制定了比較完備的法律條規,對各種不孝行為進行嚴厲的懲罰。《唐律疏議》中載道:「善事父母曰孝,既有違反,是名不孝。「不孝」被列入「十惡」中的第七條。《唐律疏議》中還對不孝行為進行了具體的量化定罪。大致如下:「諸詈父母、祖父母者,絞;毆者,斬」。「諸告祖父母、父母者,絞。」「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徙三年。」「諸聞父母及夫之喪匿不舉哀者,流二千裡,父母之喪,法合二十七月、二十五月內是正喪,若釋服求仕,即當不孝,合徙三年。」

唐代除武則天和哀帝外,其餘皇帝都在諡號中加一「孝」字。唐代帝王對能否得到「孝」德的評價非常看重。可以說唐代統治者推行一系列的「孝治」措施,不僅形成了唐代民間行孝講孝的氛圍,更豐富了唐代孝文化自身的內容,也促進了中國古代孝文化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以何為孝?
    據中國文獻記載,佛教於公元前1世紀傳入中國以來,屢次遭到排斥和批判,尤其是遭到儒家學者的批判。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佛教是講通過獨身、剃度、出家來修行,最終達到解脫的境界。這是與中國自古以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思想格格不入之處。自漢代建國以來,一直到明清初期,中國都是主張「以孝治天下」,基於此,佛教徒們做了積極的回應以適應和融合中國文化與社會。
  • 郭星華 劉蔚:孝文化的法律表達 親親相犯的差異化處置
    刑法並不僅僅只是國家打擊犯罪的工具,其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對整體社會秩序的恢復與維繫,對於社會所公認的根本價值的保障。而保持一個社會穩定最根本的單位莫過於家庭,在家庭之內最根本的價值莫過於以孝道為基點的倫理道德。正如《法國新刑法典》的序言中所講:「一部新法典應當表達特定時期一個國家裡公認的根本價值。這些根本價值要得到充分的保護,不尊重這些價值就要受到懲罰。」
  • 孝的起源以及孝意識對人們的重要作用
    一個人的孝意識起萌於其知曉人事之時,這是毫無疑問的。人類的孝意識起萌於何時?中國人孝意識起萌於何時?這是人類學社會學和倫理學界一直關注和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這裡,我們之所以作為兩個問題提出來,是因為這關涉到中國人種的來源。大約自光緒二十年(1894年),法國人拉克伯裡著《支那太古文明西元論》,引據亞洲、西方古史,證明中西事物法制許多類同,進而說彼間亦實有民族東遷之事。
  • 《孝的成長:中國孝文化年度報告2019》新書發布
    客家新聞網訊 王平 記者楊成雄報導:2020年12月22日,《孝的成長性——中國孝文化年度報告2019》新書發布儀式在贛州舉行。新書發布現場。據悉,《中國孝文化年度報告》是在中國老齡協會指導下,由湖北工程學院、北京慈孝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河南省孝文化促進會、山西省孝文化研究會、湖北當代孝文化研究院等單位發起主辦的,反映年度中華傳統孝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果的綜合性報告,旨在貫徹落實《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
  • 東海孝婦
    昨天,周日,無事,專程祭拜東海孝婦。說起東海孝婦,你可能不大明了,不知道是誰。但說起《竇娥冤》,你一定會說,知道知道,我們學過的。(所以,不要老是沒有良心,抱怨中小學語文教育,還是能學到不少東西的。)東海孝婦,就是竇娥的原型。這個東海,並不是現在的連雲港市東海縣,而是指古代的東海郡。
  • 秦孝文王為什麼當了三天皇帝就死了?秦孝文王的死因是什麼?
    因秦始皇一統六國,開疆拓土,建立多民族、大一統的國家——秦朝。秦朝的建立也結束了自春秋戰國幾百年以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加上秦始皇做的一些其它功績等原因,秦王政自我感覺功過三皇五帝,為此而創建了「皇帝」稱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而秦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
  • 漫談中國傳統孝文化的起源
    多德夫人的母親在生育第六個孩子的時候,因為難產而死。多德夫人的父親威廉·斯馬特先生曾經參加過南北戰爭,妻子過世之後,自己獨自一個人在華盛頓州的東部的一個鄉下農場,承擔起撫養、教育六個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子,家中排行老二。作為女孩子的多德夫人特別細心,也非常能夠體會父親的辛勞。
  • 重陽節將至 敬老孝老需與時俱進 如何寫好新時代的「孝」字?
    本市心理諮詢師楊秀華提示,讀懂父母真實的內心需求,注重情感贍養和知識贍養,更能與時俱進敬老孝老。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老人是勤儉樸素的,每天忙於照顧孫輩,生活單調乏味。實際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新時代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從物質上來說,不少家庭的老人生活條件不錯,缺乏的不是物質給養,而是親情陪伴。
  • 【歷史文化】東海孝婦與《竇娥冤》
    根據《漢書•於定國傳》的記載,漢朝時,東海有一個孝婦,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沒有兒子,但贍養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讓她再嫁,她堅決不肯。婆婆年紀大了,怕拖累媳婦,就上吊自殺了。婆婆的女兒到官府告狀,官府拘捕了孝婦並對她用刑,孝婦熬不住,被迫承認自己有罪。當時於定國擔任獄吏,認為孝婦贍養婆婆十多年,以孝順而出名,不會殺人,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見。孝婦被殺後,郡中大旱,三年沒有下過雨。
  • 百行孝為先—「孝」文化起源?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一切的教育隨之擴展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 《論語》|養活父母就是孝?孔子說動物也會,真正的孝不是這樣
    古代要求孝子孝行要體現在五個方面:要發自內心地愛父母;服侍他們的衣食起居要和悅樂色,言行要恭敬,不要讓他們感到有點不安;父母生了病,要心懷憂慮,請醫為他們診治,親奉湯藥,早晚服侍,直到他們病癒才安心;父母去世了,極盡哀戚之情;在父母的忌日,要莊重嚴肅在祭奠他們。完全做到了這五方面,才稱得上孝敬父母。
  • 《孝經》第一章,用孝養父母的心對一切眾生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所著,全書共分為十八章。今天我們來看第一章,第一章為開宗明義之章,什麼是孝啊?孝就是一切德之根本,所有品德,教化皆由此產生,教就是孝的文化。接下來我們看原文。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 父慈子孝——孝的相對性
    過去那英明的天子,有七位直言敢諫的臣子,主上就避免了錯誤的舉動;諸侯有五位直言敢諫的臣子,可保國家社稷,諸侯國可免於危難;卿大夫有直言敢諫的臣子三人,爵位便能保持;父親有敢於勸諫的兒子,就不會陷於無禮;讀書的士人有直言規勸的朋友,就不會做出那不合道理的事情。所以子女完全依照父親的意志辦事,何嘗一定是孝?臣子完全遵照君主的命令從事,難道就一定是忠?
  • 什麼是至孝?【宣化上人金剛棒喝】
    你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不是想要做一個轉輪聖王?1502.問:這個世界哪方面令人最苦?哪方面令人最樂?宣化上人:我什麼也不能說,因為凡有言說皆非第一義。在《維摩詰經》裡,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居士這個問題。維摩詰居士閉口不言,文殊師利菩薩也沒講什麼。1508.
  • 濟南名士 | 孝•閔子騫
    古有二十四子以孝聞名天下,其一便是今日主人公——閔子騫。濟南的閔子騫紀念祠,坐落於百花公園西側的孝文化博物館裡。陽光下,歐陽中石題字的「崇孝苑」的牌匾映入眼帘。推開斑駁的木門,歷史便帶著遠古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廟堂也算得上歷城區的舊物了,在青磚灰瓦上,在紅廊石柱間,都刻滿了時間的印記。而閔子騫的坐像就端正地陳列在三開間的建築裡,表情肅穆,眉目安詳。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孔子說:書上有講到:「孝,孝敬父母長輩,友愛兄弟,並且影響到政治上。」這就是為政,為什麼非要當官才算為政呢?】「書雲」後面三句是《尚書》裡的逸文君陳篇。「或謂」、「或曰」在論語中出現很多,都是有人問的意思,因為無法考證到底是誰問的,也就不必深究,只需感謝這個幫我們提問尋找答案的人。
  • 紅樓世相:以孝治天下
    我不是說的任何一個朝代的事兒。 嘿嘿,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哦。 那時候文字獄厲害,你懂的。 雖說無朝代年紀可考,但是雪爪鴻泥,總是有線索抓尋。你從磨坊裡走出來,撣了再撣,衣服上也難免會沾些米麵粉塵。
  • 子曰:弟子入則孝……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估計不少人都挺熟悉的,因為被寫進了《弟子規》,而且就在開頭:「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 李景林:論孝與仁
    ▲作者李景林,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道家哲學。 論孝與仁[摘 要]孝和仁是儒家兩個核心的德目。孝與仁兩個概念有著內在的關聯性:一方面,孝悌為仁之本;同時;孝悌亦必經由忠恕的途徑推擴而至於「仁」,才能實現其所本有的道德價值。儒家在強調孝為德之本的同時,在現實層面上又特別注重內外公私領域的區分,這兩方面的結合,對中國當代價值體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 和朋友們探討一下,傳承孝文化,現代人如何盡孝
    因為中國的孝文化貫穿了整個的中國歷史。幾千年對孝文化的認同和傳承。讓孝這種理念深入了中國人的骨髓。在社會正常的生活中。被人說不孝是每個人覺得最丟人的事情。雖然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西方文化的入侵,在有一段時間曾經動搖了這種孝文化的根基,自私享樂,不負責任曾經成為一代年輕人追求的生活。但隨著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崛起和復興。孝養父母再一次在人們的心中回到了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