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慈子孝——孝的相對性

2021-02-16 鴕齋囈語

父慈子孝——孝的相對性

君子務本①,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注釋】①本,基礎。

【譯文】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②。」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③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注釋】①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②違,違禮。③樊遲——孔子學生,名須,字子遲,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譯文】孟懿子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不久,樊遲替孔子趕車子,孔子便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道,我答覆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道:「這是什麼意思?」孔子道:「父母活著,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了,依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子曰:「事父母幾①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②,勞③而不怨。」(《論語·裡仁》)

【注釋】①幾,輕微,婉轉。②違——觸忤,冒犯。③勞——憂愁。

【譯文】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

【簡析】這裡強調的不是孩子對父母的千依百順和絕對服從,而是孩子要對父母委婉地提意見,這代表著對父母的尊敬。父母即使不聽從,雖然孔子強調孩子要恭敬父母,但也不是泯滅人性要消滅任何不滿的情緒,只是強調不能過分。(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論語·裡仁》)

【譯文】孔子説:「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裡仁》)

【譯文】孔子說:「對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以改變的,可以說是孝了。」

【簡析】在本章中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死後,三年內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了。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後世宋儒說如果做不到這個,即使行善也不是孝,這種觀念是歪曲的。魯迅曾經說過:「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於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裡仁》)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能不時時記在心裡:一方面因[其高壽]而喜歡,另一方面又因[其壽高]而有所恐懼。」

【簡析】這實際上是在說對年老後父母的一種關心,因其長壽而開心,又因其生命不久會逝去而感到擔心。

子貢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臣從君命貞乎?奚疑焉.」孔子曰:「鄙哉賜,汝不識也.……父有爭子,不陷無禮;士有爭友,不行不義.故子從父命,奚詎為孝?臣從君命,奚詎為貞?夫能審其所從,之謂孝,之謂貞矣.」(《孔子家語·三恕》)

【譯文】貢向孔夫子請教說:「子女聽從父親的吩咐辦事,是孝;那臣子遵照君主的命令行事,是忠,這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孔子說:「子貢,這樣的理解淺薄偏頗了,你不知道啊。過去那英明的天子,有七位直言敢諫的臣子,主上就避免了錯誤的舉動;諸侯有五位直言敢諫的臣子,可保國家社稷,諸侯國可免於危難;卿大夫有直言敢諫的臣子三人,爵位便能保持;父親有敢於勸諫的兒子,就不會陷於無禮;讀書的士人有直言規勸的朋友,就不會做出那不合道理的事情。所以子女完全依照父親的意志辦事,何嘗一定是孝?臣子完全遵照君主的命令從事,難道就一定是忠?能詳細考察他所遵從的是否得當,這才叫做孝,才叫做忠啊!」

【分析】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我們所謂的「孝順」根本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是反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

 

【總結】孔子強調「孝」,可是孔子沒有說過「孝順」,孔子反對子女對父母的完全服從。他只是強調子女要對父母孝敬、孝養。子女應該對父母的錯誤提出意見,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當然孔子也有自己迂腐的地方,比如「三年無改父之道」,但總的來說,堅持「禮」的他還是注意孝的相對性,就是在社會秩序中的每一個人都要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不過分。

 

※延伸閱讀

一百年前一場關於「孝」的對話(胡適和汪長祿)

一 汪長祿先生來信
  昨天上午我同太虛和尚訪問先生,談起許多佛教歷史和宗派的話,耽擱了一點多鐘的工夫,幾乎超過先生平日見客時間的規則五倍以上,實在抱歉的很。後來我和太虛匆匆出門,各自分途去了。晚邊回寓,我在桌子上偶然翻到最近《每周評論》的文藝那欄,上面題目是《我的兒子》四個字,下面署了一個「適」字,大約是先生做的。這種議論我從前在《新潮》、《新青年》各報上面已經領教多次,不過昨日因為見了先生,加上「叔度汪汪」的印像,應該格外注意一番。我就不免有些意見,提起筆來寫成一封白話信,送給先生,這求指教指教。
  大作說,「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這和孔融所說的「父之於子當有何親-」、「子之於母亦復奚為-」差不多同一樣的口氣。我且不去管他。下文說的,「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這就是佬父母一方面的說法。換一方面說,須知兒子的也可模仿同樣口氣說道:「但是我既來了,你不能不養我教我,那是你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我的恩誼」。那麼兩方面變成了跛形的權利者,實在未免太不平等了。平心而論,舊時代的見解,好端端生在社會一個人,前途何等遙遠,責任何等重大,為父母的單希望他做他倆的兒子,固然不對。但是照先生的主張,竟把一般做兒子的抬舉起來,看做一個「白吃不回帳」的主顧,那又未免太「矯枉過正」罷。
  現在我且丟卻親子的關係不談,先設一個譬喻來說。假如有位朋友留我在他家裡住上若干年,並且供給我的衣食,後來又幫助一個大願,立心做個大施主,並不希望我些須報答,難道我自問良心能夠就是這麼拱拱手同季離開便算了嗎?我以為親子的關係,無論怎樣改革,總比朋友較深一層。就是同朋友一樣平等看待,果然有個鮑叔再世,把我看做管仲一般,也不能夠「不是待我的恩誼」罷。
  大作結尾說道:「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這話我倒並不十分反對。但是我以為應該加上一個字,可以這麼說:「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單要你做我的孝順兒了。」為什麼要加上這一個字呢?因為兒子孝順父母,也是做人的一種信條,和那「悌弟」、「信友」、「愛群」等等是同樣重要的。舊時代學說把一切善行都歸納在「孝」字裡面,誠然流弊百出,但一定要把「孝」字「驅逐出境」,劃在做人事業範圍以外,好像人做了孝子,便不能夠做一個堂堂的人。換一句話,就是人若要做一個堂堂的人,便非打定主意做一個不孝之子不可。總而言之,先生把「孝」字看得與做人的信條立在相反的地位。我以為「孝」字看得與做人的信條立在相反的地位。我以為「孝」字雖然沒有「萬能」的本領,介總這夠得上和那做人的信條湊在一起,何必如此「雷厲風行」硬要把他「驅逐出境」呢?
  前月我在一個地方談起北京的新生思潮,便聯想到先生個人身上。有一位是先生的貴同鄉,當時插嘴說道:「現在一般人都把胡適之看做洪火水猛獸一樣,其實適之這個人舊道德並不壞。」說罷,並且引起事實為證。我自然是很相信的。照這位貴同鄉的說話推測起來,先生平日對於父母當然不肯做那「孝」字反面的行為,是決無疑義了。我怕的是一般根底淺薄的青年,動輒抄襲名人一兩句話,敢於年起幌子,便「肆無忌憚」起來。打個比方,有人昨天看見《每周評論》上先生的大作,也便可以說道:「胡先生教我做一個堂堂的人,萬不可憑父母的孝順兒子。」久而久之,社會上布滿了這種議論,那麼任憑父母老病凍餓以至於死,都有可以不去管他了。我也知道先生的本意無非看見舊式家庭過於「束縛馳驟」,急急地要替他調換空氣,不知不覺言之太過,那也難怪。從前朱晦庵說得好,「教學者如扶醉人」,現在的中國人真算是大多數醉倒了。先生可憐他們,池下告奮勇,使一股大勁,把他從東邊扶起一樣嗎?萬一不幸,連性命都要送掉,那又向誰叫冤呢?
  我很盼望先生有空閒的時候,再把那「我的父母」四個字做個題目,細細的想一番。把做兒子的對於父母應該怎樣報答的話(我以為一方面做父母的兒子,同時在他方面仍不妨做社會上一個人),也得詠嘆幾句,「恰如分際」,「彼此兼顧」,那才免得發生許多流弊。
二、我答汪先生的信
  前天同太虛和尚談論,我得益不少。別後又承先生給我這封很誠懇的信,感謝之至。
「父母於子無恩」的話,從王充、孔融以來,也很久了。從前有人說我曾提倡這話,我實在不能承認。直到今年我自己生了一個兒子,我才想到這個問題上去。我想這個孩子自己並不曾自由主張要生在我家,我們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裡糊塗的給了他一條生命。況且我們也並不曾有意送給他這條生命。我們既無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為有恩於他?他既無意求生,我們生了他,我們對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們糊裡糊塗的替社會上添了一個人,這個人將來一生的苦樂禍福,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的功罪,我們應該負一部分的責任。說得偏激一點,我們生一個兒子,就好比替他種下了禍根,又替社會種下了禍根。他也許養成壞習慣,做一個短命浪子;他也許更墮落下去,做一個軍閥派的走狗。所以我們「教他養他」,只是我們自己減輕罪過的法子,只是我們種下禍根之後自己補過彌縫的法子。這可以說是恩典嗎?
  我所說的,是從做父母的一方面設想的,是從我下人對於我自己的兒子設想的,所以我的題目是「我的兒子」。我的意思是要我這個兒子曉得我對他只有抱歉,決不居功,決不市恩。至於我的兒子將來怎樣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決不期望他報答我的恩,因為我已宣言無恩於他。
  先生說我把一般做兒子的抬舉起來,看做一個「白吃不還帳」的主顧。這是先生誤會我的地方。我的意思恰同這個相反。我想把一般做父母的抬高起來,叫秘們不要把自己看做一種「放高利債」的債主。
  先生又怪我把「孝」字驅逐出境。我要問先生,現在「孝子」兩個字究竟還有什麼意義?現在的人死了父母都稱「孝子」。孝子就是居父母喪的兒子(古書稱為「主人」),無論怎樣忤逆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帶上商梁冠,拿著哭喪棒,人家就稱他做「孝子」。
  我的意思以為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包在孝字裡,故戰陣無勇,蒞官不敬,等等都是不孝。這種學說,先生也承認他流弊百出。所以我要我的兒子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順兒子。我的意想以為「一個堂堂的人」決不致於做打爹罵娘的事,決不致於對他的父母毫無感情。
  但是我不贊成把「兒子孝順父母」列為一種「信條」。易卜生的《群鬼》裡有一段話很可研究(《新潮》第五號頁八五一):
(陣代牧師)你忘了沒有,一個孩子應該愛敬他的父母?
(阿爾文夫人)我們不要講得這樣寬泛。應該說:「歐士華應該愛敬阿爾文先生(歐士華之父)嗎?」
  這是說,「一個孩子應該愛敬他的父母」是耶教一種信條,但是有時未必適用。即如阿爾文一生縱淫,死於花柳毒,還把遺毒傳級他的兒子歐士華,後來歐士華毒發而死。請問歐士華應該孝順阿爾文嗎?若照中國古代的倫理觀念自然不成問題。但是在今日可不能不成問題了。假如我染著花柳毒,生下兒子又聾又瞎,終身殘廢,他應該傾家蕩產敬我嗎?又假如我把我的兒子應得的遺產都拿去賭輸了,使他前食不能完全,教育不能得著,他應該愛敬我嗎「又假如我賣國主義,做了一國一世的在罪人,他應該愛敬我嗎?
  至於先生說的,恐怕有人扯起幌子,說,「胡先生教我做一個堂堂的人,萬不可做父母的孝順兒子」。這中他自己錯了。我的詩是發表我生平第一次做老子的感想,我並不曾教訓我家的兒子!
  總之,我只說了我自己承認對兒子無恩,至於兒子將來對我作何感想,那是他自己的事,人不管了。

※思考與實踐

1.閱讀下面中外作家學者對於父母孩子關係的論述,談談你的看法。
(1)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的射了出來。/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論孩子》,【黎巴嫩】紀伯倫(冰心譯)

(2)父之於子,當有何親? 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缻中,出則離矣!

2.延伸閱讀中的那場對話,你贊成誰的,請說說你的理由。

3.你認為「愛」父母和「孝」父母有什麼區別?

 

相關焦點

  • 三國殺新版丁原將上線,呂布的義父又多一個,技能盡然是父慈子孝
    三國殺新版丁原將上線,呂布的義父又多一個,技能盡然是父慈子孝 手殺體驗服幾個月前就更新了呂布義父丁原
  • 三國殺:父慈子孝的丁原,義子給他牌,他對其傷害加1
    慈孝這個技能,講究的就是父慈子孝。場上沒有子標記,可以為別人分配一個義子標記,那麼這個人就相當於你的義子了。在他的準備階段需給慈父送一張牌,慈父的殺對義子傷害還有加傷,真是孝死我了。也可以主動棄置兩張牌來移動義子標記,想讓誰當義子誰就是義子。
  • 慈,孝,恭,雖簡單三字,但深領悟以後意義深遠
    孝:是晚輩給予長輩的一種愛,也是尊重,要以感恩的心為根本。恭:是平輩之間最能體現的一個禮節。相互欣賞。三個字,包含的內容很豐富,中國傳統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真正理解和領悟以後,一個人都會以慈,以孝,以恭為根本,然後用愛,用仁,用禮,用信來處事立足。這是一種內在的修行,內在修行好了,外在才能有所修為。修內最大的影響就是長輩,在每個成人幼小時接觸最多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道德標準等等都是一個孩子對世界的第一認知,也是第一道門楷。
  • 教育學——相對性、絕對性、個體內差異評價的區分
    教育學——相對性、絕對性、個體內差異評價的區分在日常生活中,一提到評價,大家就都會稍微帶些緊張的感覺,因為評價一詞包含了對你個人在工作以及學習、生活中的判斷與分析。但是自從我們走進校門的那天開始,就經歷了無數次的教學評價,評價早已在我們生活中如影隨行了。
  • 紅樓世相:以孝治天下
    開頭先說了一堆,說空空道人檢點此書,都是「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在第十六回又順筆帶了一句歌功頌德的好話: 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 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世上至大莫如「孝」字。 於是「孝」字便成了道德標杆。所有電視報紙網絡總之一切媒體,都圍繞「孝」這個主旋律做文章。
  • 中考考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初中物理涉及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雖然內容不多,但與高中物理聯繫緊密,中考常常以選擇題和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學生失分率比較高,如何攻克這一難點,談一下自己的體會。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主要有兩種類型的題目:(1)已知參照物,判斷研究對象是運動還是靜止,研究對象若相對於參照物位置沒有改變,則是靜止的;若相對於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則是運動的。(2)已知研究對象的運動情況,判斷所選擇的參照物。關於參照物的選擇,原則上任意的,既可以選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也可以選運動的物體作為參照物。
  • 古代家規,處理家庭關係的道德規範,「孝」還是盲從?
    父子關係:父慈子孝。宋朝家訓作者認為晚輩對待長輩要恪守「孝道」。司馬光的《家範》有專門的篇章論述晚輩應盡的孝道,並且詳細說明了孝的地位、要求和重要性。他認為孝是天經地義,孝順父母關鍵在「敬」,具體要求是「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祭則致其嚴」認為孝是愛惜自己的身體髮膚,不使其毀傷;是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做違背道德的事而使父母蒙羞;是對父母過失「柔聲以諫」、「說則復諫」,防止父母陷於「不仁不義」的境地;是無條件服從父母、愛戴父母。葉夢得在《石林家訓》中指出,「事親」最重要的是無欺。
  • 東方學帝「光速的相對性」原論文發表在何處?
    光速的相對性」原文用英文寫成,最初發表了一個簡報在德國著名網站researchgate.net,英文題名是
  • 2021年奧特曼舞臺劇,「捷德」與「白貝利亞」又開始父慈子孝!
    「捷德」與「白貝利亞」更是再次上演了一出父慈子孝!(白貝利亞:捷德,你居然能把未來的我給解決了,不錯,真不愧是我貝利亞的兒子!)此外,在這次的舞臺劇中,澤塔奧特曼將會與艾克斯奧特曼相遇(這是新的故事的展開)。
  • 李景林:論孝與仁
    二、孝養與愛敬從文字上講,孝的本義是善事父母。《說文》:「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是一個會意字。金文中「孝」的字體構形,上部為一老人的形象。「孝」字從老從子,意謂「子承老」,即子輩奉養老人。「孝」字既可用為動詞,指子善事父母,對父母的孝順;同時,也可用為名詞,意指人的一種美德和德性。
  • 假面騎士聖刃8話先行:雙劍亞瑟王登場,父慈子孝升級,三騎撲街
    與此同時,「父慈子孝」迎來大升級,三騎撲街,而且吃癟得有點慘。三騎五騎聯手:激戰邪惡王劍這操作就很有意思了,很明顯三騎神燈哥對自己的父親表示不理解,如果可能的話,他希望自己能夠親自大變邪惡王劍。但是很明顯,要擊敗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
  • 孝的起源以及孝意識對人們的重要作用
    「孝」字義考古「世上至大莫如「孝字」。這「孝」字是否創自倉頡之手,目前尚無文獻斷定。按說「孝」字應出現於漢字形成的初始時期。我國現存的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中就有「孝」字,卜辭中的「孝」字作《全璋所藏甲骨卜辭》,意思是要「奉先思孝」《商書·太甲中》。篆體作「將」,《說文解字》釋雲:「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不僅與「老」字相關,也與「考」字有涉。孝、老、考三字相通。朱芳圃注《甲骨學文字編》稱:「古老、考、孝本通。」甲骨文這三字相通,金文中也是。
  • 曲線救國,父慈子孝,老傳統了
    在過往的假面騎士之中,宣誓效忠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在東大媽老傳統裡,「宣誓效忠」等於「曲線救國」,「假面之父」等於「父慈子孝」。「想要知道答案嗎?那就效忠於我吧。」「我將,宣誓效忠!」這仿佛上演了一部非常精彩的諜戰故事啊。不破微微一笑,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 百行孝為先—「孝」文化起源?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孝」字的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兩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到「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及關愛幼者的倫理行為,體現出感恩、回報和禮敬。推及一切皆加禮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為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基礎。
  • 《孝的成長:中國孝文化年度報告2019》新書發布
    客家新聞網訊 王平 記者楊成雄報導:2020年12月22日,《孝的成長性——中國孝文化年度報告2019》新書發布儀式在贛州舉行。新書發布現場。據悉,《中國孝文化年度報告》是在中國老齡協會指導下,由湖北工程學院、北京慈孝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河南省孝文化促進會、山西省孝文化研究會、湖北當代孝文化研究院等單位發起主辦的,反映年度中華傳統孝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果的綜合性報告,旨在貫徹落實《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
  • 曲線救國,父慈子孝,老傳統不能丟
    在過往的假面騎士之中,宣誓效忠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在東大媽老傳統裡,「宣誓效忠」等於「曲線救國」,「假面之父」等於「父慈子孝」。「想要知道答案嗎?那就效忠於我吧。」「我將,宣誓效忠!」這仿佛上演了一部非常精彩的諜戰故事啊。不破微微一笑,發現事情並不簡單。這個時候,是不是應該有人為不破送上一根拐杖呢?這跟拐杖那應該就是或人的了。
  • 《論語》晨讀,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也就是說,孝弟是學習、踐履仁愛的開端。仁愛才是性,才是體,才是源,孝弟則是用與流。所以,從性體看,從仁愛至孝弟,可行,從孝弟至仁愛,不可行。孝弟是仁愛展開的第一事,而非仁愛從孝弟來,更非從屬於孝弟。儘管我更喜歡強調 父慈子孝劉國慶:簡單的說:只有家庭倫理基於社會倫理構建,家庭才能作為社會人格的養成所。
  • 假面騎士Genm危險殭屍LvX0新官圖 真父慈子孝 打團不帶無敵必輸
    作為人氣角色蝦餃變身的假面騎士genm,其危險殭屍LvX0形態的SHF系列手辦,因為即將迎來截單,所以官方特別放出了其最新的官方互動圖,打造了一出非常有趣的真父慈子孝場面,一起來看看吧。
  • 孝老三字經
    孝老三字經孝之道,百善先;能養老,可盡年。昔虞舜,曾感天。老萊子,娛親前。羔跪乳,鴉反哺,遵大道,法自然。為兒女,當事親;勸孝老,讀此經。注釋孝之道,百善先;能養老,可盡年。〇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圍爐夜話·百善孝為先》昔虞舜,曾感天。老萊子,娛親前。
  • 運動的絕對性和運動軌跡的相對性
    物體運動規律的相對性決定了科學哲學「測不準原理」的有效性。地球和太陽「質點」在宇宙中的位置依賴於人們對質點運動參考系的選擇,如果將太陽系定為參考系,那麼太陽不動,地球圍繞太陽轉動;如果將銀河系定為參考系,那麼銀心的黑洞不動,太陽圍繞銀心轉動,地球既繞太陽、也繞銀心轉動。(宇哲手稿:2019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