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極高明而道中庸

2020-12-18 大道知行知行堂

文丨馮友蘭

一、中 和

"中"的觀念在《中庸》裡充分發展了。"中"很像亞力士多德的"黃金中道"的觀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為做事不要徹底,這就完全錯了。"中"的真正涵義是既不太過,又不不及。公元前三世紀宋玉描寫一位美女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番描寫是說她的身體、容顏恰到好處。"恰到好處"即儒家所謂的"中"。

時間,在"恰到好處"的觀念中是個重要因素。冬天穿皮襖是恰好,夏天穿皮襖就不是了。所以儒家常常將"時"字與"中"字連用,如"時中"。孟子說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所以"孔子,聖之時者也"。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情感完全沒有發生的時候,心的活動就無所謂太過、不及,而恰到好處。這是中的一個例子。情感發生了,而無所乖戾,這也是中,因為和是中的結果,中是來調和那些搞不好就會不和的東西的。

以上是就情感說,所說的也適用於欲望。在個人行為和社會關係中,都有些適中之點,作為滿足欲望和表現情感的恰當的限度。一個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滿足和表達到恰當的限度,他的內部就達到和諧,在精神上很健康。一個社會也同樣,其中各式各樣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滿足和表現到恰當的限度,這個社會的內部就達到和諧,安定而有秩序。

和是調和不同以達到和諧的統一。《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子一段話,其中區分了"和"與"同"。他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由這些作料產生了一種新的滋味,它既不只是醯(醋)的味,也不只是醢(醬)的味。另一方面,同,"若以水濟水","若琴瑟之專一",沒有產生任何新的東西。同與異是不相容的,和與異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只有幾種異合在一起形成統一時才有和。但是要達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種異都要按適當的比例,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是達到和。

一個組織得很好的社會,是一個和諧的統一,在其中,各種才能、各種職業的人都有適當的位置,發揮適當的作用,人人都同樣地感到滿意,彼此沒有衝突。《中庸》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這種和,若不只是包括人類社會,而且瀰漫全宇宙,就叫做"太和"。易乾卦《象辭》說:"大哉乾元……保合太和,乃利貞。"

二、庸 常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我們在此接觸到"普通而平常"的重要性思想,這是《中庸》的另一個重要概念。這個概念就是《中庸》的"庸"字,意思是普通或平常。

每個人都知道天天要吃要喝。所以吃喝是人類普通而平常的活動。它們普通而平常,正由於它們重要,沒有人能夠沒有它。人倫和道德也是如此。它們在有些人看來,簡直普通而平常得沒有價值。可是它們之所以如此,正由於它們重要,沒有人能夠離開它。吃飯,喝水,維護人倫,實行道德,都是"率性",即遵循天性。這不是別的,就是"道"。所謂"教"不過就是"修道"。

既然"道"是人不可離的,事實上也沒有離的,為什麼還需要修道。需要教呢?回答是這樣:雖然所有人實際在某種程度上都遵循"道",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充分覺悟到事實是如此。《中庸》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們了解他們都在不同程度地實際遵循"道",使他們對於自己正在做的覺悟起來。

還有一層,雖然所有人由於實際需要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遵循"道",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地遵循之。所以固然沒有人能夠完全不顧人倫而在社會中生活,可是同時也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完全符合這些人倫提出的條件。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地在做的事,做完全。

所以《中庸》說:"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所有的人,即使有的愚而不肖,都在某種程度上遵循"道",雖然如此,教仍然需要,才能使人覺悟而完全,也就是明而誠。

三、明 誠

在《中庸》裡,誠和明是聯在一起的。《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這就是說,一個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動的一切意義,諸如飲食人倫的意義,他就已經是聖人。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聖人。如果做不到,也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義。如果不完全明白其意義,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中庸》還說:"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這段話的意義很清楚,我倒是懷疑,"仁"字、"知"字是不是該互換一下。

《中庸》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成己的同時,一定要看到還要成人。不管成人,也就不能成己。這是因為,只有通過人倫,即在社會領域內,才能盡其性。這就回到孔子、孟子的傳統了,就是為了成己,必須行忠、恕,即行仁,這就包含著助人。成己,就是盡其性,即盡其受之於天者。助人,就是贊天地之化育。完全明白了這些意義,就可以與天地參。完全明白了意義,就是《中庸》所說的明;如此與天地參,就是它所說的誠。

為了達到與天地參,是不是需要做非常的事呢?不需要,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做得恰到好處,而且明白其全部意義。這樣做,就可以達到合內外,這不僅是人與天地參,而且是人與天地合一。用這種方法可以達到出世,而同時仍然入世。後來的新儒家發展了這個思想,並且就是用這個思想抨擊佛教的出世哲學。

這就是儒家的方法,這種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它與道家的方法不同,道家的方法是通過否定知識,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脫人世間的"彼"此"分別。儒家的方法不是這樣,它是通過推廣仁愛,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脫尋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別。

◎本文摘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當古今哲人都被畫進一本書裡 馮友蘭的「哲學三史」離你更近了
    馮友蘭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闡舊邦以輔新命; 極高明而道中庸。 」1987年,哲學家馮友蘭已經92歲。但他親筆書寫這副對聯,用以自勉。「闡舊邦以輔新命」就是要「把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有永久價值的東西,闡發出來,以作為中國哲學發展的養料;「極高明而道中庸」句,主要是指自己希望達到的精神境界。語出《中庸》第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高明」,謂性格高亢明爽。「中庸」,謂不偏叫中,不變叫庸。儒家以中庸為最高的道德標準。此句為作者平生追求之境界。
  • 《中庸》的至聖通達之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與他人的交往中
    《中庸》在論述君子之道的時候,不僅闡釋了其一般本性,而且也說明了其具體的規定。君子對於道的認識和實踐並非一種神秘的玄虛的經驗,而就是日常生活世界的生存,就是與他人的交往。雖然君子之道不同於且高於小人之道,但它自身還包括了差異,尚需要區分。與一般的君子之道不同,聖人之道是一個特別的君子之道。甚至可以說,聖人之道是君子之道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 北京記憶丨憶馮友蘭先生
    在北京大學南門內燕南園57號一所幽靜的宅院裡,有三棵古老挺拔、枝葉茂盛的松樹,它的屋主人,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教授,非常喜愛這三棵松樹,因之就為寓所命名,並題額為「三松堂」,進而把自己七十餘年筆耕的500萬字著作總題為《三松堂全集》。「松」表現了馮先生畢生治學的嚴肅態度和鍥而不捨的韌性作風。馮友蘭先生字芝生,是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人,生於1895年12月4日。
  • 何為中庸之道?為什麼說中庸之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淺談中庸
    傳統文化中向來傳說有一個高遠玄妙的境界存在,就是所謂的「中庸」。不過,中庸可並不是和稀泥,比方鴉片戰爭期間兩廣總督葉名琛的「不」字主義:「不戰、不和、不降、不逃、不死」。而是中和之道,比方大誠輔以大智,免得善到愚的地步;大仁輔以大勇,否則只是個好好先生;大禮輔以大廉,要不就會滋生腐敗。
  • 《中庸》重心在「道」,「修身則道立」
    《中庸》言「道」。道,為何?率性也。性,為何?天命也。如何對待「道」,修之也。修道,謂之「教」。故,《中庸》首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其核心,在於「道」。即,《中庸》首章,說了「道」,它是什麼,以及它的意義。
  • 中庸第四十二集
    中庸第四十二集 各位同修,我們繼續看《中庸》,前面講「聖人之道」,學「聖人之道」,推行「聖人之道」,要從哪裡學?從哪裡實行呢?從禮上面來開始學。「禮」是辦政治、求學,這是一個最好的實行的方法,所以鄭康成註解講這一段的意思,學聖人,一方面自己學,一方面就要辦政治。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
    《論語·雍也》中孔子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把中庸作為人間最高的道德。可惜現在百姓們多不實行了。《說苑·雜言》記載著孔子與其弟子卜商(子夏)的一番對話。很令人深思。孔子這一番話,在於說明對待一切事情都應持中庸的尺度,即使好事也不要做過了頭。只有恰如其分,才是真有水平。事情做的恰如其分,就是達到「中庸」的程度。孔子把中庸稱作「至德」、《中庸》中說「極高明而道中庸」,把「中庸」當作最高的行為準則。
  • 何為中庸之道?
    關於中庸之道,元派有三個含義,三者合一才是中庸。第一,合道中庸,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一切無常,虛而不受,也就是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擾動心境的平和。這必須要入道才行,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證道菩提。以那樣的心態面對世間一切,如古月懸天,自照八方,而萬法不能侵擾。
  • 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博大精深,來補充一下電吧
    而始終保持和的狀態,不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緒,不讓情緒失控,讓情緒在一個合理的度裡變化),則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釋為不偏不易的出處。展開來說,古人言「聖人不動情」即內心不發生喜怒哀樂的情緒,始終是平靜安寧祥和的狀態,此為中的狀態。動情時,也始終用平靜安寧祥和的內心來控制情緒,不被情緒所牽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標和修行標準。
  • 聖門以「中庸」為道 作者:蘭州木易
    《中庸》三十三篇,三千五百六十八個字,為何而作也,子思憂道學失傳而作也。可見《中庸》是講道講心法心傳的。聖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十六子心轉,到子思這裡化為「中庸」二字至簡至易。「中庸之道」、「忠恕之道」、「易道」其言有異,本質無二。
  • 不經世道考驗,不懂中庸之道
    人到中年,要懂中庸之道。一片片黃葉飄下,又是一個秋天到了,總有一個聲音在追問自己,可知道什麼是中庸?中庸,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卻不會放棄自己的堅守。蟬在地下潛伏四年,它體會的季節變化是泥土中的冷與熱,只在一個夏天飛上枝頭熱情地鳴叫,無法看到完整的四季景色。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中庸·證釋經文》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
  • 馮友蘭與梁漱溟
    馮友蘭先生一生三史六書,在中國哲學史研究上有開拓之功,但因處世哲學的搖擺頗受後人非議,影響最大的是被梁漱溟指責諂媚江青。1985年,馮友蘭90華誕,請梁漱溟到家赴宴,遭梁拒絕。梁漱溟起先稱天氣不好,不肯出門,後直言,大意為:北大舊人現唯我二人存矣,應當會晤,只因足下諂媚江青,故我不願來參加壽宴。如到我處來談,則當以禮相待。
  • 成瑋|分道合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佛學部分的兩篇書評
    反觀馮《史》,南北朝論及般若學之「六家七宗」、僧肇、道生(附謝靈運),隋唐論及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天台宗、禪宗,雖然猶可補充(例如慧遠),但空、有兼備,遠較太虛涵蓋全面。青年馮友蘭溯本與析義:友直的教理批評友直《評馮著〈中國哲學史〉:關於佛學的幾個問題》發表於《讀書通訊》一〇九期(1946年5月,第9-12頁)。
  • 為什麼說越是中庸的人,命越好?這句話有道理嗎
    中國有句古話:「極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裡孔子曾說過: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食為先的中庸之道:香乾炒雞丁
    提到中庸二字,人們往往認為指的是《中庸》這本書。其實,中庸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更多的時候其實指的是一種智慧,所謂「中庸之道」是也。「中庸」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歷代聖賢的推崇。近年來,如此優秀的文化思想被世俗的人們把它理解為「牆頭草哲學」、「和稀泥派」、無原則的濫好人、滑頭狡詐的處世之道等等。其實不然,中庸不是折中更不是「兩面派」,中庸應該是是合適的極致。有些事情做3分就夠了,你就做3分,有些事情做7分合適你就做7分。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做5分。
  • 書壇精英 | 中庸之道 中正之脈 中和之美——崔勝輝書法審美思想蠡見
    藝者,道之形也。蓋道乃學識、審美、修養等字外之功也,技乃器形也。《易·繫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無外乎斯理耳。崔勝輝書法卓犖之處,可謂碑帖兼融、藝道並進,才出於學、器出於養也。  雍正帝曾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若以書家論之,魯公是儒,羲之是道,弘一是佛。緬思風流,不可企矣。
  • 所謂「時中」與中庸之道
    要做到「時」,卻是很難的,故《中庸》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見孟子對聖人孔子的評價是非常之高的。《論語》開篇講「學而時習之」,這裡的「時」是講「在適當的時候」,或者解釋為「時時」都可以。孔子著名的觀點「使民以時」,這個「時」表示時間恰當,適宜,「中」也表示合乎時宜,所以「時中」是剛剛好,不偏不倚,有點類似於「中庸」。
  • 老楊講智慧之中庸之道(系列1)
    今天我就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講一下中庸的含義,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首先,中庸絕對不是老好人,在孔子看來老好人就是「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解釋為: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也不得罪鄉裡的,以"忠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