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中庸之道?

2021-01-08 天衢

關於中庸之道,元派有三個含義,三者合一才是中庸。

第一,合道中庸,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一切無常,虛而不受,也就是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擾動心境的平和。這必須要入道才行,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證道菩提。以那樣的心態面對世間一切,如古月懸天,自照八方,而萬法不能侵擾。

第二,執道中庸,這其實就是講正其心,誠其意。元派講世間萬法皆可為用,只要用之合符道法自然,就自可用去。但合符道法卻很難做到,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藍圖作為導向,讓自己不失中正平和之心,而且要正心誠意,不然自己也會騙自己,難以自查。

第三,道用中庸,這就是說萬事萬物,各有變化,要做到每件事都恰如其分,時間剛好,力度剛好,什麼都剛好,那才叫道用中庸。所以,這個太難,必須對人事物的規則有著深刻的體悟,然後還需要有一顆清明透徹的心、雪亮的眼睛、靈敏的耳朵,最後還在執行上不差分毫。對於這個,個人理解就是儘可能做好,如果發現做得不好,儘可能改善,無力改變的,儘可能接近或者在當下看來最可能接近就已經很好了。

以上三種,其實是一種,連貫不缺,三者合在一起就是中庸之道。

相關焦點

  • 人人都在說的中庸之道,到底何為中庸之道?原來就是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小編認為古人已經很好的為我們解答了出來,在國學經典之中,有很多書籍,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做事,小編今天想要說的,就是《中庸》一書之中,告訴我們的做人做事的方法;既然都說了是《中庸》一書,那麼這個為人處世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何為中庸之道呢?中庸之道就是指: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小編接下來就從《中庸》之中,來為大家剖析這其中的處世之道。1.
  • 何為中庸之道?為什麼說中庸之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淺談中庸
    傳統文化中向來傳說有一個高遠玄妙的境界存在,就是所謂的「中庸」。不過,中庸可並不是和稀泥,比方鴉片戰爭期間兩廣總督葉名琛的「不」字主義:「不戰、不和、不降、不逃、不死」。而是中和之道,比方大誠輔以大智,免得善到愚的地步;大仁輔以大勇,否則只是個好好先生;大禮輔以大廉,要不就會滋生腐敗。
  • 談中庸必談道,中庸之道是成功的天道,何為中庸之道,你是否知道
    因為,他所作的事情,不符合天道,不能夠實現天人合一,更沒有把握中庸之道。所以不算成功。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探究什麼是天人合一,就必須要博究中庸之道。如果一個人身在平常的生活中,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感悟「中」的力量、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感悟「中」的狀態、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感悟「中」的內涵,由庸向中轉變,體悟至上真理,就是所謂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可以稱得上是人生的至上道理,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生活健康與否,都與中庸之道有很密切的聯繫。
  • 《中庸》重心在「道」,「修身則道立」
    《中庸》言「道」。道,為何?率性也。性,為何?天命也。如何對待「道」,修之也。修道,謂之「教」。故,《中庸》首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其核心,在於「道」。即,《中庸》首章,說了「道」,它是什麼,以及它的意義。
  • 何為「中庸之道」,《中庸》之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現在作何理解?
    本文由作者金錢還可以掙創作,何為「中庸之道」,《中庸》之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現在作何理解「中庸」作為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種思想,很多人對「中庸」的理解不是太透徹,很多人在一看到中庸這個詞的時候,很容易的就斷章取義,認為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一種中立的態度,不作為,甘心平庸;這就是
  • 聖門以「中庸」為道 作者:蘭州木易
    《中庸》三十三篇,三千五百六十八個字,為何而作也,子思憂道學失傳而作也。可見《中庸》是講道講心法心傳的。聖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十六子心轉,到子思這裡化為「中庸」二字至簡至易。「中庸之道」、「忠恕之道」、「易道」其言有異,本質無二。
  • 不經世道考驗,不懂中庸之道
    人到中年,要懂中庸之道。一片片黃葉飄下,又是一個秋天到了,總有一個聲音在追問自己,可知道什麼是中庸?中庸,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卻不會放棄自己的堅守。蟬在地下潛伏四年,它體會的季節變化是泥土中的冷與熱,只在一個夏天飛上枝頭熱情地鳴叫,無法看到完整的四季景色。
  • 所謂「時中」與中庸之道
    段註:本春秋冬夏之稱。引申之為凡歲月日刻之用。時可以指時間、時代、時間單位、指規定的時間、季節,也可指現在的、當時的、時俗、時尚、有時候、時機,還可用作副詞,表時常。《孟子·萬章下》:「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時」是指與時勢一致,表明孔子為識時務之聖人,或者說是合時宜的聖人。
  • 老楊講智慧之中庸之道(系列1)
    今天我就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講一下中庸的含義,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首先,中庸絕對不是老好人,在孔子看來老好人就是「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解釋為: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也不得罪鄉裡的,以"忠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食為先的中庸之道:香乾炒雞丁
    提到中庸二字,人們往往認為指的是《中庸》這本書。其實,中庸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更多的時候其實指的是一種智慧,所謂「中庸之道」是也。「中庸」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歷代聖賢的推崇。近年來,如此優秀的文化思想被世俗的人們把它理解為「牆頭草哲學」、「和稀泥派」、無原則的濫好人、滑頭狡詐的處世之道等等。其實不然,中庸不是折中更不是「兩面派」,中庸應該是是合適的極致。有些事情做3分就夠了,你就做3分,有些事情做7分合適你就做7分。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做5分。
  • 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博大精深,來補充一下電吧
    建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是說人的道德如果能達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很難實現。為什麼?因為中庸沒有量化的標準,只能靠我們自己來感悟。如果將中庸進行量化處理,那中庸就容易實現了。談中庸,必須要談道,道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中國聖人的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孔子說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鼓勵大家做個平庸的人嗎?
    中庸之道「中庸」一詞出自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中庸」在《論語》中就出現了這一次。
  • 一個人做事不偏激,就算是奉行中庸之道了嗎?
    《中庸》這本書的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喜怒哀樂的各種情感沒有表現出來時,叫做中,表現出來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為天下的根本,和為天下最普遍的規律,達到中和的境界了,才算各得其所,萬物生長。先看「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首先承認了人有各種情緒和情感,只是強調情感不外露,一個人不讓自己的情感外露,稱之為中,此即為天下的根本。為什麼「中」是天下之根本?
  • 《中庸》的至聖通達之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與他人的交往中
    《中庸》在論述君子之道的時候,不僅闡釋了其一般本性,而且也說明了其具體的規定。君子對於道的認識和實踐並非一種神秘的玄虛的經驗,而就是日常生活世界的生存,就是與他人的交往。雖然君子之道不同於且高於小人之道,但它自身還包括了差異,尚需要區分。與一般的君子之道不同,聖人之道是一個特別的君子之道。甚至可以說,聖人之道是君子之道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 馮友蘭:極高明而道中庸
    孟子說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所以"孔子,聖之時者也"。《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情感完全沒有發生的時候,心的活動就無所謂太過、不及,而恰到好處。這是中的一個例子。
  • 志忠:古代的中庸之道,被稱為封建殘餘的毒藥
    在現代社會被視為封建毒藥的中庸,其內涵是什麼?在《禮記·中庸》開頭,他闡明了平均的含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大白字的翻譯是人類的本性,叫做性。跟隨自己的好「性」,培養道德性情並不斷調節他稱為「道」。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儒家思想的精髓大抵體現在孔子的中庸思想。至於怎麼樣才算學會了儒家之精髓,若以中庸思想為儒家精髓來看,要學會中庸,首先得把握中庸思想的靈活性和原則性。但是,世事無常,而中庸思想所講求的那個度總是難以掌握的,所以,還沒有誰可以說自己已經學會了中庸的,只能說在走向中庸的路上。
  • 西行紀: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而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
    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印象中的道德天尊是紫氣東來的老子,他講究無為而治,順應這個世界,尊重這個世界。但是在西行紀中,道德天尊的形象出現了顛覆性重塑。在西行紀中,道德天尊與元始天尊以及靈寶天尊被稱為是三清,他們誕生於天地初開的時候,他們的出現為世界帶來了三種不同的意識形態。
  • 中華文明的核心精髓和人類終極之路——太一與中庸之道
    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河中華文明自古就有兼容並包的傳統。木建扶經過這幾年的研究認為,在所有的經典裡面,只有中庸之道才能稱得上是中華文明的神魂。當然此中庸非彼中庸。因為幾千年儒家文明斷代,所以現代人認為中庸就是什麼事情都渾渾噩噩,搗糨糊,和稀泥,但如此只能稱為平庸而非中庸。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問:貫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