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紀: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而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

2020-12-18 沒想到哥居然

西行紀雖然是一部熱血硬派的港漫,但是在我看來更是一部批判現實、諷刺社會陋習的漫畫。西行紀中的每一個場景幾乎都可以看到現實生活中的影子,龍人敖雪遭受的校園暴力,在現實社會中比比皆是,然而這樣的問題,往往解決的只是問題的本身,而忘卻了當事人的感受,有的時候甚至連問題的本身都解決不了,這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而這樣映射現實社會的事件在西行紀這部漫畫中比比皆是,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道德天尊與如來他們所秉持的信念——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

印象中的道德天尊是紫氣東來的老子,他講究無為而治,順應這個世界,尊重這個世界。但是在西行紀中,道德天尊的形象出現了顛覆性重塑。在西行紀中,道德天尊與元始天尊以及靈寶天尊被稱為是三清,他們誕生於天地初開的時候,他們的出現為世界帶來了三種不同的意識形態。靈寶天尊代表的是創造慈悲與愛;原始天尊代表的是破壞毀滅、爭鬥與欲望;而道德天尊代表的是公平理性與中庸。

三清

正所謂物極必反,有道德天尊站在中立方來調和惡與善,讓世界在善與惡的作用下相得益彰,但是這僅僅是理想的狀態下,而道德天尊雖然自認為是中立方,但是在調和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偏頗。

道德天尊自認為自己是最中立的,他認為在他秉持中庸之道的前提下,可以讓陰陽達到平和。但是他卻看不到事情的本質,自以為是,還不允許別人挑戰他的尊嚴。說白了這就是自我標榜,站在道德的巔峰去批判別人。

在奇經離開彼岸以後,整個世界就開始陰陽失調了,暗影的實力在日漸的擴大,如果放任事情不管,遲早整個世界都和被暗影同化。到那個時候,天下將民不聊生,世間到處都充斥著暴力與破壞,被惡全面的佔據。但是在道德天尊甦醒以後,看到靈寶天尊在為世間的大義而戰的時候,道德天尊卻跳出來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勸解他們停戰。

勸解

但是現在世界已然陰陽失調,陰盛陽衰。世間的生物在暗影的作用變得無比的暴力,妖怪大道上原本那些不食人的妖怪,在暗影的作用下開始沉淪,被同化成為了暗影開始以人為食。在這種本質下,如果道德天尊秉持的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不可能會勸解他們停戰,而是想方設法的護送奇經回到彼岸,讓世界再次達到陰陽平衡。但是道德天尊沒有,他是對於雙方各打五十大板,然後讓他們和解。

勸和

這讓在場的孫悟空實在聽不下去了,在吃人飲血的暗魂面前保持中立的傢伙,還要一副清高的樣子,就是一個十足混蛋。對於惡還要包容寬恕,這實在是令人作嘔!

而道德天尊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自以為自己是站在中立的角度,自我標榜,從來就沒有考慮過其他人的感受,哪怕是惡的一方的感受。用現在流行的網絡用語來表示就是:不要你以為,要我以為。

道德天尊為了實現自己的「中庸之道」,甚至是想要犧牲站在光明一方的孫悟空來平息光影的戰爭。用道德天尊的話來說就是在場的不論光影都是天神,而孫悟空卻是一個妖怪,他現在的行為就是在搗亂天宮,激化了光影天神的矛盾,所以他有罪,為了化解光影的矛盾,將孫悟空正法是必要的。

道德天尊犧牲悟空

聽聽這是一個秉持中庸之道的人應該說出來的話嗎?道德天尊的道德是虛偽的,他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尋找存在感,自我標榜。什麼公平理性與中庸,完全都是他自己意淫的,完全不顧及事情的本質,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這樣的自我標榜絕對不是中庸之道。

而道德天尊的「中庸之道」恰恰諷刺了現實社會中的網絡暴力,在網絡上不乏看到許多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別人的情況,就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買了兩部華為手機,被罵上頭條,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看不到事情的本質的時候,有自我標榜,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最後往往是被打臉的結局。就如同道德天尊一般,在靈寶天尊被原始天尊殺死以後,在一片嘲笑聲中落幕。

道德天尊被嘲笑

中庸之道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

道德天尊是自我標榜的中庸之道,而與之相對的就是如來了。在我看來所秉持的信念也是中庸之道,到時候不同於道德天尊的自我標榜,如來是設身處地的在解決問題。

中庸之道有三大主要的原則就是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盡性。道德天尊可謂沒有佔一條,所謂的寬恕也不過是東施效顰而已,但是如來所行之事所走之道是嚴格地遵守著三大原則的。

如來在之前走的是鋒利銳氣之道,他所使用的力量是摧枯拉朽的,但是這樣往往會伴隨著巨大憤怒,而憤怒是不易控制的,這就會造成破壞。在三百年前與阿修羅一戰之後,如來就收起來鋒芒畢露,開始修習中庸之道了。在阿修羅底盤的時候如來再次展現了這種力量,不過現在他已經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憤怒了。

控制憤怒
控制憤怒

可見如來在三百年來自我修養的過程中,一直在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而這正是慎獨自修的體現啊。

在處理孫悟空的事情上,如來耗費了頗多的心力。孫悟空在石頭裡誕生以後,不懂禮節、內心迷茫狂暴,行事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但是在孫悟空的內心是存在正義之火的。在孫悟空被抓以後,如來與觀音對於處理孫悟空的事情上出現了分歧。在觀音看來,孫悟空就是一個擾亂天界的妖怪,直接處理了就好。但是如來的看法不同,如來認為,孫悟空是一個擁有光魂的大妖,內心是存著正義的,只要他能夠控制自己狂暴的內心就可以成為正義之士。所以如來在孫悟空被關押在五指山的時候時常去看望他。陪孫悟空下棋、喝茶、聊天引導孫悟空。

而在如來的幫助下,孫悟空也成功地抓住了自己心中的正義並且堅持到底了,如來以前的苦心並沒有白費。

如來引導悟空

如來這樣煞費苦心設身處地的幫助孫悟空,與孫悟空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的行為正是忠恕寬容的體現啊。

而最能體現如來秉持中庸之道的是他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堅持至誠的原則,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解決了天神與阿修羅多年之間的種族矛盾。

阿修羅原本是天神,但是因為「墮落」的緣故,他們叛出天神,自稱為阿修羅族。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中天神與阿修羅族一直在戰鬥,雙方的矛盾已經到了幾乎不可調節的地步。但是在如來看來這種爭鬥其實是非常沒有必要的,所以如來想要化解。而阿修羅族兒子的不同給了如來化解的契機。如來深入阿修羅族收狂王的兒子蘇摩為徒,授予蘇摩不同於阿修羅族的思想,逐漸的影響著阿修羅族。而對於狂王來說他渴求的是與如來一戰,對於阿修羅族,他並沒有過多的看法。於是如來在與狂王在夢中模擬了戰鬥滿足了狂王以後,如來與狂王達成了協議。在回到天界以後,如來向眾神宣布了自己的計劃,雖然有很多的天神反對,但是最後得到了天帝帝釋天的認同,在狂王登天以後,帝釋天與狂王締結了百年之約。

締結百年之約

在如來的努力下,原本兩個不死不休的種族最終化解矛盾,變得能夠和平共處。雖然僅僅締結了百年之約,但是狂王的兒子蘇摩現在已經是如來的徒弟了,在如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蘇摩必將會逐步地摒棄阿修羅族的陋習,成為像如來一般的人物。有未來阿修羅的王蘇摩在,百年以後戰爭也不會再次發生的。

而如來在化解種族矛盾的時候,充分地發揮了自己善良的天性,感化了狂王,讓兩個種族不再有無端的戰爭。而同時如來又影響了蘇摩,讓蘇摩也能夠發揮善良的天性從而影響到阿修羅族,這樣不斷的擴散就能夠充分的發揮萬物的善良天性,從而參與天地化育萬物。這便是至至善的境界,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至誠盡性。

如來對於中庸之道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所行之事、所走之道都嚴格恪守中庸之道的三大原則,而如來這個人物的刻畫,正是作者將對於世間的美好寄託於如來的身上了,希望世人都能夠像如來學習,不苛求人人都能夠像如來一般完美,設身處地地去解決問題。但是起碼要做到能夠為他人考慮,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寫在最後

如果人人都像道德天尊一般自我標榜,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那麼我們就會造成對善良嚴厲,對邪惡包容的情況,這本質上就是就是助長了惡的火焰;而如果向如來學習就不同,堅持中庸之道的三大原則,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這樣這個世界就會更加的美好,我們看到的風景也就會別具一格。所以中庸之道不是自我標榜,而是設身處地的解決問題啊。

相關焦點

  • 在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使用儒家的《中庸之道》來解決問題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儒家的《中庸之道》,這是個成語,古文成語,原文是《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對於我來說,之前對《中庸之道》的理解,就是中不溜,處於中間的位置,不偏向任何一方,甚至理解為中間派。這真是大錯特錯,怎麼能理解得如此膚淺呢?
  • 志忠:古代的中庸之道,被稱為封建殘餘的毒藥
    這個問題的原因當然很複雜,很難用一個詞來解釋,然而清楚而重要的一點是,在現代社會和文化的旗幟下,許多人把內心深處暴躁的自我隱藏在自由的旗幟下,使社會戾氣積累並最終在某一點上爆發。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類也沒有出現在現代社會,在古代中國時代,人們是如何保護社會和平的?
  • 中庸之道是人之道,中庸的人有一種能力,遇事不糾結
    生活,永遠不會虧待用心經營它的人,中庸的人善於經營人生。一、從現在開始,逼著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規律,中庸的人不是苦行僧,偶爾可以放縱一下自我,大欲傷身,小欲怡情,生活要有趣,但是要有度,適可而止是一個好習慣。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儒家思想一直不是一個固定僵化的學問,它的內容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漸漸豐富。這裡雖然以中庸為儒家思想精髓,但並非表明儒家精髓僅指中庸思想,這一點需要大家注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就是說中庸講究不偏不倚,而保有中庸的人,當屬時刻處事恰當,無過無不及的存在。2、中庸的特點:靈活性與原則性要深刻理解中庸思想,就需要把握中庸思想的特點,中庸講究不偏不倚,這個不偏不倚是具備靈活性和原則性之不偏不倚。
  • 你對於《中庸》中的,中庸之道與君子常體是如何理解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戰國時期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其意義和影響不亞於《論語》。《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 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博大精深,來補充一下電吧
    建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是說人的道德如果能達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很難實現。為什麼?因為中庸沒有量化的標準,只能靠我們自己來感悟。如果將中庸進行量化處理,那中庸就容易實現了。談中庸,必須要談道,道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中國聖人的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談中庸必談道,中庸之道是成功的天道,何為中庸之道,你是否知道
    當然不是。因為,他所作的事情,不符合天道,不能夠實現天人合一,更沒有把握中庸之道。所以不算成功。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探究什麼是天人合一,就必須要博究中庸之道。如果一個人身在平常的生活中,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感悟「中」的力量、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感悟「中」的狀態、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感悟「中」的內涵,由庸向中轉變,體悟至上真理,就是所謂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可以稱得上是人生的至上道理,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生活健康與否,都與中庸之道有很密切的聯繫。
  • 何為中庸之道?為什麼說中庸之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淺談中庸
    傳統文化中向來傳說有一個高遠玄妙的境界存在,就是所謂的「中庸」。不過,中庸可並不是和稀泥,比方鴉片戰爭期間兩廣總督葉名琛的「不」字主義:「不戰、不和、不降、不逃、不死」。而是中和之道,比方大誠輔以大智,免得善到愚的地步;大仁輔以大勇,否則只是個好好先生;大禮輔以大廉,要不就會滋生腐敗。
  • 中庸思想的含義是什麼?
    然而,什麼是中庸呢?許多中國人已經不知中庸的真實內涵,往往以為中庸是平庸無能、碌碌無為、隨波逐流、老於世故……其實不然。中庸」出自《禮記》第三十一章。開篇就表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 四書五經中的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一文以「天人合一「這一思想為其理論基礎,通過反覆強調內外的關係闡明中庸之道的.在《中庸》一文中,雖然其主題思想在當時以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很全面地理解,但其自身充分體現出了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即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從「中和」中體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一主題思想集中體現在了全文的開篇
  • 一個人做事不偏激,就算是奉行中庸之道了嗎?
    《中庸》這本書的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先看「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首先承認了人有各種情緒和情感,只是強調情感不外露,一個人不讓自己的情感外露,稱之為中,此即為天下的根本。為什麼「中」是天下之根本?實際上講到了人的自然狀態,遵循人天然的本真善性,就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好的狀態,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我認為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保持本真,保持平靜。
  • 何為中庸之道?
    關於中庸之道,元派有三個含義,三者合一才是中庸。第一,合道中庸,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一切無常,虛而不受,也就是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擾動心境的平和。這必須要入道才行,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證道菩提。以那樣的心態面對世間一切,如古月懸天,自照八方,而萬法不能侵擾。
  • 不經世道考驗,不懂中庸之道
    人到中年,要懂中庸之道。一片片黃葉飄下,又是一個秋天到了,總有一個聲音在追問自己,可知道什麼是中庸?中庸,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卻不會放棄自己的堅守。蟬在地下潛伏四年,它體會的季節變化是泥土中的冷與熱,只在一個夏天飛上枝頭熱情地鳴叫,無法看到完整的四季景色。
  • 中庸三是三不是。怎樣達到真中庸?
    【一】中庸之道,全球共識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時候,釋迦牟尼也提出了「中道」思想。佛教的精神,也是避免走向極端,主張破除對外物和內心的執著,以獲得合適的「中」。所以當時佛教又自稱為「中道教」。西方哲學史上的最大宗師之一、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同樣主張中庸之道。他認為人類要獲得幸福,生活必須有節制,因為中庸之道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 聖門以「中庸」為道 作者:蘭州木易
    《中庸》三十三篇,三千五百六十八個字,為何而作也,子思憂道學失傳而作也。可見《中庸》是講道講心法心傳的。聖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十六子心轉,到子思這裡化為「中庸」二字至簡至易。「中庸之道」、「忠恕之道」、「易道」其言有異,本質無二。
  • 所謂「時中」與中庸之道
    段註:本春秋冬夏之稱。引申之為凡歲月日刻之用。時可以指時間、時代、時間單位、指規定的時間、季節,也可指現在的、當時的、時俗、時尚、有時候、時機,還可用作副詞,表時常。《孟子·萬章下》:「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時」是指與時勢一致,表明孔子為識時務之聖人,或者說是合時宜的聖人。
  • 中庸之道有什麼特別的神秘性嗎?它一面是天道,一面是人道
    《中庸》 在儒家的智慧中具有特別的意義,人們甚至認為它是孔門傳授的心法。但它不是禪宗的不假文字,以心傳心,一種心靈覺悟的法門,而是儒家豐富而複雜的學說的中心和內心。這在於它是儒家的道論,是孔子的學生們所不可得而聞的性與道。
  • 老楊講智慧之中庸之道(系列1)
    今天我就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講一下中庸的含義,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首先,中庸絕對不是老好人,在孔子看來老好人就是「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解釋為: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也不得罪鄉裡的,以"忠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
  • 曾仕強:不懂中庸,你就輸了
    中庸之道,本質上就是「合理化主義」,中庸之道的指導下,中國人的腦子是拐彎的,是陰陽相融、相互轉化的的,21世紀,不懂中庸之道,你必然輸掉。在中國,說一個人「不講理」,是十分傷人的,嚴重程度甚至和「不要臉」可以相提並論。在「合理化主義」的國民思維中,如果說一個人「不講理」會將這個人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 食為先的中庸之道:香乾炒雞丁
    提到中庸二字,人們往往認為指的是《中庸》這本書。其實,中庸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更多的時候其實指的是一種智慧,所謂「中庸之道」是也。「中庸」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歷代聖賢的推崇。近年來,如此優秀的文化思想被世俗的人們把它理解為「牆頭草哲學」、「和稀泥派」、無原則的濫好人、滑頭狡詐的處世之道等等。其實不然,中庸不是折中更不是「兩面派」,中庸應該是是合適的極致。有些事情做3分就夠了,你就做3分,有些事情做7分合適你就做7分。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做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