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中的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2020-12-14 道乃天成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小談《中庸》

所謂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 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以達到太平和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其主題思想、理論基礎、具體內容、檢驗標準、知行方法、重要途徑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在許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 「平庸、折中」等類似意思,這是現代人對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錯,中庸的確有「平庸、折中、調和」的含意,但這些絕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則《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後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為經典了.在儒家看來「中庸」不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證基礎上的一種倫理道德觀,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方法.作為具有具體內容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中庸」由孔子首創,再經過後來的儒家,特別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實發展,終於成為一套儒家的處世規範.如果單純從「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說也部分繼承了當時認為的「中庸」思想發展演變而來的.

《中庸》一文以「天人合一「這一思想為其理論基礎,通過反覆強調內外的關係闡明中庸之道的.《中庸》中說:「忠恕違道不遠」,「忠」也就是要存養省察內心之「中」,「恕」則是要長而為解在道德行為的「中道」,《中庸》認為道德修養首先要從人所不見的「慎獨」工夫做起,「內省不疚,無惡於志」,達到內心的「誠」即含而未發的「中」,由此出發,就能「微之顯」,「暗然而彰」,漸漸外化為行動上的「中道」.內心的「中」與外部行為的「中道」統一,《中庸》稱之為「合內外之道」,「致中和」不僅能使君臣父子各處其位,而且可以參天地之造化,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這就是「中」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

在《中庸》一文中,雖然其主題思想在當時以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很全面地理解,但其自身充分體現出了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即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從「中和」中體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一主題思想集中體現在了全文的開篇,例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們的善良的天性辦事情,「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等等.

至於《中庸》的主要內容,大體可以分為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幾個方面.五達道主要是運用中庸之道調節五種人際關係.這五種基本人際關係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將君臣關係視為上下關係,這五種人際關係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際關係,通過正確處理這五種人際關係,達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中庸》認為要處理好這些人際關係需要靠人們內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達德.三達德,就是智、仁、勇,而這三者的培養基礎在《中庸》中認為時要靠「誠實「的,而「誠」也是實現中庸之道的最根本條件.如能至誠,便能成己成物.

「以誠修身,成己也;以誠治人,推而至於贊化育,參天地,皆成物也.」所以,「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這個」一「,就是「誠」; 九經就是中庸之道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的九項具體工作.這九項工作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修養自身以達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以不至於迷惑、愛護親族以無怨恨、敬重大臣以明治政、體恤群臣讓將士就會盡力報答、愛護老百姓以勉勵百姓、勸勉各種工匠意充足財富、優待遠方來的客人意歸順四方、安撫諸侯以得天下敬仰.要做好這九項工作,就必須用至誠、至仁、至善的愛心去充分體現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這九項工作,事實上也就處理調節好了九種人際關係.調節這九種人際關係是使天下國家達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證.

《中庸》一文在極力推崇「中庸」思想之時,也看到了中庸之難行.中庸之道,非常難行,過與不及都會偏離中庸.君子能時中,故其為真中庸;小人不能適中,而自以為中,故實為反中庸.知者、賢者以中庸為平凡而不屑知,不屑行;愚者、不肖者,則又不及知,不能行.所以「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這些都說明了「中庸」之難行.

在《中庸》全文中很多地方都體現了對於孔子中庸之道的讚美.曾言仲尼遠宗堯舜,近法文武;上法天,下法地,故其道廣大如天地,悠久如四時,光明如日月.具備聖(聰明睿知)、仁(寬裕溫柔)、義(發強剛義)、禮(齊莊中正)、知(文理密察)五德.足以有臨、有容、打執、有敬、有別.言其大,則淵博如天;言其深,則淵泉如淵;言其用,見而民莫不敬,行而民莫不悅.是以聲名揚溢於中國,施及蠻貊,其德可以配天.次言仲尼之教至高至善.它「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能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不待責罰而民白化,以致「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其化民,直如上天之化育萬物,達到無聲無臭的崇高境界.

《中庸》對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闡發中和之為用.認為不偏不倚是衡量一切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也論述了達到中庸之道的條什和方法, 「始合而開,其開也有漸.末後開而複合,其合也有漸.」結構嚴密,體例完整,是一篇邏輯嚴密,表達儒家哲學思想的論文.

在我個人看來,中庸說來簡單,實際上我們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的言行舉止往往失之偏頗.過於追求物質,或者過於理想主義,都一樣,過猶不及.

曾經年少輕狂,憤世嫉俗,如今學會用平常心對待一切,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曾經悲觀失望,想人生在世,難免風流雲散.如今接受生老病死是自然過程,以自然心對待自然.

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會一昧悲觀,也不會盲目樂觀,從容地面對生活.對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計較平常得失榮辱.

我們或許做不成大事業,只能從平凡的實在中討生活.可是只要把這些實在的小事做好了,於實在中獲得小小的樂趣,又何嘗不是《中庸》給現在的我們帶來的一些思考呢?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這裡雖然以中庸為儒家思想精髓,但並非表明儒家精髓僅指中庸思想,這一點需要大家注意。1、儒家精髓之中庸:何謂中庸關於「中庸」的的含義,在《論語》中有比較清晰的記錄: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①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處事不偏不倚,不走極端。中庸不是在鋼絲上行走,不是一飛沖天的直線;中庸是「之」字型的登山之路,是忽高忽低的飛行過程;雖時左,時右,時上,時下,但總的方向不偏離。筆直前行,永不拐彎的道路不存在。大眾通常的理解為:「中庸」即「執兩用中」,無過亦無不及。
  •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精品收藏)
    言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其至極矣乎!以世亂,先王之道廢,故民罕能行此道久多時矣,非適而今也。朱子集註: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至,極也。鮮,少也。言民少此德,今已久矣。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興於行,少有此德久矣。」劉氏正義:說文「庸,用也。」
  • 聖門以「中庸」為道 作者:蘭州木易
    《中庸》三十三篇,三千五百六十八個字,為何而作也,子思憂道學失傳而作也。可見《中庸》是講道講心法心傳的。聖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十六子心轉,到子思這裡化為「中庸」二字至簡至易。「中庸之道」、「忠恕之道」、「易道」其言有異,本質無二。
  • 其實大部分人都誤解了「中庸」的意思
    今天,我們正式開始聊《中庸》。《中庸》是由子思所著,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是繼承孔門正統學問心法的曾子的學生。曾子繼承孔子「一以貫之」之道而著《大學》,子思師從曾子而著《中庸》,可以說子思是孔門學問心法的正統繼承人。
  • 《中庸》的至聖通達之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與他人的交往中
    《中庸》將君子之道分成了五達道,三達德。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五達道是五種通達的道路,亦即五種普遍的人際關係。它分別包括了國家、家庭和朋友幾個層面。但它基本是家國同構,國家是家庭關係的擴大化。
  • 何為「中庸之道」,《中庸》之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現在作何理解?
    本文由作者金錢還可以掙創作,何為「中庸之道」,《中庸》之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現在作何理解「中庸」作為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種思想,很多人對「中庸」的理解不是太透徹,很多人在一看到中庸這個詞的時候,很容易的就斷章取義,認為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一種中立的態度,不作為,甘心平庸;這就是
  • 中庸(方法和心態),修為到了,領悟的就是內功的最高心法
    所以,在政治、經濟、家庭等領域,中庸都存在。作為生活方法論的中庸有兩點特徵,一是「執兩用中」,一是「見微知著」。孔子說:「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這裡的關鍵詞是執。在《論語》裡是允執其中。《中庸》裡的執即允執的簡化。允,誠實、誠懇、一定的意思。這裡的中不是中間的意思,而是標準、規範、正確的意思。對兩端公正地進行考察,即「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 解讀丨忠恕之道與中庸之德
    不 偏 不 易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之德是儒家道德修養的最高層次。《中庸》有一句話:「極高明而道中庸。」一個人的修為到達了極為高明的境界,才能稱得上具有中庸之德。那麼什麼是中庸呢?中,當然是中間、中性的意思,那麼「庸」指什麼呢?庸在古代當作「用」講,也作「平常」解釋。現在我們說的「平庸」,就屬於後者。
  • 中庸之道,萬古之慧
    意思是說伊尹在天下太平時入仕做官,在天下動亂時也入仕做官。伊尹能做到這點的關鍵是善於把握分寸,對中庸思想有著深刻的了解與體會。如何行中庸呢?孔子是這樣說的:「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這些是孔子一生的行為準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不經世道考驗,不懂中庸之道
    人到中年,要懂中庸之道。一片片黃葉飄下,又是一個秋天到了,總有一個聲音在追問自己,可知道什麼是中庸?中庸,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卻不會放棄自己的堅守。蟬在地下潛伏四年,它體會的季節變化是泥土中的冷與熱,只在一個夏天飛上枝頭熱情地鳴叫,無法看到完整的四季景色。
  • 寶寶起名:四書五經中最唯美的男孩女孩名字,個個怡然自得
    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那麼四書五經中有哪些好名字值得推薦的呢?下面是天賜佳名為大家整理的四書五經最唯美的名字。
  • 曾國藩: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曾國藩全集》一書,讓我對於領導力有個更新的認識。曾國藩的在處理湘軍內部關係的時候,體現出的領導力,概括起來,那就是"拙誠"兩個字。
  • 論述天下民心與為君之道,正道之行萬物歸位
    關鍵是在於為人處事、為人處世的奧秘,為人者如踏踏實實、堂堂正正、以誠實為本,以誠信為根,則使天下不戰世界和平,國家統一則社會和諧,人民安康、民心樂於統一嚮往之。為事則光明磊落、堂堂正正、透明行君子之善心則家國安康、社會和諧。
  • 先天下之憂而憂,樂天下之事而樂。
    寒門狀元無人知,戲子家事天下傳!人抬人抬出高人,人捧人捧出名人。萬物初生皆等同,天生庸才皆有為。孺子初心可教也,朽木精心可雕也。天高海闊皆由心,生死看淡蔑強權。老崔敢言錘響鐘,莫言敢言鍾長鳴。陽光下的我們,看不見光輝歲月中的昏黑。一路向前,沾染泥濘的步伐,汙染心靈的靈魂一步一個腳印,擦不掉也洗不淨。安然若定的神態,掩飾不住內心恐慌。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言行,承擔著必然的結果,不管好與壞,不管是貪得無厭,還是四大皆空,不管是滿載而歸還是一無所獲,人生都是自己書寫的,由此所發生的一切,相遇離別,喜怒哀樂,都是人生的軌跡。
  • 蕅益大師直指大學中庸之心源
    有因有果者。謂之道。全性起修。為善去惡。造圓因以致圓果者。謂之聖人之教。所以為教。慎獨是矣。所以慎獨。致中和是矣。所以致中和。空假中一心三觀是矣。修此三觀。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智仁勇三德立焉。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之交。五達道行焉。凡為天下國家之九經備焉。以其關係於天下成敗利鈍治亂安危之重也。故謂之三重。此三觀者。惟是一心。故曰所以行之一也。中庸之為書。蕅益大師之直指。具於是矣。或曰。進今之學者。
  • 《四書》之《中庸》選讀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悅、憤怒、悲哀、快樂幾種感情還沒有激發出來的時候叫「中」;發作了,都適可而止,叫作「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得道的途徑。保持中和之態,天地便各安其位,萬物化育,生生不息。
  • 離卦「黃離元吉,得中道也」,告訴我們要堅守正道、要有中正之德
    《象》說:黃色的附麗之所以最為吉祥,是因為得到居中之道的原因。這裡為什麼出現「黃離」而「元吉」呢?在古代,有五行五位和顏色相配之說:東方為木,青色。南方為火,紅色。西方為金,白色。北方為水,黑色。居中間者為土,黃色。土(黃色)居中,最為尊貴。